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但在教学实践中问题层出,其中师资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核心。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师范教育,应该加强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彻底转变师范生的应试思维,以育人的心态对待学科教学;使师范生能够发掘课程的内在育人价值、集智慧与集体力量开发校本教材。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能迎来春天。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范生;创新素养
一、 问题的提出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提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即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核心内容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强调学生从活动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行动中学习。由此,綜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崭新的课程形态和较高的课程立意出现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并作为必修课,独立于“学科课程”之外,至今已有15年的历史了。起初面临的如师资问题、课程管理、评价问题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问题仍旧存在,实施过程中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通过对宁夏固原市市区小学的调查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个学校都有不同形式的涉及,可以分为隐性和显性两方面的课程。显性的如:有的是在下午放学后开展1个小时的兴趣小组活动;有的是以周、月班队会的形式开展情感教育。隐形的有:每周一早晨的升旗仪式、六一儿童节、班级卫生日流动等活动。比较而言,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初衷的目标还差很远,更多实现了实践性,但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被所谓的“有意义的课程”排挤,自我探究、愉悦身心、满足学生好奇心等过程性生成目标很难落实。在实施的进展上,部分学校仍旧持观望的态度,或只当作一种“点缀”和“装饰”,甚至部分学校存在作秀、走过场现象。在实施过程中,仍以讲授法为主,学生的手、脚、眼、耳、口,并没有完全被解放开来,亲近自然、社会成为空谈。在实施效果上,在综合实践活动里放飞学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都被繁重的其他课业所摧残,所谓参与社会生活,满足学生发展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和思考的强烈愿望被泯灭。所涉及的活动要么是为了应付检查,提前排演变为纯粹的节目演出,要么就是毫无计划的自由活动。而真正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课程有规律、有计划地在每个年级开设,并实施不同层级活动的学校很少。
二、 师范生的课程心态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的前提
开课之初,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关于课程性质的调查,结果发现,50%以上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只是名义上的课程,不必认真对待。判断的原因其一,该课程不过是设计如何在课外带领学生玩,小升初不考综合实践活动。其二,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是必修课,但不是考试课程。师范生带着这样的心态接受这门课程的研习,可想将来进入小学课程又会以怎样的心态来教授这门课程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规则、有思考、有发现地玩。但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的时下,玩与学习就没关系。对于学生第一要务就是学习,玩是为了补充脑力,逐渐的玩也就被学生逐出脑海中所谓有意义事情的集合。尤其是大学生已经习惯不玩,甚至不会玩。在教育的功用价值飙升的今天,很少有人能看到学生通过“玩”所带来的育人价值。长期以来,以书本知识学习为主,并且已经成为生活习惯的大学生,或许会鄙视实践。其一,受传统知识观、课程观的影响,学生认为课堂从来都是教授高深的真理知识,活动从来都不属于课堂教学内容。其二,学生选择来学校,从一开始就已经放弃了实践学习,无论是出于对理智感、美感还是道德感的追求,加之受部分人“认为纯粹的理论学会比实践高尚”观点的影响,大学生认为书本学习更符合自身需求。其三,由于实践本身比较费时间,从认知的时间因素看,书本理论学习能直接接触到真理,而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盲目的、甚至是乱撞,要获得真切的体验感悟比较费事,但二者在认知结果上又是一致的。因此,大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怀有着较消极的心态,甚至抵触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但作为一名高师三年级的师范生,能以如此心态思考教育,确实让人很痛心。我们都知道如果用A代表分数,则A=X Y Z(X代表努力程度,Y代表实践活动,Z则代表思维方法)。因此,高分的获得是离不开实践经验和正确的思维方法的。从思维发展的阶段来说,小学生正处在直观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阶段,仍脱离不了借助动作思维帮助思考解决问题。活动在小学教育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学生只有储备大量丰富的动作表象作为经验,才能在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活动过程中应用自如。
作为师范教育,必须把育人作为要义,而不是训练师范生为将来提高中小学生的分数而努力;必须通过深度开发不同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教”与“育”在学科教学中真正得到融通,使教育的融通渗透到学校每节课的日常教学之中。必须把德、智、体、美、劳等各育的全面发展及人的终身发展理念渗透到师范生的人生价值中,作为教育事业的奋斗目标。唯有这样,才能转变师范生的课程心态,这也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前提。
