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贫闲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了解贫困生心理问题,做好他们的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做好贫困生中突出心理问题的引导工作,使高职学院校园更加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现状;心理分析;心理疏导
作者简介:方敏(1981-),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自动控制系,助教,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工作与研究;张宏钦(1980-),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助教,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与Web技术教学与研究。(江苏 南京 210048)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普及,高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成本越来越高,学费越来越贵,贫困大学生的人数迅速增加。为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和毕业,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给予贫困生群体积极的关心和帮助,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 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为主体的资助政策体系,在经济层面上对贫困生群体实现了有效资助,缓解了贫困生生活上的压力。但是,作为从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关注助学政策实施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现阶段贫闲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了解贫困生心理问题,为做好他们的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要做好贫困生中突出心理问题的引导工作,使高职学院校园更加和谐与稳定。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现状
此次调查涉及高职学生数量2159人,其中贫困生共645人,约占总人数的30%左右。对这些群体进行了随机走访调查,从对他们的调查走访来看,尽管不是所有的贫困生都存在心理问题,但由于物质上的匮乏,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相对来讲比较严重。物质上的帮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但由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背景的不同所导致的心理问题还是相当突出的。总体来讲,贫困生的心理及精神状态可以分成三大类。
1.积极奋发型
根据两年的统计表明,约有70%的贫困生获得奖学金,并且在各级竞赛项目中获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的全部都来自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此外,贫困生在省级比赛中也占到60%以上。发展成为中共党员的学生中,贫困生也是主力军。这些来自寒门的学子都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在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体系下,在学校老师和父母长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他们奋发上进,自强不息,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业,同时也塑造历练出了健全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
2.麻木中庸型
此类贫困生在贫困生总人数中占有相当大比例,他们既不积极主动学习,也不放任自流,知道自己家庭贫困,却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努力改变现状,将来学成报效父母。但是也不做出出格的事情,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碌碌无为。他们因家庭困难就理所当然地接受各界提供的助学援助,习惯于被资助而丧失了拼搏的勇气和奋进的动力。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贫困生无所事事地混日子。自身不努力,却总是忿忿不平地认定社会不公正,学校老师不公平。
3.消极萎靡型
很多贫困生性格内向,不善于沟通和交流。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其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以及自身经济条件有限,他们发觉自己在许多方面尤其是生活质量上与其他同学差距悬殊,有自惭形秽之感。有些学生形成了一些错误认识,认为自己家庭条件差,难以与人正常交往,而朴素的外表也常常使他们担心被别人看不起,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于是本能地保持戒备心理,有意无意地与大家保持着一定距离,常常独来独往。失去了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失去了创造未来的动力,于是,逃课便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导致贫困生产生不健康心理的因素主要有内外两种因素(见图1)。内因是学生个体的差异,为什么有的学生能正视自己的贫困问题,将困难化为动力,不断进取;而有的学生却自甘堕落,不思进取?贫困生的生活要比其他同学更艰难,他们遇到的困难较多,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倾诉的对象。然而当贫困生遇到困难时,多数是向家人和以前的同学、朋友求助。这反映出他们的求助方式方法还处于不完善、不理想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尊心比较强,他们的心理戒备比较重。在大学集体生活中,同学之间的利益冲突相对于中学时代较多,使同学之间的社会支持发生障碍。此外,家庭环境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对其性格、个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家庭贫困的学生大都来自于农村,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就不高,在教育孩子方面缺乏正确的观念与引导,此外,作为社会上所定义的弱势群体的身份会直接给贫困生带来诸多压力。社会上部分人群对贫困家庭的偏见或者人们无处不在的同情都会给贫困生带来压力,另外,就目前来讲,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对贫困生进行经济上的资助,但对于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还存在不足。这表现在过度重视贫困生的物质需要,忽视了他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热衷于解决和满足困难学生的物质需求,而对贫困生的思想和精神上疏于关心和指导。这样就导致了在实际工作中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不注重贫困生心理和思想的疏导。
三、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疏导
第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此项工作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学校全面统筹全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各个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为管理负责人,自上而下,建立由院系、辅导员、班干部为主的工作体系。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其尝试自我减压;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随时准备接待、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刻苦学习,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迎接生活的挑战。
