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损害赔偿归责原则之比较研究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mes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国机动车损害赔偿归责原则立法之演变
  (一)《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前之立法及相关状况
  《民法通则》颁布前,我国仅依靠行政手段解决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问题。
  《民法通则》颁布后,第123 条确立了以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来处理机动车交通事故,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许多地方出台了所谓“行人违章,撞了白撞”的规定,招致学者猛烈的抨击。
  (二)《道路交通安全法》制定及修订之相关状况
  1、《道路交通安全法》立法背景及争议
  在《道路交通安全法》草案的制定过程中,关于机动车损害赔偿的究竟采何种归责原则存在不同观点。在《道路交通安全法》草案的一次、二次审议稿中均确立了“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正式通过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原第76条规定对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采过错责任原则各方均无争议,焦点集中在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时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上。根据原76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时,无论机动车一方有无过错,均应承担责任,但存在减责事由以及免责事由。由此可见,原76条关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间的机动车损害赔偿系采无过错责任原则,与《民法通则》第 123 条统一了起来。
  2、《道路交通安全法》76条第一款第二项之修订
  该法第76条第二项产生了巨大争议,焦点集中在该条所确立的归责原则是否合理。由于媒体对该条的简单化叙述,如“机动车有无过错都得担责”,加之法条本身缺陷,致使许多人认为该法76条对机动车一方不公平,声讨声音不断。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在此背景下启动了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程序。最终通过的修正案中,第76条第一款第二项修正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最终的修正案没有规定具体的责任分担比例。
  二、机动车损害赔偿无过错归责原则的比较法考察
  新76条第一款第二项坚持了原76条关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时适用无過错责任的归责原则。首先,根据新76条,机动车即使无过错,也须承担最高10%的责任,且该责任为赔偿责任;其次,机动车方无法以证明自己无过错为由而免责。故该条第一款第二项确立的是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而非过错推定责任。秉承无过错归责原则有其合理性。于比较法层面的探析有助于理解继承之必要性。
  1、比较法层面
  (1)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
  德国
  1952年《道路交通法》第7条规定:因利用汽车致人死亡、身体、健康或财物损害,汽车保有人应对受害人负损害赔偿之责。于事故系由非基于汽车构造上之瑕疵或机件上之障害之不可避免事故所致者,排除前项责任。可见在德国适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免责事由法定为“不可避免的事件”。
  法国
  由于《法国民法典》制定时,机动车还没出现,所以民法典并没有对机动车事故责任予以特殊规范。在 20 世纪最初的二十年里,法国法院坚持在汽车事故责任中采用过错原则。1920 年以后,法国法院尝试在处理交通事故时采用无生物责任法则,交通事故领域的无过错责任就此确立。
  日本
  日本民法典制定于 1898 年,起草者们未曾考虑解决机动车人身损害的赔偿问题。因此,在 1955 年自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之前主要依民法第 709 条关于侵权行为的一般规定处理,实行过错责任原则。1955年制定的《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确立了加害人的过错推定责任原则,该法的制定着重参考了德国的《道路交通法》,其第 3 条与德国《道路交通法》第 7 条更是一脉相承,只是在免责事由上,日本法未考虑动物的原因。但在司法实务中,该归责原则的运用实际上就是一种无过错责任。日本的运行供用者责任的判定是从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两项基准上加以把握的,此二基准的实质是源于危险责任与报偿责任。
   越南
  依据《越南民法典》第627条之规定,高度危险源(包括机械化交通运输设施等)的所有权人、占有人、使用人必须承担无过错赔偿责任,下列情况除外:损害的发生完全是由受害人故意引起的;损害时因不可抗力事件或紧急避险而发生的,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蒙古
  依据《蒙古国民法典》第379条之规定,高度危险来源(包括机动车)造成的损害,由高度危险的持有人予以赔偿,但是如果损害是由于以外事件、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疏忽造成的,免除从事高度危险来源持有人的责任。这属于过错推定的责任或严格责任。
  俄罗斯
  依据《俄罗斯民法典》第1079条之规定,从事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活动(使用交通工具、机械装置、高压电力、原子能、爆炸物、剧毒物品等;从事建筑和其他与建筑有关的活动等)的法人和公民,如果不能证明损害是因不可抗力或受害人故意所致,应赔偿高度危险来源所造成的损害。
  我国台湾地区
  我国台湾地区关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适用台湾民法关于侵权行为的规定,采过失推定责任主义,并设强制责任保险。1996年制定的《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规定两项重要制度:一是在发生交通事故时,无论加害人有无过错,受害人都可以在保险金额范围内请求保险赔偿给付;二是设立汽车交通事故特别补偿基金。
  (2)英美法系国家
  美国
  英美等英美法系国家机动车事故实行过错责任。美国对于汽车交通事故采普通法上的过失侵权责任和任意责任保险制度结合的规范模式。普通法对于机动车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害必须以加害人的过错为条件。随着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数字直线上升,为充分地保护受害人,建立无过错赔偿机制。现在,美国许多州已采取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作为从过错责任到无过错责任的一种转变机制。
  英国
  英国采取过错责任原则与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相结合的形式。实际上,现在大多数交通事故案件采用了侵入理论,即原告必须承担被告过错的举证责任。但是在现代社会,对道路交通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理念已经逐步受到批评。后来试验表明过错责任不足以解决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问题。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实际上体现了在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确立。
  综观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家立法和学说,机动车交通事故所致损害以无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这成为世界各国立法的普遍趋势。
