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让中华文明的彩带织就人类的梦想

来源 :创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丝绸之路,源远流长;中国丝绸,名扬四海。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
  这里,国家把蚕桑作为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的一项重点任务,凸显了蚕桑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中国工程院院士、國际著名蚕学家向仲怀教授在蚕学界辛勤耕耘六十载,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振兴学科,构建蚕桑新理论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世界蚕丝业的中心先是从中国转移到欧洲,再从欧洲转移至日本,至上世纪70年代再回到中国。然而行业人士分析认为,现代蚕业技术体系形成于日本,影响达半个世纪之久,同时,日本蚕业科学基础研究长期位于强国地位。本世纪初,在家蚕基因组计划国际合作中,中国仍然遭到了日本的排斥。
  向仲怀于上世纪80年代留学日本,学习蚕学先进技术和从事前沿研究,深切感受到中国与日本的差距。回国后,他潜心致力于振兴祖国蚕业科学,一方面以选育高产优质家蚕新品种带动产业发展,一方面前瞻性地构建先进的学科研究平台,培育师资队伍,开展战略性研究。在他的努力下,西南大学的前身之一,西南农业大学的蚕学学科于1993年建成博士点,并于同年建成我国首个部级蚕桑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开放性实验室,引进了一批国外留学博士,加大了蚕桑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研究步伐。蚕学的研究生专业“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现在的特种动物科学)也于2002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作为农业科学,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向仲怀在继学科奠基人蒋同庆教授(1908—1988)的工作之后,领导学科团队建成了世界最大家蚕基因库和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桑树资源圃。所有这些基础,都为后来蚕桑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003年,向仲怀领导团队与中科院华大基因合作,在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下,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家蚕全基因组测序,这是我国继完成人类基因组1%计划和水稻全基因组计划之后,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第三大物种基因组,并于2004年在美国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家蚕基因组框架图》,从而占据了国际家蚕基因组研究的领先地位。之后,中日走向合作,于2008年合作发布了《家蚕基因组精细图》。向院士团队再进一步,相继完成了40个蚕类基因组重测序,于2009年再度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基于基因组数据的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就此全面展开,至今取得了诸多先进成果。2011年,科技部批准依托西南大学建设“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为全面提升学科研究水平,向仲怀又领导完成了桑树基因组计划,于2013年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成果。测序采用的材料为川桑。此前文献均将桑树染色体基数定为14,而此次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后判明,川桑染色体基数为7。这是桑树学科百余年来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以桑树和家蚕为典型代表的植物和植食性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机制的解析也必将获得重要推动。同年,团队在BMC Genomics杂志上发表了几乎持续研究了10年的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成果主体论文。家蚕微粒子病是蚕业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由微孢子虫感染引起,因其可以胚胎传染,一直是产业上的顽症,其基因组的解析,必然会推动该病害防控技术的创新建立。
  诚然,组学是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新手段,向仲怀领导团队取得的家蚕(动物)、桑树(植物)、微孢子虫(微生物)这“三大基因组”成果,奠定了我国蚕桑学科新的理论基础,学科新体系得到逐步建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蚕桑学科的国际地位历史性地得到根本性改变。
  辛勤耕耘,情牵蚕农钱袋子
  在向仲怀的书柜里,有两包用塑料袋装的蚕茧:一包是普通的白色蚕茧,一包是他带领团队开发的我国首例转基因新型有色茧实用蚕品种蚕茧。在这位80岁的科学家眼中,这两袋蚕茧与中国蚕农的“钱袋子”紧密相连。“我们的蚕学研究每前进一步,就会促进蚕农收入的明显提高,使得中国蚕丝业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更坚实一些。这就是我和我的团队不断探索的理由。”
  自17岁考入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蚕桑系,195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开始蚕业教育和科研生涯至今,向仲怀与家蚕打了整60年交道,成为国际著名蚕学专家、我国蚕学界至今唯一的院士。
