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有一年暑假去苏州大学培训时,苏州中学副校长黄厚江给我们作了一场“学科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黄校长说过这样一些话:“把教师做得更像老师,就要用心研究;要把教师做得有尊严,有享受;教师混日子会连累家人;有课上很累,没课上更辛苦。”这些话值得我们去深思,往往很多老师嘴上都爱说:“没课上,干后勤还轻松些”。事实上,作为一名一线老师,真正到了没课上的地步,心理上也会不好受,也不会感到轻松的。听了组内一些老师的课,不由得为这些老师感到着急。一些课乱无章法;一些课按步就搬,听得让人想睡觉;一些只会播放PPT,一看就是没认真备课。这些都是一些不合格的、需放弃的课,长此下去,难免会走上没课上的地步。要让自己有课上并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作为老师的我们,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点:一是课上得好,二是学生成绩考得好,三是作业不多。要做到这些,需教师进行学科研究,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
学科研究是以所教学科为研究对象,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提高教学效用为目的的研究。那么,如何进行学科研究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要研究学科内容。
一切好课都与教师教学内容的把握有关,因此,老师要有学科内容研究。对于学科内容的研究,要先弄清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区别。课程内容一般指特定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方法、态度及价值观念等。课程内容往往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下来,具有法定的地位,因而相对稳定,不能轻易改变;教材内容实际上就是“用什么教”的问题,它包括一切有效的传递,体现课程内容和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教学内容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对教材内容进行方法化处理,形成具体有效的教学设计。简言之,课程内容就是我们的课程标准,多数老师从来不研究课标,拿着教材就教学生;教材内容就是我们使用的教科书;教学内容则是我们带到课堂上的内容。因此我们上课前要认真备课,研究课标,吃透教材,并认真设计教学。通常,考试往往是考课程内容,而不是考教材内容,因而老师认真研究学科内容,课前认真研究课标,吃透教材,根据教材选择带到课堂的内容。对那些吃不透、搞不懂、杂乱、脱离教材的内容不要带到课堂。有些老师则是拿着教材和相应的课件,不加选择,全盘倒给学生。这样的课,不仅学生会被搅晕,不专业的老师可能自己也会绕进去。
第二,要用心研究教學过程。
有人把学科内容比喻成点菜,把教学过程比喻成上菜。好老师上课就像上菜,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井然有序。听了组内几位老师的课,有的照本宣科,面面俱到,不死不活;有的随心所欲,想到哪讲到哪;有的差不多都是在放PPT,而且PPT还是下载的,未经修改,有些地方自己都搞不清楚。这样课,显然都是不合格的,建议放弃。研究教学过程就是要使课成为合格、优秀的课。研究教学过程就得研究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先是如何导课,如听一位老师上人的性别遗传,该老师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人的性别遗传,导课平庸,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用这样的方法导入:(结合现实)二胎政策放开,有的人家想要儿子,有的人家想要女儿,他们能如愿吗?生男生女到底是怎么回事?也可以用小品:黄宏和宋丹丹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导入。每节课只要认真去寻找、去挖掘,一定能导出精彩的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研究每一环节如何过渡,选择什么方法、什么媒体、内容呈现的先后,不是想到什么就讲什么,没有逻辑。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那就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最后,还可选择合适的习题进行巩固并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能随便弄些题丢给学生。
第三,要认真研究考试。
要做一位社会认可的好老师,还必须让所教的学生考试考得好,这就得研究考试。要经常研究考什么?会怎样考?可找出最近几年的考卷,进行分析,归纳出哪些知识点容易考到,如何考;哪些知识会综合性考;哪些知识容易结合当今实事出题等等。经常进行这样的研究,并选择相应的习题给学生练习,切忌不能搞题海战术,学生没那么多时间,科目太多,会烦,产生抵触情绪。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去这样做了,所教学生考试不会差到哪去。
第四,进行学科研究的策略。
要从问题入手,从课堂开始。我们可将自己的课录下来,回家听听自己的课,找出自己上课存在哪些问题,加以改正,在另一个班继续实践,我们生物学科,每人都会上同级的好几个班,最多的可达七至八个班,正好可以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不断实践,日积月累,一定能上出优秀的课。另外,经常听听别人的课,带着问题去听,带着自己研究的问题去听,不断的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上好一节课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如教材如何解读,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教与学的关系如何处理等等。这些可通过组内课例研修,根据以下程序:确定主题 选择课题 共同设计 教学行为 集体反思 新教学设计 新教学行为 新集体反思 全新教学设计 全新教学行为。通过观察评价、录相、自我反思改进,在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的能力与素养。
第五,培养反思的意识。
要培养反思的意识。反思是一种梳理,是对自己已有的教学行为系统化的审视,是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教学行为的当与不当,从而进一步理清自身教学行为变革的方向。比如说,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记不住,这时候除了反思我们对学习内容的教学是否存在方式、方法问题外,还应当反思:这一知识内容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到底如何。如果只是记忆性的东西,我们就没必要让学生时时刻刻熟记背牢,教师不妨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这一知识的发生、发展上进行教学和研究。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总之,只要做个有心人,喜欢自己的专业,认真去进行学科研究,一定能成为一名好老师。
