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作文?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20年底第36届“楚才杯”作文大赛拉开帷幕,初中组第四组赛题以“风从        来”为命题面向在鄂全体青少年征文。笔者通过分析入选决赛的三篇文章阐明自身对中学生写作要求与评价标准的认识。写作是现实语境下的“表达与交流”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应该是真实的发生。作文创作应有逻辑思维和真情实感,写作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以语言思维为前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实的自我。
   关键词 写作教学;逻辑思维;真实的自我
   “楚才杯”作文竞赛接近尾声,初二组进入决赛的三篇文章广受关注与好评。从文章本身和评委会的选拔标准来看,都有亮点可寻。
   中学生的写作不仅关涉中学语文教育,更关涉初中生如何准确且真诚的表达自己。评委会从语境、意境、文本出发,挑选出的三篇文章均属佳作。自不必说作文评价应从文本和意境入手,文本逻辑清晰合理是基础,语言塑造和意境创设是加分项。但无论是自由创作、考场作文还是作文竞赛,评阅人对作文评价没有绝对统一之标准,笔者试图通过从单篇到整体分析此次参赛文章,论证中学作文写作与评价应有的几点标准。
   首先好作文的评价标准之一必然是考虑作者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对行文的布局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思考角度和深度。“风从        来”,这个题目本身就极具隐喻性,这里的“风”可能并非现实中真实的风,而是出题者设计的一个隐喻,其背后的深刻内涵需要学生通过推理和联想进行挖掘。三篇参赛文章的作者恰恰把握住出题人的用心,凸显较强的隐喻式思维能力,三篇文章既有具象世界故乡温柔的风,围棋领域潮流的风,奔跑起来的微风,又由表及里、虚实结合地把“风”引申为故乡的缩影,AI支配人类的担忧,要努力、热烈对待生活,勇于解决困难的态度以及在灾难面前的团结和大爱。从文章立意、构思、文笔来说三篇文章已是初中作文之上乘,笔者在下文进一步作了单篇分析。
   初二1号作文:
  风从故乡柳梢来
   五六岁时,淮河畔种的是成片的柳树,和煦的微风便从这故乡的柳梢,缓缓而来。
   早晨的雾气氤氲,淮河水涨来,刚好漫过青青的草地,岸边的草荡漾在脚边。清风裹挟着朦胧的水汽,拂过柳梢,带着柳叶的气息,轻点我的鼻尖,撩动我的衣衫。
   直视江面,那绵绵无尽的波浪,仿着微风吹过的雾气,一阵又一阵地推搡着我。我仿佛要乘风踏浪,缓缓驶向对面。
   那时家里烧的是草锅,我和爷爷便常常去柳树林里捡树枝。爷爷背着筐,带上浓浓的茶,拿着钩枯树的杆子,而我则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阳光为不远处的柳林镀上一层金辉,风吹柳条,好似波光粼粼。
   地上开着各色的无名小花,柳林也恰逢那时开花。爷爷在后面拾树枝,我则左蹦右跳地踩着地上的柳树花。
   柳树花大约半指长,淡黄色地翘在柳梢,毛茸茸的像毛毛虫,我指着柳树花一次又一次地问:“这是毛毛虫。”爷爷则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纠正我:“这不是毛毛虫,这是柳树花。”这时,我便像听了什么高兴的事,咯咯咯地笑起来,清澈的笑声漫过水畔,被柳梢而来的风吹到很远的地方去。爷爷也不恼,眼眸含笑地望着我踩瘪一个又一个柳树花。
   玩累了我便坐下来,折一条柳枝,编成花环,采几朵小花点缀其间,站起来戴在头上想象着我便是柳林里的小花仙子。
   直到朱霞半天,璨然如焚。那天的夕阳最是美丽,粼光水漾漾,柳枝拂夕阳,到处都散落着金色的光芒。爷爷和我逆光而行,夕阳拉长了我们的身影。
