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导入探析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qi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导人得当,会使整个课堂教学流畅、自如,激发学生不断有效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之中,帮助学生形成知识间的逻辑联系,促进理解,引发思考,化难为易,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从而有效地达成预设的各项学习目标。
  
  一、通过导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始,教师应有目的地通过导人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使学生清楚在本节课结束时能够做什么,其意义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学习新内容的期待和达到学习目标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不断朝着目标指引的方向努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结束时对照目标检验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及时诊断、评价,改进学习,最终达成目标要求。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目标,如将学习目标设置在问题情境中,通过问题情境向学生呈现学习目标。例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的主要学习目标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据此目标擞师在教学开始时,可呈现一幅奶粉事件中大头娃娃的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思考“大头娃娃”形成的原因。接着,教师抛出涵盖本节目标的问题“蛋白质”不仅对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而且还承担着多种其他的生命活动,蛋白质为什么有这么多功能呢?与蛋白质的结构有什么关联?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通过问题,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将学习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二、通过导入,为学生提供建构知识结构的框架
  
  建构知识体系是新课程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导人为学生提供建构知识结构的框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环节。提供建构知识结构的框架,即在某一范围内提供知识的组织结构,以利于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贯通。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对新知识本质属性的总体印象,进而在大框架下不断细化、充实知识,使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和有效,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固着知识的主干,使学生能够把后面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规律地固着在主干上,并根据框架结构来综合贯通有关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不同的范围内,从课程、模块、章、节等角度为学生提供知识结构框架。
  例如,高中生物各模块是围绕共同的问题,以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构成的一个整体。“分子与细胞”模块,是围绕着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这一问题,以细胞这一核心概念为中心,把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来构建的。教师在教学本模块之始,可为学生提供模块的总体框架:分子与细胞一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系统的运转(物质、能量)、系统的产生、发展、消亡]
  
  三、通过导入。为知识之间形成联系搭建桥梁
  
  知识之间形成联系是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导人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及新知识之间形成联系,使知识被理解并作为一个整体被有效地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首先,教学中应设法使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和生活经验,寻找学生已知的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将其作为新知识的固着点、生长点,通过导入,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与当前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以激活先前知识或对先前知识进行补充、纠正,为新旧知识形成联系做好铺垫。在呈现新知识的过程中,注意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生长点,搭好新旧知识的桥梁,使新旧知识之间形成联系,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其次擞师在教学新知识的过程中,在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或者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目的、有顺序、有条理地呈现新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导人为学生提供有关联的过渡,揭示学习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新知识之间形成联系搭建桥梁。
  例如“DNA分子的结构”这一节中,在呈现新知识之前,教师应引领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在必修1第2章中学习过的“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中的相关知识: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组成——脱氧核糖、磷酸根、碱基;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绝大多数生物体的细胞中,DNA由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构成等。通过对以上知识的复习,使学生明确DNA分子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擞师要以此为生长点,在呈现新知识“DNA分子的结构”的过程中,揭示出DNA分子的各化学组成部分在空间结构中的位置和排列方式,将DNA分子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联系起来,同时为将要学习的“DNA的复制”一节作好铺垫。
  
  四、通过导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索,教师应有目的地在开始教学新知识之前,将问题设置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问题情境,提出有价值、有启发性和针对性问题。“有价值”是指问题是本节课中的重要学习目标,值得探索,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思维水平;“启发性”是指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给学生以启示,引发矛盾、疑惑;“针对性”是指问题是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具有密切的逻辑联系。
  例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教师通过呈现“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图片,引出涵盖本节的问题:活细胞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物质出入细胞都要经过细胞膜,我们已知细胞对不同的物质是有选择性的,这些被选择的物质是怎样完成跨膜运输的?有哪些方式?接着,在这个总体问题框架下设计一系列子问题:划分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依据是什么?被动运输有何特点?有哪些方式?被动运输方式之间有何异同?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大分子是怎样运输的?等等。使学生始终围绕着问题学习和建构,激励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他文献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小学英语教学愈发要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给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生气,给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良好的仿真环境。情境教学方法异
芯片式神经性毒剂探测器是一种通过执行多级步骤检测血滴中神经性毒剂的装置,它能够识别沙林的微量射流,也能够帮助鉴别在恐怖袭击地区的个体是否需要接受治疗。该探测器由新加
印度国防部2009年8月初颁发了一部防止和处理化学恐怖主义灾难的指南——化学恐怖主义灾难管理。印度国防部长在颁发该指南时称,“恐怖主义者在全球的活动越来越猖獗。他们的
美国佐治亚技术研究所的一些研究人员正在探讨将传感器与现有虚拟地图平台——可视化协同地理工具(GTVC)相结合的方法。GTVC可满足多用户联手策划任务和作业。该项目原本是与美
由美国化学武器专家汉克·艾里森(D.Hank Ellison)编著、防化研究院信息研究中心组织翻译的《化学与生物战剂手册》(第二版)一书即将于年内出版。
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Generation,简称DG)是一种新的能源供给形式,它将风能、太阳能等分散式可再生能源和当地非可再生能源联合进行发电。其特点是配置方便灵活、能量分散,
众所周知,再好的车辆行驶时间长了,也需要例行检查、维修和保养,这对安全行车非常有帮助。对供电企业的员工来说,也要经常“保养”安全意识,通过安全知识、技能、规程等学习
美国陆军研究、发展和工程司令部正在研究一种称之为“激光诱导分解光谱”(LIBS)的新型激光探测器,用以快速探测化生放核爆(CBRNE)物质。该技术是用一激光器将极微量被测物质“蒸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有效教学的概念浮出水面,各个学科关于有效教学的讨论和实践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课堂教学作为初中数学的主要教学途径,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成为广大初中
1929年—193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在美国首先爆发,然后很快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经济危机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影响之大,都是空前的。在这场灾难而前,美国总统罗斯福果断地实施新政。虽然新政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但它毕竟缓和了矛盾,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政是卓有成效的。那么,新政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呢?笔者以为有如下原因:    一、它顺应了时代的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