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自残”女孩遇见“爱”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ys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5岁的女孩小洁由于家庭问题与自己的歪曲认知自残,幸好被老师、同学及时发现,由此开展心理辅导。本次心理辅导利用家庭分层治疗方案、认知行为疗法、班主任的帮助,先帮助离异的父母打开彼此的心结,再由父母帮助孩子调整错误认知,感受父母之爱的心理辅导个案。
  〔关键词〕自虐;单亲;认知行为疗法;家庭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3-0044-04
  一、背景介绍
  小洁(化名),女,14岁,现为初一学生。家庭环境优渥,父母离异,由母亲与外公外婆抚养,平时都是自己独立回家,家与学校的距离较远。
  第一次见小洁是他们年级举行集体活动的时候。那天下午,一个女生带着受伤哭泣的小洁来到学校心理辅导室。只见她的双臂布满了一条条被小刀割过的伤痕,刚刚到校医那里用碘酒处理过,小洁的同学首先开口说:“老师,你帮帮小洁吧,校医让我带她来找您的。”我点点头,让这位同学放心并自行离开之后,才开始与小洁交谈起来。
  小洁一直低着头,说出的话十分消极,一开始觉得自己的出生就是错误,父母的离异是她一个人的错。这样的念头常常让她睡不着觉,一周至少三次会从梦中惊醒,在学校吃饭也食不知味,有时回家吃晚饭却暴饮暴食。在学校学习,心情还比较愉快,但是回家与妈妈在一起相处,心情就会变得低落,因为妈妈有时会突然对她进行打骂。自己心情最低落的时候就会莫名其妙地头疼,想要砸东西、打人,最后只有躲起来用小刀割手,才能缓解头疼,慢慢让自己平静下来。
  这不是她第一次自残,从六年级父母离异之后,在与父亲和新阿姨吃过晚饭独自回家的路上,她觉得特别难受,就用路上锋利的石头第一次割破自己的手臂。从此以后,每当母亲在家对她歇斯底里地埋怨父亲,父亲不断地来学校想要看望自己,自己不停地拒绝父亲探望的时候,她就会觉得头疼得厉害,只有通过这样的自残行为,才能让自己清醒。今天是因为父亲打电话给班主任,想要来学校看她,班主任找她谈话之后,她的头又开始痛了,才从同学的文具盒里找出小刀割伤自己,想让自己清醒。
  班主任和同学反映:小洁在班级成绩中等,有偏科现象,文科优异,理科较弱,学习态度较好,现在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写作尤其突出;性格比较外向,说话直爽,情绪容易激动;在校与同学相处和谐,有自己的朋友圈,今天是第一次发现她有这样的极端行为。
  二、问题分析
  一个14岁的花季少女竟然多次自残,让人心痛叹息。但了解她的家庭关系,不免让人万分理解。小洁的父母在她出生以后,就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父亲由于出生农村,备受外公外婆的冷嘲热讽,父母关系紧张,母亲常常使用冷暴力,父亲因为忙于事业也从来都没有与母亲好好沟通解决过双方存在的问题。小洁上小学以后,父母的敵对关系愈演愈烈,常常在小洁面前吵架,每次母亲都会歇斯底里发作,父亲只能以离家出走来结束争吵。六年级下半个学期,父亲下决心与母亲离婚,辞去了公职,变卖了房产,给小洁与母亲买了新的大房子以及一笔可观的抚养费,母亲也终于同意与父亲离婚。
  离异后,父亲虽然辞去了公职,但由于原来积累的人脉,找到了一份公司高层的职位,买了大房子,娶了新阿姨,生了小弟弟。母亲知道了父亲的近况,对小洁的要求变得十分严格,甚至有些苛刻,总是让她独立完成所有的事情,不能寻求任何人的帮助,经常在她的面前说父亲的不是,有时会突然歇斯底里地对女儿进行语言与身体上的人身攻击,并且命令她没有经过自己的同意不可以见抛弃她们母女俩的父亲。
