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历史与现实的激情碰撞,正赋予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新的机遇与活力。
关键词:泉州 ;海丝文化;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并非具体的一条路,而是后世对中国与西亚、中亞、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最重要的两条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本文就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兴衰以及复兴进行阐述。笔者的家乡——泉州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蓝蓝泉州湾拥有最璀璨的海丝文化。
一、回眸:海丝名城的历史之光
中国南方以山地丘陵为主,陆路交通不便,而沿海地区相对水运便利,泉州作为东西洋间国际贸易网的东方支撑点,占有重要独特的历史地位,是当时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泉州的海外交通历史,可追溯到闽越人时代,鼎盛于宋朝,泉州与广州成为我国两大对外贸易主港,并与58个国家保持往来,东至日本,南到南海诸国,西达波斯、阿拉伯、东非等地,进口商品以香料、药物、珠宝为主,出口商品则以丝绸、瓷器、日用品为大宗。泉州港古称“刺桐港”,有“三湾十二港”。“三湾”即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其中每个港湾中各有四个支港,组合成了十二个著名的海丝名港。泉州港成为中外各种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丝考察队前来泉州考察,并召开“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最后认定中国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泉州成为无可争议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所带来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使古代泉州成为一座“市井十洲人”的国际性大都市。泉州的路桥建设无论数量和规模也远远超乎其它古代港城,并有“闽中桥梁甲天下”的美誉。大规模的港口建设和发达的海外交通,使得古代泉州社会生产长期围绕海外贸易来进行。成为海丝路上最璀璨的一颗明星。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使泉州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产生了交融。在泉州,中国固有的道教,以及“中国化”佛教,与伊斯兰教、印度教、景教、天主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其它世界性的宗教长期共存、相和相安,形成了中西文明兼容并蓄、多元文化相熔于一炉的奇观,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神学文化的宝库”。现存的老君岩造像、开元寺、圣墓、清净寺和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等,无不体现了世界多种宗教文化在古代泉州盛行与并存、发展与交流的历史轨迹。
二、新机遇新崛起新泉州
2012年12月,“海上丝绸之路”被列为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8月, 泉州以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抓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机遇,全面对接国家战略部署“一带一路”。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泉州模式”,经济总量连续15年居全省首位。经过一年多紧锣密鼓的谋划建设,泉州从规划衔接、项目带动、经贸合作、平台搭建、文化交流、氛围营造等六大方面下足功夫,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上取得了不少成效。
1.德化陶瓷沿着“新丝路”闯世界
早在宋元时期,德化陶瓷就大量外销欧洲、东南亚、中东地区,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德化窑更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世界官窑”,德化陶瓷成为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当下,德化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强化电商人才培养,培育电商骨干企业,扶持跨境电子商务,争创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坚持品牌营销,融合构建区域、企业、产品、大师、电商品牌体系,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争取与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合作举办国际陶瓷双年展,争创“世界陶瓷之都”。
2.安溪铁观音年出口海丝国家逾万吨
安溪铁观音是泉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重要商品,安溪茶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符号之一。近年来,借力“一带一路”的商机,安溪加大铁观音对海丝沿线国家的出口力度,成为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品牌500强之一,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外商最熟悉、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首摘茶界中国驰名商标,成为中国茶的一张世界名片。
3.“海丝文化”成为泉州灿烂的文化品牌
数据显示,泉州现存海上丝绸之路代表性遗产点18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5处,包括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美山码头、文兴码头、九日山祈风石刻、真武庙、天后宫、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开元寺、伊斯兰教三贤四贤墓、清净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德济门遗址和洛阳桥;市级文保单位3处,即泉州市舶司遗址、来远驿遗址和清白源井。还有泉州南音、木偶等...... ,令人叹为观止。“海丝文化”已成为泉州灿烂的城市名片,是世界了解泉州的重要窗口。
通过一系列努力,泉州海丝先行区将在经贸文化合作等方面取得成果,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对外合作交流更加紧密,人员往来更加便利,使泉州成为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城市和充分展示海上丝路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
[1]刘国钧.《海上丝绸之路》.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辛希孟.《蓝蓝泉州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黄少萍.《一带一路》.《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晚报,2013
