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点亮精彩课堂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mantou_37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说:“一要提问,二要指点。”优秀的教师十分善于提问,把“问”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手段,如果运用得当,会对新课的引入、旧课的复习、学生智慧的启迪和兴趣的激发起到重要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连贯性与逻辑性,既要关注教材又要考虑学生;既要做到知识传授的严谨、科学,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要做到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好好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提问更加有效、更富有艺术性是我追求的目标。在实践中,我的一些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矛盾”是思维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认知或文本的“矛盾点”来设计问题,形成心理冲突,激发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对于这位古代女英雄花木兰,现在的学生了解很少,要让学生通过故事中木兰“替父从军”“女扮男装”“英勇善战”几件小事的描述,领悟到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这是教学的重点。如何在教学中让花木兰的形象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呢?
  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学生认为“英雄”应该“身强体壮、勇敢、武艺高强、乐于助人、有勇有谋”,于是我顺势引出文中的“女英雄”——文静俊美的花木兰,让学生进行对比,学生立刻感知到花木兰是我国古代一位与众不同的女英雄。“矛盾”的设置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又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抛出问题:“木兰要去从军了,她会对父亲、母亲、弟弟等家人说些什么呢?”让学生仔细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进一步体会她爱国爱家、勇于牺牲的可贵之处。
  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抓住动词,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小节“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最后,借助文本插图,展示花木兰驰骋站场的画面,“此刻你能用哪些词语或句子来形容眼前的花木兰?”问题一抛出,学生随即有感而发,纷纷说出“英勇善战、英姿飒爽、威风凛凛、一马当先”“巾帼不让须眉”“谁说女子不如男”等精准的词句。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在学生脑海里可谓步步深入,逐渐丰满,印象深刻,情感得到了升华。课终,学生对“英雄”这一概念的认识又一次得到了提升和充实。
  
  二、抓住“细节”。引导探究
  
  细节,在文章中具有很大的作用,一个好的细节刻画如同画龙点睛一样,可以极大地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可以把事物的真实本质鲜明而逼真地呈现出来。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细节,通过引导学生对细节的探究,使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用意和文本的内涵。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旨在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敬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情感。
  教学时,我让学生借助文中插图,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抓住母亲“深夜缝衣”的细节,反复朗读“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用心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而后,进一步语言渲染:“夜深了,人们早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而母亲却还在昏暗的油灯下缝着,补着。这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的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啊!母亲一边缝,一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此时此刻,孟郊的母亲还会想些什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不舍,感悟母亲对孩子的恩情。我随即出示“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升华情感。
  在《军神》一课中,课文重点刻画的是刘伯承,而沃克医生的细节却更能突出重点,于是在学生已经感悟到刘伯承的坚强、勇敢后,我又问:“文章主要写的是刘伯承,可也多处描写了沃克医生,请你们好好找找、读读,看看沃克医生的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不一会儿,学生一致认为沃克医生前后态度变化很大,纷纷找出“冷冷的”“不悦”“愣住”“担心”“亲切”等词句。“沃克医生的态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转变呢?请你们抓住这些细节好好体会。”教学中,抓住沃克医生的细节描写处提问,让学生通过一步步的解读、探究,使刘伯承的形象愈加高大。
  
  三、利用“悬念”,刺激求知欲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知识的引导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一切要根据他们好奇、好胜、喜欢探究的特点来进行,巧妙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引起他们的高度注意,也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在思维的碰撞中生成精彩。
  童话故事《猴子种果树》浅显易懂。说它“浅”原因有三个:1.课文结构简单、雷同,分别写了猴子与乌鸦、喜鹊、杜鹃的三次对话和改种的结果;2.语言浅显,没有什么有嚼头的词语,也就是抓住一些体现小猴心理的字句读读悟悟,体会其没有耐心,如,“五年太长了,我可等不及!”“四年太长,我也等不及!”“三年也太长,我还是等不及!”3.没有种成果树的原因也很明显,学生都能说出小猴没有耐心,总是听别人的话,没主见。
  但是在教学本课之前,通过对本文的自我解读,我却觉得小猴没有种成果树,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种植果树的知识。于是在课堂最后,我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哪个聪明的小朋友,帮小猴出出主意,怎样让伤心的小猴尽快种活果树,快点吃到果子呢?”此问题一提出,教室立顿陷入了沉寂。不一会儿,很多孩子都大声说:“种桃树!种桃树!”问其原因有二:一是猴子喜欢吃桃子,二是根据所学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而“樱桃好吃树难栽”,桃树相对来说结果时间短,又好成活。于是我顺势而感慨“是啊,小猴如果一开始就懂得这些有关果树的农谚,也许就不会选种梨树啦!会选……”此时,全班齐呼:“种桃树!”一生还补充说:“老师,那样,它也不会听那些鸟的话,老是改种了!”“对,所以要做一件事,在做之前,我们还要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这样才更容易成功。”“小猴如果想要种出又大又甜的桃子,也要好好学学种桃树的知识!,,学生一阵七嘴八舌。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问出惊喜一片!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精心设计好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不断实践,善于研究,形成自己的特色,使提问真正起到帮助学生发展思维和语文素养的作用,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其他文献
生物迁移命题是由Darwin(1859)提出来的,他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认为,一个物种只能有一个起源中心;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它会从这个中心迁移到力所能及的地区。当Buckman(1922)的“迁移飞机”理论问世后,迁移
教学工作与其它任何工作一样,都要讲究质量。衡量质量,首先应依据培养目标确定标准,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选定教学内容等,然后再用这个标准去考核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和各
为了控制墙面抹灰组分不合理造成墙面抹灰出现空鼓、脱落、掉渣等问题,介绍了EDXRF法测定墙面抹灰组分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墙面抹灰成分配比与Ca特征X射线强度关系曲线,并验证
声发射泄漏探测可实现管道泄漏的定量、定位测量,正确计算泄漏产生的声发射信号和管道特征参数是泄漏量和位置准确测量的前提。通过分析研究,提出真实声发射信号消除本底噪声
<正> 一百零九年前,摩尔根发表了举世闻名的巨著《古代社会》.一个多世纪以来,摩尔根有关原始社会史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原则,不断引起国内外学者热烈的争论.近几年来,国外某些学者连篇累牍地发表著述,对摩尔根提出的血缘家庭和普那路亚家庭表示质疑和否定.他们说:“有关普那路亚婚姻的报道是传教士们的杜撰,部分人也许出于真诚的误会,部分人则是有意识地想把信奉多神教的夏威夷人描绘成没有道德的野蛮人.”
本文利用奇异积分方程理论,对于具有非零边界条件的球对称模型的散射裂为函数,给出了直接求妥方法并给出了解的明显表达式。
采用MCNP程序研究了指数变换减方差技巧中拉伸系数对计算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拉伸系数的变化对计算效率有显著的影响,根据粒子类型以及屏蔽材料种类的不同,合理地选择拉伸
摘要:市场经济下的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的经济行为、企业行为的教育模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企业需要、适销对路的人才。职业学校应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地方企业的优势,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改善自己的办学条件,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切实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市场经济下的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所学语言。所谓掌握就是指学生能够成功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但是,要做到用英语交流时能运用自如、能说会道并非朝夕之事。在实践中,很多人往
在英语中,大多数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都是由“动词原形+词尾-ed”构成的。这类动词叫做规则动词(regular verb)。也有一些动词不以加词尾ed的方式构成其过去式和过去分词。这类动词叫做不规则动词(irregular verb)。在初中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中,这类不规则动词总数有100多个。数目虽然不多,但它们的使用频率却相当高,也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归纳和总结,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