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在市场里买水果,看到橙子的价格降下来了,而橘子的价格没有变化。橘子相对于橙子的价格变贵了以后,你可能会选择多买一点橙子,而不是买橘子。对于这两种物品,如果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使得另外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增加,就会产生这两种物品之间的所谓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我们日常的生活用品之间大多数存在着这种可以替代的关系。比如,萝卜贵了就多吃点白菜,大米贵了就多吃点面条等。一般来讲,越是容易替代的物品,其替代效应越明显,价格越平庸;越是难以替代的物品,其替代效应就越微弱,相对来说,它就可以保持比较高的价格。比如高科技产品,在市场上相对来说可以维持比较高的价格水平,因为高科技产品只有在复杂的技术条件下才能生产出来,技术含量比较高,其替代性比较低。而馒头谁都会做,相对来说价格就比较低了。价格昂贵的艺术品,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们都知道它价值连城,因为它独一无二,所以完全没有替代品。
消费者对不同媒介的使用,也可以算作一种商品的组合,你花费掉的时间也有金钱价值。
比如说,随着宽带上网费用不断降低,有线电视每月的服务费长期保持不变,那么,消费者就会增加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数码媒体的使用,相应地会减少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消费。换句话说,互联网对电视的替代效应,现在非常明显。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有一个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上半年,平均每个网民每周使用互联网约26.5小时,比2011年底的18.7小时增长了42%;2016年上半年,每个电视观众每周收看电视的平均时间是29.4小时,和2011年之前相比,增幅只有5%。这突显了网民对互联网的消费时间经历了高速增長期;还显示出,我们的日均电视观众的规模,其实已经基本饱和。
在职场上,替代效应也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说,那些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在企业里往往是香饽饽。因为我们知道,有技术、有才能的人是比较稀缺的,要找一个替代者,不是很容易。
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除了会产生我们前面讲到的替代效应,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效应,就是收入效应。在经济学文献中,收入效应指的是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消费者改变消费数量,从而对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超市里橙子的价格下降时, 一方面, 对消费者来讲,虽然手头的钱没有发生变化,但相对于橙子和橘子的组合来说,你手头的购买力实际上变强了,也就是你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而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会使得消费者同时增加对橙子和橘子的购买量,以达到一种更高的福利水平,这就是收入效应。当然,收入效应也可以指你的真实收入提高,而产生的对所购买的消费品数量的一种需求变化。
橙子和橘子能够完全替代,在橙子的价格下降以后,消费者可能会去购买更多的橙子,而不是橘子。当橙子和橘子无法完全替代的时候,那么橙子的购买量就会增加,橘子的购买量,因为替代效应的原因,反而会下降。
但因为这个过程当中还有一个收入的效应,所以这时候你对橘子的购买量又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之下,因为既存在替代效应又存在收入效应,你对橘子购买量的最终变化,或许难以确定到底是上升还是下降,这需要更进一步观察。
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以后所产生的总的效应,可以分解成收入效应跟替代效应,两者往往是同时发生的。
我们来看看利率变化时的总的效应。如果我们把利率当作储蓄的价格,利率上升的时候,储蓄所得的利息就会上升。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人们会把原来打算消费掉的钱,索性存到银行里去变成储蓄。也就是说,暂时牺牲一下消费,这个时候储蓄额会上升,所以储蓄跟利率发生了同方向的变化。利率上升以后,存在银行里的钱的利息收入就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在眼下的消费和未来的消费的选择或者组合当中,两者或许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毕竟期望收入增加了。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在早期芝加哥学派的所谓价格理论当中就被特别强调过,它们是分析很多经济现象非常有用的一组概念。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也经常讲,很多看上去很复杂的经济现象,可能大部分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有关系。
替代效应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我们日常的生活用品之间大多数存在着这种可以替代的关系。比如,萝卜贵了就多吃点白菜,大米贵了就多吃点面条等。一般来讲,越是容易替代的物品,其替代效应越明显,价格越平庸;越是难以替代的物品,其替代效应就越微弱,相对来说,它就可以保持比较高的价格。比如高科技产品,在市场上相对来说可以维持比较高的价格水平,因为高科技产品只有在复杂的技术条件下才能生产出来,技术含量比较高,其替代性比较低。而馒头谁都会做,相对来说价格就比较低了。价格昂贵的艺术品,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们都知道它价值连城,因为它独一无二,所以完全没有替代品。
消费者对不同媒介的使用,也可以算作一种商品的组合,你花费掉的时间也有金钱价值。
比如说,随着宽带上网费用不断降低,有线电视每月的服务费长期保持不变,那么,消费者就会增加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数码媒体的使用,相应地会减少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消费。换句话说,互联网对电视的替代效应,现在非常明显。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有一个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上半年,平均每个网民每周使用互联网约26.5小时,比2011年底的18.7小时增长了42%;2016年上半年,每个电视观众每周收看电视的平均时间是29.4小时,和2011年之前相比,增幅只有5%。这突显了网民对互联网的消费时间经历了高速增長期;还显示出,我们的日均电视观众的规模,其实已经基本饱和。
在职场上,替代效应也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说,那些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在企业里往往是香饽饽。因为我们知道,有技术、有才能的人是比较稀缺的,要找一个替代者,不是很容易。
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除了会产生我们前面讲到的替代效应,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效应,就是收入效应。在经济学文献中,收入效应指的是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消费者改变消费数量,从而对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超市里橙子的价格下降时, 一方面, 对消费者来讲,虽然手头的钱没有发生变化,但相对于橙子和橘子的组合来说,你手头的购买力实际上变强了,也就是你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而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会使得消费者同时增加对橙子和橘子的购买量,以达到一种更高的福利水平,这就是收入效应。当然,收入效应也可以指你的真实收入提高,而产生的对所购买的消费品数量的一种需求变化。
橙子和橘子能够完全替代,在橙子的价格下降以后,消费者可能会去购买更多的橙子,而不是橘子。当橙子和橘子无法完全替代的时候,那么橙子的购买量就会增加,橘子的购买量,因为替代效应的原因,反而会下降。
但因为这个过程当中还有一个收入的效应,所以这时候你对橘子的购买量又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之下,因为既存在替代效应又存在收入效应,你对橘子购买量的最终变化,或许难以确定到底是上升还是下降,这需要更进一步观察。
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以后所产生的总的效应,可以分解成收入效应跟替代效应,两者往往是同时发生的。
我们来看看利率变化时的总的效应。如果我们把利率当作储蓄的价格,利率上升的时候,储蓄所得的利息就会上升。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人们会把原来打算消费掉的钱,索性存到银行里去变成储蓄。也就是说,暂时牺牲一下消费,这个时候储蓄额会上升,所以储蓄跟利率发生了同方向的变化。利率上升以后,存在银行里的钱的利息收入就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在眼下的消费和未来的消费的选择或者组合当中,两者或许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毕竟期望收入增加了。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在早期芝加哥学派的所谓价格理论当中就被特别强调过,它们是分析很多经济现象非常有用的一组概念。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也经常讲,很多看上去很复杂的经济现象,可能大部分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