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乡土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0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今天,绘画中的“乡土情结”或“乡愁”绘画正成为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成为了现代人在艺术活动中追求“植根乡土”的审美文化诉求。本文简述了民俗文化的回归现象以及乡土绘画的新景象,分析了“植根乡土”在“乡愁”绘画中的诸种表象,最后说明了当代绘画中的“乡土情结”是人们在精神迷失后的一场文化“寻根”之旅。
  关键词:植根乡土 绘画 乡愁 审美文化 诉求
  民俗文化作为民众的一种文化生活,它反映的是一种世代传袭却又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形态,它是从民众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物质、精神、社会等文化现象。而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商业化盛行、娱乐文化趋向媚俗化的当下,民众心灵迷失、精神失落的今天,民俗文化的审美价值正日益凸显,它以其朴素与内生性特征水乳交融般浸润、滋养着人们的精神深处。
  绘画中的“乡土情结”或乡土绘画作为在中国大陆上纪80年代兴起的一股美术潮流,是对“文革”时期追随政治权势,抵触人性与个性的反拨,是艺术创作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复归,这种“回归”在很大程度上与以民众为主体的民俗文化意旨不约而合。乡土绘画在发展、探索中,正逐步超越了一般乡土风情的描绘,使其绘画本身颇具当代审美意义与永恒文化价值,并上升到了对人类情怀终极关怀的追问高度。时至今日,“乡土”已不仅仅只是艺术题材范畴,更是一种文化范畴与情感范畴,其研究颇具人文价值与审美意义。
  一、当代绘画中的“乡愁”是一道“民俗”景象
  1.现实主义乡土绘画与民俗景象
  “民俗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鲜明特点的、沟通传统与现实、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①民俗文化的表象广泛,它包括物质生产民俗,如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等;物质生活民俗,如待客食俗、节日服饰、居住习俗等;社会组织民俗,如宗族血缘关系中的族谱、词堂、祖坟以及祭祀活动中的备祭、摆供、叩拜、享胙等习俗;岁时节日民俗,如年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习俗;人生仪礼民俗,如成年仪礼、婚姻仪礼、丧葬仪礼等习俗;当然,还有民俗信仰、民间游艺竞技,等等。而这些表象出现在现实主义乡土绘画中则构成了一道道“植根乡土”的“民俗”景象。
  现实主义乡土绘画是乡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乡土生活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乡土绘画又称写实主义乡土绘画,因为它强调描绘的客观性或写实性,注重细节的真实与典型,其思想倾向与情感是自然流露的。它反映在追求“真善美”的写实主义乡土绘画中则是把这种理想向往再现为现实生活的典型景象。现实主义的画家们常以写实的手法、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直接描绘乡村事象,将民众平凡生活中的“真善美”呈现于各种乡土题材的绘画之中。如画家陈树中的《野草滩系列》油画作品,就将画面定格于北方农村生活中,画面既描绘有各种破旧的农具、果实、器皿,也有描绘迎亲、叫卖、收割等乡村生活的情景,画家运用写实技法将细节一一描绘,让观者的“乡愁”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农舍墙上的标语“劳动是生存之父,土地是生存之母”,正是其系作品“植根乡土”的意旨体现。同样运用写实手法展现“民俗”事象的还有画家郑艺的《驰骋的心》《多思季节》《汗滴禾下土》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描绘的亦是无垠的东北大地,但画家所关注的生活原型,其笔下的农夫形象不再着重刻画他们的艰辛与重负,而是展示其一种无奈的表情与心境,即在新世纪“现代化”进程的境遇下,农夫们是固守土地还是像其他人一样也去进城打工,其表情是既犹疑又焦虑的,再加上画面中那些老黄牛耕地、耙子锄地、农妇挤牛奶等事象,简直就是一道现实“民俗”的难忘景象。
  2.浪漫主义乡土绘画与民俗景象
  相较于现实主义乡土绘画作品,浪漫主义乡土绘画作品则更强调画家个体情意的表达,并按照理想的面貌来表现乡土事象的创作方法。其作品的特征是追求理想性,强调画家的主观情意性,注重画面的形式语言及个性图式的表达。浪漫主义乡土绘画的这种对文化精神内涵的思考与发掘,使得其作品承载的不仅仅只是乡土风情,更重要的是依托这些表象表达对生命的礼赞和人性的颂扬。如在画家段正渠创作的《东方红》《年货》《乡村节日》等作品中,他就将黄土高原的粗犷与苍茫表现得极具艺术感染力,颇具表现主义的风格,并力图通过这些重要的民俗事象,表达自已内心翻滚的原始欲望与冲动,留住易逝淳朴的乡土之情。再如从画家罗中立的《晌午》《荷花池》《山路弯弯》等作品中,也可看出画家已从早期的“集体共性”转到了现在的“个性图式”,开始将文化思考融入乡土事象之中,并从乡土的立场去解读和传达生命本真状态中潜藏着的生命意识,所以他笔下那些极具原生态的纳凉、小憩等场景便构成了一道道野味浓烈的民俗画卷。还有从画家孙为民的《乡间七月》《夏天》《农家十月》等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画家借助西方印象主义的色彩表现,使这些作品在朦胧色光中洋溢着浓郁“土”气的民俗景象,达到了一种气韵生动的审美意境。