   走在半途定要坐下来歇一会儿,爷爷喝口浓茶,描绘起远方的风景。他讲江南水乡漫山的花嶺,他讲金陵香醇的美酒,他讲北平粗犷大气的巍峨长城,他讲徽州小城不朽的黄梅腔调……我听得入了迷,觉得好似有风,把山河酿成千言万语,吹过耳畔。恍然惊醒,那风从柳梢来。
   月镀银墙,离家的夏夜,心中潮湿而无助。我不舍这乘载我万千记忆的故乡。
   走上离开的路,却又感到了那带有柳叶气息的微风,它卷着夜色。抚慰了我不安的心。我似乎又有了前进的力量,因为我明白,风永远都从故乡吹来,一如过去那样,自柳梢,一路至我心上。
   西风几时来,流年暗中换。多少个夜晚我枕风入眠,再回故乡,发觉柳林已砍光多年。可我心中却不再彷徨,那飘飘荡荡的雾气柳枝,在故乡的风中,成了我心中的画屏。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绾别离。”爷爷在柳树花开的时节去了天国,变成了一颗星星。可他留给我的,却是心上长存的柳林,和那翩然的风。
   我靠着带着柳叶气息的风,就像靠在故乡的门楣,靠在爷爷的怀中。
   立于窗前,闭上双眼,风从故乡柳梢来。
   单篇分析:文章语言精练唯美,富有张力与诗意。作者词汇量远超同年级平均水平且词语运用巧妙,彰显了作者对生活中细节的观察与表达能力以及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如“柳树花大约半指长,淡黄色地翘在柳梢”的“翘”字的运用,真实写出柳树花的形态。再如“月镀银墙,离家的夏夜,心中潮湿而无助”,将离家后的阴郁落寞之感直观传达出来。从构思上看,文章先再现了陪同爷爷在柳林里捡树技的片段,画面真实且温馨,隐含怀恋故乡的根由。“月镀银墙”,笔锋转到现实却是流年暗换,柳树被砍,爷爷去世和思乡叠加的辗转难眠。回忆与现实对比交织,牵动读者心弦。但正是爷爷这个关键人物抚平了作者和读者面对现实和过去反差的伤痛。爷爷变成了星星,温暖的过去缩影成心上长存的柳林。故事完整,人物灵动鲜活,主题得以升华。思乡是写作常见的主题,作者把大的思乡主题用柳叶气息的风这样一个小点来乘载,让抽象空洞的感情,变得可感,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正是由于作者写得“小”、写得“细”、写得“真”,让整个行文自然无炫技之感,读罢却又能体会到作者精巧的构思。    初二2号作文:
  风从AI来
     2016年3月,由谷歌旗下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开发的“AlphaGo”(阿尔法狗)与世界围棋棋坛“十四冠王”李世石九段进行了一场围棋人机大战,以4比1的总分获胜。
   这在当时的世界棋坛掀起了一场“风暴”,其“风暴”的规模远远超过了聂卫平棋圣在1984到1988年的四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十一连胜刮起的“聂旋风”。各路棋坛豪杰纷纷感叹:时代变迁了。
   四年多过去了,可从AI刮来的风却一直在棋坛萦绕。无论是年长如聂棋圣,还是年少如十二三岁的“冲段”少年,看到AI围棋的厉害之处后,都纷纷向之学习。一时间,所有的围棋棋谱里面都多了一份“AI味”。可这真的对围棋发展有益么?
   前日本超一流棋手武宫正树九段,他走出的棋被人们称为“宇宙流”或“自然流”。这种棋路被广大棋迷喜爱。可是在AI出现后,“宇宙流”便销声匿迹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AI给这类“宇宙流”的棋打出了较低的评分,认为其会“降低得胜率”,久而久之就没人再使用了。现在的围棋千篇一律,AI刮起的风刮走了人类那些富有个性的思想。
   同时,智慧的先哲们总结出的精练棋谚,也被冰冷的机器用几个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数字推翻了。千年智慧的结晶敌不过AI的几个数字,世界棋坛被这股从AI吹来的风刮了个底朝天。
   这令我们深思:从AI来的风,是好是坏?
