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抢局部最优,可能伤害整体竞争力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局部最优和把蛋糕做大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先综合评价一下这轮以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等所谓“新一线城市”推动的人才争夺?
  陆铭:按照中国惯例,先从好的方面讲起。大家觉得前一阶段靠投资和负债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了,都想通过人力资本来给经济找到下一波增长动力,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是好的,但是这里面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第一,吸引人才是不错,但是是直接把优惠政策给人还是把优惠政策结合自己地方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地方产业发展不是按照比较优势来配置的,那么你吸引来的人才未必会给你带来发展;第二,政府给了大学毕业生各种各样的补贴,想法是:如果我这里的大学毕业生多了,就可以带来发展。但从全社会最优的角度来讲,未必是这样。比如一些新兴产业,如果完全在市场机制下,集中发展是最好的,通过把蛋糕做大,国家再做财政转移支付。但是现在这种做法,会不会导致一些产业最后变成了离散发展呢?第三,补贴政策往深里想是有问题的,政府用公共资源——实际上就是纳税人的钱,去补贴大学毕业生这批潜在高收入人群,而公共资源应当要更倾向于低收入人群。
  CBR:你个人似乎不是很乐观?
  陆铭:当然,有可能我担心的问题全都不存在,但这个可能性的大小几乎跟你拿手枪去打中月亮一样。为什么?政府想要吸引的人才正好是符合当地比较优势的,哪有这种事情?而且现在的政策就是吸引大学毕业生,并没有根据专业再做选择。比如说武汉,武汉有一些产业是有优势的,比如现在直播平台做得很好,它不依赖于港口、陆地交通等因素,放在中部城市挺好。政府应该直接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给直播平台优惠,比如减免税,这样企业自己会去招人。反过来现在吸引的大学毕业生是不是一定是直播平台要的?很可能不是。
  有一种理论机制是可以支持政府直接补贴大学毕业生的,经济学上叫人力资本外部性,就是说不管你学什么专业,只要你到这个城市来,这个城市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就会产生互相学习的效应,这就是所谓的知识溢出。但即便在这个逻辑下,我们也要考虑大学毕业生是集中在“北上广深”还是二线城市,这个群体在全社会层面创造的知识外部性更大。这就涉及到你是在局部看问题,还是在全局看问题。局部看问题就是说,只要大学毕业生到我这里来了,我的知识外部性变强了就可以;但从全局角度讲,把大学毕业生这样打散之后是不利的。为什么在美国只有一个硅谷,而不是三个四个?美国的金融中心也只有纽约,为什么没有分散?因为市场机制会推动相关产业的人才实现充分流动。
  况且一个城市到底是不是大学毕业生越多就越好?不一定,关键看你做什么产业。有的产业就是需要大学毕业生,比如教育、金融、文化等等;有的产业并不太需要大学毕业生,比如旅游和农业,实际上又是根据城市的比较优势来决定的。
  CBR:但现在的确一些地方政府正在就新兴行业出台针对性的人才政策,比如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能源等等。


  陆铭:地方政府的逻辑其实一直很清楚:第一,税收和经济增长,两者实际上是一回事;第二,产业政策紧跟中央,比如说国家鼓励新能源,地方政府也一哄而上发展新能源。但问题是国家层面鼓励的是不是每个地方政府都要鼓励?正如我之前说的,集中好还是分散好?研究告诉我们,中国制度导致的结果就是更趋于分散,比如说新能源汽车、高科技、生物医药,大家都在做,其实这并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
  说地方政府会去很仔细地考虑比较优势,真的只是一种美好愿望,当然,每个地方政府的程度不一样,可能A地相对更加注重比较优势一点,B地相对地不那么注重,这是有差异的。但总的来讲,我不觉得这是地方政府非常重要的逻辑,背后又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政府更在意短期表现。
  CBR:假定地方政府有短期考虑,今天站在所谓“新一线城市”的立场去看,它们看到一线城市这么高的房价、户籍又卡得很严,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赶超机会,似乎也合情合理?
