“罗浮梦” 的流传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罗浮梦”是源于《龙城录》一书中的典故。《龙城录》的作者及创作时间历来广受争议,由于历代的讨论,以及苏轼对此典故的化用,加上罗浮山本身自带的神幻色彩,使得这一典故愈为流传,在流传过程中衍生出寓意更丰富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经典剧作《牡丹亭》,而《牡丹亭》对这个典故则有所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 罗浮梦;流传;苏轼;牡丹亭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5-0011-03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清代岭南诗歌的岭南书写与岭南文化研究”(项目编号:YCSW2020088)。
  “罗浮梦”这一典故源自隋赵师雄于罗浮遇梅花美人,记载于《龙城录》中的《赵师雄醉憩梅花下》:
  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间,因憩仆车于松林间酒肆傍舍,见一女子淡妆素服出迓师雄,时已昏黑,残雪对月色微明,师雄喜之与之语,但觉芳香袭人,语言极清丽,因与之扣酒家门,得数杯相与饮,少顷有一绿衣童来,笑歌戏舞亦自可观,顷醉寝,师雄亦懵然,但觉风寒相袭久之,时东方已白,师雄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顾,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尔。[1]282
  文中记载,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在酒醉时遇到一个淡妆素服、芳香袭人的女子,又有一绿衣童子,亦歌亦舞。但赵师雄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在梅花树下,那女子已消失不见。这个典故后来被很多文人化用,一般被称为“罗浮梦”“罗浮美人”等,在这里统一称为“罗浮梦”。这一典故据传源自柳宗元《龙城录》,龙城是唐朝郡名,今柳州,是指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
  一、“罗浮梦”的来源以及争议
  “罗浮梦”这一典故源自《龙城录》,可是此书的作者真伪历来有所争议。在讨论“罗浮梦”的流传情况之前,要先确定“罗浮梦”所附之书的撰写作者及年代。
  古人对于此书作者的争议主要在三人: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刘焘(字无言)或王铚(字性之)。古人多认为《龙城录》是王铚(字性之)或刘焘(字无言)托名伪撰,如宋代的何薳、张邦基、洪迈、朱熹、陈振孙,元代的吴师道,明代的杨慎、胡应麟。在这些人中,大多数人持王铚是《龙城录》之作者的观点。他们对柳宗元一说提出质疑,认为此书文风与柳宗元不类,以及《唐志》中并无对《龙城录》的记载。朱熹《朱子语类》云:“柳文后《龙城杂记》,王铚性之所为也。子厚叙事文字,多少笔力!此记衰弱之甚,皆寓古人诗文中不可晓知底于其中,似暗影出。伪书皆然。”[2]3278在朱熹看来,《龙城录》的文采远不及柳宗元,此书不可能出自柳宗元之手,而是王铚伪作。而南宋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提到“罗浮梅花梦”出于此书,对这一典故的刻意提及,可见“罗浮梦”在当时已广为流传。据陈振孙称,此书并未被《唐志》所载,大概非柳宗元所撰,乃为王铚伪作。
  另外,还有文人认为《龙城录》为刘焘所撰,这其中的代表则是洪迈。洪迈《容斋随笔》中所言:“此实妄书,或以为刘无言所作也。”[3]71而元代吴师道可能借鉴了洪迈的观点,在《敬乡录》中提到此书可能是王铚或刘焘所撰。
  当然,也有文人坚持《龙城录》乃是柳宗元亲笔。坚称《龙城录》是柳宗元所撰的有清人曾钊。他在《面城楼集钞》中列举了两个证据来证明《龙城录》不是王铚所撰。第一,许觊《彦周诗话》对《龙城录》有所记载,而他成书时间比王铚举荐为官的时间早,“则龙城录非性之作一证也。”第二,比王铚早进入官场的樊汝霖早就言“子厚《龙城录》”,因此樊汝霖不可能认为《龙城录》是王铚所撰,“则非性之作又一证也。”[4]525