[4]冯西桥.《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泉州 ;海丝文化;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并非具体的一条路,而是后世对中国与西亚、中亞、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最重要的两条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本文就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兴衰以及复兴进行阐述。笔者的家乡——泉州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蓝蓝泉州湾拥有最璀璨的海丝文化。
一、回眸:海丝名城的历史之光
中国南方以山地丘陵为主,陆路交通不便,而沿海地区相对水运便利,泉州作为东西洋间国际贸易网的东方支撑点,占有重要独特的历史地位,是当时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泉州的海外交通历史,可追溯到闽越人时代,鼎盛于宋朝,泉州与广州成为我国两大对外贸易主港,并与58个国家保持往来,东至日本,南到南海诸国,西达波斯、阿拉伯、东非等地,进口商品以香料、药物、珠宝为主,出口商品则以丝绸、瓷器、日用品为大宗。泉州港古称“刺桐港”,有“三湾十二港”。“三湾”即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其中每个港湾中各有四个支港,组合成了十二个著名的海丝名港。泉州港成为中外各种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丝考察队前来泉州考察,并召开“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最后认定中国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泉州成为无可争议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所带来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使古代泉州成为一座“市井十洲人”的国际性大都市。泉州的路桥建设无论数量和规模也远远超乎其它古代港城,并有“闽中桥梁甲天下”的美誉。大规模的港口建设和发达的海外交通,使得古代泉州社会生产长期围绕海外贸易来进行。成为海丝路上最璀璨的一颗明星。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使泉州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产生了交融。在泉州,中国固有的道教,以及“中国化”佛教,与伊斯兰教、印度教、景教、天主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其它世界性的宗教长期共存、相和相安,形成了中西文明兼容并蓄、多元文化相熔于一炉的奇观,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神学文化的宝库”。现存的老君岩造像、开元寺、圣墓、清净寺和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等,无不体现了世界多种宗教文化在古代泉州盛行与并存、发展与交流的历史轨迹。
二、新机遇新崛起新泉州
2012年12月,“海上丝绸之路”被列为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8月, 泉州以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抓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机遇,全面对接国家战略部署“一带一路”。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泉州模式”,经济总量连续15年居全省首位。经过一年多紧锣密鼓的谋划建设,泉州从规划衔接、项目带动、经贸合作、平台搭建、文化交流、氛围营造等六大方面下足功夫,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上取得了不少成效。
1.德化陶瓷沿着“新丝路”闯世界
早在宋元时期,德化陶瓷就大量外销欧洲、东南亚、中东地区,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德化窑更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世界官窑”,德化陶瓷成为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当下,德化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强化电商人才培养,培育电商骨干企业,扶持跨境电子商务,争创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坚持品牌营销,融合构建区域、企业、产品、大师、电商品牌体系,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争取与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合作举办国际陶瓷双年展,争创“世界陶瓷之都”。
2.安溪铁观音年出口海丝国家逾万吨
安溪铁观音是泉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重要商品,安溪茶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符号之一。近年来,借力“一带一路”的商机,安溪加大铁观音对海丝沿线国家的出口力度,成为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品牌500强之一,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外商最熟悉、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首摘茶界中国驰名商标,成为中国茶的一张世界名片。
3.“海丝文化”成为泉州灿烂的文化品牌
数据显示,泉州现存海上丝绸之路代表性遗产点18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5处,包括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美山码头、文兴码头、九日山祈风石刻、真武庙、天后宫、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开元寺、伊斯兰教三贤四贤墓、清净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德济门遗址和洛阳桥;市级文保单位3处,即泉州市舶司遗址、来远驿遗址和清白源井。还有泉州南音、木偶等...... ,令人叹为观止。“海丝文化”已成为泉州灿烂的城市名片,是世界了解泉州的重要窗口。
通过一系列努力,泉州海丝先行区将在经贸文化合作等方面取得成果,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对外合作交流更加紧密,人员往来更加便利,使泉州成为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城市和充分展示海上丝路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
[1]刘国钧.《海上丝绸之路》.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辛希孟.《蓝蓝泉州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黄少萍.《一带一路》.《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晚报,2013
[4]冯西桥.《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