三、 师范生的创新素养是实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是课程实施的关键,也是落实创新人才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师范生的创新素养是通过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创新技巧或创新能力,包括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作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储备,师范生的培养必须基于“准教师”未来的发展,只有让师范生彻底走进自己的课程,将来才有可能走进育人的课堂。师范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精神实质的内化、把握是课程层面的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关键。
人才的培育离不开课程。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客统一的知识观、内发论的教育观、发展本位的课程观,师生互建的教学观为立身根本,在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培养能够驾驭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设计及课程实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师资队伍为目标,登上高师课程舞台。不仅能为师范生创新素养的发展创造环境与话语氛围,而且是解决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面临的无师资、无基础、无经验、无现成模式照搬等一系列问题的前提。
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需要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共同努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诞生就没有统一的教材。其一,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性、生成性就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以照搬,只能在师生亲力亲为中摸索,生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而其综合性又决定了教材的开发必须要因地制宜、因生而异,需要所在学校的全体教师共同开发。其二,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就是一种理念,要求任课教师必须领会要义,方能有意识地将理念渗透到每门学科的教学中。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达成不是仅仅由该门学科的任教教师来实现的,而是由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来达成的。
顾建军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回归本真的生活世界,把人置于他实际生存的世界之中,去体验、反省、批判、创造,人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才可能构建起可能的生活图式。”对于教材的开发,应是由每位教师从实际学科教学中探究总结那些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实践性的课题,教研室共同商讨,结合校本特色统一编写形成具有一定逻辑体系的教材。尤其对于那些未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师生研讨,集集体智慧与力量充分收集资源,这本身就是实践活动,就是在构建自己的生活图式。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范生;创新素养
一、 问题的提出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提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即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核心内容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强调学生从活动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行动中学习。由此,綜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崭新的课程形态和较高的课程立意出现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并作为必修课,独立于“学科课程”之外,至今已有15年的历史了。起初面临的如师资问题、课程管理、评价问题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问题仍旧存在,实施过程中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通过对宁夏固原市市区小学的调查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个学校都有不同形式的涉及,可以分为隐性和显性两方面的课程。显性的如:有的是在下午放学后开展1个小时的兴趣小组活动;有的是以周、月班队会的形式开展情感教育。隐形的有:每周一早晨的升旗仪式、六一儿童节、班级卫生日流动等活动。比较而言,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初衷的目标还差很远,更多实现了实践性,但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被所谓的“有意义的课程”排挤,自我探究、愉悦身心、满足学生好奇心等过程性生成目标很难落实。在实施的进展上,部分学校仍旧持观望的态度,或只当作一种“点缀”和“装饰”,甚至部分学校存在作秀、走过场现象。在实施过程中,仍以讲授法为主,学生的手、脚、眼、耳、口,并没有完全被解放开来,亲近自然、社会成为空谈。在实施效果上,在综合实践活动里放飞学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都被繁重的其他课业所摧残,所谓参与社会生活,满足学生发展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和思考的强烈愿望被泯灭。所涉及的活动要么是为了应付检查,提前排演变为纯粹的节目演出,要么就是毫无计划的自由活动。而真正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课程有规律、有计划地在每个年级开设,并实施不同层级活动的学校很少。
二、 师范生的课程心态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的前提