   从前围棋追求的是快乐,现代围棋追求的是“胜率”;以前围棋追求的是个性,现代围棋追求的是“AI吻合度”。AI之风给人类渐渐地戴上了一层枷锁——思想的枷锁。人类利用思想创造AI,而它又反客为主禁锢了人类的思想,磨灭了人的个性;这听起确乎可笑。
   在AI之风的呼啸下,人类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答案无疑是那极富个性思维的人类思想。然而,不幸的是,AI正在蚕食这种思想,抑或是AI之风吹散了这种思想。韩国围棋界当红小生申真谞,据说他下的围棋中前25步中有24步与AI的下法一致。他已经遗憾地成为了一个冰冷的围棋机器,失去了自己那丰富的个性思想。
   韩国的围棋天才少女金恩持二段,在网络比赛中,未能禁住诱惑,使用了AI作弊,受到了禁赛一年的处罚。她,也在AI之风下,渐渐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个性思想,成为了一具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
   时代的确变迁了,AI之风已悄然吹来。在AI之风呼啸之下,围棋棋坛路在何方?世界发展路在何方?人类文明路在何方?
   临近傍晚,窗外萧瑟的风又吹下了几片火红的枫叶。但愿,覆巢之下,仍有完卵……
   单篇分析:本文无华美的语言但胜在立意,文章抓住生活中一件小事——人机競赛,围棋机器大胜人类的残酷事实导致围棋界个性化的下棋之道向追求胜率的转变,由此引发作者对AI之风呼啸下人类逐渐失去个性和思考的反思。作者用申真谞和金恩持为论据反证自己的观点。AI之风带来棋手挑战热潮的同时也在侵蚀个性,引起个人价值观的偏颇和道德沦丧。与此同时,作者并未停留在围棋界和个人层面,而是进一步引发对人类文明发展之路的深重忧虑。惜乎此点转折突然,辩证分析也不够充分,可略做补充。
   初二3号作文:
  风从奔跑中来
   生活是沉闷的,但跑起来就会有风。
  ——题记
   蝉声越发的令人焦躁,闷热的夏夜没有一丝风,我百无聊赖地坐在椅子上,期盼能有一丝凉爽的风吹来。“你坐在那儿热不热呀?”外婆问道。“热啊……特别热……”我耸拉着声音,已然被热蔫了。“那你还坐着干嘛?跑起来呀!”“为什么?”“只有跑起来才会有风呀!”
   是啊,跑起来才会有风。我于是下楼,心平气和地慢跑起来。如外婆所言,一阵阵清凉的风穿过我的手边、耳边、身边、发丝间,整个世界都凉爽起来,蝉的叫声也渐渐小了些。好像这一股风让整个夏夜,都变得不再难熬。
   外婆看着我气喘吁吁却又满足的神情,笑弯了眼睛:“我告诉你哦,无论何时都要不停地奔跑,因为生活需要一阵风吹来。”彼时的我似懂非懂,只记得那一缕缕从奔跑中来的风,把外婆慈祥的话语吹成了天边的云朵,吹成了空中的星星,飘进了我的梦里,闪烁在我的心上。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我一点点地长大了,生活不再像儿时那般简单纯粹,在无数个无风无云亦无星的日子中,每天的生活都沉闷而乏味。
