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声》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反映儿童生活的小说,通过小学生李京京的故事,揭示了当前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其人物的性格命运也让我们无尽地牵挂。每次阅读时都会想起一句话:心灵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主题:直视教育中的不平等
无论在任何时代,竞争永远都是不可缺少的社会主旋律,伴随竞争而来的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残酷与无奈。在和平盛世的时代,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于是教育的公平与否便毋庸置疑地成了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作者在此背景下构建了李京京的故事,直指目前教育的不平等,以此呼唤教育中公平意识的回归。
在程老师的心目中,农村来的李京京普通平凡,而且上课爱走神,所以从未受到老师的重视。小说一开头,李京京因看了一下窗外就遭到老师的呵斥,在安排优秀学生朗读课文《万卡》的时候,京京不安地挪动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希望能念一段”,又被老师批评,最后京京只得举手站起来,“结结巴巴”地恳求老师:“老师,我能……念一段吗?”而程老师却因为京京“嗓子沙哑”而“干干脆脆”地拒绝了他。京京的认真与积极参与的热情就此被老师掷地有声的拒绝声撞击得粉碎,哎,可怜的京京!在此,小说让京京的“结结巴巴” 与程老师“干干脆脆”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这一弱一强的反差中去思考:教育中的一视同仁究竟该如何体现?
有一段话这样说,“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帮助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京京这位农村来的并不优秀的学生难以被城市的学校生活所接纳,毕竟城乡差异所造成的沟壑不会短时间能填平,而城里的又让他如此地害怕,所以说京京是不幸的,理应受到老师同等的关怀。
插叙:明线与暗线相辉映
插叙是叙事文本中常用的叙述方式,它不仅可以丰富文本内容,使行文曲折,还可以丰满人物形象。许多小说都设置了明线与暗线,本文也不例外,明线以时间顺序展开主要情节的同时,巧设悬念;暗线则用插叙的叙述方式交代京京的生活经历,解开悬念。一明一暗,给读者以无尽的思考。
故事开端就交代:学校上公开课,内容是小说《万卡》。京京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弄得他整天都有点儿精神恍惚”。但小说并没有立即就交代京京喜欢的原因,而是留下悬念;接着程老师安排优秀的学生朗读,京京表达自己的愿望遭到程老师的拒绝时,小说仍然没有交代京京想读课文的原因;直至受到委屈而个性倔强的京京躲进树林里悄悄地朗读课文时,才让京京回忆自己的家庭背景,以此来揭开悬念、展示谜底。这回忆的内容是本文的暗线,作者安排它借用插叙的形式来出现。原来,京京从小和父母分离,和乡下的爷爷住在一起,后来回到父母身边,目睹父母时常吵架,而且经常成为父母不和的牺牲品,这样的家庭遭遇使他很容易和《万卡》中的小主人公产生共鸣,这是他极力要读《万卡》的原因。这段插叙的情节同时又推动着主要情节的发展:后来在公开课上被老师预先安排的学生怯场,给了李京京一个机会,他终于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万卡》,借此发泄了心中积郁的块垒;也感动了程老师和班上的其他同学,让程老师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这篇小说虽浅显易懂,但在情节的安排上仍能波澜起伏,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仍能深入人心,这都离不开插叙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插叙让小说的明线与暗线交相辉映,也揭示了京京不幸命运的主要原因。
环境描写:尽显人物心底的荒凉
《心声》的环境描写仅出现过三次,三次描写的都是同一片静寂的树林,小说借此来呈现人物的荒凉心境,与单调的枣树所营造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说中的三次环境描写,前两次是实写,结尾一处是虚写,出现在京京的想象中。第一次环境描写是这样的:“回家的路上,路过一片小树林子。树林子里静悄悄的,远远近近都不见行人。”京京要求朗读遭到拒绝后,心里有些不服气,但又抑制不住自己强烈的愿望,于是便停下来靠在一棵树上轻轻地念起来。在这树林里,京京由万卡的遭遇回忆起乡下生活的美好:那里有爷爷温暖的依靠,有好朋友妮儿的笑容,有美味的桑果;在这树林里,京京可以大声地读自己喜欢的《万卡》,没有人会嫌弃他沙哑的嗓音,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对于京京来说,这片树林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在学校和家里都得不到关爱和温暖的孩子,唯有在这片树林里受伤的心灵才能得到短暂的慰藉。试想想,这个世界在一个八九岁孩子的心中,该是怎样的荒凉和无助?京京感受到万卡写信时的期待、盼望、急切的心情,想大声读一段,又有些不敢,于是“他抬起头,往四面望了望。林子里静悄悄的,两只小蜜蜂在附近嗡嗡地飞”。这是第二次环境描写,此时的京京终于情不能自已,“大声地念了起来”。 至此,京京完成了第一次情感的宣泄。这片寂静的树林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孤独,还奠定了小说忧伤的基调。一个孤单幼小的身影,背后是一片静悄悄的树林,这个画面又何尝不是一种凄凉?第三次环境描写是在小说的结尾,是以京京想象的形式出现的。故事的最后,京京终于如愿以偿,当众读完了《万卡》,完成了第二次情感的宣泄。读完后,京京决定 “自己一定要躲到那个树林子里,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信。”这句话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担忧,特别是一个“躲”字似乎预示着京京以后不幸的命运。
但愿像京京一样受着命运伤害的孩子都能找到可以让心灵停泊的港湾,让明月照进他们的心房,照耀那片荒凉。
主题:直视教育中的不平等
无论在任何时代,竞争永远都是不可缺少的社会主旋律,伴随竞争而来的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残酷与无奈。在和平盛世的时代,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于是教育的公平与否便毋庸置疑地成了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作者在此背景下构建了李京京的故事,直指目前教育的不平等,以此呼唤教育中公平意识的回归。
在程老师的心目中,农村来的李京京普通平凡,而且上课爱走神,所以从未受到老师的重视。小说一开头,李京京因看了一下窗外就遭到老师的呵斥,在安排优秀学生朗读课文《万卡》的时候,京京不安地挪动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希望能念一段”,又被老师批评,最后京京只得举手站起来,“结结巴巴”地恳求老师:“老师,我能……念一段吗?”而程老师却因为京京“嗓子沙哑”而“干干脆脆”地拒绝了他。京京的认真与积极参与的热情就此被老师掷地有声的拒绝声撞击得粉碎,哎,可怜的京京!在此,小说让京京的“结结巴巴” 与程老师“干干脆脆”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这一弱一强的反差中去思考:教育中的一视同仁究竟该如何体现?