开课之初,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关于课程性质的调查,结果发现,50%以上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只是名义上的课程,不必认真对待。判断的原因其一,该课程不过是设计如何在课外带领学生玩,小升初不考综合实践活动。其二,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是必修课,但不是考试课程。师范生带着这样的心态接受这门课程的研习,可想将来进入小学课程又会以怎样的心态来教授这门课程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规则、有思考、有发现地玩。但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的时下,玩与学习就没关系。对于学生第一要务就是学习,玩是为了补充脑力,逐渐的玩也就被学生逐出脑海中所谓有意义事情的集合。尤其是大学生已经习惯不玩,甚至不会玩。在教育的功用价值飙升的今天,很少有人能看到学生通过“玩”所带来的育人价值。长期以来,以书本知识学习为主,并且已经成为生活习惯的大学生,或许会鄙视实践。其一,受传统知识观、课程观的影响,学生认为课堂从来都是教授高深的真理知识,活动从来都不属于课堂教学内容。其二,学生选择来学校,从一开始就已经放弃了实践学习,无论是出于对理智感、美感还是道德感的追求,加之受部分人“认为纯粹的理论学会比实践高尚”观点的影响,大学生认为书本学习更符合自身需求。其三,由于实践本身比较费时间,从认知的时间因素看,书本理论学习能直接接触到真理,而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盲目的、甚至是乱撞,要获得真切的体验感悟比较费事,但二者在认知结果上又是一致的。因此,大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怀有着较消极的心态,甚至抵触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但作为一名高师三年级的师范生,能以如此心态思考教育,确实让人很痛心。我们都知道如果用A代表分数,则A=X Y Z(X代表努力程度,Y代表实践活动,Z则代表思维方法)。因此,高分的获得是离不开实践经验和正确的思维方法的。从思维发展的阶段来说,小学生正处在直观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阶段,仍脱离不了借助动作思维帮助思考解决问题。活动在小学教育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学生只有储备大量丰富的动作表象作为经验,才能在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活动过程中应用自如。
作为师范教育,必须把育人作为要义,而不是训练师范生为将来提高中小学生的分数而努力;必须通过深度开发不同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教”与“育”在学科教学中真正得到融通,使教育的融通渗透到学校每节课的日常教学之中。必须把德、智、体、美、劳等各育的全面发展及人的终身发展理念渗透到师范生的人生价值中,作为教育事业的奋斗目标。唯有这样,才能转变师范生的课程心态,这也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前提。
三、 师范生的创新素养是实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是课程实施的关键,也是落实创新人才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师范生的创新素养是通过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创新技巧或创新能力,包括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作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储备,师范生的培养必须基于“准教师”未来的发展,只有让师范生彻底走进自己的课程,将来才有可能走进育人的课堂。师范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精神实质的内化、把握是课程层面的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关键。
人才的培育离不开课程。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客统一的知识观、内发论的教育观、发展本位的课程观,师生互建的教学观为立身根本,在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培养能够驾驭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设计及课程实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师资队伍为目标,登上高师课程舞台。不仅能为师范生创新素养的发展创造环境与话语氛围,而且是解决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面临的无师资、无基础、无经验、无现成模式照搬等一系列问题的前提。
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需要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共同努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诞生就没有统一的教材。其一,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性、生成性就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以照搬,只能在师生亲力亲为中摸索,生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而其综合性又决定了教材的开发必须要因地制宜、因生而异,需要所在学校的全体教师共同开发。其二,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就是一种理念,要求任课教师必须领会要义,方能有意识地将理念渗透到每门学科的教学中。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达成不是仅仅由该门学科的任教教师来实现的,而是由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来达成的。
顾建军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回归本真的生活世界,把人置于他实际生存的世界之中,去体验、反省、批判、创造,人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才可能构建起可能的生活图式。”对于教材的开发,应是由每位教师从实际学科教学中探究总结那些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实践性的课题,教研室共同商讨,结合校本特色统一编写形成具有一定逻辑体系的教材。尤其对于那些未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师生研讨,集集体智慧与力量充分收集资源,这本身就是实践活动,就是在构建自己的生活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