  陆铭:我同意这是局部的最优,但讨论的问题应该往下再深一层,因为局部最优很可能伤害了整个国家的竞争力。美国今天靠市场经济取得不断领先,短期实现最优,长期实现竞争力,中国各地政府的做法能不能也在短期实现最优,长期实现竞争力?世界上哪有用公共资源去补贴高收入者的?跨国竞争时可以,因为你考虑的是国家利益,这时候你不需要考虑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在美国发挥的作用更大还是在中国发挥的作用更大。但在国内就要考虑了,比如大学毕业生究竟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其他城市才能更好地发挥竞争力,因为我们面临的是国际竞争,这个问题没法回避。
  中国不需要那么多一线城市
  CBR:所以在你看来,今天一线城市出现的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就是二线城市的机会?
  陆铭:就算北京和上海在户籍政策上变得更加严格,在国内很可能加强的是深圳的影响力。在国际上远的不说,可能加强了邻近的新加坡和香港的竞争力。但总体是影响了内地的竞争力,实际上赶超美国的速度就变慢了,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而今天全国各地在做的这些事情,很有可能往两个结果发展:一种可能性是,今天很多二线城市做的事,以后回头看就是资源浪费,今天它们和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的差距真的不是一点点,一旦今后情况好转,人才觉得还是应该去一线城市发展,你有什么办法拦住他们?另一种可能性是,今天的一线城市和未来的一线城市调个个儿,比如今后武汉强于上海了,理论上是有可能的,但这种可能性极小。
  CBR:具体到人才个人来说,现在的确出现了就业地点的变化,更多人开始考虑一线城市之外的机会,你怎么看这样的变化?
  陆铭:如果没有变化,就说明政府做的这些事都没用,我相信一定会有变化。但人都是理性的,上海不留我、北京不留我,我到武汉去,完全没问题。但这个选择是在有约束条件的情况下作出的,如果这个约束条件消失了呢?带来的后果一是对于人才而言产生了巨大的调整成本;二是政府今天做的很多事情成了浪费。
  CBR:就算这些二线城市结合了自身的比较优势,一切也都做对了,未来完全没有可能成为一线城市吗,哪怕是备选?
  陆铭:一线城市不要想,中国不需要那么多一线城市,中国的体量也达不到支撑那么多的一线城市。今天的几大产业基本上被瓜分掉了。论创新,我觉得没有城市能跟深圳比,除非出现极端情况;比金融,北京和上海各自的优势也非常明显;贸易的格局也非常清晰;北京在文化上基本是一枝独秀,上海可能会紧追上来,但还剩下什么?没了。
  这里有必要再谈一下一线城市的标准。再过20年,我们怎么定义一线城市?我认为未来的一线城市具有的是全球整合資源的能力,我都怀疑北京、上海、深圳是否三个都能成,我相对更看好深圳,这又涉及到参照系,就是到底跟谁比?我们搞经济学的人,参照系永远是社会最优,老百姓可能习惯跟过去比,如果跟过去比,我相信北京和上海都会越来越好,但问题是中国也许可以用10~15年的时间,GDP达到美国的两倍,从国际竞争的角度考虑,我对深圳最有信心,也就是说,北京和上海今天的一些做法,反而是在帮衬深圳更快地成为硅谷。
  其他城市在这个意义上,没有机会。但又有什么关系呢?美国也就那几个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老老实实当区域经济中心,然后具备强大的区域和国内资源整合能力,也很不错。比如有些二线城市未来可以成为中国的芝加哥,但如果都想成为纽约,那就意味着中国将出现三四个纽约,可能吗?