有一段话这样说,“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帮助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京京这位农村来的并不优秀的学生难以被城市的学校生活所接纳,毕竟城乡差异所造成的沟壑不会短时间能填平,而城里的又让他如此地害怕,所以说京京是不幸的,理应受到老师同等的关怀。
插叙:明线与暗线相辉映
插叙是叙事文本中常用的叙述方式,它不仅可以丰富文本内容,使行文曲折,还可以丰满人物形象。许多小说都设置了明线与暗线,本文也不例外,明线以时间顺序展开主要情节的同时,巧设悬念;暗线则用插叙的叙述方式交代京京的生活经历,解开悬念。一明一暗,给读者以无尽的思考。
故事开端就交代:学校上公开课,内容是小说《万卡》。京京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弄得他整天都有点儿精神恍惚”。但小说并没有立即就交代京京喜欢的原因,而是留下悬念;接着程老师安排优秀的学生朗读,京京表达自己的愿望遭到程老师的拒绝时,小说仍然没有交代京京想读课文的原因;直至受到委屈而个性倔强的京京躲进树林里悄悄地朗读课文时,才让京京回忆自己的家庭背景,以此来揭开悬念、展示谜底。这回忆的内容是本文的暗线,作者安排它借用插叙的形式来出现。原来,京京从小和父母分离,和乡下的爷爷住在一起,后来回到父母身边,目睹父母时常吵架,而且经常成为父母不和的牺牲品,这样的家庭遭遇使他很容易和《万卡》中的小主人公产生共鸣,这是他极力要读《万卡》的原因。这段插叙的情节同时又推动着主要情节的发展:后来在公开课上被老师预先安排的学生怯场,给了李京京一个机会,他终于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万卡》,借此发泄了心中积郁的块垒;也感动了程老师和班上的其他同学,让程老师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这篇小说虽浅显易懂,但在情节的安排上仍能波澜起伏,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仍能深入人心,这都离不开插叙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插叙让小说的明线与暗线交相辉映,也揭示了京京不幸命运的主要原因。
环境描写:尽显人物心底的荒凉
《心声》的环境描写仅出现过三次,三次描写的都是同一片静寂的树林,小说借此来呈现人物的荒凉心境,与单调的枣树所营造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说中的三次环境描写,前两次是实写,结尾一处是虚写,出现在京京的想象中。第一次环境描写是这样的:“回家的路上,路过一片小树林子。树林子里静悄悄的,远远近近都不见行人。”京京要求朗读遭到拒绝后,心里有些不服气,但又抑制不住自己强烈的愿望,于是便停下来靠在一棵树上轻轻地念起来。在这树林里,京京由万卡的遭遇回忆起乡下生活的美好:那里有爷爷温暖的依靠,有好朋友妮儿的笑容,有美味的桑果;在这树林里,京京可以大声地读自己喜欢的《万卡》,没有人会嫌弃他沙哑的嗓音,可以什么都想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对于京京来说,这片树林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在学校和家里都得不到关爱和温暖的孩子,唯有在这片树林里受伤的心灵才能得到短暂的慰藉。试想想,这个世界在一个八九岁孩子的心中,该是怎样的荒凉和无助?京京感受到万卡写信时的期待、盼望、急切的心情,想大声读一段,又有些不敢,于是“他抬起头,往四面望了望。林子里静悄悄的,两只小蜜蜂在附近嗡嗡地飞”。这是第二次环境描写,此时的京京终于情不能自已,“大声地念了起来”。 至此,京京完成了第一次情感的宣泄。这片寂静的树林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孤独,还奠定了小说忧伤的基调。一个孤单幼小的身影,背后是一片静悄悄的树林,这个画面又何尝不是一种凄凉?第三次环境描写是在小说的结尾,是以京京想象的形式出现的。故事的最后,京京终于如愿以偿,当众读完了《万卡》,完成了第二次情感的宣泄。读完后,京京决定 “自己一定要躲到那个树林子里,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信。”这句话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担忧,特别是一个“躲”字似乎预示着京京以后不幸的命运。
但愿像京京一样受着命运伤害的孩子都能找到可以让心灵停泊的港湾,让明月照进他们的心房,照耀那片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