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菜之味的“考究”与艺术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c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菜名家
  鲁菜,是起源于山东的齐鲁风味,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发型菜系,是历史最悠久、技法最丰富、难度最高、最见功力的菜系。
  鲁菜在技法上“五味均善”,品格“中和”、气派“正统”。如张起钧先生所说:“大方高贵而不小家子气,堂堂正正而不走偏锋,它是普遍的水准高,而不是一两样或偏颇之味来号召,这可以说是中国菜的典型了”。
  今人谈起鲁菜,却以“黑糊糊,黏糊糊,咸糊糊”误解,本刊陆续邀请鲁菜名家为之正名。
  有朋家宴创始人高亮,曾有多年中医经验。古人以为秀才学医容易,曾有如探囊取物的说法。秀才们熟稔传统文化,熟悉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熟悉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为学中医准备了良好的条件。而高亮的中医“功底”,也给他的美食探索很好的路径指引。中国人讲究”药食同源”,“君臣佐使”是方剂配伍的基本原则,也一样适用于食材的料理。在这个意义上,高亮的鲁菜味道,有外祖私房家传的味道,也有文化意义上的认同和选择。
  九转大肠:中药店进货的“肉桂”,享受瓦片“焙”过的待遇
  有朋家宴创始人高亮认为,鲁菜“事实上非常注重食材的品质和原味”,同时又对烹饪的技法要求极高。高亮外祖曾在济南以开饭馆为掩护,秘密传递情报。高亮幼年,多有机会出入汇泉楼,对九转大肠等鲁菜的滋味念念不忘。
  九转大肠最初名为“红烧大肠”,是济南汉族传统名菜,光绪初年,由济南九华林酒楼店主首创。许多著名人士在该店设宴时均备“红烧大肠”一菜。一些文人雅士食后,感到此菜确实与众不同,别有滋味,为取悦店家喜“九”之癖,并称赞厨师制作此菜像道家“九炼金丹”一样精工细作,吃此美肴,如服“九转”,可与仙丹媲美。从此,“九转大肠”之名声誉日盛。
  后经过多次改良,红烧大肠的味道不断提升,已经成为鲁菜系中“无法回避”的一道名菜。人们热衷于九转大肠,与它别具一格的做法分不开:下料狠,用料全,五味俱有,制作时先煮、再炸、后烧,出勺入锅反复数次,直到烧煨至熟。所用调料有名贵的中药砂仁、肉桂、豆蔻,还有山东的辛辣品:大葱、大姜、大蒜以及料酒、清汤、香油等。口味甜、酸、香、辣、咸兼有,烧成后再撒上芫荽(香菜)末,增添了清香之味,盛入盘中红润透亮,肥而不腻。
  在高亮看来,九转大肠往往是检验鲁菜厨师的试金石。合格的九转大肠,尝一口,口味甜、酸、香、辣、咸兼有,味厚而回味无穷。
  九转大肠中的五味,也有人以为是“酸甜苦辣咸”,并以人生五味自圆其说。但高亮更认同“酸甜香辣咸”的说法。这其中奥妙就在于入菜的一味中药——肉桂。很多厨师都是用的“桂皮”,多来源于调料市场,数元一斤。而在有朋家宴,这道菜用的是地道“肉桂”,大约二百四五十元一斤,和“砂仁”等中药一样,是来自于老牌建联中药店。此“肉桂”在入菜之前,高亮借用了炮制中药的办法,在瓦片上先“焙”了一下,才打成面入菜,以去腥提香。这样烹制出来的大肠没有中药味,不“恶”。这道菜的研制中,对材料的产地、质量、炮制方法的考究,是高亮中医功底的神来之笔。
  对原材料的选择,高亮也有自己独特的判断。他试用过很多品牌,最后决定采用“双汇”。因为在一份检测报告中,他发现唯有“双汇”的肝是合格的。以他的中医底子来判断,“肝”能合格,那么其他内脏自然是更信得过的。
  大肠是比较吃火的,有的饭店是用高压锅来处理,“有朋”则不然。先用盐和醋洗净,再用特定温度的水焯之,然后用尽量多的水放上葱姜开锅煮十分钟,挥发其脏腥味,然后再换温约六七十度的水,煮开锅后把锅盖敞开,让脏腥味跑走,清香味才能出来。
  当然,想要烧出大肠外焦里嫩的口感,火候的掌握是顶重要的,这与厨师的个人经验分不开。传统的“九转大肠”,高油高糖。出于健康的考虑,“有朋”的“九转大肠”已经放弃过油,但在糖汤里一过,照样可以外焦里嫩,且提香上色,这就看厨师对于油溫和糖温的把握了。
  软炸虾仁:两遍“油炸”与地道面香
  鲁菜中的炸虾仁,有“金黄酥脆”和“香软嫩滑”两种口味。后者以软炸虾仁为代表。
  市面上的软炸虾仁多是把虾仁裹上蛋液和泡打粉,下锅很快就能“膨胀起来”,炸一遍即可。这样的软炸虾仁,口感亦非常酥脆,但内行会吃到添加剂的味道,也缺少了这道菜中蕴含着鲁菜基因的那部分厚重感。
