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桔梗多倍体诱导与鉴定

来源 :山东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vaf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比较了单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和0.2%秋水仙素与不同浓度二甲基亚砜(DMSO)混用对山东桔梗愈伤组织诱导多倍体的效果。结果表明:用0.2%秋水仙素和2% DMSO浸泡山东桔梗愈伤组织16 h,多倍体诱导率最高,达43.3%。桔梗多倍体植株叶颜色深、有皱褶,叶片大且厚,茎秆粗壮,节间距长。经显微鉴定,多倍体叶气孔增大,但单位面积气孔数目减少。
  关键词:桔梗;秋水仙素;二甲基亚砜;多倍体诱导
  中图分类号:S567.239.035.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0-0032-03
  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A.DC.]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山东、内蒙、安徽等地,是一种药食赏三用的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作物,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以干燥根入药,具有宣肺、祛痰、排脓之功效[1]。山东桔梗以“根直、条白、质优”等显著特点备受韩国、日本等国外市场的青睐。随着桔梗国外市场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作为“桔梗之乡”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已成为全国桔梗交易的集散地。本课题组对该区域桔梗的商品性状和品质经过十多年的追踪调研发现,目前在生产中普遍存在桔梗品种缺乏、农家种种性退化等现象。鉴于此,本课题组采用空间隔离去除杂化、异化植株的方法,对农家种进行群体改良,选育出鲁梗1号和鲁梗2号桔梗新品种[2,3]。两个品种因产量高、质量优,在山东省得到较快推广种植。
  桔梗多倍体产量、皂甙含量都显著高于二倍体[4]。为此,在群体改良选育新品种的同时,对桔梗多倍体诱导技术进行了探讨。本试验采用秋水仙素添加到培养基和秋水仙素与二甲基亚砜(DMSO)相结合的复合诱变技术对本课题组自育品种进行了多倍体诱导,旨在丰富桔梗种质资源,为今后的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山东桔梗为自选优良种质。
  1.2 试验方法
  1.2.1 愈伤组织的培养 参照陈庆亮等[1]的培养方法,从田间采摘桔梗幼嫩主茎或侧枝,中性洗涤液刷洗后,流动自来水冲洗0.5 h,吸干水分,75%酒精表面灭菌30 s,无菌水冲洗5次,0.1% HgCl2消毒10 min,无菌水冲洗5次,切成0.5~1 cm的小段,每段带1个腋芽,接种于MS+0.5 mg/L BA +0.1mg/L IAA培养基上,25℃、16 h/d光照条件下培养。
  1.2.2 多倍体诱导 ①秋水仙素处理:在培养基MS+0.5 mg/L BA +0.1 mg/L IAA中添加秋水仙素,使其终浓度分别为0、0.2%、0.4%、0.6%、0.8%,愈伤组织接种于该培养基上诱导培养。
  ②秋水仙素和DMSO处理:愈伤组织用0.2%秋水仙素和浓度分别为0、1%、2%、5%的 DMSO浸泡16 h,以去离子水为对照,无菌水冲洗3次,然后接种于MS+0.5 mg/L BA +0.1 mg/L IAA培养基上培养。
  ①和②处理,均培养30 d,重复3次。
  1.2.3 生根培养 将①和②处理得到的各株系于l/2MS+0.5 mg/L IAA+0.5 mg/L PP333+0.1mg/L ABT培养基上诱导生根。
  1.2.4 多倍体鉴定 参照王小华等[5]的研究,利用气孔鉴定法对多倍体幼苗进行鉴定。 待经①和②处理得到的试管苗长出2~3轮叶片后,撕取其叶下表皮制片,用显微镜观测气孔大小及单位面积内气孔的数量,并拍照。
  1.2.5 炼苗与移栽 炼苗:30 d后将培养瓶置于室外,拧松培养瓶盖,3 d后瓶盖完全拧松,但不要取下。移栽:炼苗7 d后用镊子将幼苗从培养瓶中取出,轻轻去除根部琼脂,移入蛭石和草炭土(1∶1)的营养土中。移栽后7 d内,每天喷雾2 h,保持营养土水分。待植株足够健壮时,移栽至田间。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倍体诱导
