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灵活与长效稳健: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双重维度

来源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ddddaaa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脱贫攻坚战即将取得全面胜利,我国也即将进入后扶贫时代。面对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复杂局面,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应沿着多元灵活与长效稳健这两重维度进行,这是由相对贫困两大相互关联的属性决定的。在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过程中,在分析两重维度分别具体如何建设之后,可以看到这两重维度之间也存在着张力与矛盾、联系与相互影响,可以得出应以正确的审视视角展开对这两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对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整体构建的初步结论。沿着有机统一的双重维度展开建设的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将依靠多元且专业化的扶贫责任机构、长效且权威的扶贫法律法规、专业性与党性并存的建设主体、深入且效果持久的精神扶贫举措等,应对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的、复杂变动的相对贫困状况。
  关键词: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双重维度;多元灵活;长效稳健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1)05001710
  正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所强调的那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作为其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的脱贫攻坚战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我国将历史性地基本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已提出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我国的贫困治理将在以绝对贫困治理为重点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迈入以相对贫困治理为主要任务的后扶贫时代。作为后扶贫时代面对的主要难题,相对贫困较之绝对贫困情况更为复杂、覆盖面更为广泛,对其的治理也必然与绝对贫困治理相比有着极大的区别,其治理难度将增强、治理深度将加深、治理范围将扩大,并将导致治理时间大大延长。面对这一局面,明晰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建设思路与内在逻辑,将对顺利开展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双重维度的逻辑证成
  (一)证成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逻辑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相对贫困的双重属性
  1.相对贫困的复杂属性
  相对贫困的复杂属性可以从其与绝对贫困的对比中体会。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是一组相对的概念,这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建构[1]。学界对贫困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演变[2]。绝对贫困描述的是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状态,绝对贫困线(如国际贫困线)是固定的,依据通货膨胀等变化对其进行的校准也不能理解为是其相对性的体现[3],因此绝对贫困具备较强的客观性,也具备了认知意义上的简单性。与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则反映出了贫困概念的丰富内涵,体现了伴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提升对贫困问题更深入的认识。基于相对的测量方式,通过衔接动态的特定社会收入水平,相对贫困使原本单一固定的贫困收入衡量标准变得动态,跟进了特定社会发展现实,反映了特定社会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现象;通过多维度对生存状态、致贫原因等的考量,相对贫困摆脱了单一维度的收入衡量标准,避免了界定贫困人口时的一刀切现象;通过加入主观指标,相对贫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社会的需求以及文化上的特殊性[34]。总之,相对贫困概念与绝对贫困概念相对应,是对绝对贫困概念的补充,是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对贫困问题进一步认知的产物,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内容丰富的概念。
  2.相對贫困的长期属性
  相对贫困具有长期性的属性,主要是指相对贫困现象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长期存在。贫困问题已困扰全世界人类数千年。即便是在生产力已飞速发展的当下,放眼全球,绝对贫困现象依然存在。我国发起的脱贫攻坚战基本消除了我国范围内的绝对贫困,已经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巨大成就。与如此难以消除的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的复杂性不仅让它能够囊括不同致贫原因、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贫困现象,动态且全面地反馈社会发展状况,而且让它成为了比绝对贫困更加棘手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它将比后者更长久地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时期。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界定标准动态且多元,因此识别并认定相对贫困现象,比识别固定标准的绝对贫困现象要困难得多。其次,面对多维致贫原因与多元构成的相对贫困人口,相对贫困治理难以迅速开展,进而见效缓慢,下一步根据治理成效调整治理方案的速度也大大减缓。最后,相对贫困的脱贫标准动态且多元,理论上只要满足任一相对贫困的界定标准就可以被认定为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但认定脱离相对贫困状态却需要满足所有相对贫困的脱贫标准,这大大增加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延长了相对贫困治理的时间。
