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融合美育的意义、原则及策略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8964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将美育融入地理教学中,能带领学生走进美妙的学科世界,培养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适度渗透、循序渐进、方式多样等原则,以“美”为导向树立“大美育”观念,以“美” 为主线构建丰富的地理美育课程,以“美”为要素开展多样的地理美育教学活动,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美育;地理教学;意义;原则;策略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对学生陶冶情操,开发智力,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再次强调,加强美育工作,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素养。美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
  地理学科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元素,是一门具有美学特征和美育功能的学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生应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要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融合美育是必要且可行的。
  一、地理教学融合美育的意义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融合美育是贯彻“五育并举”教育观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启智尚美、塑造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地理学科科学、合理地融合审美教育,既能提高地理教与学的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美的事物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受到美的熏陶,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满足,能够较快地接受和掌握地理教学内容,将复杂抽象的知识内化吸收,不断完善认知结构。地理教学中融合美育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促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养
  选择适当的审美主题,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能够让学生体验别样的课堂,感受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地理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发掘地理学科之美。教师可通过选取美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感悟、鉴赏和判断能力,培养其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其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三)形成育人合力,落實立德树人任务
  地理教学侧重理性认知,美育侧重非理性情感认知,两者功能互补,相互促进。地理教师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通过真实地体验、真切地感受、真心地感动,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锻炼意志、丰富情感、浸润心灵,从而培育高尚情操,提升人格境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二、地理教学融合美育的原则
  (一)适度渗透原则
  教师需要把好时机、把好量度,遵循适度渗透原则——既要注意美育的渗透,又不可忽视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素养的培育。教师要突出学科特点,体现核心素养,有针对性、适度地渗透教材蕴含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大自然中各种美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人格得到逐步完善。
  (二)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渗透美育内容,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跳一跳,摘得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方式多样原则
  地理教学融合美育应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等不同形式,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现情理交融,理趣共生,使学生既能明其理且能导其行。
  三、地理教学融合美育的策略
  (一)以“美”为导向,树立“大美育”观念
  著名教育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滕纯先生认为,“在所有的课程中,在一切的教育教学生活中,都有美育的因素,美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加强地理学科美育的渗透与融合,要做到从顶层设计到课堂实施的全方位美育覆盖。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彰显学科审美价值,围绕地理美育目标,形成地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育人合力,树立“大美育”观念。
  教师要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崇美”,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认知和审美能力的和谐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把美育当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要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推动育人方式的转变。此外,还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地理美育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美育评价体系,形成共同关心支持美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以“美” 为主线,构建丰富的地理美育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生活美等),将美育落实到地理教学中,铺设一条促进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和地理核心素养和谐发展的“跑道”,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美育课程体系。   实施地理美育课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国家课程渗透,在深度解读课标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以地理审美为线索,整合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教材,梳理和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加深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掌握,自主进行知识的再度建构。二是融合乡土地理课程,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逻辑开发乡土地理资源,创设地理美育教育教学情境。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一课时,教师可依托地理教材章节框架,挖掘丰富的美育资源;也可依循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进阶,以主题(或项目)为引领,重塑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为学生系统地学习地貌知识提供支撑,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图1)
  (三)以“美”为要素,开展多样的地理美育教学活动
  美育活动是实现美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学生在充满自由与创造的审美活动中可以愉悦、高效地达成目标,完成核心素养的自我构建;还可以获得审美体验,养成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养。
  1.呈现审美对象,引发审美感知
  地理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科特征,充分挖掘其中美的内涵,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美,引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表,让学生感受地理事物的美。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读图、填图、用图、绘图指导。学生在充分解读图示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图图转换、图文转换,并以自己的审美方式去发现美、表达美和创造美。地理教学中的美育元素有很多,如充分体现美感的地理“三板”(板图、板书、板画),他们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美的熏陶。
  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审美对象,能揭示地理事物、现象的相互联系,显示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逻辑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对于跨时空尺度较大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可借助信息技术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从而为学生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运用美的语言,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发现地理学科的美,丰富地理表象。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不断强化语言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常见的地貌类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拍摄学校周边或旅途中所见的地貌景观,然后在授课时选取最有代表性的照片或视频进行展示,鼓励拍摄者叙述照片或视频中的“美景”。最后教师将实景与古诗词结合,使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意境之美。如《徐霞客游记》中独有的语言魅力:把桂林叠彩山层层叠叠的山石比作浪花和鲜花,说是“如浪痕腾涌,花尊攒簇,令人目眩”;把桂林一座座俊俏秀丽的山峰比作一个个美人,说是“尤婷婷作搔首态”……学生在语言描述中感受喀斯特地貌的自然之美。(见图2)
  [图2 桂林喀斯特景观]<e:\2021 pb\lj21-7  辽宁教育4期  上半月\pb\电子稿图\陈良豪-99C5\image2.png>
  2.创设审美情境,深化审美理解
  千姿百态的地理景观美,简洁有序的地理规律美以及人地和谐地理思想美等构成异彩纷呈的地理学科美的世界。如气压带风带、非洲气候类型、低中纬海区洋流系统等,都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这些平衡、统一、有序、对称等都是自然美的形式。教师可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多视角链接生产和生活情境素材,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让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获得情感体验,充分领略教学内容美。教师还要给学生自主思考、讨论的时间,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增强交互性和参与性,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自然美、人文美的欣赏与热爱,体会人地和谐之美。
  例如,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开展地貌主题海报交流活动,学生分组(6人一组)进行交流学习,可将搜集或拍摄的地貌照片进行分类,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制作的海报,还可借助视频讲述景观的地理位置、地貌类型、景观分布及特点等方面知识。通过比较不同空间位置和空间尺度的地貌,准确区分不同的地貌类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其次,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典型地貌(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说明地貌的成因及形成过程,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貌,展现综合思维的魅力。再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到新情境中,阐述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通过分析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加深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感受人类克服困难的勇气及合理改造环境的智慧,有效落实人地协调观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激发审美创造
  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和研学旅行活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促使其在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的基础上走向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进而感悟如何从地理美的角度创造和谐美丽的世界。如在“乡土地貌的观察”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追寻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在野外对当地地貌进行观察、识别和描述。如有的学生将家乡的地貌以素描的方式呈现出来,有的学生根据家乡的地貌资源设计旅游线路和方案,还有的学生提交有关家乡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针对一些不合理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样既美化了地理作业形式,又培育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行为表现与效果进行及时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价值判断,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把对自然美、环境美的审美情趣转化为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动。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融合美育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在渗透和融合美育时要遵循学科特点、循序渐进和方式多样的原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作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和意义,积极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元素,開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同时渗透地理核心素养,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更好地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陈静静.揭开学习的奥秘:焦点学生学习历程的观察与分析[J].教育科学,2020(3).