  离异之后,父亲每周都会找机会来学校看望女儿,可是女儿知道了父亲的现状一直拒绝见面,父亲只好寻求班主任的帮助。没想到班主任的好心劝解反而加大了小洁心理压力:一方面受妈妈的控制不能见父亲,另一方面父亲的真诚、老师的期望、自己的期待又让自己很想见父亲,两者之间的巨大矛盾成为了导致小洁再次自残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一次给小洁做心理辅导的时候,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你的家人爱你吗?”小洁的回答是:“外婆外公是爱我的,他们的爱像棉花一样柔软、温暖;妈妈的爱就像钢筋一样打入我的心脏,让我不能呼吸;爸爸的爱就是钱,他是个人品很差的男人。”
  原来在小洁的内心,父母对她的爱都是畸形的,带给她的只有无限的伤害。由此可见,小洁的内心压力与自残行为都是由于父母的情感问题所产生的,在母亲与父亲的情感旋涡中,她成为了父母离婚大战中的最终受害者与替罪羊。
  三、辅导目标
  通过第一次的心理辅导,我们发现小洁的自我认同感特别低,认知有偏差,觉得自己是父母离异的罪魁祸首,父母根本就不爱自己或许自己不值得被爱。小洁的睡眠、饮食、情绪均出现问题,在情绪特别低落的时候,会出现明显的躯体障碍——头疼,并作出割破手臂来减轻痛苦的自残行为。初步诊断为抑郁障碍,若继续泛化,很可能会发展为抑郁症。
  针对此个案,咨询目标初步定为:改变来访者原有的错误认知,学会放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告知来访者父母孩子的具体情况,改变父母自身的负性情绪,以及对待孩子的错误教养与沟通方式,改变父母双方敌对的沟通方式,学会正确地表达对孩子的关爱、理解与支持。
  四、辅导过程
  (一)家庭分层治疗
  1.辅导母亲——接受事实,重新开始
  在与母亲交流的时候,母亲就像一个十足的被害者,不断地哭诉着自己不幸的遭遇:丈夫对自己的不忠、交友的不慎以及对待女儿只能用礼物用钱来搪塞的现状,强调着自己对女儿的严格要求是为了让她更加的独立自强。我只是认真地倾听、共情,帮助她尽情地宣泄心中的苦闷。待她平静一些,我便把小洁不止一次自残的事实以及那句比喻像钢筋的话告知母亲,母亲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经常把对父亲的怨恨发泄在女儿的身上,这种错误的情感转移几乎将女儿推向了崩溃的深渊。其实自己一直都没有从离婚的阴影里走出来,也特别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因此,我建议母亲既然已经分开,不要再留恋过去,追究对与错已然毫无意义,收起在女儿面前对父亲的所有敌意,因为女儿和父亲还是亲人,这份亲情不能割舍。母亲对父亲的怨恨,不仅只会让自己的情绪更加糟糕,沉迷过去无法自拔,而且给女儿带来的也是无限的冲突、矛盾与伤害。在生活与学习上多多关心女儿,不可以再对她进行无理的打骂,也不能再对女儿与父亲见面做出限制。心情不好的时候去看看书籍、做做运动、爬山、旅游等来转移注意力,或者找个男朋友开始一段新的生活。总之,作为母亲要学会忘记过去、接受现实、重新开始,女儿和自己都会变得越来越好。
  2.辅导父亲——真诚沟通,解除误会
  在与父亲的沟通交流中,父亲显得十分理智、态度真诚,对于女儿现在发生的事,充满悔恨。因为离婚再婚,也没有时间与女儿静下心来沟通交流,女儿所有关于父亲的消息都是从母亲口中得知的负面消息,到学校偷偷地看望也只能用礼物或者金钱来补偿,让女儿对其更加失望。此外,父亲在离婚的时候也没有与母亲做好沟通,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继而间接伤害了女儿。
  因此,我建议父亲首先要与母亲进行一次双向的、正确的、积极的沟通,希望母亲不要因为他的错误而伤了女儿,能够给自己一些机会去弥补她与女儿,同意女儿与自己见面。如果母亲与女儿都不愿意见自己,也可以用写信的方式真诚地告诉他们自己最真实的情况与感受,虽然重新组建了家庭,但是对女儿的爱与关心不会有一分的减少。另外,与女儿的每一次会面都会以健康、积极的方式对待,如自己烧饭、带女儿去郊游、看电影,而不是由金钱打发。偶尔可以用手机、微信联系女儿,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爱与鼓励,让孩子确实感受到父亲的爱。
