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嘲伪科学,能叫醒更多人吗?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觉得只是个笑话,有人却看到了生意;只要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就有人前赴后继进迷局。既然伪科学传播者不会在鸡蛋面前止步,我们也不应看了笑话和热闹后就置之脑后。
   在因“鸡蛋返生”论文被调查停业整顿之前,涉事学校专攻过“蒙眼写作业”“全脑开发”“原子能量波动速读”等多种玄之又玄的课程,培训班价格不菲,一些课程费用高达万元。
   听到这些课程名,关注时事的人们可能会感慨日光之下无新事,多年来那些坑蒙拐骗的课程听起来总是那么相似,换汤不换药。
   披上一张科学与玄学概念结合的“虎皮”,拉上花钱发表的期刊文章做“大旗”,生意就这么红红火火搞起来了。面对这些匪夷所思的培训班不断涌现,我们不免拷问学术界乱象,同时不禁一次次反思:为何总有人愿意为看上去“一眼假”的伪科学买单?
   必须看到,为这些机构站台的“摇旗者”难辞其咎。那些审稿不严的学术期刊、同流合污的所谓科研人员,无疑是伪科学的头号帮凶。
   但放眼市场,不少伪科学售卖者甚至压根儿没有费心获取科研背书,只是通过几段障眼法表演、一些朋友圈宣传,就吸引大批家长对闭眼识物、超感创作等乖乖买单。
   叫醒伪科学的信徒,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正经事。
   也许有人会说,识别伪科学,对普通人来说挑战太大。毕竟术业有专攻,面对自己不熟悉领域的新技术、新名词,总容易被绕进去。
   但事实上,伪科学常常有条藏不住的“狐狸尾巴”。此次的“鸡蛋返生门”,就为大家提高辨别力提供了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
   有网友发现,早在2015年,欧美有教授就进行过看上去类似的实验,同样是让煮熟的鸡蛋返生,但却拿到了2015年的搞笑诺贝尔奖。
   究竟两种折腾鸡蛋的方式相差在哪里?让我们来步步分析:
   手法和原理解释。在2015年的实验中,概括来说,科学家们是通过向煮熟变性的蛋白中添加有机化合物,将蛋白质结构打散,然后将其放置到一种涡流装置中,以特定速度高速旋转,设法将缠结的蛋白质拉开,使蛋清恢复到更早的状态。
   而在此次鸡蛋返生论文中,最重要的操作环节,用“学生利用超心理意识能量方法”一句话就概括完毕。
   科学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像这样遮遮掩掩、囫囵带过的所谓学术研究,通常都是心虚导致的惜字如金。
   结果的描述。2015年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将固态的蛋白质还原到液态,完成了蛋白质的复性。而反观郑州该所职业培训学校的研究,却号称把熟鸡蛋变成了生的,还能成功孵出小鸡,这“起死回生”之术只能用“神术”“魔术”来形容。
   背后的目的。2015年,科学家们发明了快速旋转以重构蛋白质的机器,并发现这可能在抗癌药物生产中有应用前景。再看郑州涉事学校鸡蛋返生等“成果”,则是被用来吸引孩子们上补习班,从家长口袋里掏钱。
   科技成果的转化没有那么容易,但在骗子看来丝毫不成问题,一步就能把前沿科学从圣殿送到你家门口,猴急之举背后,是藏不住的捞钱之心。
   识别伪科学,不再只是一项对学术人员的要求,而是信息时代人们生存的必备技能之一。
   在汽车可以自动驾驶、刷脸就能自动支付的今天,我们曾乐观地以为科技普及会让荒唐笑谈再无容身之地。但在人们耳边时常响起的科学概念,反而被各类伪科学借为野蛮生长的东风。
   从量子波动速读,到宣传能治百病的量子鞋垫、量子面膜,“量子热”逼迫量子科研机构与科学家不得不一次次出面澄清:量子科技目前还未走到民用阶段,小心有人借量子之名行骗钱之实。
   也许有人会说,购买伪科学产品,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购买者愿意出钱上当,旁人也不必过多干涉。但这些骗术除了骗钱,还传播伪科学,影响相关研究的声誉,伤害公众认知造成思维混乱,贻害不那么简单。
   伪科学的兴盛,是对一线科研工作者勤恳攻关的亵渎。试想,在量子科学家们一比特一比特地推进,为国家在下一代信息革命中争取话语权之时,一批钻营之人滥用量子名头,影響大众对量子研究的评价,仿佛满汉全席引来苍蝇围绕,不免令人倒胃口。
   更严肃地说,伪科学就是一盘卖相诱人的“毒饵”,当越来越多的人陷于其简单又诱人的外表,认同其思维方式,对社会来说就是后患无穷。
   回想疫情暴发之初,全球多少人执拗地认为口罩的金属条是5G天线,相信其会导致“脑癌”;又有多少人坚信疫苗是监视人类的阴谋,助推全球疫情步步扩张、愈演愈烈。
   对“鸡蛋返生”的群嘲,不妨再多一些。不少科研工作者和科普博主开始瞄准各类煞有介事的伪科学,有《博物杂志》的“博物君”揭掉各种短视频伪科普的遮羞布,有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生解读各类假科研的荒唐之处……
   有理有据的群嘲,加上绘声绘色的科普,也许能叫醒更多迷失的伪科学信徒,让荒唐的假科研一步步无可立足。当然,相关部门的重拳出击也不可缺位,只有一步步铲除伪科学的生存土壤,才能保障科研环境风清气正。
   摘自“半月谈”微信公众号2021年6月5日
其他文献