第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校风、学风的形成。可以通过开设一些心理课程这样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和讲座,对在校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提高心理素质,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保持良好的行为。特别是要加强贫困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耐挫能力,意识到挫折是人生的挑战,是成功的机遇,在挫折面前不能气馁,要自强不息,顽强拼搏。通过树立和宣传贫困生典型来激励他们正视贫困,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勇敢地面对现实,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看到自己积极优秀的方面,同时也看到存在的问题,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增强自强的主体意识,懂得真正的贫困是知识的缺乏,而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巨大的财富。利用现有条件去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以贫困磨炼意志,消除贫困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让人格朝完善的方向发展。
第三,他人的理解与支持是贫困大学生应对生活困难的最主要动力,应该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被理解的机会,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与更多同学进行交流,这样能够缓解他们的压力。同时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在校园里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建立相互尊重的校园氛围,并鼓励其他同学走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使贫困生在宽松的人际环境中学习、生活。
第四,提升贫困生的自助能力。可以通过成立自助社团,自助小组等形式的团体帮助贫困生结识朋友,评价贫困带来的客观影响,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助人自助,找到心理的平衡点,修复自信。
总之,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发展,这不仅仅是金钱的问题,而是他们的健康成长问题。深入了解贫困生心理,不断加强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建设和谐校园、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如何形成和谐成长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认真分析贫困生的个体状况与心理问题,帮助贫困生从精神上“脱贫”,必将成为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翔.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J].重庆社会科学,2007,(1).
[2]刘炼,吴琳.高校部分贫网生心理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7,(3).
[3]马华华,高近成.浅谈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8).
[4]庞桥.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缺失问题与关怀体系建设[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周石其,张春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扶助的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2).
(责任编辑:赵赟)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现状;心理分析;心理疏导
作者简介:方敏(1981-),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自动控制系,助教,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工作与研究;张宏钦(1980-),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助教,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与Web技术教学与研究。(江苏 南京 210048)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普及,高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成本越来越高,学费越来越贵,贫困大学生的人数迅速增加。为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和毕业,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给予贫困生群体积极的关心和帮助,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 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为主体的资助政策体系,在经济层面上对贫困生群体实现了有效资助,缓解了贫困生生活上的压力。但是,作为从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关注助学政策实施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现阶段贫闲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了解贫困生心理问题,为做好他们的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要做好贫困生中突出心理问题的引导工作,使高职学院校园更加和谐与稳定。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现状
此次调查涉及高职学生数量2159人,其中贫困生共645人,约占总人数的30%左右。对这些群体进行了随机走访调查,从对他们的调查走访来看,尽管不是所有的贫困生都存在心理问题,但由于物质上的匮乏,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相对来讲比较严重。物质上的帮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但由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背景的不同所导致的心理问题还是相当突出的。总体来讲,贫困生的心理及精神状态可以分成三大类。
1.积极奋发型
根据两年的统计表明,约有70%的贫困生获得奖学金,并且在各级竞赛项目中获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的全部都来自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此外,贫困生在省级比赛中也占到60%以上。发展成为中共党员的学生中,贫困生也是主力军。这些来自寒门的学子都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在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体系下,在学校老师和父母长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他们奋发上进,自强不息,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业,同时也塑造历练出了健全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
2.麻木中庸型