其他文献
中秋节本是福气月饼销售的黄金期,可如今,仓促上马的企业官方微博却让总经理李兆军步入了杀机重重的“地雷阵”,甚至面临着职业生涯里最大的一次考验。  这个中秋节,李兆军过得一点都不踏实,没事时总拿出手机不停瞅瞅,生怕错过某条更新的微博。  作为国内一家知名的老字号饼业集团,中秋节本是福气月饼销售的黄金期,这时候的总经理李兆军应该是最舒坦的。可是今年,一条不足百字的微博却让他再也坐不住了。“福气月饼中的
期刊
主题:2017中欧校友金融投资年会暨红枫论坛  时间:2017年11月26日  地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  演讲人:黄生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截至2017年10月,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达到了3万亿元的规模,将成为未来中国市场很有潜力的金融创新。  譬如,在房地產行业 “房住不炒”的主题明确后,房企的融资压力
期刊
今天的年轻人对自己不再苛刻,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从一线城市离职是因为更加看重工作和生活平衡。他们不希望工作压力太大,反而希望能更多地掌控自己的时间。算一下生活成本也很实际,一个外地人到一线城市工作,即使工资很高,但房租和其他日常开销可能已经消耗掉了收入的60%~70%,如果换个城市,这一比例可能会下降到30%。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会出现人员回流。  从一线城市回流的年轻人分两种:一种是家庭原因,比如面
期刊
基业长青几乎是所有企业的梦想,但事实正相反,很多大红大紫的企业最终也难免一蹶不振。贝恩公司全球资深合伙人克里斯·祖克研究了上千家企业后,将企业持续增长背后的规律总结为“创始人精神”,主要包括三个维度:新生势力的使命感、主人翁精神以及对一线业务的重视。  绝大多数成功的初创企业都拥有很强的创始人精神,然而在企业做大后,创始人精神常常会丢失。规模的增长会增加业务的复杂性,提升组织的复杂度,带来流程和系
期刊
研究发现,声音能透露你说话时的情绪、年龄、体重、身高、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甚至是你的面部特征。人的耳朵听不出这些隐藏的信息,但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就没那么难了。已经有软件能够识别出每条语音中蕴含着说话人具体信息的微特征。2017年12月,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研究团队又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他们分析语音录音,并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了说话者面部的三维图像。“你的声音,或者说是声纹,就像你的DNA一样,是独一
期刊
2017大中华区独角兽Top10  由于存在并列的情况,榜单排名前十的企业共有12家,囊括了8家超级独角兽(估值超过700亿人民币)企业。其中,总部位于杭州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蚂蚁金服以4000亿+估值高居榜首。  北京“孕育”最多独角兽企业  去年大中华范围内收录共计120家独角兽企业,整体估值超3万亿人民币,北京成为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城市,上海和杭州分列二、三位。北京独角兽企业的总估值规模占整个大中
期刊
《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  作者:[美]威廉·戈兹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2月  《先发影响力》  作者:[美]罗伯特·西奥迪尼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湛庐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9月  《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  作者:[美]米歇尔·渥克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年2月  《百年流水线:一部工业技术进步
期刊
在一个战略方向上的不断探索和超强执行力,是新浪微博成功的关键。  穿越,回到2009年上半年。彼时的社交网络已如日中天,Facebook成为牢不可破的新一代互联网王者,在2009年不仅活跃用户数突破3亿,现金流亦转为正数。而微型博客Twitter在2006年推出之后,经过三年的孕育和探索,2009年终于火爆,成为主流。全球语言监测机构和微软的统计都表明,“Twitter”成为2009年最热门的英语
期刊
不久前,海爾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为全新的物联网时代提出了一个商业概念——生活X.0。所谓生活,必然是人之生活。所以,物联网时代是以人为主体的。而“X”的不确定,意味着“美好生活”的不确定性。“生活X.0”希望企业能以互动响应的极致柔性,个性化地为用户创造价值。  有趣的是,埃森哲高级董事总经理埃里克·谢弗尔的一本新书叫《工业X.0》。和耳熟能详的工业4.0不同,谢弗尔认为用户要的不是产
期刊
如果你玩过一个1 000 块以上的拼图,应该不难体会,开始的5% 拼起来最为吃力,拼了25% 后就可以渐入佳境。大数据时代,计算机除了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之外,更加速了全民数字化的步伐;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的连接与互通造就了条件;各种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成为相互加强的闭环系统,或者也可叫作数字经济引擎。我们正在数据化这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各领域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