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韦纳的归因理论与大学生挫折应对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挫折(Frutration)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与动机不能获得满足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所谓大学生受挫心理是指大学生自己所希望的目标在付出种种努力甚至作出刻意的追求后,其强烈的目标需求持续性地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挫折本身是人们生活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适当或适量的挫折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锻造是有益的。尤其是他们学会了一定的应对挫折方法后,能积极面对挫折时,对自信心的提高和个性成熟有积极作用。反之,若不能及时从挫折情绪困扰中摆脱出来,学会适时、适当的应对方法,会影响表现,至出现不良行为。
  
  一、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准的提高,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耐挫折能力较差的情况。中国心理学会1996 年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表明,约有四分之一的在校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经不起挫折,甚至根本谈不上挫折的一点点不如意,就可以让他们伤心、沮丧、萎靡、甚至毁掉自己。中国纺织大学医疗保健中心对该校大学生病休、退学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发现一些学生精神压力过大,一有挫折便感到无所适从、焦虑、抑郁,逐步形成精神疾病。一些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行为和自我攻击行为(如自虐等),自我攻击行为往往导致自我封闭,从而加重心理压力,引起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现实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挫折事件比比皆是,总的说来,目前大学生应对挫折现状是令人堪忧的,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挫折感产生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类。外在因素包括家庭影响、教育者素质及教育方式、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等,内在因素包括自身生理条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自身的知识能力、生活的创伤、适应能力、自身阅历等。其中,大学生学习、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是大学生挫折的主要原因。学习是大学生的天职,也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学习方面的问题成为大学生活的首要挫折事件。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是仅次于学习的主要挫折事件,且随着知识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呈递增趋势。显而易见,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不适与其说是大学人际关系复杂,大学生缺乏人际适应能力,不如说是大学生愈来愈受社会大环境“关系学”的影响,更加关注人际关系。另外经济问题也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主要挫折事件,这说明经济差别的不断加大已经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二、关于大学生挫折应对的思考
  
  面对大学生挫折心理情况,挫折教育也成为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很重视的一种教育形式。心理学家也对大学生挫折成因、挫折的后的反应、挫折的防卫等方面有了很多的探讨,但是仍有不少大学生不能正确应对挫折,因而导致学生各种消极情绪,出现心理危机。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首先必须对失败进行正确归因,然后调整对策,重整旗鼓,这样才能走向成功。
  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失败时,都有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探究的愿望,这种对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的推断,称为归因。归因不仅影响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而且会影响个体后续行为的动力。因此,遭遇挫折,在宣泄不良情绪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学会对事件做理性的分析,即正确归因,正确归因就是要对造成挫折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分析,弄清挫折的原因到底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或者是内外部两种因素互相交织(共同起作用的)。正确的分析和归因是应付和解决挫折情境的必要基础。
  我们借助韦纳的动机情绪归因理论来进行考察。归因理论又称成功与失败的归因理论,它着重于在一个事件结束后找出其成败原因。并由归因引起个体情绪反应,形成新的期待。他们注意事件背后潜在原因的探索,并把潜在原因划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外部维度、稳定—不稳定维度、可控—不可控维度。认为不同归因会调节人们的情绪反应,原因的稳定性与期望的高低相关联,它揭示了事后分析成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与期待、自我实现的预言之间的关系。使归因的激励机制得到较充分的展示。
  归因理论认为,不同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而不同的情感反应对后续行为又有不同的动力作用。首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归因积极,则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自己充满自信,提高动机水平,增强行为效能感;如果归因消极,无疑会产生消极情绪,产生自卑,降低动机水平,减轻行为效能感。心理学研究归因的出发点,就是希望通过积极归因,增强人们的行为效能感,改变自己对能力的错误判断。其次,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将成功归于内在的、可控因素,那么将产生成功的自信,期望继续成功,并会积极努力。如果将成功归于外在的、不可控因素,那么一次成功就不会增强其成功的自信心,对后续行为起不到促进作用,不会继续努力。同样是对于成功进行归因,而后续行为却截然相反,关键在于归因的导向不同。最后,社会心理学家把行为或行为结果的原因分为三个维度,并找出原因的不同成分,是因为被人所察觉的原因由于部位、稳定性和控制性三个特性不同,对于人的情感、期望和行为有不同作用。如果将成败归于内部原因如能力,就会影响积极或消极情感的产生以及将来参加同类工作的可能性;稳定性的归因会影响相应情感的持续和成败期望的继续;控制性的归因影响情感和别人的行为。归因理论由于识别了归因的主要特性、原因结构和原因信念的形成以及归因对人的行为影响,他们对于原因推理在人的行为中的动力作用有了比过去更细致、深入的认识。
  在生活中,人们对行为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归因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归因倾向则对人的心理承受力有很大的影响。人在对其行为的归因过程中会逐步形成个人的归因倾向。人人都会体验失败和挫折,但并非人人都陷入到无力感状态中,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哪些因素从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大学生们对挫折进行归因,由于不良的自我评价倾向性,人为地放大或缩小某些挫折原因,往往会产生种种归因偏差。在任何一个大学生的心理中,如果这种归因偏差积累过多,就会造成一些严重的心理后果,如自卑、自责、自暴自弃等。