  由表1可知,在0~0.6%浓度范围内,随着培养基中秋水仙素浓度增加,多倍体诱导率升高,成活率降低;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6%时,多倍体诱导率最高,达37.5%,成活率为52.5%;当秋水仙素浓度升高到0.8%时,多倍体诱导率降低到20.0%,成活率也减少为22.5%。可见,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秋水仙素浓度的增加,多倍体诱导率提高,最适浓度为0.6%,大于该浓度诱导率降低;成活率随着秋水仙素浓度升高而降低。
  从表2可知,仅用0.2%的秋水仙素浸泡时,多倍体诱导率最低,为6.7%,愈伤组织存活数最高,为27个;当用0.2%秋水仙素和2% DMSO浸泡时,多倍体诱导率最高,达43.3%,但愈伤组织存活数只有18个。可见,DMSO和秋水仙素共同作用提高了桔梗多倍体诱导率,但成活率降低。最佳诱导组合为0.2%秋水仙素和2% DMSO。
  2.2 生根培养
  30 d后切取生长一致、2.5 cm以上的壮苗接种于生根培养基上培养18 d后,底部形成7~9根乳白色的根系。表明,该培养基配方有利于山东桔梗试管苗生根。
  2.3 多倍体鉴定
  由图1和表3可知,山东桔梗多倍体叶下表皮的气孔平均长直径和短直径分别为10.2 μm和6.3 μm,而二倍体分别为5.9 μm和3.5 μm;多倍体气孔面积是二倍体的3倍多,但多倍体单位面积气孔数减少。可见,从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上看,多倍体与二倍体均有明显区别。
  2.4 多倍体幼苗农艺性状
  移栽14 d后,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在叶片颜色、厚度、茎粗和节距等方面有明显变化。多倍体植株叶片颜色变深,叶面出现明显皱褶,叶片厚度增加,茎粗增加,节距增长,生长旺盛(图2)。   3 讨论
  不同的外植体诱导多倍体,诱导率的高低与秋水仙素的浓度和处理方法有关系。王小华等[5]以桔梗茎段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素浸泡的方法诱导多倍体,结果表明,以含0.1%秋水仙素处理40 h后诱导率最高,可达50%。鉴于愈伤组织增生速度显著高于丛生芽增生速度,本试验以桔梗茎段产生的愈伤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素添加到培养基上的方法诱导多倍体,更具有实际应用和推广价值,结果显示,含0.6%秋水仙素的培养基诱导率最高,可达37.5%。
  关于利用秋水仙素和DMSO诱导多倍体变异,在其它作物研究上报道较多,但在桔梗研究上尚未见报道。王凤宝等[6]研究表明,0.05%秋水仙素和2%DMSO混合水溶液间歇处理甘薯种子24 h,多倍体诱导效果较好。张旺凡等[7]利用2%DMSO混合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黄精,诱导率低,但是变异株倍性稳定性较好,整倍率较高。刘亚娟[8]采用0.05%秋水仙素和2%DMSO处理百合鳞片,诱导率达到86%。本试验用0.2%的秋水仙素和2%的DMSO混合处理桔梗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43.3%,且倍性稳定性好,变异明显。
  本研究以桔梗愈伤组织为诱变材料,采用秋水仙素添加到培养基、秋水仙素和DMSO相结合的复合诱变技术,首次探明山东桔梗诱导多倍体的条件和方法,缩短了其育种进程,获得了桔梗多倍体育种材料,为桔梗倍性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参 考 文 献:
  [1] 陈庆亮, 单成钢, 朱彦威, 等. 桔梗不育系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J]. 北方园艺, 2010,6:142-144.
  [2] 朱彦威, 单成钢, 倪大鹏, 等. 桔梗新品种鲁梗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J]. 山东农业科学, 2009,1:115-116.
  [3] 朱京斌, 陈庆亮, 单成钢, 等. 桔梗新品种鲁梗 2 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J]. 山东农业科学, 2012, 44(7):127-128.
  [4] 彭向东, 高山林, 朱丹妮. 桔梗同源四倍体株系的鉴定和桔梗皂甙D含量的比较 [J]. 药物生物技术, 2004, 11(6):351-355.
  [5] 王小华, 熊 丽, 屈云慧, 等. 中国桔梗多倍体诱导与鉴定 [J]. 云南植物研究, 2006, 28(6):593-598.
  [6] 王凤宝, 付金峰, 董立峰, 等. 秋水仙素和二甲基亚砜诱变选育短蔓型甘薯新品种短蔓3号 [J]. 2008, 22(2):169-174.
  [7] 张旺凡, 冯务群, 晁 志, 等. 黄精多倍体诱导初报 [J]. 中国种业, 2011,1:48-49.
  [8] 刘亚娟. 百合(Lilium spp.)离体快繁及多倍体育种研究 [D]. 重庆: 西南大学, 2009, 27-31.