  二、机动车损害赔偿无过错归责原则的理论依据
  无过错(严格)责任对于个别案件的适用可能有失公允,但它体现的是整体的公平和正义,下面将从以下方面予以论述:
  (一) 机动车与行人的地位
  机动车驾驶人在控制事故风险方面居于优势地位,其能以较低的预防成本来避免事故发生,故应加重机动车方的注意义务,使其承担无过错责任。
  (二)社会利益与个人生命健康两者的矛盾
  汽车工业的发展给行人增加了潜在危险,因此受到伤害人的权利必须得到救济,这符合法制原则与公平观念。通过效率与安全的权衡,选择以实现公平为价值趋向,以强调对损害进行补偿为目标的无过错责任原则。
  (三)机动车与行人应履行的义务
  两者在性质和意义上有明显不同:行人遵守交通规则,是出于避免受到伤害的本能反应,不是法定义务;机动车辆驾驶人遵守交通规则是避免伤害他人的一种法定义务,且其具有专业知识技能,比普通人更能预见、化解及防范道路交通风险。上述不同决定了应该采取无过错责任的原则。
  综上,无论从比较法还是现实、理论层面看,在机动车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上,无过错责任已是大势所趋,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事故时,对机动车方承担责任采无过错责任顺应了世界的潮流。
其他文献
摘要:近几年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测绘技术水平也在快速提升,目前在诸多领域已得到普及应用。测绘技术的主要特征为专业性与普遍性,有助于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分析土地房屋征收中测绘技术的重要作用,然后主要阐述土地房屋征收中测绘技术的具体应用途径,希望为土地房屋征收测绘技术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土地房屋征收;测绘技术;作用;应用  目前国家基础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期刊
摘要: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坚决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主要体现为解决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指导人们迈向更大进步。因此,也使得脱贫攻坚除了具备自身的意义,还具有了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意义。为此,在脱贫攻坚完成后,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
期刊
摘要: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大家对社会公益活动的认可和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公益活動的队伍中。但是一般来说,这些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参与者多为已经参加工作的爱心人士,相对来说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更成熟的思想和服务社会的意识。而青年学生因学生身份的特殊性、经济的不自主性、思想的不成熟性等特征较少关注社会公益服务。我们应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响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生态系统视角,以单亲家庭青少年N为例,其因家庭结构的变化、不良情绪状态及缺乏社会支持网络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引导其充分发掘和利用家庭和社会中的资源,帮助其获得良好的改变环境,构建属于他的社会支持网络。  关键词:生态系统;单亲家庭;人际交往障碍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每个个体的行为受到其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于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从微观、中观及宏观三个
期刊
摘要:表演最大的魅力在于还原情景,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而想要展现表演魅力,就需要深入理解角色,并基于理解塑造角色。戏曲是我国国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在当前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戏剧表演者需将角色饰演的活灵活现,将荡气回肠的、悲欢离合的故事通过戏曲这种独特的艺术表演方式进行呈现,以提升传统戏曲魅力,传承好传统戏曲文化。本文就主要对戏曲表演中角色的理解与塑造进行了分析,望可为
期刊
歌唱中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是声音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的发声,良好的共鸣以及歌曲思想感情的表达,都是和呼吸密切相连的。因此歌曲的演唱必须掌握好呼吸气息的运用,发声时气息不够,较长的乐句就唱不下来;缺少气息支托的声音,喉头负担就会过重,高音也就难唱上去,中声区声音也会不自然通畅,感到挤压吃力。气息控制运用的不好,声音的大小强弱、快慢缓急也就不能变化自如,也就谈不上怎样去表现歌曲的感情了。下
期刊
摘要:介绍了磨石冲渣场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渣场布设原则,针对水库项目在开发建设中产生的弃渣情况, 从水保角度分析弃渣场选址的合理性, 并根据当地的地形、水文及气候特征, 采取了经济技术合理可行的水保设计方案。  关键词:弃渣场 选址分析 水土保持设计  1、磨石冲渣场概况  磨石冲渣场为兴仁市陈家田水库弃渣场,渣场位于水库左岸磨石冲邻谷上游右支沟内,距离坝址直线距离约1.3km。槽谷挡渣坝以上集雨面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是因为有其内在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力量,彰显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百折不挠的优良品质,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要将红色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互相依托,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红色精神的育人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做好新媒体时代红色精神和红色基因传承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
期刊
摘要:在我国进入21世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尤其是对于我国国土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2017年国土资源部决定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这也是第一次全国性的国家国土调查,其意义重大,其工作开展的目的就是了解我国国土资源利用以及发展的现状,以2016年年度土地变更数据与最新高分辨率影像为基础,对当前土地利用情况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
期刊
摘要:圆柱绕流问题广泛存在于航空、水利、建筑工程中,目前对圆柱绕流的的研究,主要分为解析研究阶段,物理模型研究阶段和数值仿真三个阶段,得到了单双圆柱以及圆柱群的绕流规律,但圆柱的受力特性和尾流流场结构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基于此,本文以蜡烛试验对圆柱绕流的尾流流场开展实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关键词:圆柱绕流,蜡烛,尾迹流场  圆柱绕流作为一个典型的流体形式,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如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