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对高中特色发展的六个关键影响
高考招生制度究竟如何影响高中特色发展,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在培养目标层面。我们在学校调研时,经常会问校长,你怎么看待自己学校的学生?究竟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学生除了考大学以外还有什么特质?这是学校特色发展或者学校内涵发展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内容。如果学校在考虑整个高考招生的形式、内容、录取方式变化同时,再把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描述清楚,可能就不会为今年是否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不会为今年的重点率、一本率多少而纠结发愁,而是更关注自己的学生进了大学,经过四年大学以至研究生学习之后,将对社会哪个方面、哪个层面发挥影响,作出贡献。如果把这个问题理解清楚并能够清晰表述在育人目标上,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第二,分类考试的形式。未来有两种考试模式,第一类考试就是现在的国家统一考试,第二类是“学考+技能考试”,学考就是学业水平考试,技能考试就是全省范围组织的职业技能考试。现在有很多预测,将来参加第一类考试的学生大概占到60%~70%;第二类约占30%~40%,这将会是解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难题的首要环节,对现有的以分数为标准,甚至以考上清华、北大为标志的评价标准会产生一些冲击。随着将来专业学位体制的逐步完善,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不仅有大专学历,还会有本科、硕士、博士,并且与学术型学位体系是等值的。
第三,在考试内容方面,会逐步加强学生综合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测查。特别在取消高考文理科后,题型、题量等都会发生变化。
第四,关于高考科目的设计问题。保留语文、数学、外语(课程)三个核心课程,外语一年多考,以及高校根据自己的专业要求提出选考科目等,将会影响高中课程设置和学生学习每门课程的程度。
第五,涉及录取分数结构。高校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不仅依据高考成绩,同时参考高中三年的学业考试成绩水平,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的整个结果。像浙江高考改革方案提出的“6+3+1”模式,60%看高考试成绩,30%看学业考试成绩,10%看综合素质评价,已经成为一种样板。
第六,高考志愿填报也有新的变化。2015年开始实行大平行志愿,学生可以填报同一专业的5所学校,高校则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以及其他评价,都给学生发录取通知书,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出一个抉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选择”。此时此刻,学生就必须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素养、职业倾向等,必须了解高校的校风、专业、师资等方方面面的情况。这种变化,要求高中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升学指导方面要做出更多的真实有效、切实可行的指导。
二、高中特色发展五大常见问题
从目前整个情况来看,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目标单一化。学校发展完全是为了应试,以考上多少清华、北大,一本率要达到多少,重点率要达到多少为目标,这些指标目前在很多学校还是唯一目标。第二种情况,形式表面化。有些学校把特色发展与学校的整体发展隔离开来,只是在领导参观时,拿出来展示一下,把特色发展当作一种装饰。第三,结构碎片化。学校特色缺乏整体设计,就事论事比较多。要把特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当中。第四,项目简单化,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特色项目只针对个别学生,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上万人的学校组建一个篮球队,这样的特色点很难反映全面。第五,特色低档化。特色是有层级的,第一个也是最基础的层级是特色活动,各个学校最喜欢、也容易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第二个层级是特色项目,学校在某一方面形成了一些优势项目;再高一层级是特色教育,学校在某一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例如科技教育、外语教育、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最高层级,就是学校整体的特色,这种整体的特色,实际上就是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具体的工作中呈现出来。而且这种特色将不再是分散的,碎片的,乃至细碎的。
应当注意,学校特色发展绝对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因为特色学校的形成,意味着一套教育模式的构建,一种学校文化的建立,一种组织精神的确立,一所学校个性风格的形成。因此,学校特色发展的最终结果,绝对不是一个点状,或者某一个局部的特色,而是学校整体特色的呈现和表达。
为改变以上问题,需要调整特色发展的策略。首先要考虑到特色发展的逻辑起点,即从何处选择项目、选择特色发展的点位。这就要求统筹考虑,这个切入点既是办学水平的突破点,也是特色品牌的创新点,是学校永续发展的上升点,还是新闻媒体的关注点。
其次,彻底改变特色碎片化、细碎化的状态,从整体上考虑特色架构。这涉及学校的培养模式、育人体系,甚至是制度设计的问题,需要建构一个基于特色的框架结构,也就意味着把所选择的特色项目点,与整个学校各方面工作纵横贯通、上下联动,形成一个多元开放同时具有同化效应的结构。