  因此,要通过教育、训练让学生学会合理的归因。要避免归因的片面性,正确的认识在生活与学习中,导致行为成败的原因都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有时可能主观因素是主要的方面,有时可能客观因素是主要的方面。学会实事求是地承担责任,克服过分承担或完全推诿责任的倾向。尤其是对那些倾向内部归因的学生,要帮助他们纠正不当的归因倾向,避免过多自责带来的挫折感。
  
  三、克服“归因偏差”的基本对策与方法
  
  大学生要适应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而要培养这种能力,必须了解挫折产生的原因,培养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归因理论者设想,人们在活动中表现出不正确的消极归因,会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如果采用一系列干预法,纠正或改善不适当的归因方式,随之就能改变情绪和行为。教师应在学生对挫折归因进行指导,化消极为积极,激励信心,产生新的期待,为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到:
  1.正确归因。学习中的失败常常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倘若学生能正确分析,找出每一种挫折的外在与潜在原因,就能重新认识失败;了解自我不足,消除消极情绪,以积极的态度承受挫折。错误归因,将导致学生错误对待挫折,走向极端。在这种时候,家长与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使学生在挫折面前能正视挫折,实事求是。找出哪些现象是导致失败的自身原因、可控原因、稳定因素,哪些因素是外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这样才能对失败原因给予准确评估。如果是自身的,可控因素造成的失败,就要克服自身不足。通过努力去获得成功。如果是外部的、不可控或稳定因素造成的失败,就需要降低原目标的重要性或重新调整目标;否则目标始终达不到,更易有挫折感。所以正确归因能使学生认清形势,及时调整自我行为,重新唤起新的希望。
  2.积极归因。能帮助学生找到挫折的真正原因只是第一步,如何去看待失败的各种因素,从而消除挫折感,就需要考虑经受挫折学生的个别差异了。在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时,是如实告诉学生失败的真实原因,还是引导学生将失败与努力、方法等因素联系起来,由于后者能够调动“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被称之为积极的归因方式。积极的归因有时与真实的归因并不一致。所以在正确归因时还要讲策略和艺术性,一方面结合学生平时的经历,另一方面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如对于学习一贯优秀,个性品质优秀的学生,可以明确告之失败的原因,他们会正确对待失败,冷静分析,努力创造条件,很快从挫折感中摆脱出来,变挫折为动力。但对学习优秀,又有很高抱负水平,但挫折承受力弱、敏感、内向、自卑的学生,则要调节他们在归因中的认识判断力。尽量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可控的外部因素上,肯定自身的能力,相信自我,把某些失败看成是任何人也难以改变的,以“理喻”方法减轻或消除焦虑,从而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不让挫折带来的负面情绪左右心境。对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应多从内部的、可控因素中寻找挫折原因,让他们看到成功是可以通过自身条件的努力和创造机会获得的,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当这种努力有所收获时,又会不断强化其学习行为,激励其不断向目标迈进。最后一类是学习成绩不好,个性品质又有缺陷的学生,需要认真对待。学习中他们不断遭受挫折,往往以消极的反应对待学习,要想帮助他们摆脱挫折感需要漫长的过程。既要使他们看到失败中有些因素是难以抗拒的,又要使他们相信一些人为因素可改变现状。首要一点是让他们从失败的深渊中解脱出来,可采用“替代法”制定一新目标替代受挫目标,这个新目标开始不要太高,学生通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再不断提出新的更高一层的目标,让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就能改变以往面对挫折屈从、否定、退却的攻击性消极行为;使他们敢于正视学习,并不断在学习中取得进步,获得快乐的体验,从而热爱生活,重新点燃成功的希望。
  3.积极进行归因训练。进行必要的归因训练是引导学生对挫折进行正确自我归因的重要手段。社会心理学家所设计的一些特定的训练程序,可以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归因技能和正确的归因方法,以形成积极的归因习惯。归因训练大体上有以下三种方式:(1)团体发展法。以小组团体讨论的方式,一起分析和讨论个体失败产生的原因。团体发展法需要专家或经验丰富的教师临场指导,作出讨论后的统计性总结,并把总结的信息给予反馈,指出个体的归因误差,鼓励积极归因。(2)强化矫正法。对学生所作出的积极归因给予强化,以促进大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3)观察学习法。比如观看有关归因训练的录像,使学生把观察学习的结果迁移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归因训练是近年来归因研究中十分活跃的一个领域。归因训练通过归因的转变和积极性情感、期望的形成,为增强成就动机、矫正自卑心理、增进身心健康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归因训练的基本步骤是先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然后让学生进行活动并取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并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再通过引导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这一过程应重复进行加以强化。如,只要有学生考试作弊受了处分,告诉他们导致处分的原因是他们没有遵守学校的考试纪律;只要有学生喝酒闹事受处分时,告诉他们处分的原因是他们违反了校规的哪条哪款。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后,学生就会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强化的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强化和集体强化相结合的归因训练。教师用强化方法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思维定势,在分析错对、成败时,有一种健康的心态,能从自身、他人、社会多个角度考虑问题,避免偏激情绪的产生,形成正确评价自己,客观看待别人的好习惯。
  针对自我防御的动机性归因偏差,如把考试失败的原因归于教学质量差、教师有偏见等外部原因。这种归因方式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时应多引导他们进行不稳定因素如努力等方面的归因,使他们认识到失败不是由于能力低、工作难等因素造成的,主要是个人努力程度不够的结果,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提高成功期望值。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或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归因,还可以借助其他方式间接影响他们的归因,其中把握任务内容和难度是十分重要的方式之一。因为任务过难过易都会使他们作出不切实际的归因,并影响随后的情感、期望和行为。如果任务太难,势必使人们重复失败体验,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差,尤其是经过努力后仍失败,使他们在学习工作中丧失自信心,降低行为的积极性和坚持性。
