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一世纪以来,多元化成为企业实现成长和扩张的主要模式之一,这个过程虽有成功,但更多的却是失败。经过分析,多元化折价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成本的提高。对沪深上市家电行业公司2010—2012年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证券市场上多元化程度显著增加了公司的管理成本,并且国有控制程度和公司规模与管理成本正相关。
关键词:多元化程度;营运能力;财务绩效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021-02
1 引言
多元化经营既能给企业带来益处,也会同时增加成本。多元化的正向作用有: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内部资本市场,分散风险和范围经济。负向作用则有:过度投资,跨行业补贴和代理成本。20世纪90年代,我国不少企业通过内部发展、外部并购等方式逐步发展为跨越不同行业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就我国上市公司而言,仅2004年这就达到160家。然而不少上市公司因盲目多元化陷入困境,失去了生存和发展能力。研究显示,我国企业的多元化行为导致了企业业绩的下降,多元化格局变成了多元化陷阱。
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通过对西方企业制度的观察,发现在分散的所有权结构下,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代理人——公司经理的手中。多元化可能是经理实现自身私利的途径:多元化有利于扩大公司规模,因而有利于提高经理的报酬(Jensen和Meckling,1976);经理人倾向于减少在本行业领域的研发投资,转而投资于其它行业领域以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和破产的概率(Amihud和Lev,1981);管理大型企业还可给经理带来更大的权力和声誉(Stulz,1990),控制更多的资源(Jensen,1986),帮助管理者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人物(Shleifer和Vishny,1989)等。本文根据Ang等(2000)计量代理成本的方法,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研究多元化与企业管理成本之间的关系,为多元化的管理成本问题提供直接的经验证据。
2 公司多元化程度与管理成本关系的理论模型
2.1 研究假设
在我国,代理问题产生的负面效应会大于多元化带来的正面效应。尤其在我国家电行业中,企业内部的代理问题比较严重,低水平的公司治理无法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多元化公司的总部会在资源再分配时出现跨部门“交叉补贴”现象;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的建立为企业提供了比较多的资金支持,经理就有可能选择一些缺乏效益的投资项目。综上所述,在我国,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会对其经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主要原因是管理成本的大幅上升,故提出假设:多元化程度越高的公司,其管理成本对公司的负面影响更大。
2.2 研究设计
2.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选取在沪深两交易所上市的家电行业公司,结合金融界与巨潮网网站披露的家电行业公司,共44家公司。经过剔除最终共收集了26家上市家电公司2010—2012年间共78组样本数据。数据均来源于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监会网站等网站。
2.2.2 变量和模型设定
3 实证分析
3.1 描述统计
3.2 对假设进行回归分析
相应的表达式为:
MCi,t=-0.2131192+0.0289929DTi,t+0.010866TAi,t+0.0241648SOi,t
(3.26) (1.67) (1.67)
本模型通过hausman检验,P值约为0,可见固定效应非常显著。模型整体的F值为8.06,相应的P值约为0.02%,总体线性关系非常强。在以上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熵指数系数为正,α1=0.029,说明多元化程度每增加1%,管理费用率增加0.029%,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α2=0.011,说明公司规模每增加1%,管理费用率增加0.011%,并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公司規模与管理费用率呈现正相关关系。α2=0.024,说明国有股比例每增加1%,管理费用率就提高0.024%,同样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
通过上述模型的计量结果可得:多元化程度对公司管理费用率的影响最大且最显著。假设得到验证,即多元化程度越高的公司,其管理成本对公司的负面影响更大。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实证结果中,熵指数系数为负值,并且影响非常显著。这说明,在现代企业中,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经理和股东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经理出于分散自己对公司的专用性投资风险的考虑,同时也为了自身效应最大化,往往采取多元化战略,迅速将企业做大,以使得企业具有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同时,大企业的经理在个人收入、在职消费、自我感觉、社会地位等方面都要远远超过中小规模的公司。
公司规模和国有股比例都与管理费用率呈正相关,且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管理者所能够控制的资源就越多,就越有更多的机会消费获得非金钱性利益,相应的监督成本也越高,故总代理成本也将愈大。另外,国有股占股本比例越高,代理成本却越大,说明国有机构越大的公司,越容易出现管理者通过建造个人帝国、在职消费等途径谋取个人私利的现象。这有可能是政府相应的有效率的资本监督权没有构建起来,导致公司管理者的经营活动得不到有效监管,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而出现。
4.2 建议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我们得到:多元化容易被企业的管理者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进而导致公司管理成本的大幅升高而损害公司的整体价值。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注重突出发展主业,适度发展多元化。以上分析可知多元化程度越高所带来的管理成本负面效应越大,所以当前我国家电企业应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合理选择发展战略,切忌盲目投资。依托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最容易获得较好的绩效,也能有效抑制管理成本的上升,切忌出现因不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盲目扩张,最终导致企业有限资源利用率的下降,管理成本的大幅上升,增加企业经营风险。
(2)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从控制代理成本角度出发,积极解决在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完善董事会制度以更好发挥其监督职能。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将代理问题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进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更为科学。另外,控股股东应积极建立起有效防范企业出现“内部人控制”的激励约束体系,防止管理者通过多元化经营谋取私利而损害股东的利益;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降低自由现金流的代理成本。
参考文献
[1]孙俊华,刘海建.多元化战略测量方法论及其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1):33-41.
[2]蔡吉甫,谢盛纹.公司治理与代理成本关系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28(4):58-66.
[3]宋旭琴,蓝海林,向鑫等.相关多元化与归核化的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1):9-13.
[4]戴德明,邓璠.信息不对称与多元化折价关系研究——来自中国沪市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经研究,2008,34(4):82-92.
