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客家名村:江西卢屋村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x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唐江镇是一座千年古镇,历来有“三街一村”之说。这村,指的便是卢屋村。2019年6月21日,卢屋村被列入国家文物局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千年客家村
  卢屋村是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客家古村,也是赣南人文第一村,至今仍有上万卢氏人居住。千余年来,迁徙他乡、繁衍别处的卢氏后人更是不计其数。因此,在赣南甚至全国各地,每每遇见卢姓人氏,只要确定其出生于赣南,问上一句:“你是卢屋村的吗?”回答几乎都是肯定的。
  卢屋村,就像一座迷宫。鹅卵石铺成的大巷小巷纵横交错;一座座古朴的明清时期的深宅大院,围墙高耸,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青砖灰瓦连成片,气势恢宏,尤显沧桑久远;深幽的古宅大院之间,池塘接连一片,水平如镜,给村子增添了几分清灵;池塘边,修竹茂密,亭亭婀娜,泻翠浮春;用青石砌成的一口口古井,井水冬暖夏凉,清澈见底,喝一口,甘甜清润,解渴舒心;古榕树像撑开的巨伞,遮天蔽日,绿荫葱葱;百年古樟树,挺拔高耸,暗香四溢,树荫下,几位老者摆开棋局,鏖战正酣,不时有村民或游客立足围观,一同分享他们悠闲自在的快乐……
  如此具有活力的卢屋村,其历史竟有千年之久。唐朝末期,那时的卢屋村所在地由叶氏家族依水而居,而卢氏家族傍山而居在北部地广人稀的沙溪(现为南康区十八塘乡)。当时,叶氏家族就坐落在商业繁华的唐江镇旁。唐江镇曾是赣南圩镇商贸往来、货物中转的重要集散地,商贾如云,商业发达。因卢氏家族出山赶集赴圩常客宿在叶氏村庄,故卢氏家族与叶氏家族来往甚密。有趣的是,水边的叶氏不喜打鱼捉虾,却喜欢捉蛇捕鸟;山里的卢氏不喜捉蛇捕鸟,却喜欢打鱼捉虾。因兴趣爱好,两姓氏对换了居所。于是,卢氏家族便搬到了叶氏居住地,从此改为“卢屋村”,后经代代繁衍,这里成了当地的大村。
  上述故事传说也反映在卢氏家族的图腾中。在卢屋村宗族祠堂里,可见卢氏的图腾:右边是一只兽,威猛、健壮;左边是鱼的形状,下面一个盅样的器皿。有人指出,这一图腾看起来与“卢”的繁体字十分相像。此中之意耐人寻味。
  走进卢屋村,处处充满古朴、浓郁的客家文化气息。据县志和卢氏族谱记载,卢屋村有史料查证始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卢氏家族以打鱼为生。追溯卢屋村一千多年的历史,与客家人三次大迁徙时间基本吻合。卢屋村的人文语言、古典建筑和民俗礼仪等众多生活习俗都具有典型的客家风情。
  卢氏宗祠
  卢屋村卢氏宗祠在唐江镇诸多古建筑群当中最具代表性。卢氏宗祠坐落于三面环水的上犹江岸,曾一度是南康区唐江小学的礼堂。后当地政府将之作为唐江镇古建筑代表之一,对其进行了重新修缮,才有了今天的模样。
  “卢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末年,至今已有三百七十多年的历史。祠堂建筑高大,坐北朝南,分正祠、中堂、前厅三个院落,占地面积近五千平方米。”《赣州史话》一书如是记载。走进祠堂,醒目的“范阳堂”特大红底金字堂匾额高悬,堂匾额下面的列祖列宗牌位一字排开。祠堂建筑内正厅宽敞大气,天井错落有致,总体布局显得庄重肃穆。室内雕梁画栋,飞阁流丹,设施布置十分讲究,而且冬暖夏凉。
  卢氏宗祠前厅大门由三个子母拱门组成,母门高达十米,两子门高达六米,华表的石柱刻有麒麟,两侧还摆放一对巨型石鼓,石鼓由精致花岗岩雕刻而成。村里的祖先们曾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显示了卢氏家族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堂和前厅之间则建有桂花池,池边金桂、银桂各一株。树高数丈,每当花开季节,桂子飘香,沁人心脾。现在所看到的宗祠为清光绪七年(1881年)第三次重建。在此之前,这座宗祠曾分别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咸丰六年(1856年)两次被毁,均是因战乱所致。然而,卢氏宗祠屡毁屡建,也反映了卢屋村人坚韧不拔的精神。
  人才代出
  盧屋村自古便提倡儒家思想。卢氏宗祠大门口匾额上四个“急公好义”大字是卢屋村人的精神写照。除了匾额,祠堂前的对联也含有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善等字眼。据卢屋村人自己讲述,客家人在漫长的南迁过程中,可以丢掉万贯家财,做人的基本信仰不能丢。所以,客家人做人的准则,自古就高悬于族人的祠堂之上。