  (二)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CBT)由A.T.Beck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针对小洁,认知行为疗法的具体做法是:小洁常常会有歪曲的认知:自己是父母离异的罪魁祸首,父母根本就不爱自己或许自己不值得被爱,即给自己乱贴标签,片面地把自己或别人公式化。每当自己的大脑里出现这种负性自动思维的时候,需要填写“思维记录表”,意识到自己错误的认知,并慢慢改变这样的认知,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父母是爱我的,他们虽然离异,但对我的爱并没有一点的减少。
  此外,我还建议小洁,每天坚持半小时的运动,多听舒缓的音乐,放松自己,愉悦心情;周末可以接受父亲的邀约,见见面,谈谈心,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不要委屈自己。
  (三)班主任的幫助
  在每次家庭辅导的过程中,班主任一直都陪伴左右,一方面帮助我与小洁父母尽快建立信任关系,一方面积极向大家告知小洁的最新情况,帮助她更好地适应初中新生活以及处理好学习与同伴的关系。
  此外,班主任能够通过“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校园生活与学习上给予小洁多一些关爱与重视,多一些鼓励与支持,如让语文优秀的她担任语文课代表,学校心理健康周课本剧的编写也是由小洁操刀完成,之后的排练与表演也是由小洁作为总导演与主演,逐步建立小洁的自信。在小洁与父亲关系的处理上,班主任也充当了一回信使,将父亲的亲笔信送到她手上,解除了双方的误会,让女儿重新接纳了父亲。在与母亲的关系中,班主任也给了小洁一些良好的建议:1.母亲如果要无理由打骂自己,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等母亲冷静下来与其好好交流,不能让自己成为泄愤的工具;2.主动表达对母亲的关心与支持,陪同或者鼓励母亲做一些积极的事情,帮助母亲忘记过去,转移注意力,建立母亲的自信,开启新的生活。
  五、效果反思
  在与小洁父母沟通交流后的第二天,班主任将小洁父亲的亲笔信送到了小洁手上,小洁看后失声痛哭,并且同意与父亲见面交流,两个人也拥抱在一起。小洁的母亲也同意父亲每周有两次接送女儿的机会,周末有一次与女儿单独相处的时间,并且对自己之前不理性的行为向小洁道歉,决心努力忘记过去,重新开始。
  三个月后,心理健康周上的表演,小洁的父母坐在一起为她加油鼓劲。听说,小洁的母亲也交到了新的男朋友,开始了新生活。现在的小洁变得越来越阳光开朗,自信且富有生机,她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亲人、朋友满满的关爱与祝福,学会爱与被爱。有次,班主任还跟小洁打趣:“还想割手吗?”小洁开心地回答:“再也不想了。”
  这是一例辅导成功的初中生自虐的个案。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学校、家庭、心理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要。一个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家庭问题、学校问题、自身问题,只有发现这三者之间的所有问题,对症下药,三管齐下,才能帮助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学校、家庭、心理教师必须携手同行。
  参考文献
  [1]王丽英.关爱生命,悦纳自我——中学生自残行为案例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8):48-49.
