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工笔人物画审美特征的时代演变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何家英与张见是有着师承关系的工笔画家,作品却有诸多的区别,不仅在形式语言上各有特色,更在审美理想上独具追求。在用线、色彩、章法布局上两位画家有不同的特点,何家英的绘画典雅沉静具有意境幽远的古典韵致,张见的绘画细腻流丽具有象征意义的当代特色。
  关键词:何家英;张见;工笔人物画;辨异何家英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工笔画家,张见是年轻新锐画家的代表,张见2008年 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与研究,导师即何家英先生。两位有着师承关系的工笔画家,且作品大多都以女性人物为题材,表现上也都对西方的绘画有所借鉴,但是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形式语言上各有特色,更在审美理想上独具追求,虽同处一个时代,但却能明显的感受到不同的年代特征。相较之下,何家英的绘画典雅沉静具有意境幽远的古典韵致,张见的绘画细腻流丽具有象征意义的当代特色。以何家英的《幽谷》与张见的《桃色》系列做对比,便能看出其中的诸多差异。
  1形式语言迥异
  1.1用线的差异
  中国工笔画对于线条要求很高,古人所谓“骨法用笔”是也,至今中国画也不能背离此道,用线的好坏,即代表了绘画造诣的高下,两位画家在用线上独具匠心。何家英的线条多以“钉头鼠尾”为主,线条讲究粗细、虚实和浓淡的对比,看似极为传统但是因为他汲取了西方绘画的经验,使线条的组织更加的切合物象的结构,而令形象更具有立体感,例如《幽谷》图中人物的轮廓线特别是关节的转折处的穿插起伏完全与西画的造型方式无异。从这点上看,何家英用线的成功就在于恪守古法法用笔的基础上巧妙的融合了西方绘画的造型意识。相反的,张见的线条,多以“高古游丝描”为主,并不太强调线条的粗细对比,而更加注重疏密的分布,特别是在头发,衣纹及装饰上特别的细密,而人物的身体保留大面积的空白,将传统用线的疏密对比做到极致,线条虽然也结合结构,但因为其追求整体的视觉效果和疏密的对比,使线条的构成显现的较为平面化,这又似乎沿袭了传统的造型特点。这是个有趣的现象,对于西画的借鉴,不可生吞活剥,两位画家在这方面都平衡的相当完美。
  1.2色彩上的区别
  作品基本按照物象的固有色来赋色,似乎不外“随类赋彩”而已,但实际上这种随类赋彩也已超越了古人对色彩理解的界限了,譬如人物的肤色,绝对不是一两种颜色与墨色混合就能表现出来的,那种澄明润洁的肌肤色彩是靠非常微妙的色彩的冷暖对比出来的,比如基调的冷青与皮肤的暖粉色的对比;还有对于结构部位的渲染特别是五官的精到刻画,都借鉴了油画写实的用色技巧。在《幽谷》中,还能看到设色时的设计成份,如耳朵,嘴唇,乳房及手脚的蔻丹,加之钤印的位置,这几处红色的布置,显然是精心安排过的。假如说何家英的色彩布局置仍可看做是“经营位置”的延伸,那么在张见的绘画中就能明显感受到设计中色彩构成的意味,首先他在最初的形象勾画上就已经把各部分色块的轮廓预定下来,在《桃色》中的三个大块,太湖石,皮肤和衣服,外轮廓线变化多端又加之适度的分割,遮掩,透镂使得画面产生了非常多样的形状的构成之后,张见的设色便似乎简洁许多,几乎有如平涂般的将色彩按形状填涂完成。最后就看到了这种平面的色彩构成般的效果,这体现出了他在创作当中的设计思想,与何家英相比,何家英的设色就相对自然主义了。
  1.3章法布局上的不同
  《幽谷》的布局很完整,人物与背景相得益彰,一丛树叶恰到好处的衬托出人物的恬静之美,这样地全景的布局会使观众和画面既有距离感又似乎融入画中,对于表现这样的人体之美,这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是恰到好处的,既有亲近感,又具神圣感,所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总体来说,他所采用的全景化的章法布局最能传达出他所要表现得那种充满幻想、浪漫和抒情的诗意化的境界。再读《桃色》,张见的处理方式极具现代感,具有一种“拼凑”和“符号化”的倾向。表现人物而不完整,只是截取躯体的局部,特别是在画面的视觉中心描绘出一具极有诱惑力的性感的臀部,一枝红桃也似乎也含有某种暗寓。这样夸张的局部放大,极容易拉近观者的眼睛,产生一种近距离观察的视觉体验,但是在观者与人体之间又被一组石头挡住了,通过石头之间的孔洞与罅隙又使观者的观看方式变为了窥探。在张见的作品中常会见到用这样“阻隔”的手法,使画面主体产生一种神秘感。使人不能靠近,在极大的引诱前面,加上这样无情的阻挡,使得张见的绘画产出一种“戏谑”的成分。在大胆的表露与阻隔之间,作品也似乎游离在了情色与清纯之间了。
  2审美理想不同
