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小学阅读教学中要实现"读写结合、从读学写"目标,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中,既要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使他们受到人文熏陶,又要引领学生领会课文遣词造句(语言)、结构(布局谋篇)、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对"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
1、启发学生向课文借"生花妙笔"
(1)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题目",教会他们自主命题。新课程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怎么办?最捷径、最有效的策略是指导学生向教材借题目(学会给自己的习作取名字),因为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很典型,可归类指导。比如:有以中心思想为题的《匆匆》《尊严》;有以写作对象为题的《黄河是怎么变化的》《桂林山水》;有以主要内容为题的《文成公主进藏》《圆明园的毁灭》等。无论哪种题目,都有独特之处,都可以揭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在借鉴中学会命题,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责。
(2)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选材",擦亮学生发现素材的眼睛。学生的生活五彩缤纷,平时也有不少的积累,可一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还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选材很有特点,引导得法对学生有启发作用。
(3)启发学生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输入"(理解、记忆)和语言的"输出"(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如:写春天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粉桃出墙来。"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纸上》等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写一个做事投入、专注的人,文中对罗丹如痴如醉动作神态的语句,对聋哑青年"呆呆地、静静地"看鱼时的神态,"一会儿......一会儿"画鱼时的动作,这些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2、启发学生由读到写的迁移
"仿写"是指导学生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作文的目的,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仿写的范例就是写作规律和模式的具体化,是"形象化的写作理论",是小学生认识写作规律的感性材料。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以范例的章法为章法,依章循法地引导学生从事写作练习,通过对范例进行分析、理解和仿写,从而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增强写作能力。指导学生仿写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1)通过仿写范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在每课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反复诵读甚至会背,并结合学生习作中易错的句子类型多加指导,尤其要对常见的连接句、简单的并列句,可先让学生复述其妙处,再进行仿写。这样,既积累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应准确使用词语,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通顺。
(2)通过仿写范段提高学生构段的能力。学生开始习作,对一段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很难把握。因此,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范段的仿写,来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提高构段能力。构段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总分方式构段,如《翠鸟》一课的第二段;有并列方式构段的,如《黄山奇石》描写"仙桃石"和"仙人指路"这一段;有因果关系构段的,如《惊弓之鸟》最后一段。对于这些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是构段仿写的最好范例,教师切莫放过。
(3)通过仿写篇章增强学生布局谋篇能力。篇章仿写犹如书法临摹,是利用好的文章框架,去填充新的内容。篇章仿写包括写作顺序的仿写和布局谋篇的仿写。如《我爱绿叶》一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叙述的,先提出问题"你最喜欢什么"引出"我却要向绿叶献上一片痴情",点出我爱绿叶的感情之深。接着用"我爱绿叶,因为....."的句式,分别说明了我爱绿叶的原因。最后与课文的开头照应,表达作者的愿望。教师可在指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仿写训练《我爱荷花》《我爱小草》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仿写,都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表达真情实感。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方式,有利于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习作过渡。
3、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从内容看,写人、记事、绘景、状物、描写活动等不同类别的资源(素材)都有反映;从形式看,有文字素材(分词语、句子、段落和全文素材)、音像素材和实体素材。因此,"读写沟通、从读学写"的方式,除前面介绍的向课文借"生花妙笔",通过模仿由读到写迁移外,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式值得研究。
(1)变换文体练习写。比如:将《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为《鸟的天堂》写一段导游词;收集有关资料,结合《第一场雪》这篇课文的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等。这种练笔方式由于是建立在读通文本、领会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因此学生会感到既有写的(有素材)又能写(有方法)。变换文体写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有古诗改写,特别是一些具有童趣的情景诗(如《寻隐者不遇》《小儿垂钓》《所见》等),以及现代诗与记叙文、童话等文体的互换。
(2)发挥想象补充写。有些课文的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余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最好的读写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比如《地震中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我们读后从中明显地感受到身处逆境中的儿子阿曼达也同样有着坚定的信念,他的确和他的父亲一样了不起。因此,教师可利用这段文字以《逆境中的儿子》为题指导学生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展开想象,来描写阿曼达在逆境中的坚强,以照应课文后的"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3)填补空白扩展写。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一个词"饱经风霜"。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这个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意思,又让学生进行了人物外貌描写的练习。
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读写训练中"悟"道,并将"道"(人文精神)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去,体现了阅读教学目标中"读写结合"的根本所在。