  受儒家思想熏陶,卢屋村人自古以来崇尚读书,讲究文武之道。“卢屋的顶子”,当地老俵这样形容卢屋村“读书的人多,当官的人也多”。历史上人杰地灵、人文厚重的卢屋村涌现出不少文人武将。据《南康县志》及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卢屋村人自编的《赣南卢氏族谱》等资料记载,卢屋村在宋、元、明、清几代间共产生了进士十三名,文武举人三十多人,其他拔贡、庠生、廪生、登科及第者有七百余人。1949年后,从这里走出求学,已成为教授、博士、硕士、高级工程师、文化学者的有近两百人。这里还出了八名将军,仅民国时期就出了卢师谛、卢同佐两位上将。在赣南历史上,一个村能出如此众多的文人武将,实属罕见。
  这些人中,值得一提的,当数清乾隆年间恩科进士殿试三甲第三名的卢元伟。卢元伟中举时才十三岁,还是个贪玩的小孩子,人却异常聪明。传说中举后,官府来人会他,在村口遇上正在踢毽子的卢元伟,衙吏见是一小孩,问道:“元伟公如何找?”卢元伟回答说:“从前面拐弯过去,便可找到。”说完,卢元伟随即跑走,从后门回家,换了整洁衣服,出来接差人。二十多岁时,卢元伟又中进士。此后,卢元伟先后任云南曲靖、东川、普洱三府知府,江苏镇江知府,广东督粮道,两广盐运司盐运使,山东、山西两省按察司按察使等要职,每任职一处,均留下显赫政绩,是当时卓有影响的一代名吏。
  清代,卢屋村出的秀才可谓不计其数,故事绵绵。传说,卢屋村人因为普遍会读书,本村人还在村里设置了一项预考,只有通过村里预考者,方可参加南安府组织的秀才考试。卢屋村人也格外重视这项村考,每当有读书人通过村考,便仿官府形式,鸣锣开道,吹吹打打迎回家,热闹非凡。
  有一回,官府考官路过卢屋村,见了村里庆贺的情形,便气不打一处来,觉得有辱官府威严,便在这年的秀才考试后,将凡是卢姓考生的试卷全部扔在蚊帐顶上,不予批改。岂料,正当即将公榜之际,一场天火将改了的试卷全部烧毁。考官气得七窍生烟,一病不起,众人请示如何处理,他叹了一口气,指了指自己的蚊帐顶,说就从这批试卷中录取吧。结果,这年秀才考试考中者全是卢屋村人。这件事让卢屋村名声大噪,也让卢屋村人激动了许多年。如今卢元伟、卢元良等进士匾仍保留完整,清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皇帝颁发的诏书石碑仍清晰可辨。
  千年古村卢屋村,一座人文积淀厚重的客家名村,承载着太多客家人的乡愁。“古韵千年歌不断,犹江潺潺依旧流。”现代文明的进程并没有冲淡历史的浓香。千年沧桑的古街,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古朴淳厚的民风,让人魂牵梦绕,流连忘返。
  温圣魏,供职于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社保局。
其他文献
在骈文走过的漫长历史中,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是最为重要的时期。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可谓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无论是写景状物、缘情抒怀,还是论事说理,都出之以骈文。  什么是骈文?骈是成双作对之意,一篇文章之中,有较多的对偶句子,即称之为骈文。  骈文之历史  骈文的形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早在先秦时代,诗歌文章里便有对偶。经由两汉,对偶成分渐多。到了东汉末,尤其是建安时期,骈偶已常见于不少作者的
期刊
顾顾恺之『三绝』名世,陆探微『一笔画』成,张僧繇『画龙点睛』,他们画艺精绝,被尊为『六朝三杰』,成为令后人高山仰止的百代标程,代表着魏晋南北朝绘画发展的高峰。  对于魏晋南北朝,美学家宗白华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总结:“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从八王之乱到南北朝分裂,这一时期
期刊
主持语:    孙纲是当代风景油画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风景作品极少出现人物,却好在毫无荒芜的气氛,反而给人予平静的生机。  虽然画风趋向平面,孙纲依然用心布光,甚至逆光与正光同时出现,却合乎绘画内在的规律。中国的村市,无论古典民居还是新建筑,向来难以入油画,但孙纲均能一一安排妥帖,并呈现雅洁的格调。  风景画家钟情于自然,孙纲是少有的专注于城市的风景画家,其风景创作起于黄土高原之间,如今他的目光回
期刊