此类贫困生在贫困生总人数中占有相当大比例,他们既不积极主动学习,也不放任自流,知道自己家庭贫困,却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努力改变现状,将来学成报效父母。但是也不做出出格的事情,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碌碌无为。他们因家庭困难就理所当然地接受各界提供的助学援助,习惯于被资助而丧失了拼搏的勇气和奋进的动力。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贫困生无所事事地混日子。自身不努力,却总是忿忿不平地认定社会不公正,学校老师不公平。
3.消极萎靡型
很多贫困生性格内向,不善于沟通和交流。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其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以及自身经济条件有限,他们发觉自己在许多方面尤其是生活质量上与其他同学差距悬殊,有自惭形秽之感。有些学生形成了一些错误认识,认为自己家庭条件差,难以与人正常交往,而朴素的外表也常常使他们担心被别人看不起,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于是本能地保持戒备心理,有意无意地与大家保持着一定距离,常常独来独往。失去了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失去了创造未来的动力,于是,逃课便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导致贫困生产生不健康心理的因素主要有内外两种因素(见图1)。内因是学生个体的差异,为什么有的学生能正视自己的贫困问题,将困难化为动力,不断进取;而有的学生却自甘堕落,不思进取?贫困生的生活要比其他同学更艰难,他们遇到的困难较多,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倾诉的对象。然而当贫困生遇到困难时,多数是向家人和以前的同学、朋友求助。这反映出他们的求助方式方法还处于不完善、不理想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尊心比较强,他们的心理戒备比较重。在大学集体生活中,同学之间的利益冲突相对于中学时代较多,使同学之间的社会支持发生障碍。此外,家庭环境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对其性格、个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家庭贫困的学生大都来自于农村,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就不高,在教育孩子方面缺乏正确的观念与引导,此外,作为社会上所定义的弱势群体的身份会直接给贫困生带来诸多压力。社会上部分人群对贫困家庭的偏见或者人们无处不在的同情都会给贫困生带来压力,另外,就目前来讲,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对贫困生进行经济上的资助,但对于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还存在不足。这表现在过度重视贫困生的物质需要,忽视了他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热衷于解决和满足困难学生的物质需求,而对贫困生的思想和精神上疏于关心和指导。这样就导致了在实际工作中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不注重贫困生心理和思想的疏导。
三、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疏导
第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此项工作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学校全面统筹全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各个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为管理负责人,自上而下,建立由院系、辅导员、班干部为主的工作体系。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其尝试自我减压;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随时准备接待、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刻苦学习,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迎接生活的挑战。
第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校风、学风的形成。可以通过开设一些心理课程这样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和讲座,对在校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提高心理素质,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保持良好的行为。特别是要加强贫困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耐挫能力,意识到挫折是人生的挑战,是成功的机遇,在挫折面前不能气馁,要自强不息,顽强拼搏。通过树立和宣传贫困生典型来激励他们正视贫困,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勇敢地面对现实,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看到自己积极优秀的方面,同时也看到存在的问题,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增强自强的主体意识,懂得真正的贫困是知识的缺乏,而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巨大的财富。利用现有条件去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以贫困磨炼意志,消除贫困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让人格朝完善的方向发展。
第三,他人的理解与支持是贫困大学生应对生活困难的最主要动力,应该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被理解的机会,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与更多同学进行交流,这样能够缓解他们的压力。同时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在校园里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建立相互尊重的校园氛围,并鼓励其他同学走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使贫困生在宽松的人际环境中学习、生活。
第四,提升贫困生的自助能力。可以通过成立自助社团,自助小组等形式的团体帮助贫困生结识朋友,评价贫困带来的客观影响,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助人自助,找到心理的平衡点,修复自信。
总之,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发展,这不仅仅是金钱的问题,而是他们的健康成长问题。深入了解贫困生心理,不断加强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建设和谐校园、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如何形成和谐成长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认真分析贫困生的个体状况与心理问题,帮助贫困生从精神上“脱贫”,必将成为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翔.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J].重庆社会科学,2007,(1).
[2]刘炼,吴琳.高校部分贫网生心理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7,(3).
[3]马华华,高近成.浅谈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8).
[4]庞桥.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缺失问题与关怀体系建设[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周石其,张春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扶助的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2).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