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创新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da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考场上,作文是衡量学生高中三年语文水平与能力的最重要的尺度。作文的得分高低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我在看了许多考场作文后发现,现在不少高中生在写作文时,总是在写一些考生常谈的话与事情,创新意识明显不强,致使作文千篇一律,影响了得分。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只有打破定向思维,从新的角度,用新的观点,借新的方法认识周围的世界构思文章,作文才可能与众不同,让人耳目一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平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创新。
  
  一、尝试从新的视角去发现生活中的新意。一到作文课上,学生经常抱怨的就是没东西可写。我们的学生,生活面比较狭窄,人生经历不足,认知事物的能力较差,在写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也是情有可原的。但生活真的就是千篇一律,单调枯燥的重复吗?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可用于写作的新材料,关键是学生缺少发现的眼睛,缺少从新的视角去发现生活中新意的精神。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时刻不忘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并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积累信息。每天,看似平淡的生活,一切都有不同:昨夜的风雨中一只鸟巢掉落下来,老鸟在雏鸟身边焦急地盘旋啼叫;母亲穿上一件漂亮的新衣服,脚步都变得轻盈起来;班里的两位同学前段时间发生了矛盾,今天却相视而笑了;老师走进教室时,神情比往日严肃了许多……所以,我在平时要求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用一个本子,把平时观察到的新的信息,分析整理好,试着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体会。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其实生活并不乏味,作文也有事可写了。
  
  二、尝试选择新的材料运用到作文中去。通过上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信息多了,但这又容易造成另一种现象,那就是不加选择地把材料堆砌到作文中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教会学生筛选材料,突出新意。
  例如06年上海卷高考题目是“我想握住你的手”。这个题目,大部分同学会写握住父母、亲人、朋友的手,而有一位同学却别出心裁,另辟蹊径,以“想握住四季的手”为主线,去描写春夏秋冬的美景,赞美四季,歌颂生活,从而得到了满分。这位学生所看到的四季景色跟我们看到的并没什么区别,他的特点就在于敢于尝试新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使作文焕发出新的光彩。
  
  三、尝试用新的构思组织作文。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习惯从头到尾,按部就班。这样平铺直叙,自然无法吸引改卷老师的眼球。所以文章不仅要角度新,材料新,构思也要新。同时,还要注意开头迅速入题,能够总领全文,结尾要再次点题升华。
  例如06年北京的一篇满分作文《北京的符号》。作者在开篇写:“积淀了千年的文化底蕴,不约而同地,多少文人风尘仆仆地朝你赶来了。古都北京,文人扎根在这儿,你宽广的胸襟温暖了他们,你深情的水土养育了他们,你慈爱的双手抚慰了他们。……然而他们逝 去了,你却依旧恒久存在着,于是你的文人孩子们留下的踪迹,成为了你永恒的符号。”这个开头落笔即用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北京与文人的关系,随后以写文人逝去“留下的踪迹”即成为“永恒的符号”入题,显得富有意境,又为下文描写文人的踪迹作了铺垫。紧接着,作者扣住“文人的踪迹”,分别以“是钱钟书曾居住的三里河寓所吗?”“走过鲁迅居住的八道湾”“走过史铁生在怅惘时徜徊的地坛”“走过城南的陶然亭”为各段开头,展示了一系列“北京的符号”。作者广博的见闻,丰厚的积累,就在精巧的构思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使作文饱满而充盈。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结尾处写到:“古都北京,你养育了一批热爱文学的孩子,他们老去逝去,成了失根的兰花,飘零的浮萍,心里牵挂着你,你是心灵的故乡。他们的灵魂远去,留驻的第一站一定在你的心头。他们留下的严谨、狷介、正直、忠诚,他们留下的文化氛围,就是你亘古不变,浩然长存的符号啊,北京!”这段结尾,既总结全文,呼应开头,又把单纯的符号升华为这些文人留下的“严谨、狷介、正直、忠诚”和“文化氛围”,深化了主题。
  