  总之,身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主要治理对象,相对贫困同时具备复杂性与长期性两大属性。这两大属性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为相对贫困的复杂性决定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相对贫困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长期存在,进而加重了相对贫困的长期属性;相对贫困的长期性也“保证了”相对贫困的复杂属性的“稳定性”。
  (二)与相对贫困的两大属性相对应——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双重维度
  1.多元灵活维度的逻辑证成
  面对相对贫困的复杂属性,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需具备多元灵活的建设思路。相对贫困的复杂属性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容纳多元的致贫原因、衡量标准与脱贫指标等造成的,因此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需沿着多元维度开展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但是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到,相对贫困的复杂属性并非呈现为静态的复杂,而是伴随着相对事物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我们可以选取相对贫困的衡量标准角度来解释这一动态的复杂属性。多元的相对贫困衡量标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相对贫困的复杂属性,但这些衡量标准本身并不是固定的。比如英国界定相对贫困时参考了同一年家庭税后收入中位数的60%这一数据[5],而每年的家庭税后收入中位数是变动的,因此这一衡量标准也是变动的,在此基础上测算的育儿、残疾成本等衡量标准[5]也是变动的。并且还应当考虑到,育儿、残疾等成本本身也是会变动的,如有新生儿诞生,或者残疾情况恶化,这都会加剧相对贫困的衡量标准的变动性,进而加重相对贫困的复杂属性。此外,换个角度理解,面对动态复杂的相对贫困,多元子维度主要针对的是因其复杂而呈现出来的“多”,而灵活子维度主要针对的是其动态的变动情况,这两个子维度各有侧重。因此,面对相对贫困处于变动状态的复杂属性,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不仅要注重多元维度建设,以应对复杂的相对贫困现象,还应针对其变动状态,设计灵活的应对机制,并将灵活也作为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维度之一加以重视。   2.长效稳健维度的逻辑证成
  面对相对贫困的长期属性,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需具备长效稳健的建设思路。虽然长效稳健是长效机制建设思路的应有之意,但是也应该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长效稳健维度的建设,即从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相对贫困的长期属性出发,分析相对贫困长期性的成因与表现,找到长效稳健维度建设的切入点。如前所述,从相对贫困的成因角度出发,相对贫困的长期属性一部分是因为脱贫治理本身便是困扰人类的世界性难题,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原因是相对贫困的复杂属性所导致的,并且相对贫困的长期属性反过来还“稳定”了相对贫困的复杂属性。这里的“稳定”并非让相对贫困的复杂性呈现出不易变动的状态,而是指让相对贫困的复杂属性长期存在,相对稳定。因此,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长效稳健维度不能割裂相对贫困的长期属性与复杂属性,需明确面对的是长期存在且动态复杂贫困治理局面。从相对贫困的长效属性的表现角度来看,相对贫困治理面对着贫困认定难、贫困治理难、脱贫认定难的局面。“长效稳健”这四个字不仅仅意味着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长期性稳固存在,还应该意味着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将长期稳健地发挥效用,因此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长效稳健维度可以从相对贫困长期属性的“三难”表现出发,明确长效稳健维度的效用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
  总之,正确认识相对贫困在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中的地位,并明确相对贫困的复杂属性的变动状态,以及相对贫困长期属性与复杂属性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双重维度建设,将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后扶贫时代贫困的性质,贴合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实际状况,展现党的领导下脱贫治理工作的脚踏实地精神,贯彻党的扶贫战略安排。
  二、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多元灵活维度的构建路径
  (一)多元子维度的应然性构建