“五月不减肥,六月徒伤悲”。随着一些人季节性地开始关注减肥,一些奥利司他类药品最近竟被人當作“减肥神药”在网络上大肆推销。有人宣称它“排油减肥三天见效”,还有人喊出“一盒治肥胖”“安全无副作用”,更有人说它是“中华老字号”。   多位专家表示,奥利司他虽然有一定的减肥效果,但减的是脂肪“增量”而非“存量”,最多起到“不继续胖下去”的作用。除此之外,该药还容易产生拉肚子、头疼等副作用。在该药的说明
期刊
“三孩放开了,四房还够住吗?看看五房户型吧!”   “拜托!之前不买大房子是因为我家孩子少于三个吗?是钱不够好吗!”   “相信政府,凡是生三孩的,凭户口本登记,买房子的应该会给予很大一部分补贴,而且此类房屋应该由国家把控。”   三孩政策出台之际,南京某购房交流群内有购房助手就迅速发出了“五房户型”的推广文案,业内一些分析师、专家也纷纷表示“看好大户型”(6月2日第一财经消息)。但从网上反
期刊
曹禺话剧《日出》中的顾八奶奶,是一个典型的精俗者。作者这般描述她:“一个俗不可耐的肥胖女人。穿一件花旗袍镶着灿烂的金边,颜色鲜艳夺目,紧紧的箍在她的身上。走起路来,小鲸鱼似的,肥硕的臀峰,一起一伏,惹得人眼花缭乱。叫人想起有这一层衣服所包裹的除了肉和粗恶以外,不知还有些什么……”顾八奶奶是个中年寡妇,家境富裕,故能穿金戴银,衣帽华贵,但这个女人做作、矫情、愚蠢、无病呻吟,其俗到了令人作呕的地步。 
期刊
这两天,“法律红人”罗翔的一段视频刷了屏。在一档谈话节目中,罗翔说起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太太。  2003年冬天,当时还在北大读博的罗翔,路上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衣衫褴褛的老太太。这位老人从北京西站一路步行只为找一家法律援助中心。罗翔提出打车送她过去,老太太“噗通”跪下了。那时罗翔刚刚拿到律师执照,担心惹上麻烦,最终没有说出自己的身份。当到了援助中心门口,老人一句“你就不用陪我上去了,别影响你的前途
期刊
日前,一段“搬砖”的视频在网络上火了,视频中一个累得气喘吁吁的小男孩席地而坐,身上滿是灰尘。画面外有成年男人问男孩:“读书好还是干活好?”小男孩听了赶忙回答:“读书好。”该视频里的孩子才上初二,是被父亲带出来“搬砖”体验辛苦的。在这之前,网上还有北方某地一小姑娘不爱上学,被妈妈带着满街捡破烂,搞得小姑娘哇哇大哭,表示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   对这类“搬砖教育”,支持、赞同者,认为这法子不赖,会收
期刊
有一天冬冬吞吞吐吐、欲说又止。我问她有什么事吗,明明是一副假装的假装藏不住,“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的样子。她说,昨天到你家送茶叶的时候,看你好像刚哭过,想问问你怎么了。   我说没怎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也没有想刻意隐瞒,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不想耽误朋友们的时间,所以就没说。   她说,说说吧,让大家开心一下。   我说,眼睛不但老花还干涩,每天都要滴眼药水。估计是你来的时候刚刚滴完,看上去就像
期刊
据说对于某些官员来说,所谓“官威”,并不是“局长先打饭”那样的小儿科,“官瘾”的极致,竟在于此伏彼起的“阅兵”,那一阵阵震耳欲聋的“首长辛苦了”,才是“感觉真的好”呢!   这不,被中纪委近日披露为“阅兵书记”的原亳州市委书记李兴民,为了庆贺自己升官,竟搞了一次亳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政法系统“大阅兵”。阅兵前晚,李书记便住进了榴花宾馆的豪华套间,凌晨又召集下属开会,布置了“一级警卫任务”,严防“阶
期刊
年轻貌美的女大学生站在图书馆前,举着“你想不想让我成为你的青春”“你想不想和我一起泡在图书馆,从早晨到夜晚”的招牌,呼吁大家报考。近日,南京大学因为这样一组招生宣传照引发争议,有网友认为这是在物化女性,也有网友认为没必要上纲上线。目前,南京大学官微已将该帖子删除。   这些年来,以青春靓丽的年轻人作为高校代言人,做招生宣传,已经成为一股流行风尚。大学校园里的“校花”“校草”也俨然成为学校的“人形
期刊
还记得那个名叫“信小呆”的女孩吗?在2018年支付宝推出的抽奖活动中,她从约300万转发者中被抽中,拿到号称“价值1亿元”的免单大礼包,她也成为了令人羡慕的“支付宝锦鲤”。   然而3年后,信小呆却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诉起了苦,称中得大奖后的生活远没有那么光鲜。奖品看似价值不菲,但享受免费奖品的同时还得自己承担为兑现奖品所花费的费用。为了兑现这些奖励,她不仅花光了20万积蓄,还刷爆了信用卡,前段时
期刊
一瓶矿泉水和三个馒头就是一餐——近日,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接受采访的视频走红,画面上的这位采访对象,身穿黑色衣服,头发随风摇摆,眼神扑朔迷离,看上去慵懒随意。原来他叫韦东奕,15岁拿下IMO国际数学竞赛金奖,18岁保送北大,哈佛还曾为争取他不惜打破百年校规希望破格录取。   术业有专攻,韦东奕出生在“学霸之家”,父母都是教师,父亲还是数学系教授。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小韦从小专注于数学领域。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