   在学校要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回家要承受父母无边无际的斥责,脑海中是解不出来的题目,耳边是老师严厉的训话。我就这样在密不透风的生活中艰难地喘着气。我的世界被嘈杂如蝉鸣的噪声裹挟着,我感到疲惫,难以前进一步。我忽然明白,在沉闷的高压学习生活中,有一阵风,是多么重要。
   我抬头,望见窗外的夜空中久违地闪出了几颗星星,蓦的,外婆的话又在脑海中回响,儿时那阵清凉的风跨越时空席卷而来,又一次吹过我的全身,吹过我死水一般的内心。
   那个冬夜,我不顾严寒,跑下了楼。
   “是啊,跑起来才会有风。”
   我如是想着,在小区里飞奔着。此时的风不同于从前的风,它冰冷无比,却冷得很纯澈。我沉闷的世界终于涌进了久违的一道风,我的血液变得炙热起来。
   我毫无顾忌地跑着,大口呼吸着,耳边是猎猎风声,而不是嘈杂的噪声。我不停地跑着,跑出一个全新的、简单纯粹的世界——那些令人厌烦的,扰人心境的东西都被吹走了。从奔跑中来的风吹走了我的眼泪,升华了我的灵魂。
   我在这样的风的吹拂下,不断向前奔跑着。
   几个春秋过去,新冠的爆发令所有人恐惧。 我待在家,足不出户。武汉变得死寂,连同我身边的空气也沉寂下来。然而武汉没有这么一直沉闷下去,每一位逆行者都用自己的方式奔跑着,他们已然成了一缕又一缕的风,吹走了武汉的沉闷,吹醒了武汉。    “跑起来才会有风。”
   我如是坚定地信仰着。
   我在网上发布激励人心的文章,我用颜色鲜艳的画为武汉打气。我的笔尖在纸上奔跑,我的思想在深夜里奔跑,我,在以自己的方式奔跑,努力让希望的风吹遍武汉的每个角落。
   无数人像我一样在疫情期间奔跑着,于是充满希望的风从四面八方吹来,吹向武汉,吹向全中国。
   我时至今日仍全力以赴地奔跑着,因为风从奔跑中来,而这一股风,能将沉闷的生活吹得不再沉闷。我将在以后的人生中坚持不懈地奔跑,跑出一阵又一阵的风,跑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单篇分析:从构思上看作者通过平淡的叙述把时间线下的生活故事平铺向前,但巧妙在看似平淡却又层层掘进,逐层翻新,卒章显志,耐人寻味。先写在奶奶的劝说下,于闷热的夏夜跑步得微风解暑;次写在学校沉闷高压的学习中回想奶奶“跑起来才会有风”的话,于清凉的冬夜毫无顾忌地奔跑出纯澈的风,得以放松心情,昂扬斗志,勇敢面对压力;最后写凶险的新冠疫情席卷武汉,各行各业的逆行者都用自己的方式奔跑着,汇成一缕缕的春风,吹向武汉吹向全国。由实入虚,浅入深出,风不再是化解酷暑的自然之风,而是心里的宁静和坚定;也不再是个人的得失和拼搏,而是同胞携手共克艰难创造新世界的壮举。全文思路清晰、内容饱满、立意深刻,细品之下让人内心温暖又澎湃。
   其次,无论何种类别的作文,说“人话”应该是作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所谓“说人话”即要以语言思维为前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实的自我。这说明作文创作的基本要求是顺畅的逻辑思维和个人的真情实感。在日常作文训练中写顺逻辑和写出真情实感是老师重视强调的点,也是让老师头疼的点。为什么真实表达自我如此重要且如此难呢?
