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这两种效应吗?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v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在市场里买水果,看到橙子的价格降下来了,而橘子的价格没有变化。橘子相对于橙子的价格变贵了以后,你可能会选择多买一点橙子,而不是买橘子。对于这两种物品,如果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使得另外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增加,就会产生这两种物品之间的所谓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我们日常的生活用品之间大多数存在着这种可以替代的关系。比如,萝卜贵了就多吃点白菜,大米贵了就多吃点面条等。一般来讲,越是容易替代的物品,其替代效应越明显,价格越平庸;越是难以替代的物品,其替代效应就越微弱,相对来说,它就可以保持比较高的价格。比如高科技产品,在市场上相对来说可以维持比较高的价格水平,因为高科技产品只有在复杂的技术条件下才能生产出来,技术含量比较高,其替代性比较低。而馒头谁都会做,相对来说价格就比较低了。价格昂贵的艺术品,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们都知道它价值连城,因为它独一无二,所以完全没有替代品。
  消费者对不同媒介的使用,也可以算作一种商品的组合,你花费掉的时间也有金钱价值。
  比如说,随着宽带上网费用不断降低,有线电视每月的服务费长期保持不变,那么,消费者就会增加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数码媒体的使用,相应地会减少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消费。换句话说,互联网对电视的替代效应,现在非常明显。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有一个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上半年,平均每个网民每周使用互联网约26.5小时,比2011年底的18.7小时增长了42%;2016年上半年,每个电视观众每周收看电视的平均时间是29.4小时,和2011年之前相比,增幅只有5%。这突显了网民对互联网的消费时间经历了高速增長期;还显示出,我们的日均电视观众的规模,其实已经基本饱和。
  在职场上,替代效应也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说,那些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在企业里往往是香饽饽。因为我们知道,有技术、有才能的人是比较稀缺的,要找一个替代者,不是很容易。
  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除了会产生我们前面讲到的替代效应,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效应,就是收入效应。在经济学文献中,收入效应指的是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消费者改变消费数量,从而对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超市里橙子的价格下降时, 一方面, 对消费者来讲,虽然手头的钱没有发生变化,但相对于橙子和橘子的组合来说,你手头的购买力实际上变强了,也就是你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而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会使得消费者同时增加对橙子和橘子的购买量,以达到一种更高的福利水平,这就是收入效应。当然,收入效应也可以指你的真实收入提高,而产生的对所购买的消费品数量的一种需求变化。
  橙子和橘子能够完全替代,在橙子的价格下降以后,消费者可能会去购买更多的橙子,而不是橘子。当橙子和橘子无法完全替代的时候,那么橙子的购买量就会增加,橘子的购买量,因为替代效应的原因,反而会下降。
  但因为这个过程当中还有一个收入的效应,所以这时候你对橘子的购买量又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之下,因为既存在替代效应又存在收入效应,你对橘子购买量的最终变化,或许难以确定到底是上升还是下降,这需要更进一步观察。
  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以后所产生的总的效应,可以分解成收入效应跟替代效应,两者往往是同时发生的。
  我们来看看利率变化时的总的效应。如果我们把利率当作储蓄的价格,利率上升的时候,储蓄所得的利息就会上升。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人们会把原来打算消费掉的钱,索性存到银行里去变成储蓄。也就是说,暂时牺牲一下消费,这个时候储蓄额会上升,所以储蓄跟利率发生了同方向的变化。利率上升以后,存在银行里的钱的利息收入就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在眼下的消费和未来的消费的选择或者组合当中,两者或许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毕竟期望收入增加了。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在早期芝加哥学派的所谓价格理论当中就被特别强调过,它们是分析很多经济现象非常有用的一组概念。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也经常讲,很多看上去很复杂的经济现象,可能大部分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有关系。