  针对“习得性无助”学生存在的归因障碍,通过一定形式的归因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归因障碍,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的人常常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个人无法控制的内、外条件,往往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自认为多么努力也是徒劳的。如果采用一定的训练方法,帮助他们改变对失败的归因,变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归因为外部的、可变的、特殊的归因,就有可能使他们摆脱习得性无助状态,重建自信,取得成功。该模式训练的主要目标是将成功的好运气归因改变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归因,将失败的低能力归因改变为不够努力归因。为此,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学习并获得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师也可呈现一些学习活动中的成败事例,要求学生讨论和分析成败的原因。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的归因中,对学生正确的归因方式应给予支持和奖励,对不正确的归因应给予指导和纠正。通过这一系列学习、反馈及强化措施,最终使学生达到这样的目标:在完成任务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正在进行的学习过程中,而不是因过分担心失败的结果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即使失败了也不气馁,而是重新审视所运用的方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在对失败的归因上,强调自己付出的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不足。
  当然,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社会、家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多元整合,形成教育的正向合力,实现学校、社会、家庭在教学评价和舆论导向的内在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转变学生不良的归因模式、帮助形成积极的归因模式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外界教育信息持续正向的不断传递和刺激,才能从量变到质变,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境界。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房建工程项目逐步增多。而混凝土技术是房建施工中最为常用的技术,一些房建工程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这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难度相对较大,如果施工管理不到位,极易出现混凝土裂缝。因此,为有效减少房建工程中的裂缝,大体积混凝土无缝技术的应用极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房建工程施工中裂缝出现的原因,探讨了无缝技术的具体应用,有利于保障房建施工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和教学专业的增设,新建成立和由中等专业学校转制升格的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对化学教师而言,清醒认识、积极应对挑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升格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1.教育改革的新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  我国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被称为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三次教育革命,不仅涉及基础教育,而且也影响高等教育和
目的: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青光眼患者外侧膝状体、视皮质等中枢视路也存在相应损伤,提示青光
建筑工程深基坑项目施工是高层建筑与大型建筑工程的重要内容,开展深基坑施工,则必然要做好深基坑支护施工,这需要施工人员合理选用支护结构与支护方法,按照支护施工工艺流程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党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基本条件,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关系党的执政地位是否巩固,党能否长期执政为民的根本问题。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党建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目标、要求、内容等方面总体是一致的,但也有其自身特点,存在不少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目前在全党开展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
【摘要】房地产刚需产品拎包入住的精装交房已逐渐普及,旧房改造装修也日益增加,建筑装修行业的总体业务量日益增加,人民对装修质量的标准也越来越高,装修行业的价格也越来越透明,利润率也越来越低,装修施工企业批量工程质量管控不好造成返工将毫无利润甚至亏本,而室内装修常见问题空鼓裂缝很大部分原因是其基层抹灰砂浆强度低或空鼓开裂所致,笔者从业装修管理十六年,对抹灰层开裂空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也呈不断提高的趋势,其主流是积极、良好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消极现象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致使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价值取向趋近功利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
“发现教学”是指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让被教育者通过对一些事实(事例)和问题的积极思考、独立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育方法,其核心和精髓就是要求被教育者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发现”的“积极学习”。“发现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被教育者,而是从被教育者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引导被教育者自己去发现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玻璃幕墙已经成为建筑工程中比较常见的构件,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丰富了我国建筑工程幕墙形式和结构,完善和创新玻璃幕墙施工技术,从而促进建筑工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玻璃幕墙;施工技术;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得到了提高,要求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等级更高,同时对建筑工程的美观性和环
长期以来,人们大多只关注教师头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蜡烛”之类的美丽光环,很少有人注意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广东省教育工会在2005年2月对全省19所高校近万名教师的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约一成处于基本健康状态,约二成处于各种疾病状态,约七成属亚健康状态。在亚健康人群中,又约有1/3至1/2的人属重度亚健康,即处于疾病边缘状态。”导致教师亚健康的主要原因不是身体健康问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