古往今来,士人常常是社会中最为坚持价值标准的人群。士人在社会中遭遇的各种挫折,多与其对价值标准之执着相关。唯有《庄子》之万物为一的视野和胸怀,可以让士人得到暂时解脱。陶诗展示的心理历程,正是在这个方面为后代士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与所有伟大经典一样,陶诗的魅力也是多重的。喜欢田园风光的人,在其中读到了自然生机;喜欢超脱凡尘的人,在其中读到了高洁隐逸。一位让我崇敬的师长曾经告诉我,他在人生遭遇
期刊
被称为『第一望族』的琅琊王氏家族缘何成为书法史上历时最长、产生书家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书家群体?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王氏家族书法又演绎了怎样的书法传奇?  1700多年前,中国进入一个空前的文化变革期,也是文学艺术极度繁荣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文化觉醒、思想开放、个性张扬,新兴的文化环境相互交融,中国书法由启蒙走向成熟,由单一走向多元,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书法家,成为
期刊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创作,曹操戏更是如此。  历史上的曹操,是汉魏之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文武双全,智勇兼备,南征北战,把统一天下作为自己的政治使命。他招募流民,兴修水利,唯才是举,礼贤下士,是汉魏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中肯的评价:“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
期刊
一块普通的黄泥在杨达吾德手中经过捏制、烧造就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民间乐器『泥哇呜』,随着手指在音孔上灵活转换,可以发出或明快清澈,或深沉低缓的乐声。在他的手中,泥哇呜实现了从四个音到十四个音、从单腔体到双腔体的跨越,开启了制作规模化、标准化、文创化的道路,正逐渐走入市场,走入大众的生活。  杨达吾德,回族,1965年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回族民间器乐)代表性传承人,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石
期刊
宏伟坚固的城门,华贵壮丽的宫门,森严肃穆的衙门,是中国古代官式建筑之门的重要类型。与纷繁多样的民间建筑之门相比,其承袭定制,表现出更为浓厚的伦理色彩和鲜明的等级观念。  《黄帝宅经》云:“宅以门户为冠带。”在这些冠带之中,最为大气的当属官式建筑之门。其中,又以城门、宫门、衙门为代表。在这些门的构建过程中,维系社会秩序的礼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着门的大小、颜色、数量、形制与装饰。  内九外七皇城四 
期刊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的海洋知识与视野得到明显扩展,这与从古代印度等地前来传教的外域僧人及通过海路去往他国的本土僧人有很大关系。  中国古代海洋知识面的拓展同商人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从海路来到中国传教的僧人,一般都是搭乘商船前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僧人在海上的航行活动,其实大都发生在以交趾(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广州为中心之一的南洋航线上。僧人虽不是当时海洋航行的主体,但也是见证者,他们留下了关于海洋
期刊
史书与评书范畴不同、创作目的不同,但史书为评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评书中的历史袍带书必须有历史根据,使评书与史书又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它们之间的异同,是颇有意思的话题。  范畴不同  史书属于史学范畴,评书属于文学艺术范畴。  不过史书常常并不是干巴巴地记述历史,而是在记述历史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史记》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不但具有非凡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