小学阅读教学中要实现"读写结合、从读学写"目标,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中,既要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使他们受到人文熏陶,又要引领学生领会课文遣词造句(语言)、结构(布局谋篇)、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对"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
1、启发学生向课文借"生花妙笔"
(1)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题目",教会他们自主命题。新课程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怎么办?最捷径、最有效的策略是指导学生向教材借题目(学会给自己的习作取名字),因为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很典型,可归类指导。比如:有以中心思想为题的《匆匆》《尊严》;有以写作对象为题的《黄河是怎么变化的》《桂林山水》;有以主要内容为题的《文成公主进藏》《圆明园的毁灭》等。无论哪种题目,都有独特之处,都可以揭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在借鉴中学会命题,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责。
(2)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选材",擦亮学生发现素材的眼睛。学生的生活五彩缤纷,平时也有不少的积累,可一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还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选材很有特点,引导得法对学生有启发作用。
(3)启发学生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输入"(理解、记忆)和语言的"输出"(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如:写春天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粉桃出墙来。"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纸上》等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写一个做事投入、专注的人,文中对罗丹如痴如醉动作神态的语句,对聋哑青年"呆呆地、静静地"看鱼时的神态,"一会儿......一会儿"画鱼时的动作,这些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2、启发学生由读到写的迁移
"仿写"是指导学生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作文的目的,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仿写的范例就是写作规律和模式的具体化,是"形象化的写作理论",是小学生认识写作规律的感性材料。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以范例的章法为章法,依章循法地引导学生从事写作练习,通过对范例进行分析、理解和仿写,从而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增强写作能力。指导学生仿写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1)通过仿写范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在每课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反复诵读甚至会背,并结合学生习作中易错的句子类型多加指导,尤其要对常见的连接句、简单的并列句,可先让学生复述其妙处,再进行仿写。这样,既积累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应准确使用词语,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通顺。
(2)通过仿写范段提高学生构段的能力。学生开始习作,对一段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很难把握。因此,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范段的仿写,来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提高构段能力。构段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总分方式构段,如《翠鸟》一课的第二段;有并列方式构段的,如《黄山奇石》描写"仙桃石"和"仙人指路"这一段;有因果关系构段的,如《惊弓之鸟》最后一段。对于这些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是构段仿写的最好范例,教师切莫放过。
(3)通过仿写篇章增强学生布局谋篇能力。篇章仿写犹如书法临摹,是利用好的文章框架,去填充新的内容。篇章仿写包括写作顺序的仿写和布局谋篇的仿写。如《我爱绿叶》一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叙述的,先提出问题"你最喜欢什么"引出"我却要向绿叶献上一片痴情",点出我爱绿叶的感情之深。接着用"我爱绿叶,因为....."的句式,分别说明了我爱绿叶的原因。最后与课文的开头照应,表达作者的愿望。教师可在指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仿写训练《我爱荷花》《我爱小草》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仿写,都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表达真情实感。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方式,有利于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习作过渡。
3、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从内容看,写人、记事、绘景、状物、描写活动等不同类别的资源(素材)都有反映;从形式看,有文字素材(分词语、句子、段落和全文素材)、音像素材和实体素材。因此,"读写沟通、从读学写"的方式,除前面介绍的向课文借"生花妙笔",通过模仿由读到写迁移外,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式值得研究。
(1)变换文体练习写。比如:将《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为《鸟的天堂》写一段导游词;收集有关资料,结合《第一场雪》这篇课文的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等。这种练笔方式由于是建立在读通文本、领会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因此学生会感到既有写的(有素材)又能写(有方法)。变换文体写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有古诗改写,特别是一些具有童趣的情景诗(如《寻隐者不遇》《小儿垂钓》《所见》等),以及现代诗与记叙文、童话等文体的互换。
(2)发挥想象补充写。有些课文的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余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最好的读写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比如《地震中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我们读后从中明显地感受到身处逆境中的儿子阿曼达也同样有着坚定的信念,他的确和他的父亲一样了不起。因此,教师可利用这段文字以《逆境中的儿子》为题指导学生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展开想象,来描写阿曼达在逆境中的坚强,以照应课文后的"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3)填补空白扩展写。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一个词"饱经风霜"。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这个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意思,又让学生进行了人物外貌描写的练习。
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读写训练中"悟"道,并将"道"(人文精神)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去,体现了阅读教学目标中"读写结合"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