其他文献
摘要:以酒糟菌渣为原料,在实验室内利用自行设计的发酵装置进行了批次发酵试验,探讨了菌渣厌氧发酵的产沼潜力及影响因素,并在农户沼气池内进行了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菌渣经过适当处理可实现高效发酵产出沼气,原料产气率可达0.133 m3/kg干物质,产气潜力约为秸秆的一半,但菌渣产沼气具有预处理方式简便、启动迅速等优点。菌渣产沼气的最佳参数为:将菌渣和牛粪以7∶3的配比(以干物重计)制作发酵原料,发酵原料
期刊
摘要:为更好地预防春大白菜生产中的抽薹现象,提高春大白菜生产水平,本研究选用23个适宜不同季节栽培的大白菜品种,利用电子数据采集记录仪研究了春季气温、地温变化特点及其对春季大白菜抽薹的影响,并比较了人工春化大白菜种子和田间直播两种方法鉴定大白菜耐抽薹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田间实测的24 h最低、最高温度与天气预报存在较大差异,增大了田间管理的难度。根据田间实测温度及其变化特点将春季气温、地温分成
期刊
摘 要:在“蒜-棉”套作下研究了不同密度(1.80万、2.55万、3.30万株/hm2)与整枝方式(常规整枝和简化整枝)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鲁05H9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密度下常规整枝处理的产量高于简化整枝处理,以3.30万株/hm2产量最高,籽棉与皮棉产量分别达到4 866.5 kg/hm2和1 945.0 kg/hm2;简化整枝下以2.55万株/hm2产量相对较高,但仍比同
期刊
摘要:本试验对抗虫耐除草剂棉花639017、当地棉花冀棉106在两种土壤类型条件下开展生存竞争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正常播种条件下,抗虫耐除草剂棉花和冀棉106在大坝沙壤土出苗率低于5%,在试验基地壤土出苗率低于10%,两种土壤类型下,棉花覆盖度均远低于杂草覆盖度,棉花株高仅20 cm左右,未完成正常生长发育。在地表撒播试验中,试验棉花均未出苗。另外栽培地竞争试验中,抗虫耐除草剂棉花株高及产量均低于
期刊
摘 要:为探讨马铃薯节水灌溉有效模式,研究了沟灌、滴灌、喷灌等不同灌溉方式及灌水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水量和高水量喷灌的产量和商品率最高,滴灌节水效果最好,隔行膜下沟灌、交替隔行沟灌虽与常规沟灌相比有一定的节水效果,但马铃薯商品性和产量明显下降。总体比较,在中原二季作地区,喷灌在保证马铃薯高产、高商品率的情况下,还能达到明显的节水效果,是较理想的高效灌溉模式。  关键词:马铃薯;沟
期刊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定量分析,对吡草醚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吡草醚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1.2~13.3 d,在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为5.6~6.8 d;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吡草醚2%悬浮剂以12~18 g a.i./hm2于小麦返青期施药1次,收获期小麦籽粒中吡草醚残留量均未检出(<0.002 mg/kg),均未超过最高残
期刊
摘 要:对冬小麦新品种长麦6135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早熟、抗倒、抗逆性强、抗多种病害和品质较好等特点;成穗率高、后期综合抗性好和群体质量高是其高产稳产的主要原因,这为今后小麦高产育种提供了现实佐证。  关键词:冬小麦;长麦6135;生育特点;育种启示  中图分类号:S512.1+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0-0041-02  长麦6
期刊
摘 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抗倒强度(D)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同一品种在灌浆的不同时期差异不显著;当D值超过25 N/m时田间未出现倒伏,20~25 N/m时出现少量倒伏,低于20 N/m时出现严重倒伏。D与总拉力F、外拉力f和花后13天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穗位高、穗高系数、倒折率、重心高及花后13天的节长和株节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穿刺力呈不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植株鲜重呈正相关、与气生根
期刊
摘 要:以11个紫薯品种为研究对象,探究品种间全粉糊化特性。结果表明,加与不加硝酸银各紫薯品种间全粉的 RVA 谱特征值均有显著差异。不加硝酸银全粉的峰值黏度范围为113.50~1 129.00 RVU;谷值黏度以渝紫7号最大,为674.50 RVU;烟0747和徐2001谷值黏度最小,同为56.50 RVU;徐8008崩解值最小,为54.50 RVU;渝紫7号终值黏度和回复值最大,分别为945.
期刊
摘 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用量对露地菜豆前期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土壤碱解氮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菜豆的前期产量和经济效益以纯氮用量为178 kg/hm2时达到最高,分别为8 690.48 kg/hm2和32 222.00元/hm2,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氮肥用量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二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565。过量施用氮肥会降低菜豆的前期产量和效益,菜豆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