  面对相对贫困的致贫原因多元、认定标准多元、表现形式多元、脱贫标准多元等复杂属性的表现,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多元子维度建设,应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第一,有针对性地设置扶贫责任机构或部门,做到各机构部门之间分工细致,责任明确。虽然相对贫困的复杂属性是动态变化的,但是其中也蕴含著程度不同的共性,为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机构或部门提供了可能。依旧以英国的贫困衡量标准为例,在不同家庭成员数目或不同残疾程度的情况下贫困衡量标准虽然会发生变化,但是究其根本依然是生活成本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机构或部门(如对扶贫动态数据的收集与分析部门)对这一问题进行专业化的分析与应对。从目前我国相对贫困的现状出发,可以设置专职扶贫动态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机构、专攻城乡流动与融合问题的机构、研究并实施产业帮扶的机构、专攻相对贫困人口多重保障问题的机构、专攻特殊贫困人口问题的机构等。第二,在第一点的基础上,各扶贫责任机构或部门选任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人员,以最大化发挥各扶贫责任部门的效用。在吸纳新的专业化人才的同时,也可考虑选拔符合该扶贫责任机构或部门方向要求的、经验丰富的一线扶贫人员与管理人员,丰富各扶贫责任机构或部门的人员组成结构。第三,可以行政区为单位设置各扶贫责任机构或部门,但其地理位置不应集中于当地政府所在区域,以免不能接触到相对贫困治理的现实实践,不能准确掌握该地相对贫困的特点,从而影响其效用的发挥。可根据各扶贫责任机构或部门的特色,安排其具体的地理位置。如专职扶贫动态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机构可放置于政府所在区域,身处信息收集的中心地带;专职产业扶贫的扶贫责任机构或部门,可安置在当地产业园或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区域,从而方便产业扶贫工作开展等,做到地理位置上的“多元化”。第四,面对相对贫困人口分布的多元局面,转变先前集中农村贫困治理的思路,重视伴随着社会水平飞速发展而产生的非物质劳动视域下的新型贫困问题[6]。与原先收入型的贫困问题不同,发生在城市里的新型贫困反映出了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过程中产生出的社会弊病[6],甚至有可能成为相对贫困治理下一阶段的主要治理对象,因此需要我们及早拓展相对贫困治理思路,在其发展之初便予以重视。
  与绝对贫困治理中依靠经济增长而实施的“大水漫灌”式扶贫模式(大面积且近无区别地覆盖贫困人口)不同[7],
  多元子维度与相对贫困的复杂属性相对应,其建设逻辑呈现出“对症下药”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建成后在相对贫困治理中的收效也将较为快速与显著。
  (二)灵活子维度的应然性构建
  面对相对贫困呈现出的动态变化的复杂局面,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灵活子维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第一,合理借助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日益显现,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在过去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全国性的非政府组织积极发挥自身专长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专项脱贫帮扶工作;地方性非政府组织,尤其是身处贫困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则积极发挥熟稔当地贫困状况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口帮扶的脱贫实践工作等[8]。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可在充分总结过去非政府组织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与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借助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去处理政府在相对贫困治理中做得不够完善的地方,优化相对贫困治理局面。第二,可在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中适当采用动员机制。不仅仅是在面对灾害突发状况时要充分发挥动员机制的作用,在常态化的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工作中也可发挥这一机制的积极作用。在动态化的相对贫困治理工作中,出现可以短期内解决的相对贫困状况时,大可适当采用动员机制将其一举攻克,而非一味依靠对口的扶贫责任机构的长效治理。第三,为保证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灵活性,在设置多元的扶贫责任机构时,还应注意尽量做到整体扶贫责任机构整体结构的扁平化。常规的科层结构不太适用于针对性极强的脱贫责任机构的设置,过多的层级必将影响信息传达效率与责任的落实,也将造成相对贫困治理工作推进的迟缓。实施扁平化结构的扶贫责任机构设置,在日常的相对贫困治理工作中进行扁平化管理,将更有利于贴近相对贫困治理的现实实践,灵活应对各种相对贫困治理实践中的突发状况。第四,面对变动的相对贫困治理局面,可设置固定的时间间隔,采用动态的衡量标准考察相对贫困现象的变动情况,从而积极调整相对贫困治理工作中的举措,让相对贫困治理实时跟进相对贫困的变动局面,从而在达成横向多元的“精准扶贫”的同时,也做到纵向动态的“精准扶贫”。   灵活子维度主要针对相对贫困复杂属性的动态变化的特性展开,能否适应相对贫困变动的复杂局面便成为衡量灵活子维度的重要标准,但是因为这一标准的主观性较强,导致灵活子维度也具备很强的主观性,如何展开这一维度的具体建设也成为较难把控的一件事。
  (三)多元子维度与灵活子维度的有机统一:多元灵活子维度的构建路径
  多元子维度和灵活子维度之间存在着矛盾,具体表现为若满足多元子维度要求设置的多元的脱贫责任机构或部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机构设置的冗杂,会影响到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灵活性的发挥。但是这一矛盾并非不可化解的,正如在灵活子维度中论述到的,可通过设置扁平化的部门机构,或在日常的扁平化管理中加以解决。但是若要真正解决好多元子维度与灵活子维度之间的矛盾,还需具备一项必不可少的条件,即扁平化高层管理人员的高水平且多元化的专业素质和高超的管理水平。高层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将极大影响扁平化的扶贫长效治理机构结构的效用发挥——合理地在各扶贫责任机构或部门之间分配并协调相对贫困治理工作,并适时发起动员机制以灵活化应对相对贫困治理状况。这不仅要求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多元化的扶贫结构知识、丰富的一线扶贫经验,也需要具备高超的人员与机构管理才能。因此,为实现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多元子维度和灵活子维度的有机统一,应大力着手这类高素质管理人员的挖掘与培养,避免出现此类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从而避免相对贫困治理扁平化管理陷入困局。总之,高素质的高层管理人才为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多元子维度与长效子维度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能。此外,扁平化的脱贫责任部门结构不应只由专业化的机构组成,扶贫治理的顶层机构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为日常的相对贫困治理提供组织协同与政策协调的权威保障,进而为多元子维度与长效子维度的有机结合提供坚实权威的组织基础。