  几十年来,他创建了世界最大的家蚕基因库,主持建成了多个部级蚕学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重点学科,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攻关课题、行业专项及省部级课题数十项,并组织获得了国家“973”“863”“948”等重大项目资助,领导了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部省级成果奖10余项,并获日本蚕丝学会特别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进步奖、香港桑麻基金会纺织科技大奖、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四川省和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以及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教学成果奖等奖励和荣誉数十项次。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500余篇,主编出版《中国蚕丝大全》《中国蚕种学》《蚕丝生物学》《家蚕遗传育种学》《蚕的基因组》和《桑树基因组》等一批学科权威性学术专著,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包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在内的优秀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了一支优秀的科技创新队伍,为我国蚕业科学与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国家蚕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之前,为了彻底摸清我国蚕桑产业生产一线的真实情况,自2006年开始历时3年,向仲怀和他领导的蚕桑队伍开展了全国范围的调研考察,沿着“古丝绸之路”,行程数万公里,足迹遍及全国24个省区市的近100家机构,收集了解全国各地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信息,听取来自一线的管理者、推广者、经营者和蚕农的想法与需求。并针对蚕种场、茧站、缫丝企业、丝织厂、丝绸进出口公司等产业主体进行了重点调研,为蚕桑产业体系的设计提供了思路,提出了“蚕农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的十二字目标。同时明确了蚕桑产业发展的大方向:蚕业科学发展的大方向—融入大科学;蚕桑产业发展的开放方向—融入大农业;突破丝绸的发展瓶颈—融入大纺织;蚕桑产品研发大方向—融入大民生。站在学科巅峰的他,依然最关心蚕农“钱袋子”。   创新驱动,开启发展新征程
  向仲怀善于从宏观角度看问题,他指出,我国蚕业的升级和转型,需要大批科技创新成果作支撑。2008年12月,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正式建立,向仲怀任首席科学家。
  “创新是产业革命的推动力,新形势下更应加强科技创新,推动蚕桑生态产业发展,从根本上实现我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蚕学界唯一的院士,多年来,向仲怀带领我国蚕桑队伍,构建了一套创新发展战略思路,改造了一个传统学科,建立了“新蚕桑学”和“现代桑蚕产业技术体系”,培养了一代新人,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科技创新成果,延续“丝绸之路”文化血脉,注入新的时代内容,成为属于蚕业世界和世界蚕业的财富。
  根据一本未出版的印刷文集《大漠驼铃》收录的一篇文章《延伸的路 流淌的河》,向仲怀的关于我国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的系统性创新思路可概括为:以“高效益”和“可持续”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实现“多级利用”,以“专业化”技术支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注重企业带动,重视文化引领,面向“大民生”“大健康”“大生态”,形成“新产业”和“新市场”,开创21世纪“新丝绸之路”新篇章。
  “再燃五千年不灭的火种,重建新世纪辉煌!”几千年的蚕桑文化,饱含华夏儿女的智慧和梦想。今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是对这一文化符号的最高礼赞,赋予了桑蚕产业新的时代内容,文化、科技、经济、生态,已经成为蚕桑产业同时具有的豐富价值。要真正体现这些价值所在,就要准确把握定位,创新支撑,“深耕蚕桑”,实现新的跨越和收获!
  “驼铃叮当,原野唱响,丝绸古道,笛声悠扬,一条中华文明的彩带织就了人类的梦想……花绫蝉衣,日月同彰,帛书万卷,科技之光,丝路驼铃再度唱响,蚕丝之光弘扬天下……”这是向仲怀创作的《丝路驼铃》歌词,横贯古今,大气磅礴,充满使命感和力量。
  中国是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发祥地,丝绸是中国的骄傲,而丝绸的灿烂源于家蚕的奉献。中国的蚕丝是一个标志性产业,有5000多年的栽桑养蚕的历史,桑蚕是我国的重要产业,目前的蚕茧和生丝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0%。蚕业科学不只是一门科学,还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国家给了我那么多的荣誉,我有责任把蚕业科学发扬光大。”这就是向仲怀的事业使命。
  “先生的梦想和他卓越的学识一样,在学生中传递。”学科晚辈代方银教授如是说。为加快蚕桑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推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蚕农创造财富,向仲怀苦心经营,甚至在担任西南农业大学校长时,三次请辞校长职务,专攻蚕业科学。多年来,西南大学已是业界公认的国际蚕桑学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心。
  如今,向仲怀院士已是桃李满天下,学科一代一代的青年茁壮成长,而八十高龄的他,依然早出晚归,坚持上班,研究学术,研究产业,也研究蚕丝文化,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来访者络绎不绝。有一次,客人关心他累了,提醒中断话题,好让老先生早点回家休息,向仲怀却说:“谈蚕桑,我不累!”这很快在蚕业界传为佳话。正是这样的敬业精神,影响着我国蚕桑界,开创了现代高效蚕桑、生态蚕桑、功能蚕桑的崭新局面,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长足进步,抗逆高产品种、高性能蚕丝、饲料桑、生态桑、采果观赏桑,纺织用、食品用、医用等“多元化”蚕桑“新业态”在华夏大地精彩纷呈……
其他文献