[5]吕长江,张艳秋.代理成本的计量及其与现金股利之间的关系[J].理财者,2002,(4).
关键词:多元化程度;营运能力;财务绩效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021-02
1 引言
多元化经营既能给企业带来益处,也会同时增加成本。多元化的正向作用有: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内部资本市场,分散风险和范围经济。负向作用则有:过度投资,跨行业补贴和代理成本。20世纪90年代,我国不少企业通过内部发展、外部并购等方式逐步发展为跨越不同行业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就我国上市公司而言,仅2004年这就达到160家。然而不少上市公司因盲目多元化陷入困境,失去了生存和发展能力。研究显示,我国企业的多元化行为导致了企业业绩的下降,多元化格局变成了多元化陷阱。
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通过对西方企业制度的观察,发现在分散的所有权结构下,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代理人——公司经理的手中。多元化可能是经理实现自身私利的途径:多元化有利于扩大公司规模,因而有利于提高经理的报酬(Jensen和Meckling,1976);经理人倾向于减少在本行业领域的研发投资,转而投资于其它行业领域以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和破产的概率(Amihud和Lev,1981);管理大型企业还可给经理带来更大的权力和声誉(Stulz,1990),控制更多的资源(Jensen,1986),帮助管理者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人物(Shleifer和Vishny,1989)等。本文根据Ang等(2000)计量代理成本的方法,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研究多元化与企业管理成本之间的关系,为多元化的管理成本问题提供直接的经验证据。
2 公司多元化程度与管理成本关系的理论模型
2.1 研究假设
在我国,代理问题产生的负面效应会大于多元化带来的正面效应。尤其在我国家电行业中,企业内部的代理问题比较严重,低水平的公司治理无法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多元化公司的总部会在资源再分配时出现跨部门“交叉补贴”现象;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的建立为企业提供了比较多的资金支持,经理就有可能选择一些缺乏效益的投资项目。综上所述,在我国,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会对其经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主要原因是管理成本的大幅上升,故提出假设:多元化程度越高的公司,其管理成本对公司的负面影响更大。
2.2 研究设计
2.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选取在沪深两交易所上市的家电行业公司,结合金融界与巨潮网网站披露的家电行业公司,共44家公司。经过剔除最终共收集了26家上市家电公司2010—2012年间共78组样本数据。数据均来源于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监会网站等网站。
2.2.2 变量和模型设定
3 实证分析
3.1 描述统计
3.2 对假设进行回归分析
相应的表达式为:
MCi,t=-0.2131192+0.0289929DTi,t+0.010866TAi,t+0.0241648SOi,t
(3.26) (1.67) (1.67)
本模型通过hausman检验,P值约为0,可见固定效应非常显著。模型整体的F值为8.06,相应的P值约为0.02%,总体线性关系非常强。在以上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熵指数系数为正,α1=0.029,说明多元化程度每增加1%,管理费用率增加0.029%,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α2=0.011,说明公司规模每增加1%,管理费用率增加0.011%,并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公司規模与管理费用率呈现正相关关系。α2=0.024,说明国有股比例每增加1%,管理费用率就提高0.024%,同样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
通过上述模型的计量结果可得:多元化程度对公司管理费用率的影响最大且最显著。假设得到验证,即多元化程度越高的公司,其管理成本对公司的负面影响更大。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实证结果中,熵指数系数为负值,并且影响非常显著。这说明,在现代企业中,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经理和股东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经理出于分散自己对公司的专用性投资风险的考虑,同时也为了自身效应最大化,往往采取多元化战略,迅速将企业做大,以使得企业具有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同时,大企业的经理在个人收入、在职消费、自我感觉、社会地位等方面都要远远超过中小规模的公司。
公司规模和国有股比例都与管理费用率呈正相关,且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管理者所能够控制的资源就越多,就越有更多的机会消费获得非金钱性利益,相应的监督成本也越高,故总代理成本也将愈大。另外,国有股占股本比例越高,代理成本却越大,说明国有机构越大的公司,越容易出现管理者通过建造个人帝国、在职消费等途径谋取个人私利的现象。这有可能是政府相应的有效率的资本监督权没有构建起来,导致公司管理者的经营活动得不到有效监管,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而出现。
4.2 建议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我们得到:多元化容易被企业的管理者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进而导致公司管理成本的大幅升高而损害公司的整体价值。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注重突出发展主业,适度发展多元化。以上分析可知多元化程度越高所带来的管理成本负面效应越大,所以当前我国家电企业应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合理选择发展战略,切忌盲目投资。依托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多元化最容易获得较好的绩效,也能有效抑制管理成本的上升,切忌出现因不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盲目扩张,最终导致企业有限资源利用率的下降,管理成本的大幅上升,增加企业经营风险。
(2)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从控制代理成本角度出发,积极解决在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完善董事会制度以更好发挥其监督职能。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将代理问题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进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更为科学。另外,控股股东应积极建立起有效防范企业出现“内部人控制”的激励约束体系,防止管理者通过多元化经营谋取私利而损害股东的利益;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降低自由现金流的代理成本。
参考文献
[1]孙俊华,刘海建.多元化战略测量方法论及其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1):33-41.
[2]蔡吉甫,谢盛纹.公司治理与代理成本关系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28(4):58-66.
[3]宋旭琴,蓝海林,向鑫等.相关多元化与归核化的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1):9-13.
[4]戴德明,邓璠.信息不对称与多元化折价关系研究——来自中国沪市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经研究,2008,34(4):82-92.
[5]吕长江,张艳秋.代理成本的计量及其与现金股利之间的关系[J].理财者,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