  三、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长效稳健维度的构建路径
  (一)长效子维度的应然性构建
  长效子维度建设是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应有之意。长效子维度不仅意味着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应长期存在,更意味着应长期发挥相对贫困治理的效用。
  面对将长期存在的相对贫困现象,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长效子维度建設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使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常态化。在设置多元的脱贫责任机构或部门的同时,还应当构建有力的脱贫保障制度体系。可以从正在发挥效用的脱贫政策的常态化入手,从中央到地方结合具体相对贫困治理现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在有形的机构或部门与无形的制度体系的双重作用下,力保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实现常态化。第二,注重各扶贫责任机构或部门内人员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多元且专业化的脱贫责任部门或机构的设置,决定了各脱贫责任部门或机构内部人员专业素质的同质化的必然性与正当性。因此,应尽量避免跨部门调动人员,以免各扶贫责任机构或部门内部的人员结构发生不必要的变动,影响各扶贫责任部门发挥专业化的效用。第三,为保证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能够在长期的相对贫困治理中持续发挥效用,而不是沦为“空壳”,应建立完善的相对贫困治理的监察与评估机制,及时反馈相对贫困治理工作成效。在政府部门其他领域日常的监察与评估工作中,通常采取上级部门监察与评估下级部门工作的形式,然而在监察与评估之际,易发生下级政府部门与自己的直接上级部门的“共谋”行为,掩盖真实的工作绩效,影响监察与评估发挥效用[9]。为避免这种现象,可以在相对贫困治理的监察与评估机制中设置多元的监察与评估主体,引入当地贫困群众以及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参与,保证对相对贫困治理工作的监察与评估的客观性、全面性、真实性。
  “长效”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应对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这一现实的手段,长效子维度建设因此具有了动机意义上的被动性。且长效子维度的建设更多是有形的,并因此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性,比如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设置行之有效的监察与评估机构等。
  (二)稳健子维度的应然性构建
  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还应注重内生动力建设,从而在根本上保障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稳健发挥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种种扶贫政策与贫困治理举措也只是外力作用,想要从根本上避免脱贫不久又返贫的状况,必须增强相对贫困人口脱贫后对贫困的“免疫力”,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陷阱。
  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稳健子维度可以参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的思路,即注重巩固相对贫困治理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有效衔接起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建设。其一,注重培养相对贫困人口自身的脱贫能力。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继续重视产业扶贫工作,各地结合本地特色,在有条件发展特色产业的状况下大力支持当地贫困人口实现产业脱贫,不仅提供物质支持,还应提供技术教授、产业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支持。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当地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与当地产业相关的专业。从相对贫困人口的下一代抓起,培养他们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当地产业的稳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扶贫不仅要“扶智”,也要“扶志”。“扶智”解决了贫困人口自身脱贫可能性的问题,“扶志”则需解决贫困人口自身脱贫的动力问题。扶贫工作好比是为贫困人口提供了一架摆脱贫困的梯子,“扶智”让贫困人口知道如何爬这架梯子,“扶志”则让贫困人口知晓爬这架梯子的好处,并积极、主动地去爬这架梯子。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环境下,贫困人口日常生活的抗风险能力极低,且缺乏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因此在长期专注于贫困带来的问题而得到的专注红利(focus dividend)的激励,以及管窥(tunneling)效应的影响下,处于贫困条件下的人们疲于应对随时都可能出现的风险,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心智带宽(bandwidth),在生存压力下极易产生短视的思维模式,并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带动下进入代际贫穷的无限循环[10]。在扶贫实践中遇到的“因懒致贫”现象,究其根本,便是这一原因导致。“扶志”工作并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因此可围绕以下几点进行:在增强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的同时,应注重贫困人口的教育扶贫力度,保障贫困人口的教育资源,阻断短视思维的代际传递;有形的交通通道与无形的线上渠道建设并进,拓宽贫困人口与外界的信息接触渠道,为其改变短视思维提供可能;设置激励机制,在给脱贫成功的人口发放物质奖励的同时,也要给予精神奖励,逐渐营造起正向积极的脱贫光荣氛围,带动周围的贫困人口转变消极态度,逐渐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深层应对相对贫困现象的途径(如通过教育和各种宣传途径,帮助贫困人口摆脱短视心态)得以发挥作用并非一日之功,因此稳健子维度建设自身最需要的便是避免贫困人口“急功近利”的短视心态,要坚持长期目标的思维模式。此外,与长效子维度比起来,稳健子维度是为深层应对相对贫困问题而生,因而在动机意义上的主动性要强一些;与长效子维度建设相比,稳健子维度的建设途径更多是无形的,衡量其成效时参照的主观性成分也更多。