   第一,作文若不是为表达真情实感而创作,将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如同八股文一样,只讲技法不谈逻辑和感情的文章将是一种表意混乱、没有内涵的“文字游戏”。三篇文章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风从AI来》,严谨的逻辑为文章增色不少。一个论证要有效,需满足前提真实和推理合乎逻辑两个方面。文章第1—6段作者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引出论点,满足前提真实。第7—9段列出论据,最后一段作结论。从形式上看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细看内容,论点真实,无论是申真谞还是金恩持的实例都简明扼要,紧扣论点,丰富了文章内涵,全文论述清晰明了,呈现出来的是小作者深邃的思想。语文有培养学生确证意识的责任。在美国,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教育孩子尊重引用材料的来源再恰当运用远比草草下结论完成一篇文章重要的多。回顾现实,中学生为完成作文滥用、捏造事例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发展到学术造假,又或者是为了炫技而作文,通篇读下来只有空洞,经不起推敲与细品。反之,只谈逻辑与感情不谈技法的作文又会毫无美感。黑格尔在《美学》中曾说:“艺术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这三篇文章都避免了这一“硬伤”,小作者有高于同龄人的写作技法,又兼顾了表达的逻辑,全文思路清晰、行文流畅,寓感情于字句中,文章经得起推敲,感情引人细品,既能看出作者的语言功底,又能感受到作者的审美品味。
   第二,我们正处在图像文化异军突进、碎片化文字不断涌入现实生活的读图时代,在我们快速获取知识的同时,“文化返祖”現象也在侵蚀人们乐意沉下心来阅读文字、体悟感情的热情。大多数人在丧失拥有自己的思维体系的能力,习惯性地套用词汇、例子来堆砌成文。更可怕的是如此下去,最终不仅是丧失写好作文的能力,更可能造成个体无法感知世界、无法独立思考、缺乏审美、受信息技术支配的严重后果。从整体来看,三篇作文都从小切口入手,文章的“动情点”都很小,但是反而衬托出作者观察生活、体悟世界的能力。从小的点入手,通过一步步的叙述,缓缓推进写作,丰富文章内容。从心理学上看,三个小作者正值青春期,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他们思考审视自身和身边的事物,不再盲从书本和权威。从行文看,三位作者都有良好的价值观和较高的审美志趣,他们对家乡和家人有浓烈的感情,关注人类文明发展,对世界饱含大爱。在繁芜的世界里,小作者们能沉下心来,去感受自己的情感,分析新事物出现给人类带来的弊端,去思考自身活着的价值意义和奋斗目标。他们拥有自己的思维体系,能敏锐察觉自己的情感起伏,察觉身边事物带来的变化,清晰知道自己的内心,并真情流露于文字中,实属难得。
   第三,中学写作中模式化、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尤为严重。对于中学生来说,不花力气攻克“写什么”,“怎么写”就会落空。从作文的内容来看,作文是源于自我生命情景的再现,展现的是不同个体眼中丰富的世界。生命因与物质世界互动才“流动”。个体用一定的思维逻辑表达自我,本就是作文的根本。三篇文章篇幅都不长,只有短短几百字,但这仅是因为参赛要求限制,文章内容丰富,丝毫没有不知道写什么的难题。《风从AI来》打通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界限,小作者把思绪从时下围棋界的潮流风慢慢引入人类文明与发展的哲学话题。此例亦可为教师引导学生开发写作内容提供思路。
   所以作文创作要“说人话”,要表达真实的自我。这绝不是教师强调“同学们,要写出真情实感啊”这样的呼吁如此简单。“说人话”不仅要受到重视,更要成为一个“刚性要求”。统编语文新教材取消了“写作单元”,淡化了写作序列,倡导写作的真实发生。这些改革亦是朝着此方向努力。笔者认为要做到“说人话”,首先要做到用自己的眼和心去感知世界、思考世界的存在。其次,应多读经典书籍,不读大量的经典谈不上独立思考。再次,保持对碎片化词语的警惕,对碎片化的信息要加以处理,纳入自己的思维体系。最终落到自己创作时要尽可能的去厘清逻辑、驾驭词语、如实表达自己。
   最后写作水平不仅受个体差异影响,也受家庭环境和作文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影响。褫其表象,深思原因,评价标准偏离轨道必然会对劣质作文创作推波助澜,形成不正确的价值导向。如今很多老师写作教学的观念是极其保守的,保守态度源自传统评价体系的藩篱,也有教师个人经验主义,把作文看作“样态观”,教师个人的素质参差不齐。笔者曾固执臆断,没有经过高等的、系统的人文教育的人是不适合作为语文教师的。教师素质的提高受经济水平等复杂因素影响,是一个还在不断发展的过程,暂时无法飞速提升。但是,单从前两者来谈,是可以改善的。从评委会的评价标准来看,评委会对初中作文写作教学和作文评价绝对能起到正导向作用。
   什么才是好作文?“楚才杯”作文竞赛评委会给出了一个范例:在重视作文的技法、掌握基础写作技巧的同时,关注学生确证思维发展、鼓励学生讲真情实感,独立思考。决赛脱颖而出的三篇文章着实让人激动、感动!在如今碎片化文字源源不断涌入孩子们的生活,图像文化异军突起的大背景下,还能看到如此真诚有深度的文字,不易不易!能看到一个国家最有希望的一代人有如此强的感知世界的能力,能独立思考并用语言表达真实自我的能力,以及对世界的审美能力,兴奋!此次“楚才杯”评选,对思考中学生写作教学与语文教育应把握的方向也有一定启发和导向作用。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下初中阶段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倾向采用逐词逐句串讲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的目标单一化,课堂也比较枯燥,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任务驱动的文言文教学,采用分工合作、参与体验、交流互动等学习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本文以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为例,探究基于
期刊