  二、当代绘画中的“乡愁”是人们审美“寻根”的文化诉求
  1.乡土情结承传
  传统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以土地为生存基础,将土地和丰产紧密相联。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其实就是中国乡村文化的传统。“中国的乡村人,乃至每一个中国人心灵深处都潜伏着如此独特的恋土和恋家相重合的‘乡土情结’”②。人们对土地有着一种深深的眷恋,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城镇化高歌猛进的境遇下,审美“寻根”的意义在调整我们的文化价值观上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透过乡土绘画所呈现出的这种“乡愁”情愫已被人们上升到一种文化归属的审美情怀,其画面中“植根乡土”的“民俗”景象,是人们对几千年来以乡土为根基的中国文化的热爱,是乡土情结之民俗事象的外在彰显,也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仁”的挚著追求的体现。这种深层次的文化追寻以“承”为先,之后必然包含着“传”的大众化与变迁性等内容。我国的绘画艺术,自上个世纪从“伤痕美术”的政治题材中脱离出来后,“乡土情结”随后进入到人们、特别是画家们的文化关注之中,且展现出对乡土生活、人性的审美追寻。正如被家乡黄土高原铸就了根性与品位的画家丁方所言,“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个体的人必须返回其精神母土,因为只有获得蕴藏于大地深处的力量,才能使得我的灵魂真正地上升”③,并在其创作的《圣灵的火焰》《耸立的赞歌》《天光》等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可见,乡土情结的承传决不会因时空的久远而褪色,时至今日,它反而能对城市文明的异化、守护本真自然的“复魅”颇具意义,使处于文化焦虑、文明失迷的人们重新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且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2.历史文化研习
  作为国家珍贵文化遗产的民俗事象是民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是我们民族的“根”,也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文明与文化体现。然而,在当下“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下,许多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民俗生活传统正受到利益的驱动而被逐渐分化瓦解,“喧嚣”“玩世”“焦虑”甚至已成为了现代化都市的代名词,人们急需从欲望充斥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心灵的洗涤与解脱,自然这些绘画中的“乡土情结”或“乡愁”绘画便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因为它们在“植根乡土”地展示“民俗”事象中,讓人们透过乡土风情与审美情感的陶冶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根”,也在这些直观的艺术形象中了解和学习了许多优良的民俗事象,更明白了当代“乡愁”绘画的审美意义。如画家孙向阳的《乡戏》一画,就很好地借鉴了民俗艺术的戏曲题材与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及符号,其创作的作品对于我们研习民俗艺术就是一种很好的弘扬方式。
  3.审美情感释怀
  审美情感是人们对审美对象的美的体验和态度,它贯穿于审美过程的始终,是审美活动的条件和动力。它作为人类的高级情感之一,作为满足人们精神性的一种愉悦,便是审美情感的释怀。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乡土绘画在中国大陆逐渐兴起,无论是描绘乡间风情还是地域民俗,无论是写实主义手法还是浪漫主义手法,乡土绘画均以其“植根乡土”的民俗事象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均以其“乡愁”的基调释怀着人们的艺术情感,其强大的亲和力与独特的审美意蕴已越来越让置身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浪潮中的人们重新感悟到了乡土的诗意与温情,让人们回归到了对生命、人性、自然以及传统文化的关注。犹如画家王晓光创作的《家园》《走进秋天》《北方高粱》等作品,让观者在这些古朴、本真、诗意的乡土风情中徜徉与憧憬,让疲惫压抑的心灵得到安抚与释放。
  结语
  绘画中的“乡土情结”或“乡愁”绘画正成为当下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成为了人们在艺术活动中追求“植根乡土”的审美文化诉求。它是现代人在精神迷失后的一场文化“寻根”之旅。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绘画中的‘乡愁’文化—— 关于乡土情结的审美文化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C0726)
  注释:
  ①仲富兰.民俗与文化杂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9.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1985.2.
  ③丁方.我心在高原[M].上海:三联书店,2004.7.