第三,寻找“抓手”,这需要考虑途径、方式、手段、平台、载体。目前,有几种做法可以学习借鉴: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育人模式,建构学校课程体系,探讨特色学科的建设;再者,也可以从学校现有的特色活动切入;最后,还可以从学校特色文化的高度做一些深入思考。
三、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两个路径和五大步骤
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具体路径,这些年来,很多学校作了积极探索,基本上采取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就是顶层设计的方法,自上而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首先提出一个理念,对理念包含的内容做一个充分的解读,使师生员工有清晰的理解,认可、接受、掌握直至自觉地实施,把这个理念融入学校各项工作当中。第二条路径可称之为“逐层抽象法”或者“漏斗式归纳法”。也就意味着要自下而上,依点突破,整体发展。近五年来,中国教科院在全国设立了八个实验区,有些地方设计了“特色品牌提炼”项目,要求对现有办学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和提炼,由点状到整体,将“珍珠串成项链”,就采用这个路径。对于所有学校而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路径可以同时相向而行,最终都能提升整体的办学水平。
这两个路径不外乎五个具体步骤。
第一步,梳理办学理念。通常可以用一段话将办学理念描述出来,用来反映校长和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对学校的理解。
第二步,提炼发展主题。主题来源于办学理念,反映学校在某一时期方向性的策略。这个主题能不能涵盖学校的方方面面,是检验主题适合与否的标准。
第三步,建构体系框架。将学校分散化、碎片化的工作,按学校要素及相互关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四步,创新教育载体。通过这些载体来落实办学理念,实施各种教育设计,形成特有的教育模式。
第五步,发展学校特色。高中特色发展应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妙”的16字方针。学校特色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不要为了特色而特色,为了某个活动而特色。如果有整体架构,通过精心策划、实施,学校特色就水到渠成了。
引用一位基层教师的感言:“真正的教育艺术不是可以而为之,不是花样翻新,不是为了艺术的艺术,而是科学教育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的一种可以的不经意表现,一种有痕设计下的无痕表现,是一种行散而神聚的散文诗。”透过这句话审视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路,检测学校特色发展的成果,会得到更多的启示。(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高考招生制度究竟如何影响高中特色发展,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在培养目标层面。我们在学校调研时,经常会问校长,你怎么看待自己学校的学生?究竟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学生除了考大学以外还有什么特质?这是学校特色发展或者学校内涵发展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内容。如果学校在考虑整个高考招生的形式、内容、录取方式变化同时,再把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描述清楚,可能就不会为今年是否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不会为今年的重点率、一本率多少而纠结发愁,而是更关注自己的学生进了大学,经过四年大学以至研究生学习之后,将对社会哪个方面、哪个层面发挥影响,作出贡献。如果把这个问题理解清楚并能够清晰表述在育人目标上,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第二,分类考试的形式。未来有两种考试模式,第一类考试就是现在的国家统一考试,第二类是“学考+技能考试”,学考就是学业水平考试,技能考试就是全省范围组织的职业技能考试。现在有很多预测,将来参加第一类考试的学生大概占到60%~70%;第二类约占30%~40%,这将会是解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难题的首要环节,对现有的以分数为标准,甚至以考上清华、北大为标志的评价标准会产生一些冲击。随着将来专业学位体制的逐步完善,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不仅有大专学历,还会有本科、硕士、博士,并且与学术型学位体系是等值的。
第三,在考试内容方面,会逐步加强学生综合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测查。特别在取消高考文理科后,题型、题量等都会发生变化。
第四,关于高考科目的设计问题。保留语文、数学、外语(课程)三个核心课程,外语一年多考,以及高校根据自己的专业要求提出选考科目等,将会影响高中课程设置和学生学习每门课程的程度。
第五,涉及录取分数结构。高校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不仅依据高考成绩,同时参考高中三年的学业考试成绩水平,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的整个结果。像浙江高考改革方案提出的“6+3+1”模式,60%看高考试成绩,30%看学业考试成绩,10%看综合素质评价,已经成为一种样板。