  今人陶敏《柳宗元〈龙城录〉真伪新考》中考据此书不可能为柳宗元所作,《龙城录》所载历史与真实历史有很大的出入,友人刘禹锡没有把《龍城录》收录进柳宗元文集中,唐人笔记中也未见人引用,用种种反常的事实证明《龙城录》的作者并不在唐朝,有理有据,因此把此书编撰时间推到宋代时期。而王铚或刘焘之说,更是令人怀疑。比王铚生活时代早的苏轼、秦观都在诗歌中用过“罗浮梦”的典故,尤其是苏轼还提到了罗浮,所以王铚之说应是不成立。刘焘于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而秦观已于元丰六年(1083年)左右就已用过“罗浮梦”,且刘焘为苏轼门下,苏轼已于元丰三年(1080年)被贬至黄州,见面次数不会太多,在这么短时间内他所写的书也不会广泛流传开来。另外,持刘焘之说的仅有洪迈一人,很有可能是洪迈记载有误。根据秦观和苏轼用“罗浮梦”典故的时间,我们可以猜测《龙城录》是于北宋初期所作。
  二、“罗浮梦”的流传
  《龙城录》的作者真伪一直备受争议,这无形中推进了《龙城录》以及书中典故“罗浮梦”的流传,再加上道教名山罗浮山的威名远扬和苏轼对这一典故的使用,使得这一典故流传俞广。
  罗浮山是道教名山,主要位于广东博罗,文化底蕴悠久深厚。秦朝著名方士安期生与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都曾到过甚至隐居于此,使得罗浮山的地位越来越高,道士佛僧、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相关作品也应运而生。
  北宋秦观《和黄法曹忆建溪梅花》中曰:“醉忆梅花悉绝倒”“月没参横画角哀,暗香销尽令人老”。[5]138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六、七年间,与“罗浮梦”有所联系,可以窥见在“罗浮梦”影响下,诗歌借用典故的神幻色彩,将一些特定的意象组合起来,从而形成朦胧惆怅的氛围。
  苏轼崇尚儒释道,因此道教名山罗浮山是他所向往的,贬居惠州的苏轼便写过好几首诗来咏怀罗浮山,并在诗中使用了“罗浮梦”这个故事。苏轼在《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中曰:“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6]2075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梅花”“月下”“缟衣”“扣门”“酒醒”“落月”这些意象,让人不禁联想到“罗浮梦”,苏轼的这首诗表达的情绪是很复杂的,当时的苏轼正值花甲之年,被贬至惠州经过松风亭看到昔日梅花,回想昔日被贬黄州时也曾与梅花为侣,不禁对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万般心酸涌上心头。苏轼将“罗浮梦”化用于内,表示自己的人生宛若一场梦,似醉似梦亦似醒。另外他的《再用前韵》中的“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6]2076和《花落复次前韵》的“玉妃谪堕烟雨村”“暗香入户寻短梦,青子缀枝留小园。披衣连夜唤客饮,雪肤满地聊相温。”[6]2078也化用了这个典故。   之后这个典故一直在流传,寓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首先,“罗浮梦”代指梅花,文人以咏梅来赞叹梅花的高洁,塑造梅花宛若仙子般冰清玉洁的形象。如明代杨士奇《题四时花鸟·其四》:“的的玉梅舒,啁啁翠禽哢。参横月落时,惆怅罗浮梦。”[7]510甚至直接将“罗浮”代指“梅花”,如南宋熊瑞的《答王山仲作墨梅来访韵》:“客从罗浮来,遗我一枝琼。”[8]43458
  其次,用梅花寄托相思,再以梦来表达梦中相遇的渴求或恐梦中相见醒来不见的心情。如南宋赵以夫《孤鸾梅》:“记当年曾共花前笑,念玉雪襟期。有谁知道?唤起罗浮梦。正参横月小,凄凉更吹塞管。谩相思鬓毛惊老,待觅西湖半曲。”[9]2660因梅花引起相思,而希望唤起罗浮梦。而金代李俊民《洞仙歌·谢杨诚之寄梅》中云:“月落参横,惆怅罗浮梦魂短。赖故人情重,不减西湖,花一月分我黄昏一半。”[10]59则是害怕梦到故人,与晏几道的“犹恐相逢是梦中”相似,怕醒来后徒留空虚惆怅。
  此外,古代文人常以美人自称,恐如美人迟暮无人欣赏只能自怜,表达自己的才华无人欣赏或壮志难酬的郁结,并与梦结合,蕴含人生如梦、岁月短促的意味。如南宋周紫芝《次韵仲平陈郎中孤山见梅用黄法曹旧》:“凌霜我欲念花寒,对酒花应怜客老”“罗浮欲入梦成空,遗恨此生常草草”[8]17351表达自己年岁老去,却如梦一场,空留遗憾。
  三、《牡丹亭》对“罗浮梦”的继承发展