其他文献
○您好!今天想请您谈谈无偿索字的问题。相信一定也有人向您要字吧?  ◎嗯,是的。我想不光是我,每一位书法家以至普通的书法爱好者,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  ○嗯。那您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会怎样处理呢?  ◎这,比较复杂。  ○怎么讲?  ◎因为索字的人千差万别,动机也不一样。  ○这样啊,那,能不能请具体地谈一下?  ◎怎么谈?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哈,开玩笑。不过也不完全是玩笑。  先说最理想的情形
期刊
“诗意现实主义”是我几年来追求艺术风格转型所努力的一个方向。“诗意现实主义”一词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國追求抒情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部分电影风格,虽然在表现手法上不尽相同,但我觉得借此词汇可以较为明确地表达自己几年来新的艺术追求。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艺术道路,有多少艰辛与困苦,惟有心知;得到过许多的帮助和扶持,也点滴记在心上。如果说有什么经验可谈,我想那也是饱尝了无数的挫折教训之后才有了些许的心得感悟。
期刊
30多年的书法复兴之路,风骚迭起,俊彦辈出,各种字体均涌现了诸多为世人所瞩目的代表性书家。小楷毫不例外地焕发了巨大的活力,投稿和入选数量在历次重要展览中一直居高不下。而在这个领域持续不断地精耕细作,构建自家风格,并终于成为领军人物的,明臣兄是当之無愧的重要一员。  我与明臣兄交往有年,虽然谋面机会不多,但他洵洵儒雅的君子气度,使人一见即心生亲近,并且很容易由人及书而联想起他的小楷。这给我很深的印象
期刊
2017年10月12日下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图片集团、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承办的“2017北京国际摄影周”在中华世纪坛开幕。由湖南省文化厅主办、湖南省文化馆、湖南省艺术摄影学会承办的“‘大美潇湘 梦圆中华’湖南喜迎党的十九大摄影展”同时在中华世纪坛影像艺术空间开展。本展览分文化湖南、美丽湖南、人文湖南三大内容,主要反映湖南丰富多彩的
期刊
生活中的姜向东是个着装简单随意且性格粗放的人,而他办起事来却心思细腻,谨慎入微,内心热情,不论公事还是私事,只要他答应了,就一定会办好。他不仅具有较强的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而且具备细心周到的做事风格。这种“粗放”外灵与“细腻”内慧的强烈对比,形成了他鲜明的个性。  艺术道路上的姜向东,也有他外粗内细的思维与风格。当我们屏息凝神他画笔下每一处勾勒时,不能不感慨他的细致与严谨,那些微观与细小的景物竟能
期刊
原中国收藏家协会文房之宝收藏委员会主任陈国源先生,藏砚十分丰富,砚学理论、造诣也很深。虽已年近八十,然很健谈,我们与与这位风趣又幽默、清癯而健朗的古稀老人,开展了一问一答的采访。  问:您三十多年来,与砚不离不弃,如此喜爱,为什么?  答:为什么喜欢砚台?这是每一个藏砚家首先要遇到又必须回答的问题。三十多年来,我主要被中华名砚之魅力所陶醉而折服。中华名砚有哪些魅力呢?多数藏砚家认为砚台的魅力,主要
期刊
老易今年五十五岁,跟我学书法五年,去年加入了韶关市书法家协会。  老易只读过小学一年级,入校只有三个月,便因为调皮被赶回家,十一岁跟师父南下广东做泥瓦工。  老易在廣东四十四年,做工,成家,当过小包工头。他曾经嗜赌成性,用他自己的话说“有一百元一定会输掉九十七元”。某年老易做生意赚了十多万,下火车就进了赌场,回到家已是身无分文。  老易没有什么文化,却向往文化,喜欢收藏,是我多年的藏友,收藏的广彩
期刊
2004年1月,康移风先生在长沙举办“黑色脊梁”矿工系列国画作品展,在此展出版的作品集首页中,他深情地亮出——“献给我的矿工弟兄”。这八个字看似平淡,却是耗费了他四十多年心血的命题。一位在世画家,能够这样真诚坦率地表明自己的艺术理想并不多见。康移风作为享有盛名的人物画家,也会与普通人一样处在社会喧嚣与生活环境的干扰中,但多少年来他始终还是保持当年矿工的纯朴心态与勤恳作风现身于艺坛,活跃于当代中国画
期刊
摘要:本文记叙了焦墨艺术在邵阳的兴起,概括阐明作为“黑色文化”的焦墨艺术的历史发展与艺术特色,指出焦墨的“黑与白”既是“玄与素”的关系,玄是宇宙的根本,绘画中如果去掉黑色那么就会“玄之所去,器弊神逝”。文章从邵阳本土焦墨画家们作品中玄素浑厚寄写乡情的厚拙与虚简、单纯的乡情静谧美、勾勒皴擦神采飞逸的乡情美、古典隽永苍润浑厚的乡情美等方面赏析了“敢为人先”的“宝古佬”画家们焦墨创作中的浓厚乡情。  关
期刊
宜春学院美術与设计学院学生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