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学案即导学方案,其英文的说法为lesson plan. 所谓“导学案”就是教师以课标、课本为纲编制的适合本班学生实际(如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第二版教材。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因而在大力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学案导学的模式,无疑是在课改工作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学案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研究和改进学案教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案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青睐。但在学案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学案教学的优势的发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实现学案教学的最大效益。
1. 学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 学案的功能上等同于教案
有些教师在编写学案时,站在已知知识的高度,以自身的视角,对学生进行居高临下的指导,把学案的“学习目标”理解为“教学目标”,立足于“灌输”,着重于“给予”,强调的是“学会”从而使得学生一接触学案便成了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2)学案内容习题化:
有些教师认为“学案导学”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的梳理,没有练习之前的策略指导和练习之后的总结反思等要求。教师就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学生就会在课本中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3)学案中的学习对象层次不分
学案中问题探究和练习设置整齐划一,不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难度缺乏梯度,没有层次差异。
(4)学案的结构不能体现不同课型的特点
不管什么课型均采用同一结构形式,新授课、复习课、讲练课一个样;同一种课型都采用相同的做法,不论教学内容有没有具体特点。这样就无法有效地实现学案导学的功能,帮助学生构建有效的学科知识体系。
2.学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预习肤浅虚假
学生在完成学案时,只是做题目,对于难题,没有进行组内的合作探究;在不充分预习的情况下,直接到网上、辅导用书上去寻找答案和解释,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少数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习惯于抄同学的答案,从而使自学流于形式。
(2)“学案导学”变成了“穿新鞋,走老路”:
有些教师重教轻学,不敢放手,所以实行“学案导学”时习惯于走老路。如对那些应由学生自已解决的内容仍以讲为主,还是注重了讲深、讲细、讲透,认为“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等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把自己当主角,自导自演,学生变成了看客和听众,学案成了摆设。
(3) 自主学习等同于放任自流:
有些老师认为“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
(4)教师的二次备课没有到位
对他人所编的学案内容,部分老师不完全认同,以致弃用或临时进行大量增删;因为准备不充分,致使课上固守预设的学案,不能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具体情况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这样就造成了学生预习的困难,无法提高自身课堂教学的效益。
应对的策略
1.学案的编制
(1)学案应体现它的目标功能。
学案的首条目标应是“学习目标”。要实现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教师首先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然后再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因此学案绝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而是以学论教,关注学生学什么、如何学;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思考;立足于自学,着重于学生“拿来”,强调的是“会学”。
英语的学习要点多数是隐性的,如一个单元到底要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什么,学生自己可能不太清楚,不同的教师可能也会有不同的认知。因此,学案作为导学材料,就要将隐性的学习内容和隐性的学习目标显性化。目标呈现可用明示的方式,如“能分辨关系代词that和which的使用场合”,也可以用暗示的方式,如“that/which”,意在要求对这两个词的用法进行辨别。
(2)学案要体现问题性原则但不可以练代讲
毋庸置疑,学案中应该有练习,要设置练习的内容不仅要指向学习目标,还应该是理解性、分析性和评价性的问题。但练习绝不应该是学案的全部,以练代讲起不到导学的作用。在学案中,问题探究是关键,知识结构梳理是重点,阅读思考、质疑释难是特色,这些都是在学案设计中不能忽略的因素。此外,针对所学内容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案体验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案编写要体现层次性原则
学校的教育对象是有着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个体素质结构。在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结合学案的运用把分层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结合起来促进个性化学习,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提供分层的任务和练习,设计必答问题、选做练习,或者将任务或练习标上难度等级,这样就使学案有了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可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自主学习,使优秀学生能从学案的提升中感到满足,中等生能基本达成学习目标,学困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学案的结构体现不同课型的特点