第六,高考志愿填报也有新的变化。2015年开始实行大平行志愿,学生可以填报同一专业的5所学校,高校则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以及其他评价,都给学生发录取通知书,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出一个抉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选择”。此时此刻,学生就必须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素养、职业倾向等,必须了解高校的校风、专业、师资等方方面面的情况。这种变化,要求高中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升学指导方面要做出更多的真实有效、切实可行的指导。
二、高中特色发展五大常见问题
从目前整个情况来看,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目标单一化。学校发展完全是为了应试,以考上多少清华、北大,一本率要达到多少,重点率要达到多少为目标,这些指标目前在很多学校还是唯一目标。第二种情况,形式表面化。有些学校把特色发展与学校的整体发展隔离开来,只是在领导参观时,拿出来展示一下,把特色发展当作一种装饰。第三,结构碎片化。学校特色缺乏整体设计,就事论事比较多。要把特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当中。第四,项目简单化,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特色项目只针对个别学生,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上万人的学校组建一个篮球队,这样的特色点很难反映全面。第五,特色低档化。特色是有层级的,第一个也是最基础的层级是特色活动,各个学校最喜欢、也容易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第二个层级是特色项目,学校在某一方面形成了一些优势项目;再高一层级是特色教育,学校在某一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例如科技教育、外语教育、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最高层级,就是学校整体的特色,这种整体的特色,实际上就是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具体的工作中呈现出来。而且这种特色将不再是分散的,碎片的,乃至细碎的。
应当注意,学校特色发展绝对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因为特色学校的形成,意味着一套教育模式的构建,一种学校文化的建立,一种组织精神的确立,一所学校个性风格的形成。因此,学校特色发展的最终结果,绝对不是一个点状,或者某一个局部的特色,而是学校整体特色的呈现和表达。
为改变以上问题,需要调整特色发展的策略。首先要考虑到特色发展的逻辑起点,即从何处选择项目、选择特色发展的点位。这就要求统筹考虑,这个切入点既是办学水平的突破点,也是特色品牌的创新点,是学校永续发展的上升点,还是新闻媒体的关注点。
其次,彻底改变特色碎片化、细碎化的状态,从整体上考虑特色架构。这涉及学校的培养模式、育人体系,甚至是制度设计的问题,需要建构一个基于特色的框架结构,也就意味着把所选择的特色项目点,与整个学校各方面工作纵横贯通、上下联动,形成一个多元开放同时具有同化效应的结构。
第三,寻找“抓手”,这需要考虑途径、方式、手段、平台、载体。目前,有几种做法可以学习借鉴: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育人模式,建构学校课程体系,探讨特色学科的建设;再者,也可以从学校现有的特色活动切入;最后,还可以从学校特色文化的高度做一些深入思考。
三、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两个路径和五大步骤
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具体路径,这些年来,很多学校作了积极探索,基本上采取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就是顶层设计的方法,自上而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首先提出一个理念,对理念包含的内容做一个充分的解读,使师生员工有清晰的理解,认可、接受、掌握直至自觉地实施,把这个理念融入学校各项工作当中。第二条路径可称之为“逐层抽象法”或者“漏斗式归纳法”。也就意味着要自下而上,依点突破,整体发展。近五年来,中国教科院在全国设立了八个实验区,有些地方设计了“特色品牌提炼”项目,要求对现有办学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和提炼,由点状到整体,将“珍珠串成项链”,就采用这个路径。对于所有学校而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路径可以同时相向而行,最终都能提升整体的办学水平。
这两个路径不外乎五个具体步骤。
第一步,梳理办学理念。通常可以用一段话将办学理念描述出来,用来反映校长和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对学校的理解。
第二步,提炼发展主题。主题来源于办学理念,反映学校在某一时期方向性的策略。这个主题能不能涵盖学校的方方面面,是检验主题适合与否的标准。
第三步,建构体系框架。将学校分散化、碎片化的工作,按学校要素及相互关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四步,创新教育载体。通过这些载体来落实办学理念,实施各种教育设计,形成特有的教育模式。
第五步,发展学校特色。高中特色发展应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妙”的16字方针。学校特色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不要为了特色而特色,为了某个活动而特色。如果有整体架构,通过精心策划、实施,学校特色就水到渠成了。
引用一位基层教师的感言:“真正的教育艺术不是可以而为之,不是花样翻新,不是为了艺术的艺术,而是科学教育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的一种可以的不经意表现,一种有痕设计下的无痕表现,是一种行散而神聚的散文诗。”透过这句话审视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路,检测学校特色发展的成果,会得到更多的启示。(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