  (三)长效子维度与稳健子维度的有机统一:长效稳健维度的构建路径
  长效子维度与稳健子维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长效子维度在动机意义上具有更多的被动性,与稳健子维度较多的主动性之间存在着张力;长效子维度更多的有形建设途径以及随之而来的衡量标准的相对客观性,与稳健子维度更多的无形建设途径以及相对主观性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但是,还应当看到,这两个子维度建设的关键都在于长期,只不过长期对长效子维度而言是目标性的,长效子维度的建设便是为了达到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长期有效的效果;对稳健子维度而言则是手段性的,是为了使稳健子维度深层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独有方式发挥效用,而长期的建设便是稳健子维度建设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因此,长效子维度与稳健子维度有机统一后的长效稳健维度应是以长期为关键,并以此为核心向多个方向辐射的。长效子维度与稳健子维度之间的张力为长效稳健维度提供了繁多且变动的建设视角,极大地丰富了长效稳健维度的内容。长效稳健维度的建设应沿着如下方面展开:一方面,以长期为建设关键,需正确理解长期在长效稳健维度建设中的意义与作用。作为长效子维度目标的长期与作为稳健子维度手段的长期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虽然在稳健子维度中,长期作为手段,更多的是强调对内生动力的建设需要长期施行,但是里面暗含的问题却引人深思,即如何保证对内生动力的建设可以长期施行。无疑,长效子维度以长期为建设目标,在客观上为稳健子维度的成功运行提供了一定的保证。需要注意的是,在现实的建设实践中,并不可能在长效子维度建设完毕后再跟进稳健子维度建设,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时间上必然的先后关系。因此,可对长效稳健维度中的长期做如下理解,即长效子维度中作为目标的长期与稳健子维度中作为手段的长期在建设实践中是并行的,在长效稳健维度的建设中,目标意义上的长期在一定程度上为手段意义上的长期发挥作用提供了支持;在此基础上,还需依赖相对贫困治理实践的参与者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大程度上发挥长期在手段意义上的作用。另一方面,长效稳健维度在以长期为关键的建设中,需辐射多个方向,涉及多个方面。虽然以长期为关键的长效稳健维度主要是从纵向属性上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讲求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实现深入扎实的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效稳健维度建设在横向属性上没有要求。长效稳健维度的建设好比是制造出一根长度足以直捣病灶的钉子,纵然钉子的长度是最关键的,这决定了钉子能否发挥效用,但是钉子本身的材质以及它的直径,却对钉子能否顺利契入并发挥效用有着极大的影响。也就是说,长效稳健维度在横向属性方面的建设虽然不必辐射过大过广,却也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效稳健维度在横向属性方面的建设,可以从长效子维度与稳健子维度之间的张力着手,忽视这两个子维度在动机意义上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对矛盾对长效稳健维度的建设并无大碍),兼顾两个子维度在建设过程中各自侧重的有形途径与无形途径,并在衡量建设成效时同时采纳客观标准与主观标准,多视角、多途径展开长效稳健维度的建设。
  四、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整体构建路径
  (一)双重维度之间的对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整体构建的阻碍
  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整体构建,需要使其多元灵活维度与长效稳健维度有机统一,但是在分别论述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两大维度后可以发现,这两个维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多元灵活维度主要专注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横向属性建设,从相对贫困的复杂属性出发,有针对性地展开多元建设。多元灵活维度建设让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具备了覆盖范围广、对各种相对贫困现象有针对性、应对复杂动态的相对贫困现象具备灵活性等优势,能够有效地应对当下的相对贫困问题。长效稳健维度主要专注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纵向属性建设,从相对贫困的长期属性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以长期为关键的建设。长效稳健维度让相对貧困治理长效机制具备了长效性、长远性规划以及深入扎实等效果,能够以长期眼光应对未来的相对贫困问题。
  在对这两个维度分别总结后可以看到,这二者一个注重横向属性建设,一个注重纵向属性建设,相应地,多元灵活维度致力于应对当下的相对贫困局面,长效稳健维度注重深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应对的是相对贫困的未来局面。面对这两大维度之间的理论张力,在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实际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生发出一些矛盾。比如,在多元灵活维度与长效稳健维度的建设中,都注重通过设置机构达到相应的效果。那么,在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实际建设中,应如何调和在设置机构时,两个维度建设不同的需求?机构设置究竟应以多元且专业化为首要目标,还是应该以机构的长期持存为第一准则?