  汤显祖喜爱梅花,在剧作《牡丹亭》中也有“罗浮梦”的身影。汤显祖对罗浮很是向往,在被贬路上还曾迂道前往,甚至为这次的出行写下了十几首诗,其中有两首提到了“罗浮梦”。《至月朔罗浮冲虚观夜坐》中曰:“夜酒朱明馆,参星倚户开。梅花须放蚤,欲梦美人来。”[11]448还有《罗浮上帘泉避雨蝴蝶洞,迟南海崔子玉不至四首》中,曰:“洞中隐风雨,梦蝶愁飞举。美人湿不来,暗与梅花语。”[11]449它们都与“罗浮梦”这个典故有关。
  这种对“罗浮梦”典故的关注,也投射到了剧作《牡丹亭》中。“罗浮梦”对《牡丹亭》的影响主要有三处。第一,柳梦梅身份的改动。《杜丽娘慕色还魂》(以下称《还魂》)是《牡丹亭》的取材源头,在《还魂》中,柳梦梅介绍名字由来时只说道“因母梦见食梅而有孕”,但在《牡丹亭》中,柳梦梅名字来由是“忽然半月之前,作下一梦。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说道:‘柳生,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因此改名梦梅……”[12]12并且还介绍自己是柳州司马柳宗元之后,《龙城录》据称便是柳宗元所作,柳州即是旧时龙城。第二,书中直接引用了“罗浮梦”这一概念。在《寻梦》一出中,杜丽娘看到大梅树时,发出“再得到罗浮梦边”的感慨,还希望死后葬在梅花之下,这里提到了“罗浮梦”,暗示美人欲与才子在梦中相见,于是在后面才有杜丽娘靠着梅树睡去的场景。第三,杜丽娘似为梅花化身。在自画像中,杜丽娘“捻青梅闲厮调”,而《还魂》中并未有这一动作。第二十七出《魂游》中,杜丽娘看到残梅也感慨道:“梅花呵!似俺杜丽娘半开而谢”,[12]224杜丽娘似乎已变成梅花的化身,与“罗浮梦”中的梅花美人不谋而合。
  可是,汤显祖对于“罗浮梦”是有超越的。杜丽娘希望像“罗浮梦”那样得以与情人梦中再遇,这与其他化用“罗浮梦”典故的文人不同,这里视角转换成了女性,蕴含女性对欲望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自身的关注。杜丽娘变成鬼魂后,也努力追求爱情,不再是被动地借助梦实现理想。汤显祖受到“罗浮梦”的影响,却超越典故本身,创作出经典之作。
  四、结语
  “罗浮梦”依托于道教名山罗浮山,呈现出虚幻缥缈的面貌,在历代流传中,文人将此典故化用于作品中,赋予它不竭的活力。“罗浮梦”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或用以代称罗浮或梅花,或者被文人寄予相思或壮志难酬之意,而赵师雄的梦就预示着人生如梦,或暂时解脱沉醉于此或梦醒后更为惆怅。汤显祖《牡丹亭》对典故的继承发展,更是赋予它更强的生命力。“罗浮梦”之所以可以一直流传下去,或许也正是因为它身上特有的文化魅力赋予了文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唐)柳宗元.龙城录[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77册.
  [2](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宋)洪迈撰,穆公校点.容斋随笔(卷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清)曾钊.面城楼集钞(卷二)[M].学海堂丛刻本影印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十二年刻.
  [5](宋)秦观撰,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6](宋)苏轼著,(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明)杨士奇.东里集续集(卷十六)[M].影印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第1239册.
  [8]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唐圭璋编.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唐圭璋编.全金元词[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1](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卷十一)[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
  [12](明)汤显祖著,藺文锐评注.牡丹亭[M].北京:中华书局,2016.