  那么为什么同样对于女性题材表现却有着这些诸多的差别呢?主要还是两位画家的审美理想有所不同。何家英认为,对今天女性自身生存状态、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表现才是画家的责任。通过对具有时代特点、个性特征和女性自我意识的刻画,使她们发现和确立自身价值,作为文化主体进入审美领域,才是其美学意义所在。在表现女性美时,他注重挖掘不同女性心理的内在美感,通过对其心灵自然流露出的纯真、朴实、善良,表现出一种人格上的气质美。如《幽谷》这幅画,通过人与自然的相互映照,人物优雅的体态,描绘出了一位恬静犹如山泉般清灵的女子的美好形象。在这样的审美理想下,何家英的创作展现给观者的就已经绝不单单是人物外表的美好了,而是从外在形象到精神气质,体会其微妙之异,古人讲“摄生动质,凝神气照”,即从形到神完整地揭示出对象。而这种生、质、神、照、又绝非纯客观的描画,更多的则是更主观的赋予,这并不矛盾。他笔下的对象正是他内心世界的表达。他赋予对象以他的思想、感情、格调,这才是何家英的画。不管他所画的对象多么不同,但她们一例都有一种高洁的气质、伤感的情绪,而他的人生体验里,总觉得这是最美的。或者说,在他的审美理想中,是一种情操上的取向。而他赋予了她们。
  如果何家英绘画追求的是单纯含蓄的质朴之美,那么张见的绘画则表露了一种复杂虚幻的“惊艳之美”。说张见的这种“惊艳之美”复杂而虚幻是因为我们不能像品鉴何家英的绘画那样从人物的眼眸举止之中来感受画家对对象所赋予的情感,而只能通过解读图式的象征寓意来揣测作品的含义,理解画家的内心追求。从画面上看,张见笔下的世界是一个矛盾丛生的世界,柔软与刚强、理性与激情、高贵与放荡、严肃与游戏、优雅与通俗、真实与虚幻同在一个空间,彼此联系又相互消解。就此而言,张见以传统的线描勾画出了“后现代”式的心意。从另一个角度讲,张见的作品不单是看似平静实则激动的画家的内心的写照,也更反映出当代人心理得矛盾性,复杂性。与当下相比,何家英作品产生的年代,人们的内心似乎要平静得多单纯的多了。
  总之,何家英与张见虽然同样从事工笔人物画,但是各自的创作理念不同,产生了不同意义的作品,而作品的差异也正是画家借外融今的成功的切入点,也正是这些差异恰恰反映出了工笔画人物画创作的活力与生机。只有仔细探究这些优秀工笔画家的作品特色,才能够借鉴吸收更多的良好因素,借此来寻求传统工笔人物画艺术现代性转型的成功路径。
  参考文献:
  [1] 张见.新工笔文献丛书:张见卷[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要:“四因论”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理论,在其看来,世界在运动变化过程当中,其中起因源自于四个因素的影响——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目前,我国教育理论当中,为了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全面教学,开展了普通学校以及职业学校。相比普通学校,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保证接触必要的知识点外,还需集中加强就业技能的培养,以便其在毕业后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工作中,从而为国家、为自身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高职学生的
期刊
摘要:客家舞蹈的创作在本质上是对客家民间文化元素进行艺术提炼、加工、升华的过程,是基于新时代背景下给予传统文化崭新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视角。客家舞蹈创作就是在寻找客家文化符号的过程,并且在实践过程寻找客家舞蹈更独特的形式美。“打莲池”源于粤东地区梅州市蕉岭县,是客家地区香花佛事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至今约有300多年历史,获批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群舞作品《莲池》以客家民间文化“打莲池”为创作元素,
期刊
摘要:米可拉·李森科是乌克兰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同时还是乌克兰音乐民族运动的创始人。他丰富多彩的创作生活进一步发展了乌克兰民族音乐文化,为20世纪乌克兰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李森科先生以前辈传统的创作方法为基础,将民间文学艺术融入到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乌克兰民族音乐风格,他在创作过程中极大的发展和丰富了民族特色音乐,使得民间传说在专业音乐中扮演重要角色。他的这些举动影响了一大批乌克兰作
期刊
摘要:“画中屏”作为“画中画”的一个重要类型,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已出现。“画屏”之上或绘高山飞瀑,或绘汀渚水鸟,或绘仁人智者,均体现了文人的审美追求。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物质生活的满足使得底层市民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的需要,文人的高雅艺术便成了底层市民模仿的对象。传统士人精英阶层面对市民对自身社会地位的冲击,避免文化同化,转向“发明趣味”——“画中之素屏”由此得到发展。本文将以“画