  多元灵活维度与长效稳健维度在建设实践过程中,不可能存在一先一后展开建设,或者在不同的地区施行不同维度的建设,从而在时间空间上避免这两个维度之间的张力产生矛盾的可能。多元灵活维度与长效稳健维度是与相对贫困的两大属性相对应的,是一体两面,它们之间的张力乃至生发出的矛盾,都是需要在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中正面面对并予以解决的。因此,应找寻恰当的审视视角,理清多元灵活维度与长效稳健维度之间的联系,避免盲目夸大这两者之间的张力,影响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建设。恰当审视这两个维度之间关系的视角,也是下一步有机统一这两个维度的先决条件。
  (二)相对贫困双重属性: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整体构建的审视视角
  如前所述,多元灵活维度与长效稳健维度是与相对贫困的两大属性相对应的,是一体两面。这不仅导致了它们之间的张力乃至生发出的矛盾在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建设中不可避免,同时也暗示着这二者有着充裕的有机统一条件。   多元灵活维度与长效稳健维度的有机统一,需要选取恰当的审视视角,正确认识它们在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中的关系,找寻这二者有机统一的可能性。复杂属性与长期属性并行不悖,同时存在于相对贫困现象之中。从相对贫困两大属性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一高度出发,可以正确理解与之相对应的多元灵活维度与长效稳健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多元灵活维度可以为长效稳健维度提供一定的保障。比如,多元的扶贫责任机构设置,以及扁平化的扶贫责任机构结构,本是多元灵活维度建设的应有之意。它们在很好地应对了相对贫困复杂属性的同时,也获得了长期存在的合理性,进而具备了长期存在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这样的内在逻辑,此时做好多元灵活维度建设便是做好长效稳健维度的建设,多元灵活维度与长效稳健维度得到了有机统一。又如,在多元灵活维度建设中,各扶贫责任机构在现实扶贫实践中制定的政策,可以成为长效稳健维度中脱贫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来源。另一方面,长效稳健维度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多元灵活维度意义。多元灵活维度主要针对相对贫困的当下状况而建设,脱离长效稳健维度而单看多元灵活维度,不免会产生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观感。然而,结合长效稳健维度的建设,多元灵活维度便不再只是流于表面、无关痛痒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如在多元灵活维度建设中设置扶贫责任机构结构之时,同时以长效稳健维度建设的标准设立最高扶贫责任机构,从而确保扶贫责任机构结构整体上能够长期发挥有针对性的相对贫困治理效果。在这里,多元灵活维度与长效稳健维度也得到了有机统一。再如,长效稳健维度建设中的“扶智”举措,帮助了多元灵活维度建设中部分多元扶贫举措(如产业扶贫)顺利开展,让这些扶贫举措可以长久深入地持续下去,避免了其只能发挥一时的功效。
  从上可知,多元灵活维度与长效稳健维度的有机统一,需要站在足够的高度看待这二者之间的关联。这两大维度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建设逻辑而总结出来的,本身便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分别论述这二者的属性与如何建设时,不免会将这两个维度进一步抽象化,从而方便论述。虽然这方便了对这两个维度的深入理解,但容易导致孤立化看待这两个维度,沉浸在这两者之间的理论张力中无法自拔,进而影响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现实实践。将这两个维度放置在相对贫困治理的两大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中,便是从抽象视角向具体视角转换,为这两者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专业性与党性并存:关于整体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建设主体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面对在后扶贫时代同时具备复杂属性与长期属性的相对贫困,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双重维度及其内含的复杂关系,无疑对其建设主体提出了极高的综合素质要求。在这里,将这一要求具体概括为两个方面,分别是专业性要求与党性要求。
  对建设主体的专业性要求,即要求建设主体的专业能力过硬。正如前面论述的,在后扶贫时代,动态复杂的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与之相对应,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中的多元灵活维度对多元且专业化的扶贫责任机构建设提出了要求,而这离不开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在具体的相对贫困治理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继续增加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以满足长效稳健维度的建设需求,应对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的现实。对建设主体的党性要求,即要求建设主体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党忠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领头者,也是我国扶贫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建设主体高水平的党性修养,将能够最大效率地转化为建设主体服务于后扶贫时代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内在动力,成为支撑广大建设主体在后扶贫时代扶贫建设中的信念支柱[11]。
  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建设是沿着多元灵活与长效稳健两个维度展开的,它要求建设主体同时具备极高的专业性素养和忠诚的党性信仰,二者缺一不可。只满足党性要求而不具备相关专业性素养的建设主体,将不能够应对动态复杂的相对贫困治理状况,影响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进度;只具备专业性素养而党性觉悟低的建设主体,将极易在艰苦困难且长期存在的相对贫困治理实践中产生畏缩心理,不能坚定地發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很好地运用在相对贫困治理实践中,从而影响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效率。
  (四)精神扶贫: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整体构建的“粘合剂”
  在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建设中,要特别注重精神扶贫的“粘合剂”作用。在对长效稳健维度的稳健子维度建设的论述中,涉及了关于“扶贫、扶智、扶志”的精神扶贫举措。正如前面对长效稳健维度与多元灵活维度的有机统一中论述到的那样,长效稳健维度与多元灵活维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稳健子维度建设中的精神扶贫举措,不仅与长效子维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多元灵活维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对整个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两大维度的“粘合剂”。
  几乎所有的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举措都是在改善导致贫穷状况产生的大环境。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虽然在社会排斥论等观点的论述下,造成贫困现象的根源在于社会,但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造成贫困现象的外部环境问题。对身处相对贫困之中的个体来说,更重要的还是精神脱贫,知晓外部递来的“脱贫之梯”的作用与意义,自觉主动地尽早脱离贫困状况。而这正是精神扶贫将要发挥的效用,是它与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中的其他举措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是它发挥“粘合剂”作用的关键所在。贫困主体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及他们的知识储备,将极大提高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双重维度建设的效率,使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双重维度达成的成效在其身上达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使这两个维度摆脱在论述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抽象性,具体地紧密贴合在现实的相对贫困治理效果之中。