摘 要 为落实文本核心语段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我们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进行相应的读写活动设计,如“改写诗歌活动”“仿评语言特色”“改写结尾语段”“仿写观察片段”等,以达到文本核心语段的读写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核心语段;读写一体;改写;仿写   读写一体化教学是指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代写,以写促读,读写并进,做到阅读与写作
期刊
摘 要 《赤壁赋》是苏轼笔下的经典之作,记叙了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时的所见所感,文章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发了作者月夜泛舟的欢乐、怀古伤今的哀愁与精神解脱的豁达。论文基于以马利坦为代表的二元理论,分别从态度层面的欢乐与忧伤、时间层面的历史与现实、主题层面的变与不变以及最后“我”与“客”达成一致几个方面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剖析夜游赤壁时作者与自己达成和解的过程,以期加深读者对《赤壁赋》的理解。   关键
期刊
摘 要 在“三新”(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背景下,语文高考突出“核心素养”,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时代的要求。因此,抓好阅读教学,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素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不再制定考试大纲的背景下,“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演练”(简称“八省联考”)备受各高中的重视,力图从中分析出新的“模板”,用于指导
期刊
摘 要 根据“教学评相呼应”的命题艺术,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通过分析名著阅读“面向成长”“面向思维”“面向未来”的命题趋势,提出关注“精神素养”“文本核心”“关键能力”的教与学的策略。   关键词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评   如何从中考测评的角度看清名著阅读教学的导向,更好地实施阅读策略,达到“教的”“学的”与“考的”相匹配呢?笔者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名著
期刊
摘 要 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不断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正在进行积极的创新探索。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针对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高中教学阶
期刊
摘 要 “生态”作文着眼于学生习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倡导自由、自主、自发的写作,让作文展示其生命的活力。本文针对传统作文生态意识陈旧、教学方式单一、主体意识淡薄、生成空间闭塞等教学现状,从教学模式、生态系统、资源开发、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和优化生态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从而展现学生写作个性,彰显写作的生命本色。   关键词 生态作文;教学现状;策略优化;作文素养   生态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应该
期刊
摘 要 虚构与真实是小说的本质特征。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的测试语料基本选用小说。测试的内容稳中有变,相对于我们常见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意蕴等考查内容,高考小说命题出现了新的测试内容,其中就有对小说虚构与真实本质特征的考查。本文以近三年全国卷高考小说为例,分析虚构与真实对小说的意义,以及如何从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入手把握小说的文体特征,以提升学生小说深度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期刊
偶然间读到江苏宜兴市高塍中学陈其明老师写的关于诸葛亮《诫子书》教学的《变化的语气,不变的情感》(《语文学习》2019年第12期)一文,发现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特别是关于《诫子书》一文语气的解读。   其一,陈老师认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和“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两句该读和缓语气,理由是“夫”字是句首發语词,将引出下文,但随后他又写到“夫”字后面的道理是无可争辩的。我认为将无可争辩的
期刊
王荣生教授从地位、性质、功能以及功能发挥方式等方面,甄别了语文教材中的“定篇”“例文”“样本”以及“用件”四种选文类型,并且明确指出:“按其功能及功能发挥方式,有区别地组织教学,可能是改善语文教学的一种可靠选择。”这告诉我们: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基于其不同的功能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材编撰的局限和不足。   《走一步,再走一步》被选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从读书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