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来源 :生活与健康·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feng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红花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1次/日,连用14天,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12小时1次,2次/日,14天为1个疗程。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66.67%,对照组为42.8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较好。
  [关键词] 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红花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是严重威胁生命、影响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脑梗死的治疗,目前主要是溶栓、抗血小板、抗凝、降纤、脑神经保护及使用血管扩张药等方法。2009年1月~2011年3月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1年3月收治临床诊断明确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IMR证实,发病时间6~72小时,其中颈动脉系统梗死8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44例。治疗组男40例,女23例,年龄38~80岁,平均64±8.4岁;对照组男39例女24例,年龄37~79岁,平均63±7.8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残程度、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红花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1次/日,连用14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12小时1次,2次/日,14天为1个疗程。两组同时给予抗血板聚集、营养脑神、活血化瘀及对症治疗。对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者相应治疗。
  观察项目:所有患者在用药前及用药后2周检查血常规、血脂、血糖、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中国卒中量表(CSS),临床疗效按照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1%~100%;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③进步: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或增加不足18%;⑤恶化: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增加18%以上,死亡。显效率的评定以基本治愈与显著进步作为评定指标占总病例的百分比。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结果见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是局部脑细胞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的坏死,由于局部血流中断脑缺血缺氧和ATP生成减少,使脑细胞正常代谢途径和自由基产生、清除状态受到破坏,氧自由基积聚蓄积,引发“瀑布式”自由基连锁反应,兴奋性氨基酸、钙超载等,彼此重叠,相互联系的作用使脂质过氧化,膜功能损害,蛋白质、DNA、RNA损害,最终形成炎症,凋亡等病理过程。再灌注时氧自由基大量产生,氧自由基损害增加。周边部分缺血区域(半暗带)功能受损,缺血6小时内血流再通可恢复功能,避免细胞死亡。因此,急性脑梗死时治疗的关键是挽救半暗带,减少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早期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流与脑保护结合是急性脑梗死治疗关键[1~2]。
  依达拉奉的主要成分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可减少缺血半暗带,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挥有益的抗缺血作用。其作用是通过提供一个氢原子给脂性自由基或氧自由基,形成无活性的依达拉奉自由基,并形成终产物2—氧—3—苯基—丁酸,后者经尿排除体外,从而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以达到稳定神经细胞膜的作用。药效学及动物实验研究均显示其为强效羟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2]。此外,依达拉奉分子量小,分子结构上具有亲脂基团,作为一种水溶分子,血脑屏障的通过率为60%,可在脑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3]。另外,依达拉奉并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凝聚,纤维蛋白的溶解和出血时间,因此,不会增加出血危险[4]。红花注射液主要成分是红花黄色素,主要作用是抑制血小板,扩张心脑动脉,改善微循环、降血脂、增加脑血流量,提高机体免疫及抗炎作用[6]。
  本研究采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63例,结果治疗后14天的C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效率为66.67%,对照组为42.8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传统方法,与文献报道一致[5~6]。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明显效果,可以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未见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说明依达拉奉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安全的药物。
  参考文献:
  [1]闫海清.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6):160—161.
  [2]刘乃英,张敏.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0,50(31):61—62.
  [3]孙威铭,韩文玲,李国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3):34—36.
  [4]王幼萌.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8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11):4197—4198.
  [5]王霆,蒋纯新.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33—34.
  [6]庄伟华.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效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2):216—217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外伤性胰十二指肠损伤的处理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本院1991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8例外伤性胰十二指肠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5例,疑似诊断4例,术中确定诊断13例;治愈16例(88.9%),死亡2例(11.1%);发生并发症7例(38.9%)。胰瘘、十二指瘘是主要的并发证。结论:简单而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治疗胰十二指肠损伤的重要措施。早期手术
期刊
[摘 要] 目的:验证洛美沙星注射液对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用氧氟沙星作对照。结果:洛美沙星注射液和氧氟沙星注射液对敏感菌株引起的尿路、肠道感染的细菌清除力分别为86.9%、79.3%有效率分别为89.5%、82.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和13%无明显差异。结论:洛美沙星注射液是一种新型、广谱、高效、安全的抗菌药物。  [关键词] 洛美沙星;氧氟沙星;细菌感染  L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运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203例患者根据身体情况对其实施运动管理,包括指导运动、调理饮食、稳定情绪、健康知识的指导等。结果:运动前后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疾病防治知识、服药依从性等干预后较干预前明显提高。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运动干预效果显著,提高其心功能。  [关键词] 运动;干预;高血压  高血压是常见心血管病,其患病
期刊
我国是HBV感染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达9.09%,其中母婴传播的途径危害尤其明显,慢性化机率极高,乙肝疫苗0,1,6接种程序被证实能有效阻断母婴传播,但对于HBVDNA阳性的孕妇,则期望寻找更有效的方案,我们就此做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本组106例(筛除早产儿),为2006年出生的新生儿。其中男58例,女48例;剖腹产22例,顺产82例,产钳助产
期刊
[摘 要] 目的:对应用氩离子凝固术对患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8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氩离子凝固术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消化道出血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出现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氩离子凝固术对患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治疗
期刊
[摘 要] 目的: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被随机分为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组(A组)和常规治疗组(B组)两组均进行UAP的常规治疗。A组加用注射用血栓通(冻干)静脉滴注,治疗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的临床疗效高于B组。结论: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  [关键词] 血栓通;不稳定型心绞痛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CT和X线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CT及X线诊断结果,对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结果:在本组患者中,X线诊断正确50例,正确率为71.4%,CT诊断正确60例,正确率为85.7%,CT诊断正确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诊断活动性肺结核有一定的临床价值,C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索急性喉-支气管炎的治疗体会。方法:收治急性喉-支气管炎患者100例,治疗给予抗病毒及雾化吸入激素药物。结果:全部治愈,但有30%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给予规律吸入雾化激素药物后,无发作。结论:抗病毒及雾化吸入激素药物,效果好,不良反应低。  [关键词] 急性喉-支气管炎;感染;雾化吸入  急性喉-支气管炎是小儿科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以冬春季为著,流行性感冒流行期间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P16蛋白在40例骨肉瘤及10例正常骨中的表达,分析P16蛋白表达和骨肉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不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p16在骨肉瘤中平均表达为60%,其表达与骨肉瘤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51%为强阳性(++)。  1.4统计学处理  P16蛋白表达与骨肉瘤临床病理的关系,应用Pearson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膀胱癌经多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膀胱癌患者,经过多层螺旋CT后,分析肿瘤的数目、大小、侵犯范围准确性、病灶强化程度。结果:多层螺旋CT可较准确反映膀胱癌的数目、大小、大体形态、强化程度与生长方式。其侵犯范围准确性、特异性与敏感性水平均较高,诊断准确性为95.7%。结论:针对膀胱癌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可较好的发现病灶、定性诊断与分型分期,是临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