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
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点:一是课上得好,二是学生成绩考得好,三是作业不多。要做到这些,需教师进行学科研究,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
学科研究是以所教学科为研究对象,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提高教学效用为目的的研究。那么,如何进行学科研究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要研究学科内容。
一切好课都与教师教学内容的把握有关,因此,老师要有学科内容研究。对于学科内容的研究,要先弄清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区别。课程内容一般指特定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方法、态度及价值观念等。课程内容往往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下来,具有法定的地位,因而相对稳定,不能轻易改变;教材内容实际上就是“用什么教”的问题,它包括一切有效的传递,体现课程内容和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教学内容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对教材内容进行方法化处理,形成具体有效的教学设计。简言之,课程内容就是我们的课程标准,多数老师从来不研究课标,拿着教材就教学生;教材内容就是我们使用的教科书;教学内容则是我们带到课堂上的内容。因此我们上课前要认真备课,研究课标,吃透教材,并认真设计教学。通常,考试往往是考课程内容,而不是考教材内容,因而老师认真研究学科内容,课前认真研究课标,吃透教材,根据教材选择带到课堂的内容。对那些吃不透、搞不懂、杂乱、脱离教材的内容不要带到课堂。有些老师则是拿着教材和相应的课件,不加选择,全盘倒给学生。这样的课,不仅学生会被搅晕,不专业的老师可能自己也会绕进去。
第二,要用心研究教學过程。
有人把学科内容比喻成点菜,把教学过程比喻成上菜。好老师上课就像上菜,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井然有序。听了组内几位老师的课,有的照本宣科,面面俱到,不死不活;有的随心所欲,想到哪讲到哪;有的差不多都是在放PPT,而且PPT还是下载的,未经修改,有些地方自己都搞不清楚。这样课,显然都是不合格的,建议放弃。研究教学过程就是要使课成为合格、优秀的课。研究教学过程就得研究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先是如何导课,如听一位老师上人的性别遗传,该老师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人的性别遗传,导课平庸,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用这样的方法导入:(结合现实)二胎政策放开,有的人家想要儿子,有的人家想要女儿,他们能如愿吗?生男生女到底是怎么回事?也可以用小品:黄宏和宋丹丹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导入。每节课只要认真去寻找、去挖掘,一定能导出精彩的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研究每一环节如何过渡,选择什么方法、什么媒体、内容呈现的先后,不是想到什么就讲什么,没有逻辑。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那就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最后,还可选择合适的习题进行巩固并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能随便弄些题丢给学生。
第三,要认真研究考试。
要做一位社会认可的好老师,还必须让所教的学生考试考得好,这就得研究考试。要经常研究考什么?会怎样考?可找出最近几年的考卷,进行分析,归纳出哪些知识点容易考到,如何考;哪些知识会综合性考;哪些知识容易结合当今实事出题等等。经常进行这样的研究,并选择相应的习题给学生练习,切忌不能搞题海战术,学生没那么多时间,科目太多,会烦,产生抵触情绪。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去这样做了,所教学生考试不会差到哪去。
第四,进行学科研究的策略。
要从问题入手,从课堂开始。我们可将自己的课录下来,回家听听自己的课,找出自己上课存在哪些问题,加以改正,在另一个班继续实践,我们生物学科,每人都会上同级的好几个班,最多的可达七至八个班,正好可以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不断实践,日积月累,一定能上出优秀的课。另外,经常听听别人的课,带着问题去听,带着自己研究的问题去听,不断的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上好一节课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如教材如何解读,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教与学的关系如何处理等等。这些可通过组内课例研修,根据以下程序:确定主题 选择课题 共同设计 教学行为 集体反思 新教学设计 新教学行为 新集体反思 全新教学设计 全新教学行为。通过观察评价、录相、自我反思改进,在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的能力与素养。
第五,培养反思的意识。
要培养反思的意识。反思是一种梳理,是对自己已有的教学行为系统化的审视,是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教学行为的当与不当,从而进一步理清自身教学行为变革的方向。比如说,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记不住,这时候除了反思我们对学习内容的教学是否存在方式、方法问题外,还应当反思:这一知识内容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到底如何。如果只是记忆性的东西,我们就没必要让学生时时刻刻熟记背牢,教师不妨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这一知识的发生、发展上进行教学和研究。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总之,只要做个有心人,喜欢自己的专业,认真去进行学科研究,一定能成为一名好老师。
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