期刊
摘要:地方应用型高校是地方人才培养、成长的沃土,它承担着培育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全方位支持。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选拔与教育是应用型学科所擅长的,因此,建设合理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学科就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民族管弦乐团弓弦声部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若弓弦声部没有细致的训练方法,演奏就不能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 民族管弦乐团 民族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受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两个琵琶流派即崇明派和浦东派的传播、发展、影响等进行系列总结性研究,表明对传统琵琶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探讨传统琵琶流派艺术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与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琵琶 浦东派 崇明派  中图分类号:J605   从建国初期音乐艺术文化的相对封闭,到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对音乐艺术文化发展的大力支持,在这中间,琵琶各流派的
期刊
摘要:多元文化指的是什么?曾经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相容,人类大同”,学术界很多人认为这是对多元文化最简短贴切的表述。我国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在这样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都要考虑本身的传承性。多元文化是文化传承中不得不考虑的背景元素,只有踏踏实实地从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下出发,考虑文化的传承,才是真正的在为文化考虑,民歌的传承也必须从多元文化背景下出发。  关键
期刊
摘要:马蒂斯是一位充满“野性”的画家,他用鲜艳的色块颠覆了西方绘画传统,创造了一种“简化绘画”的风格,为20世纪画坛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他的作品中,色彩即内容,色彩即自我,他用这种独特的语言,述说着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礼赞,他的作品始终洋溢着明朗欢乐的气息,给人以宁静和谐之美。  关键词:马蒂斯 简化绘画 色彩语言  中图分类号:J205   亨利·马蒂斯(1869-1954)是法国著
期刊
摘要:山西是民歌的海洋,左权民歌是山西民歌的重要代表,本文通過分析反映人们劳动生活以及表达爱情的经典左权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并结合自己在学习中对《亲圪蛋下河洗衣裳》这首歌曲的认识与体会,分别从艺术特点、演唱等方面对其进行剖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左权民歌的风格与特色。  关键词:左权民歌 作品分析 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一、山西左权民歌概述   山西民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民间
期刊
摘要:本文以英国电影导演彼得·格林纳威的电影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解析其电影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理论视野里再解读格林纳威《枕边书》这部电影,分析其图形学及文化意蕴。  关键词:电影 彼得·格林纳威 书写 符号  中图分类号:J905   彼得·格林纳威(Peter Greenaway)是产出丰富的英国电影导演,在国外关于他导演的电影的研究比较多,但是目前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