学案实际上包括了新授课学案、复习课学案、训练课学案和试卷讲评课学案四种。针对不同课型,我们需要保留核心环节基础上,根据具体课型灵活确定学案的结构和内容。如试卷讲评课的学案就要突出以“难题重做、方法点悟”为主要内容的自学设计。就“方法点悟”来说,可把典型的错题按照某种学习线索分类展示给学生,还可在此基础上推测或让学生推测错误的思维过程,正向或逆向展现学生的思维误区。即使同一种课型也因目标、任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策略。如新授课中的阅读课,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如果将有关课文部分理解题作为预习练习布置给学生做,学生势必要在课前阅读全文。这种阅读没有时间限制、过程监控和方法指导,其效果可能不会理想,像快速阅读技能就很难通过这种不加约束的阅读过程得以提升。所以,阅读课教学总是主张将阅读内容当做未知的信息,并不希望学生课前对阅读内容本身进行预习。
2.正确使用学案
(1)鼓励学生,精设学案内容并有效检查学案的完成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学习的信心,可在学案中使用一些激励和益智的话语,放在学案的页脚和最后的空白处,使学案成为增进师生情感沟通的纽带。明确学案本身的定位,预习的重点应放在对课堂内容的先行探究和思考上,突出其重点和难点。以问题为主,题目为辅。并要量力而为,量时下达,既从需要考虑也要从能力出发,确保学生能独立地从容地完成。学案应提前发给学生,以便学生及时预习。预习情况要及时抽查,部分预习作业可以收上来批改,以督促学生认真自学,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备课获得必要的资料。若发现学生没有完成预习,要提出批评并督促其弥补。
2)关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
引导学生用好学案是学案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课前教师要让学生明了学案编写的意图;其次,指导学生体会每一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并能按目标进行自主预习,带着学案中的问题读书,通过思考再发现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次,借助学案和学生预习中生成的问题,课上引导学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升思维的能力;最后,一节课学完后,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反思。这样就避免了 “穿新鞋走老路” “生米做成夹生饭 ”的低效课堂。
3)教师要进行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是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针对本班的教学实际,为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效益而对共同学案所进行的再加工和再创造,是教师个人对集体备课形成的学案的有效补充和调整。二次备课要建立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只能对共同学案调适调优,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总之,学案教学是新课改的发展趋势,需要我们积极面对学案教学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进一步地探索,才能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益化。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因而在大力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学案导学的模式,无疑是在课改工作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学案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研究和改进学案教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案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青睐。但在学案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学案教学的优势的发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实现学案教学的最大效益。
1. 学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 学案的功能上等同于教案
有些教师在编写学案时,站在已知知识的高度,以自身的视角,对学生进行居高临下的指导,把学案的“学习目标”理解为“教学目标”,立足于“灌输”,着重于“给予”,强调的是“学会”从而使得学生一接触学案便成了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2)学案内容习题化:
有些教师认为“学案导学”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的梳理,没有练习之前的策略指导和练习之后的总结反思等要求。教师就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学生就会在课本中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3)学案中的学习对象层次不分
学案中问题探究和练习设置整齐划一,不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难度缺乏梯度,没有层次差异。
(4)学案的结构不能体现不同课型的特点
不管什么课型均采用同一结构形式,新授课、复习课、讲练课一个样;同一种课型都采用相同的做法,不论教学内容有没有具体特点。这样就无法有效地实现学案导学的功能,帮助学生构建有效的学科知识体系。
2.学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预习肤浅虚假
学生在完成学案时,只是做题目,对于难题,没有进行组内的合作探究;在不充分预习的情况下,直接到网上、辅导用书上去寻找答案和解释,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少数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习惯于抄同学的答案,从而使自学流于形式。
(2)“学案导学”变成了“穿新鞋,走老路”:
有些教师重教轻学,不敢放手,所以实行“学案导学”时习惯于走老路。如对那些应由学生自已解决的内容仍以讲为主,还是注重了讲深、讲细、讲透,认为“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等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把自己当主角,自导自演,学生变成了看客和听众,学案成了摆设。
(3) 自主学习等同于放任自流:
有些老师认为“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
(4)教师的二次备课没有到位
对他人所编的学案内容,部分老师不完全认同,以致弃用或临时进行大量增删;因为准备不充分,致使课上固守预设的学案,不能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具体情况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这样就造成了学生预习的困难,无法提高自身课堂教学的效益。
应对的策略
1.学案的编制
(1)学案应体现它的目标功能。
学案的首条目标应是“学习目标”。要实现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教师首先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然后再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因此学案绝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而是以学论教,关注学生学什么、如何学;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思考;立足于自学,着重于学生“拿来”,强调的是“会学”。
英语的学习要点多数是隐性的,如一个单元到底要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什么,学生自己可能不太清楚,不同的教师可能也会有不同的认知。因此,学案作为导学材料,就要将隐性的学习内容和隐性的学习目标显性化。目标呈现可用明示的方式,如“能分辨关系代词that和which的使用场合”,也可以用暗示的方式,如“that/which”,意在要求对这两个词的用法进行辨别。
(2)学案要体现问题性原则但不可以练代讲
毋庸置疑,学案中应该有练习,要设置练习的内容不仅要指向学习目标,还应该是理解性、分析性和评价性的问题。但练习绝不应该是学案的全部,以练代讲起不到导学的作用。在学案中,问题探究是关键,知识结构梳理是重点,阅读思考、质疑释难是特色,这些都是在学案设计中不能忽略的因素。此外,针对所学内容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案体验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案编写要体现层次性原则
学校的教育对象是有着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个体素质结构。在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结合学案的运用把分层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结合起来促进个性化学习,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提供分层的任务和练习,设计必答问题、选做练习,或者将任务或练习标上难度等级,这样就使学案有了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可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自主学习,使优秀学生能从学案的提升中感到满足,中等生能基本达成学习目标,学困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学案的结构体现不同课型的特点
学案实际上包括了新授课学案、复习课学案、训练课学案和试卷讲评课学案四种。针对不同课型,我们需要保留核心环节基础上,根据具体课型灵活确定学案的结构和内容。如试卷讲评课的学案就要突出以“难题重做、方法点悟”为主要内容的自学设计。就“方法点悟”来说,可把典型的错题按照某种学习线索分类展示给学生,还可在此基础上推测或让学生推测错误的思维过程,正向或逆向展现学生的思维误区。即使同一种课型也因目标、任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策略。如新授课中的阅读课,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如果将有关课文部分理解题作为预习练习布置给学生做,学生势必要在课前阅读全文。这种阅读没有时间限制、过程监控和方法指导,其效果可能不会理想,像快速阅读技能就很难通过这种不加约束的阅读过程得以提升。所以,阅读课教学总是主张将阅读内容当做未知的信息,并不希望学生课前对阅读内容本身进行预习。
2.正确使用学案
(1)鼓励学生,精设学案内容并有效检查学案的完成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学习的信心,可在学案中使用一些激励和益智的话语,放在学案的页脚和最后的空白处,使学案成为增进师生情感沟通的纽带。明确学案本身的定位,预习的重点应放在对课堂内容的先行探究和思考上,突出其重点和难点。以问题为主,题目为辅。并要量力而为,量时下达,既从需要考虑也要从能力出发,确保学生能独立地从容地完成。学案应提前发给学生,以便学生及时预习。预习情况要及时抽查,部分预习作业可以收上来批改,以督促学生认真自学,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备课获得必要的资料。若发现学生没有完成预习,要提出批评并督促其弥补。
2)关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
引导学生用好学案是学案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课前教师要让学生明了学案编写的意图;其次,指导学生体会每一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并能按目标进行自主预习,带着学案中的问题读书,通过思考再发现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次,借助学案和学生预习中生成的问题,课上引导学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升思维的能力;最后,一节课学完后,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反思。这样就避免了 “穿新鞋走老路” “生米做成夹生饭 ”的低效课堂。
3)教师要进行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是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针对本班的教学实际,为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效益而对共同学案所进行的再加工和再创造,是教师个人对集体备课形成的学案的有效补充和调整。二次备课要建立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只能对共同学案调适调优,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总之,学案教学是新课改的发展趋势,需要我们积极面对学案教学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进一步地探索,才能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