其他文献
读《论语》这样的书,和读别的书有不同。  就拿“仁”来说吧,这是个“概念”,但又不像数学、物理、哲学中的概念那么明晰。在孔夫子那里,“仁”的意思随时随地在变,让头脑清楚的现代人很不适应。当然,我们有我们的办法,就是分析、总结出几个义项,一下子,“仁”这个字眼似乎变得明了了,我们也因此弄懂了孔子的主张。  很多书是知识性的,要彻头彻尾地弄清楚每个概念,在脑子里形成一个框架、系统。但读《论语》,最害怕
老太总说想吃蟹粉狮子头。七十多岁的时候提,八十多岁提,到九十岁了,还一直念叨。  老太是扬州人。当年姥爷姥姥因为工作原因来到安徽,她没办法,只好跟着儿子媳妇走。老太读过书,识字。姥姥生了六个孩子,老太也就帮着带了六个。后来姥爷出车祸死了,老太就跟着媳妇一起过,一过就是几十年。  多少年了,逢家族聚会,必做的一道菜便是蟹粉狮子头,家家轮流,谁也跑不掉,是为讨一下老太的欢心,也是帮姥姥解围。结果做来做
科举时代的最后遗民孔乙己先生有言:“窃书不算偷……读书人的事,怎么能算偷呢?”这话,在现在产权观念看来,不值一哂,但倒是跟传统社会的“敬惜字纸”遙相呼应,纸张书籍的神性,让很多人潜意识里会借这句话来原谅自己。  远有唐太宗遣萧翼偷《兰亭序》,近有康有为偷兴教寺《大藏经》。据刘成禺《世载堂回忆录》,国学大师黄侃黄季刚,也很爱这一口,或借而不还,或直接拿走。传诵的人,也有不少,认为是风流韵事。  从小
在国外,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改革也一直在进行。如在2006年,为了防止学校出现两极分化,英国就整顿了300所条件薄弱学校,由发展良好的优质学校接管,打造连锁式学校。同时,英国还出台新政策,明确禁止把家长的经济状况、职业、学历和社会背景作为学校招生的考虑要素。芬兰实行个性化教学,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努力实现教育结果的公平。巴西则实行了“孩子上学、家长领钱”的“助学补助金
老板大厨服务员,坚守餐馆数十年    记者在结束了一上午工作之后,准备在马德里街上找间餐厅解决午餐,无意中看到这样一幕:在一家餐厅门口,身着笔挺西装的老人,正在和 4 位衣着华贵的白发女士一一行贴面礼告别。看到记者驻足,老人转过身来笑眯眯地说:“她们都是我的朋友,已经在我的餐厅吃了 20年的饭啦!他们孩子的婚礼和孙辈的洗礼也都是在这里举办的。”老人名叫埃斯特万,是“埃斯特万角落”餐厅的老板。  餐
《红楼梦》里史湘云有一种“择席之病”,不在自家的床上就睡不着。因为这点,我很喜欢史湘云。  有时候,你搞不清楚一个人是不是伪装。一个人想要伪装成什么样子,伪装久了,就弄假成真,真变成了她想要成为的样子。如果你不明就里,不晓得她这种气质是从何而来,对她的理解就会浮光掠影,流于表面。  那个大嚼鹿肉的史湘云,把自己的仆童取名“韦大英”,寓意“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史湘云,看不惯林黛玉小性子的史湘云,在很长
在一个国家待五年不算长也不算短,而且我没有虚度这段时光——四处旅行,不停提问。但当我在中国的生活即将拉上帷幕,越来越多的人却会向我问一些问题。  当我离开中国去欧美旅行的时候,人们会问:“中国将何去何从?”中国会不会经历剧变?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  在印度,大家关注的问题则有所不同。无论报纸编辑还是家里的仆人,他们最常问到的是一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印度能从中国那里学到什么?或者说,印度应该做哪些
人说,判断贵族的标准很简单,花五十万买房子的是平民百姓,花五十万买厕所马桶的是贵族;端茶送水照顾爹妈的是平民百姓,低三下四伺候猫狗的才是贵族;苦读书的是平民百姓,拿书充数的那是贵族。  贵族要有贵族的范儿,见人就抱怨北京的高尔夫球场不够标准,五星级高档会所不太正宗,把吃烤鹅、龙虾的人叫平民,自己只吃绿色食品,看见卖烤白薯的会大声呼叫:“咦,这是什么植物呀?好绿色呀!”  这纯粹是在装孙子。  有位
從走入社会开始工作以来,经常听到一些过来人说的话,特别是现在流行的中年油腻大叔的劝导。经常是一个酒局,一块草坪,就连不小心坐个长途车,分分钟大叔教你做个社会人。  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你不能总是这么任性,不是每个人都会惯着你的。平时你的家人、朋友、爱人宠爱你,可是你出来工作,社会上遇到的人、你的领导会惯着你吗?”  恕我直言,还真会。  每次被这么训斥的时候,我心里想着:领导就是惯着我啊!我专
当妈之后,每年总有那么几个月是非正常情绪时间——寒假和暑假。  尤其是每年漫长的暑假,是考验女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时期。能正常而健康地撑到开学前的妈妈,都不是凡人。开学前,总有一些妈妈,正处在人生低谷——此刻正适合放空自己,叼一根寿百年,来一杯威士忌,遥望灯火阑珊,思考人生的意义,想想作业做完了吗?  真是一场肉与灵的较量啊。  最近每天一睁开眼,尚在迷离状态的我就想三件事:我是谁?我在哪儿?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