  四、要尝试从普通的材料中挖掘出新的立意。学生的生活大致相同,作文中所写的材料也不会有太大的出入。这时,新的立意就是作文成功的关键。
  例如07年湖南卷要求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一位考生写了爷爷奶奶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育子女,吵架,生气……这些琐碎的事情,显然无甚新意,跟“诗意”更扯不上关系,但作者正是从不起眼的凡人小事中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在结尾处,他写道:“我明白了,原来诗意地生活就蕴育于平凡之中啊!”一句话立意顿显,提升了文章的格调,使文章脱颖而出。
  由此可见,在高考中求得作文创新并不困难,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尝试从新的视角观察生活,尝试选择新的材料,尝试给作文一个新的构思,尝试挖掘出新的立意,我们都可以写出优秀的高考作文。
  
  刘凌凌,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
其他文献
在作文课上听到同学们最多的埋怨就是“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也缺少活力。该如何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呢?    一、培养生活的敏感    写作是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之上的,再高明的作家,也很难把文章与生活切断。有这样一个故事:法国画家莫奈,在为伦敦教堂作画时,将雾画成了紫红色,引起了一些英国人的争议。他们感到雾应是灰色,怎么会是紫红色?原来莫奈在作画前对雾和四周的环境作了仔细的观察,发现因为烟太多,并受红
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反映在语文教学上,主要表现为注重字词句篇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练习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语文和学生生活相结合,语文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口、耳、手、脑并用,知行统一。    一.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过去语文教学偏重知识传授,把语文教材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并形成自认为很严密的知识体系。这种做法,导致语法术语、文学
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容、情感和意境,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关键是踏踏实实处理好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背景介绍要“点到”。“点到”即点到为止,忌面面俱到。古诗词教学强调“知人论世”,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话强调了创作的务实原则,同时也在提醒我们,教授古诗词时不妨借助背景介绍深入理解诗文,品味诗意。这就要求我们应关注作
《猎狐》是由富有“中国动物小说之王”之称的儿童作家沈石溪创作的。小说通过一件在别人看来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在一个孩子的内心掀起情感的巨浪,折射出其行为背后的信仰以及文化价值观的作用,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一、展示了哈尼族风俗画面    故事发生在“一个还保留狩猎古风的哈尼族寨子”,哈尼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的元江、红河等县。村寨大多建在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山
有些东西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伊斯坦布尔(Istanbul)。  伊斯坦布尔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地跨欧亚两洲的城市,她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东端,扼黑海咽喉,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作为欧亚两洲分界线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从伊斯坦布尔城中穿过,将这座古城一分为二,海峡东岸的新城区与西岸旧城区让新与旧、东方和西方、现代与传统在这里完美融合。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坦布尔成为欧亚洲际交通的枢纽,而且也成为兵家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的制订应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的具体的行为的改变,即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到什么,其行为表现或改变必须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因此教学目标描述的对象必须是学生可判断分析的行为,描述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历程和结果。以上这些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陈述技术”一节中讲得清清楚楚。然而仔细阅读各种备课手册和不少老师的教案。总能发现“教学目标”的确立存在一些问题:   
乡愁老成树梢上的白月光  它守望老屋的原址  听草垛里的蛐蛐,把一张旧碟片反复吟唱  阳光贴近墙根儿,惊蛰醒了  我重新挪动一下节气  那些在坛子里腌制的日子  舔过舌尖上的咸  轻轻喊一声,青梅竹马  童谣里的笑靥,挂在一片片榆钱上  搬家的蚂蚁,迁徙的燕子  穿过天空的画外音  把一截牧笛放在夕阳里吹  远处有一个人,顺从指尖的滑梯  抖落失修多年的心事  我的悲伤,从不影响别人  常常独自,
如何上好语文活动课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活动课的组织实施中,应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培养内在的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动”是活动课最大的特点,应该将“动”贯穿于活动课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一.选好内容,使学生“可以动”    语文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它有自己设置的目的要求,也就是必须着眼于以获取直接经验。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的重要功能是现代文教学所不能代替的。但我们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串讲,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重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并且没有从中感觉学习的乐趣和它真正作用。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  学生是以一个个体存在于以班级为单
“披文入情”出自刘勰《文心雕龙》,其中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事实上,早在春秋时代,儒家就已经强调“诗言志”,而读诗就是为了“了解诗中之志”。“披文入情”研究法就是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意”一种研究方法。“披文入情”的“披”,是“用文字示意或评判”的意思;“入情”是进入“情境”之中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如何“披文入情”呢?  “披文入情”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