  [2]陈良豪.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探索[J].基础教育参考,2017(9).
  [3]李红.地理美育教育瓶颈及破解路径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33).
  [4]董瑞杰,徐羽.思维型教学原理在高中地理规律知识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3(3).
  [5]李海峰.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深刻性的培养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8).
  (责任编辑:赵静)
其他文献
随着当下教学理念的改变,高中英语教学的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但由于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的限制,阅读教学水平一度不甚理想,亟待采取新的教学手段。在此环境下,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通过学案设计与编写,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展开学案教学,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讲解,有效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吸收,阅读教学效率大幅度提升。基于此,本文对高中英语阅读课学案的设计与编写进行了探究,致力于打造出高效的英语课堂。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在学校教育中,怎样利用数据信息资源和设备,使课堂更高效,使学习更轻松,是我们现在值得深入研究的一项课题。本文通过新东方 OKAY智慧教育信息平台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尝试将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进行对比探究。
在解析几何中选用什么样的坐标系,有时对解题的繁简有着重要影响,用极坐标解决高中数学中的解析几何问题有着独特的优势,它与直角坐标相比,有着独特的功能,特别在处理圆锥曲线中与焦点弦、焦半径有关的问题时,极坐标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下面通过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展示这种优势。
全民身体素质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初中生刚刚进入到青春期,身体发展进入到快速阶段,体育课程在教学改革推动下也有所不同。所以,怎样充分运用体育运动给人带来的活力,让学生在体育课程里塑造坚韧品质,锻炼团结精神。在强调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下,学校持续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发展,体育运功有利于学生逐渐成为自主发展。因此,初中体育的课程安排应该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需要教师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思维,依照学生身体发育
期刊
随着国内各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精益财务管理,智慧财务运营越来越重要,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成本计算方法成为各企业突破困境的方向,这对于企业发展规划、战略部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Prophet与LSTNet的组合模型,应用于电网成本分摊,该模型首先使用序列分解模型将数据解构,生成平稳光滑的子序列,以提升后续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效果,其次在LSTNet神经网络中加入注意力机制,学习序列的长短周期模式,充分发挥神经网络模型的非线性优势。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能够良好地预测具有长短周期性的非平稳成本序列
基于《体育纲要》的要求,通过构建小学体育快乐课堂激发小学生的运动兴趣,促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不断强化身体素质。小学体育快乐课堂的构建需要充分体现“快乐”的情感目标,营造健康向上的体育教学氛围,最终实现快乐教学的目的。  构建小学体育快乐课堂的核心在于“快乐”,通过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情景,让小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达到增强体魄的效果。基于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让小学生从体育运动中享受
期刊
杜甫的《登高》是其诗歌中七律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学语文的经典篇目。诗中意象壮阔,情感悲壮深沉。杜甫《登高》全诗渗透着悲情。诗人的悲是不断加重的。诗中不是纯粹悲个人命运,也不是单纯悲国运,而是将各种悲汇聚起来,使悲情愈发沉重。因此,聚焦诗眼“悲”,探寻诗中深沉悲情的呈现形式及其丰富的悲情意蕴,有助于更好地体会杜甫的复杂情感,加深对悲情的理解。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看成一棵树的话,口算应该是这棵树的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可见,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使学生深度体验算法规律。  一、理解算理,重视过程指导  算理和算法是相互联系、有机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现代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被教育部门进行了推广。对于高中历史这一学科而言,教师同样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展开教学,不仅能够对教学策略进行一定的优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思维以及知识框架。本文从丰富教学资源、营造历史情境、解决教学难点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究,阐述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本文从高中化学教学入手,以物理、化学课标融合为统领,分别从化学反应原理、必修 2、化学实验三方面,系统整合、分析与高中物理学科交叉知识,创新思维角度,培养跨学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