  五、结语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知,相对贫困是后扶贫时代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聚焦点,与相对贫困自身的两大属性相对应的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双重维度,将最大程度贴合相对贫困治理实践的现实需求。分别详细论述多元灵活维度与长效稳健维度建设,不仅可以领会它们各自的建设逻辑与侧重点,而且会发现这两个维度之间存在着张力乃至由此生发出的矛盾。需要清楚的是,这种张力与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分别论述两个维度时不自觉产生的抽象性造成的。在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实际建设中,需要实现相对贫困治理長效机制的两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效用。因此还是需要回归其来源,即相对贫困的双重属性,在这一高度上审视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双重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克服不必要的抽象性,回归具体的扶贫建设,在专业性与党性并存的建设主体的努力下,积极发挥精神扶贫的“粘合剂”作用,让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双重维度的构建发挥“1+1>2”的效用,使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在现实的相对贫困治理实践中发挥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高强,孔祥智.论相对贫困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之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20128.
  [2]吴振磊,王莉.我国相对贫困的内涵特点、现状研判与治理重点[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625.
  [3]郭之天,陆汉文.相对贫困的界定:国际经验与启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00111.
  [4]乌德亚·瓦格尔,刘亚秋.贫困再思考:定义和衡量[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9(3):191200.
  [5]BOURQUIN P, CRIBB J,  WATERS T, et al. Living Standards Poverty and Inequality in the Uk: 2019[EB/OL].[20200710]. https://www.ifs.org.uk/publications/14193.
  [6]迈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大同世界[M].王行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98110.
  [7]张晓平,杨皓.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
  [8]王怀强.论脱贫攻坚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推进[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8691.
  [9]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的研究[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197199.
  [10]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埃尔德·沙菲尔.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M].魏薇,龙志勇,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3053.
  [11]王慧博.精准扶贫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及其整治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9(6):237245.
  Multiple Flexibility and Longterm Stability: The Dual Dimensions of
  Construct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Relative Poverty Governance
  LIANG Xiao, ZHANG Runfeng
  (School of Maxism, East China Normal Unic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Abstract:
  The battl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bout to achieve a full victory, and China is about to enter the postpoverty era. Facing the complex situation of relative poverty governance in the postpoverty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relative poverty governance should follow the two dimensions of multiple flexibility and longterm stability, which are determined by the two interrelated attributes of relative poverty.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he governance of relative poverty, after analyzing the specific construction of the two dimensions, 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tensions, contradictions, connections and mutual influences between the two dimensions, and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two dimensions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a correct perspective so as to achieve the preliminary conclusion of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relative poverty governance.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relative poverty governance built along the dual dimensions of organic unity will rely on a diverse and profess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agency, longterm and authoritative poverty allevi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a construction subject with both professionalism and party spirit, indepth and lasting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measures, etc. to deal with the complex and changing relative poverty situation that will exist in a long historical period.
