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拿到2010年高考语文安徽试题,我发现一道不可思议的试题——第9题诗歌鉴赏。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廊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问:“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这道试题,如何思考?如何回答?对照答案,更让人觉得出题者过于草率,因为它犯了高考试题的大忌,具体说来有如下理由。
1.考查概念术语,没有把重点落实在理解鉴赏能力的考查方面。“表达技巧”指哪些?与“表现手法”等之间是什么关系?其实,关于这些手法、技巧等,到底包含哪些内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诗歌鉴赏是教学中的难点,考生最怕试题大而无当,宽泛没有明确指向。而这道试题既考了名词术语“表达技巧”,又要考生着眼“这首诗”整体,实在让考生无所适从,不知从哪里思考回答,最终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其结果可想而知,答案会五花八门,客观上给评卷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
3.翻看高考答案,再次让人大跌眼镜。答案只举出了“借代、用典”,而且仅着眼于诗中的两个词语“烟尘、请缨”,这是对整首诗使用的表达技巧的考查?
其实,探究答案,感觉其“参考”意味确实太浓了。
其一,“借代”是从修辞角度回答的,依据是“烟尘”一词;那么,依据“烟尘犯”回答“拟人”呢?依据“鼓角动”回答“夸张”呢?依据颔联“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回答“对偶”,依据最后两联回答“反问”是不是更有理由呢?
其二,“用典”是从抒情角度回答的,依据是“请缨”一词;那么,依据颔联“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回答“借景抒情”呢?依据颈联、尾联“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回答“直抒胸臆”是不是更有理由呢?或者回答“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呢?
总观近年来各省语文试卷,诗歌鉴赏多从小而具体的角度出题,不考名词术语。这才符合学情,对语文教学才有指导意义,也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对语文能力的考查思想。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廊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问:“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这道试题,如何思考?如何回答?对照答案,更让人觉得出题者过于草率,因为它犯了高考试题的大忌,具体说来有如下理由。
1.考查概念术语,没有把重点落实在理解鉴赏能力的考查方面。“表达技巧”指哪些?与“表现手法”等之间是什么关系?其实,关于这些手法、技巧等,到底包含哪些内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诗歌鉴赏是教学中的难点,考生最怕试题大而无当,宽泛没有明确指向。而这道试题既考了名词术语“表达技巧”,又要考生着眼“这首诗”整体,实在让考生无所适从,不知从哪里思考回答,最终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其结果可想而知,答案会五花八门,客观上给评卷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
3.翻看高考答案,再次让人大跌眼镜。答案只举出了“借代、用典”,而且仅着眼于诗中的两个词语“烟尘、请缨”,这是对整首诗使用的表达技巧的考查?
其实,探究答案,感觉其“参考”意味确实太浓了。
其一,“借代”是从修辞角度回答的,依据是“烟尘”一词;那么,依据“烟尘犯”回答“拟人”呢?依据“鼓角动”回答“夸张”呢?依据颔联“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回答“对偶”,依据最后两联回答“反问”是不是更有理由呢?
其二,“用典”是从抒情角度回答的,依据是“请缨”一词;那么,依据颔联“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回答“借景抒情”呢?依据颈联、尾联“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回答“直抒胸臆”是不是更有理由呢?或者回答“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呢?
总观近年来各省语文试卷,诗歌鉴赏多从小而具体的角度出题,不考名词术语。这才符合学情,对语文教学才有指导意义,也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对语文能力的考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