为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以数学基础尚可的六(1)班作为实验班,于2015~2016学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与创新。这一年,笔者与几位青年教师一起设计教案、听课评课、归纳提升,总结出了“三段九要素‘问题导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负担轻,学习效益高。  一、文化背景:当“问题导学”遭遇“教师导学”  “三段九要素‘问题导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习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全面
期刊
专家名片:  刘向明,1951年出生,湖南省石门人,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2002年被聘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和研究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目前任职于江西共青科技职业学院,任教授、技术研究处副处长。  曾担任长江大学预防医学系系主任;中南民族大学电信学院党委书记、科研副院长;创办了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任首任院长。  刘向明长期从事数学、医药学和统计学的教学和科研,特别在药学、数
期刊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英语教学中应该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通过参与、探究、合作等实践活动,学会如何用英语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任务板块(Task)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整理思路、组织语言,再落笔成文。而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改编之后,出现了时间紧、容量大的问题,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本课例依据学习共同体的理念,采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期刊
一项小规模的人体试验表明,维生素B或许能提供一些抵抗空气污染影响的保护。美国的研究者发现,补充高剂量的维生素B能够弥补由细颗粒物造成的人体机能损害。参与研究的科學家们在证实这种保护效应的同时,也强调了这项研究工作存在局限性。  他们表示,迫切需要对诸如北京或者墨西哥城这类高污染城市进行后续研究。尽管空气污染所造成的健康风险已经日益成为人类担忧的问题,但是脏空气使人类生病的真正机制仍不为人知。  研
期刊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全面部署。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这一年里,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并跑、领跑的科研领域越来越多,科技事业发展进入又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期刊
作文难,不仅是学生的心病,也成了教师心中解不开的结。作文最难的莫过于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选材”难。大部分学生一到写作文就胡编乱造,写来写去总是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又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经验少,编出来的作文往往漏洞百出,令人捧腹。  一、找素材,殚精竭虑  老师们搜肠刮肚地从各种角度各个层面指导学生如何搜集素材。但收效甚微,学生仍胡编乱造。这源头活水究竟何处找寻?从“文章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
期刊
在翻看陕西省发明创业奖的获奖者资料中,记者注意到大部分获奖者都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像李洋这样的民营企业家还真是为数不多。在国务院大力推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众创业”的浪潮,涌现出大批的创业创新人才,李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于是我们马上联系了他,预约了本次的采访。  日夜奋战,攻克难关  “92年我拿到了西安交大工学硕士学位,07年又获得了管理学院
期刊
创客社团作为创客教育的衍生产物,是目前中小学创客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创客教育作为实现STEAM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科技创新素养,所以大部分学校重视开展创客教育。我校作为无锡市创客教育先行学校,在开展创客普及教育的基础上,从中挑选优秀学生组建创客社团。我校学生创客社团是无锡市优秀学生社团之一,社团成员在全国、省、市级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百余人次。  一、“分合有序”的社团组织形式 
期刊
5月23日,AlphaGo与顶级围棋大师柯洁上演巅峰对决,许多看客认为,柯洁也许可以拿下这一局,但落败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时至今日,人工智能的应用方向层出不穷、饱受期待。欧盟启动了投资十亿欧元的“人类脑计划”,美国启动了“美国脑计划”;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我国也即将启动“中国脑计划”,发展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目前还远不及人脑  什么是类脑人工智能?它与
期刊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访谈、微电影等微时代产物以闪电的速度在社会普及。它们最主要的特征是“内容短小精悍”,适合在移动终端上展现,适合现代人的快节奏。移动学习的发展对传统的课程形式提出了挑战。移动学习不仅建构了新的学习价值观,也十分迎合现代人的学习需求,这种需求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微型课程,即微课。  一、学习元理论  学习元理论是一种基于知识点的认识与整合的教学理论。该理论力求先剖析我们需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