  Keywords:
  relative poverty governance; longterm mechanism; dual dimensions; multiple flexibility; longterm stability
  (编辑:蔡秀娟)
  收稿日期:20200917修订日期:202107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新要求和新挑战研究(20AZD007)
  作者简介:
  梁宵(1994),女,山东肥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研究;张润峰(1994),男,河南周口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究以及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精准化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目标旨向,大数据的强劲赋能为达成精准治理目标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以思维为先导、以技术为根本、以实践为抓手,是推进大数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精准治理的三重向度。就思维向度而言,关键要坚持创新思维、整体思维、靶向思维、动态思维;就技术向度而言,关键要利用大数据预测技术精准防患潜在意识形态危机、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精准满足网民思想文化需要、利用大数据推送技术精准传播网络主
摘要:为了科学衡量城市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文章构建了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四个一级指标,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R&D项目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电子商务销售额、城市公共财政支出额、软件业务收入等16个二级指标的城市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全国31个省市的发展数据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各级指标权重,实证得出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最重
摘要:孩子剧团是抗战时期一支由少年儿童组成的以文艺为斗争武器的宣传队伍,因表现卓越受到郭沫若的关心。郭沫若与上海、武汉、重庆时期的孩子剧团联系紧密,他不仅为孩子剧团推荐了稳妥的落脚点,还给其编辑的书籍《孩子剧团从上海到武汉》《抗战儿童》题写书名,帮助剧团补习文化知识,提升文艺演出水平。他全方位的帮助为孩子剧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郭沫若号召大人们向孩子学习,还多次撰写文章赞扬孩子剧团。他在《洪波曲》中
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独创性标准直接影响到其作品资格的认定,具有重要意义。应该以“独立创作、源于本人”和“最低限度创造性”作为独创性构成要素,采用独创性主观标准,以人类干预引领和保障科技向善。司法实践中,构建人类干预评价模型,将案例抽象为人类干预情形组合,可解决独创性主观标准之客观化问题;构建人类干预条件模型,归纳人类干预情形组合与著作权保护之间的关系,可解决独创性主观标准之门槛问题。
《江苏高职教育》杂志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主办,是一本面向职业教育领域、全国公开发行的期刊,是江苏省一级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上网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本刊坚持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反映高职教育理论、高职教育评价、职业教育比较以及高职教育实践等相关领域成果,服务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
在时代焦虑情绪的影响下,鲁迅所秉持的是一种空间文化史观,以虚构的“病例”与“灵魂”探索国民的历史病根、思考政治现实,是其表达思想的典型方式。影片《药》与《阿Q正传》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的“病例”与“灵魂”进行再虚构以实现光影转世与跨界传播的同时,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通俗化特征。《药》中普通民众坚定的政治立场与《阿Q正传》中王胡高于历史中间普通民众的政治觉悟均与真实的历史逻辑相悖逆。白举人与夏三爷的合二为一虽使得两部影片实现了情节弥合,但两部影片所传递的关于“革命”的观感截然不同,影片展现的思想呈
摘要: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数据有助于政府宏观把控事态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决策。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国暴露出不少数据利用问题:数据的利用存在存储分散化、原则不明确、重利用轻保护、监督机制缺位、确诊患者数据泄露引发网络舆论失焦和尚未形成跨国数据共享规则等。在梳理并总结我国数据方面立法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欧洲、日本个人数据或信息的立法思考,归纳国外数据立法中值得我国参考的规定。我国应完善中央和地方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同方法自身局限性的张力,成为其发展创新的动力之源。基于70多年的实践探索,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的科学发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的精细发展,坚持先进性与层次性、广泛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有机发展,坚持理论教育与自主教育、政治宣传与科学研究并进的系统发展。为回应新时代党的思想政
基于海尔公司的国际化经营素材与产品数据,考察海尔公司在针对发达国家市场时开展的逆向创新活动中由创意来源、产品创新战略与发达市场进入路径三环节所构成的创新链,分析了创新链的演化过程,在纵向发展维度描述海尔公司的逆向创新路径,以及路径的动态变化。案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持续深入,创意来源、产品创新战略与发达市场进入路径三个环节不仅各自表现为“阶梯性”升级,而且相互之间存在耦合关系,表现为同一发展阶段的静态匹配关系,以及不同国际化阶段之间的动态螺旋上升式共同演进关系,描述了企业在逆向创新过程中所依
江苏省内高职院校校训英译工作现状的调研结果不容乐观。基于此,从英译校训的受众角度出发开展高职院校校训英译的研究工作:以读者反应论为指导,选取部分高职院校校训开展英译实践,并总结了校训英译的相关策略。旨在提高校训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信息传递效果,助力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