  作者简介:
  何丽巧,女,广东惠州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我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时期,对底层平民以及受夫权压迫女性进行了较多的关注,涌现出诸多“典妻”题材的女性形象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呈现了悲剧精神、批判阶级性压迫、重视民生以及同情小人物命运的主题意蕴。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典妻”题材作品;女性形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5-0024-02  典即为租
期刊
【摘要】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文艺来自人们心中被压制的愿望,是发泄愤懑和不满的途径,生活一帆风顺的人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只有内心缺失的人才能在幻想的文字里找到现世的避难所。对于史铁生而言,不幸的命运使他一次又一次逃跑似的奔向地坛。在地坛里,他书写着一生的不甘,也用笔下的抗争宣示着自己对于生活最后的倔强。本文将从精神分析视角进一步理解史铁生的作品,解读史铁生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存之义的别样体悟。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故事新编》历经13年的创作历程,既包含着鲁迅独特的哲学意识与社会理想,同时也对鲁迅的心灵轨迹与生命体验有着较为完整的记录。《奔月》中作者融合了“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两个故事,以后羿与嫦娥婚后困窘生活推动整个情节的发展。本文主要探究了后羿与嫦娥的人物形象,分析了后羿生活困窘背后的沉于物欲与嫦娥奔月所表现出的女性命运道路新选择。  【关键词】 《奔月》;后羿;嫦娥;故事新编  【中图分
期刊
【摘要】 俄罗斯20世纪著名的作家肖洛霍夫以其作品中的语言艺术与传达的思想内容而闻名世界。其作品《一个人的命运》是俄罗斯战争文学的代表,其中语言手段与语层结构均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 肖洛霍夫;《一个人的命运》;语言手段;语层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5-0016-02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肖洛霍
期刊
【摘要】 七宗罪指的是罪恶的来源有七种,分别是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嫉妒、暴怒和傲慢。但丁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他的《炼狱篇》通过对比分析“涤罪之人”和他们“所涤之罪”,搭建了具象化的七宗罪与炼狱框架。通过文本细读,剖析《神曲》的七宗罪。  【关键词】 《神曲》;基督教;七宗罪  【中图分类号】I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5-0018-0
期刊
【摘要】 在魏晋志怪小说中,泰山府君作为统御冥府的代表形象,映射出当时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泰山治鬼”传说的发展以及自然神向人神的转化使泰山府君形象发生了嬗变。泰山府君形象的产生和变异一方面受到民间鬼神观念、汉代谶纬之学和历代因袭的史传文学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魏晋时期道教玄风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密切相关。  【关键词】 魏晋;志怪;泰山府君;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在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中,意志是所有事物的本质,是不能遏止的向上的冲动。意志就是欲求,欲求是意志的表现,是意志自我实现的动力。欲求就是不满和缺乏,在追求和实现满足的过程中必然会陷入痛苦。而一旦欲求得到满足,无聊则随之而来。主人公马丁·伊登有三种欲求:对爱情的欲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功名的追求。这三种欲求使他在痛苦与无聊中挣扎,迫使他通过自杀寻求解脱。本文运用叔本华意志哲学分析马丁·伊登被这三
期刊
【摘要】 《叔于田》及《大叔于田》两诗收录于《诗经·郑风》,其内容的关联性与诗旨的多重解读可能使其获得广泛关注。但与此同时,重义轻文,以及诗旨杂糅难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对于这两首诗的解读,目前以认为“叔”即郑庄公之弟共叔段为前提的“刺庄公说”影响最大。而回归诗作本身,结合《郑风》的艺术特点,赏析评价两首诗艺术手法、思想内涵的异同,并结合对阐释有效性的探讨,从文本出发进行诗旨重估,能发现作为爱情诗的
期刊
【摘要】 中华民族经历过千年的发展留下了很多的历史文物和遗迹,丰富了我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文物具有不可恢复性,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关系着我国历史文化传承,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目前还存在保护意识较差、经费不足等问题,限制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就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新时期;基层;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本文将从“新批评”的角度出发,从象征、戏仿、伏笔三方面对《玫瑰的名字》一书进行分析。本文的第一部分,选取书中关于“藏书馆”“七声号角”“人物话语”的伏笔,深入分析小说的逻辑结构和情节建构;第二部分,首先具体分析了图书馆杀人案对于《启示录》的戏仿,并讨论其中的创新之处,其次从人物设置、情节、叙事角度三方面分析该书与《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联系;第三部分,通过分析修道院藏书馆的造型、位置和最终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