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电影文化的对话与共鸣——以《爱情万岁》《空房间》《祈祷落幕时》为例

来源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b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处东亚的中国台湾地区,以及韩国与日本,文化的共通性与历史进程中的交叉性使得我们对东亚电影内部的主体自觉和文化操作的讨论成为了可能,而蔡明亮《爱情万岁》、金基德《空房间》与福泽克雄《祈祷落幕时》提供了考察文化对话的案例.因此,在艺术对话框架下,从空间想象、性别叙事与文化思考的层面讨论三部电影,考察三位导演在不同时空与异质文化下对共同议题的思考,最终发现在东亚文化语境下,三者对人/人性的关怀与反思.
其他文献
20世纪50年代台湾地区影业情况极为复杂,由于影片供应困难,西片趁虚而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技术享受”口号下向台湾地区倾销巨片,由此台湾经历了“立体电影”“陶德
大多数纪录片的创作常囿于“他者”政治的诉求,用影像记录或暴露少数群体的生存状态,创作者往往担任“他者”的代言人.第一人称纪录片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站到了与传统纪录
1909年电影首次进入河南开封,在其后发展的近二十年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一态势在1929年以后开始出现转变,到了1931年间,开封出现了第一家专业的电影院,它的出现预示着开封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中国台湾地区电影在殖民当局的主导下,成为宣传殖民实绩与战争动员的工具和媒介.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会”摄制的《幸福的农民》是日据时期记录日本殖民统治
引言rn日常生活与音乐息息相关,音乐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认识、情绪、情感活动等,因此可以说音乐是与生俱来不可或缺的生活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欣赏
期刊
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电影心理学理论探索主要集中在电影的接受与传播、电影创作与技术应用、早期电影文化,以及电影本体论认知几个方面.虽然心理学对电影的知识迁移在整个
问:你认为从上一部作品《午夜狂欢》到《刺心》有怎样的变化?rn答:我个人认为拍《午夜狂欢》是一种在云端的感觉,而《刺心》更类似于走在街头,不过倒也没有那么接地气.《刺心
期刊
亚太电影促进会(NETPAC,Network for the Promotion of Asia Pacific Cinema)成立于1990年,是一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全球性电影评论与推广组织,成员包括策展人、影评
期刊
经过历史的洗礼,早期的电影影像大多未曾保留下来,后来无缘看到早期电影的熠熠姿容,“电影本事”则成为后人窥探其中风采的重要史料.从历史的维度看,“电影本事”不仅是记录
观影体验总是与周遭环境息息相关,从默片时代开始,放映环境就从未真正静默过.即时配乐,观众喝彩,以及现场解说,它们共同构成了多元的声音感知.而“解说”作为沟通的声音,把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