  [2]郭燕清. 拥抱更有力量的自己——一例关于自我接纳的个案辅导[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1):59-62.
  [3]陈维维. 改变教养方式,增进亲子关系——一例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的辅导案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9):58-61.
  [4]贝克著,张怡,孙凌,王辰怡译.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衢州,32400)
  编辑/刘永胜 终校/刘 芳
其他文献
〔摘要〕“有意思,有意义”的心理作业,既是巩固心理活动课/团体辅导学习效果的重要路径,又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指向:回归生活,助力成长。它的实施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学生,它的设计来源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它能成为帮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心理作业;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4-0044-03  《中小学心
〔关键词〕现代都市;家校合作;活动育人;慢养教育  家校合作在基础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强调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另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学校和家庭这两个“教育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而且要“志同道合”。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校目标一致,可以一起努力,创造辉煌。但是,现代都市背景
〔摘要〕心理健康课程是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自教育部2002年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来,随着心理健康课程的深入实施,诸多与课程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与课程实施的规范性和实效性相关的问题逐渐暴露,成为制约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巨大阻碍。本文以《武汉市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为例,阐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理论
〔摘要〕学习动机一直是老师和家长关注的重要话题,并且其关注点常常在于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但是,我在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中发现,因学习动机过强而产生强烈情绪障碍和负面自我评价,严重影响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的学生并不少见。本文记录的是一名八年级女生,因学习动机过强导致情绪障碍和学习焦虑而寻求心理辅导的案例报告。在了解来访者情况后,咨询师判断来访者的问题属于不合理信念下引起学习动机过强而
〔摘要〕在社会大众大力提倡“生命教育”的今天,如何真正做好生命教育,笔者通过小学一年级校本课程《儿童生命教育》的教学经验,认为学生一定是在活动中体验与成长,而一些经典活动,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生命即生活,这些活动恰恰能体现生命教育的真谛。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3-0027-02  生命,绿色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科学地认识与理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如何看待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实施、方
〔摘要〕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时,感觉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在本案例中,心理教师仔细梳理了来访者社交焦虑的成因,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其进行辅导:先纠正其错误认知,提升自信指数;再应用森田疗法,鼓励其接纳焦虑情绪;最后运用系统脱敏技术,减轻焦虑程度。除此之外,辅以一定的资源拓展,最终帮助来访者走出社交焦虑的困境。  〔关键词〕社交焦虑;森田疗法;系统脱敏;初中生;个案辅导  〔中图分
〔关键词〕高中生;网瘾;学习  案例概况  王某,男,15岁,高一新生。据其母反映,该生自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迷恋网络游戏,一直没有间断过去网吧,通常是周末去,有时也逃课去,家有电脑,但其拒绝在家上网。家长的处理办法是:父亲打,母亲苦口婆心劝说。学习成绩一般,较喜欢语文,朋友多为学习成绩比他差的。今年勉强考上高中,上高中后住校,刚开学一个月就有两次下晚自习后去网吧通夜玩网络游戏,且都被老师发现。第一次
〔关键词〕厌学;考试焦虑;辅导个案  一、咨询背景  2010年11月初,洛阳市第一次模拟高考大练习前一个月,我校高三的一位班主任找我预约,说她的班上一名学生在高一和高二都是年级第一,但到了高三便不再努力,夜里去网吧玩游戏,白天在教室睡大觉,成绩下滑,做了几次思想工作都没什么效果,希望通过心理咨询能够帮到他。  二、辅导过程  (一)第一次咨询  11月8日,该生来到心理咨询室,向我陈述:自己并不
〔关键词〕高中生;生涯规划;性格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6-0039-03  【活动背景】  “新高考”改革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是尊重学生选择权和扩大高校招生录取自主权。新入学的高中生不分文理科,学生根据未来大学专业及职业规划自主确定高考选考科目。这种“专业导向”的录考模式,要求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等特点和专业的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