  有朋家宴的软炸虾仁,拥有着超高人气和回头率,吃过一回的食客往往惦记着下回再点。有别于市面上大部分软炸虾仁,有朋家宴的软炸虾仁呈微卷的长月牙形,虾仁大颗而饱满,一口下去,面糊的咸香与虾仁的甜鲜充斥口中,令人欲罢不能。
  有朋的软炸虾仁非常讲究。首先是虾的选择,不同于一般饭店采用的成品虾仁,“有朋”是从威海渔家定点选购新鲜虾,冷冻快递到济南,自行剥仁,以保证食材新鲜地道、口感鲜嫩有弹性;另外是面糊的调制,用最传统的面粉,完全不加任何泡打粉,炸出的虾仁才能散发出纯粹而充裕的面香。另外,根据客户的特殊口感,可微调淀粉和面粉的比例。
  软炸虾仁的秘诀还在于油温。有朋家宴的软炸虾仁严格遵循“两遍油炸”。第一遍油温大概在150度,“温油”炸熟。第二遍高温提香。炸完第一遍以后,虾仁虽香,但吃起来一包油比较腻。第二遍油温需要在190度左右,这个温度才能产生美拉德反应,去油提香上色。
  出锅后,一道合格的软炸虾仁不能有多余的油脂,但却充满着油炸过后的香气。而油温的控制,往往依靠厨师的经验来判断,食材的形态、油的状态、甚至热油反射到厨师脸上的温度,都能成为他们衡量的标准。
  鲁菜对厨师的要求可谓极其严苛。鲁菜界盛传一个段子:济南解放前,有一位食客在一家鲁菜馆吃饭,点了一个爆炒腰花,当时厨师偷懒,少颠了几下就出锅了,食客尝了一口就发觉味道不对,立刻叫掌柜的来理论。
  早年间在鲁菜馆学徒,要经历漫长的“打杂”过程,扫地、拉风箱、择菜洗菜,不知干第几个年头才能“站墩子”切菜,要想得到师父的真传,那更是要熬上很多年。而正是这样的“磨练”成就了鲁菜的“考究”。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味蕾被侵蚀破坏,鲁菜的老饕们,正在渐渐失传。“美食家少了,挑剔的食客少了,厨师们也就开始应付事儿,这对于鲁菜的传承是一种伤害。”高亮说。正如一道软炸虾仁,又有多少人能吃出它的内涵与风味呢?
  考究的锅气与格物的态度
  高亮认为,地道鲁菜,要讲究食材,还要遵循特定的烹饪规则,才能保持食材的生命力和魯菜的风味。
  以芹菜炒肉丝为例,肉丝要切的长短粗细一样,而且在过油炒的时候需要用铁筷子翻炒,以免肉丝断开。而凉拌芹菜,只取用马家沟芹菜菜心最嫩处,焯水过后还需要淋上一点芝麻油再拌,以锁住芹菜的水分。
  有朋家宴的鲳鱼,来源于威海的特定船家,以液氮冷冻保鲜运送到济南。这些鲳鱼多是7两左右,以保证清蒸鲳鱼的火候口味的一致。
   美食家们常说的“锅气”,是评判鲁菜的重要标准。一款合格的小炒菜烹调速度一定要快,即炒制时间要短,食材在炒锅内翻动,要求厨师动作娴熟、利落。时间一久,“味道就不对了”。另外,鲁菜也非常重视“勾芡”这个环节,勾芡的作用在于让调料和原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融合。上桌的佳品讲究汤汁紧紧包裹着食材,“有汁而不见汁,有芡而不见芡,有油而不见油”。
  在采访中,高亮对各种菜的温度是张口就来,如数家珍。他面试厨师,常常让其炒鸡蛋,看看厨师是否懂得靠温度来将蛋白质固化,出来独特的香味。
  “有朋家宴”有一道“芙蓉全蟹”,蟹肉洁白晶莹、软嫩如脑。在花生油推炒蛋清蟹肉的过程中,油温非常关键,大概是115度左右,比较难以掌握。温度高了,容易上色。温度低了,鸡蛋腥气。有朋家宴的厨师选用的办法是把锅烧热,然后再倒入115度左右的热油,这样在推炒蛋清蟹肉的过程中,热锅还在提供热量,让锅气成就这道菜的色香味。
  爆炒腰花也是有朋家宴的传统鲁菜,色泽红润、质地细嫩。这菜的玄机也不少。比如腰花要打成穗状而不是卷状,这样更容易受热入味,也容易散发腰骚味。复炸的温度应该在190度左右,容易上色提香,既能保持水分,又能表面焦化。油温高了容易“老梢”,油温低了容易包油,再烹制的时候包不住,盘子底下会有太多的油,影响品相和口感。
  这些温度的摸索,之前是老师傅们的经验,有的厨师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但到了高亮这里,他以格物的态度反复实践,找到可以量化的温度和分寸,颇有豁然开朗之感。
  翻着有朋家宴的菜谱,每一道菜高亮都能如数家珍。
  ?大虾也是有朋家宴的名菜。这道菜是鲁菜的高级宴席菜,原料选用中秋节之后上市的野生海捕大虾。只有这个季节的大虾和螃蟹一样,有虾油。先煎,再放汤?,最后要用勺子敲虾头,让虾油出来上色。有的饭店选的大虾不地道,做不出这个颜色,就各种办法上色,都不是正宗味道。
  锅塌蒲菜,蒲菜来源于淮安。爆炒腰花,以前是用洛口醋,现在有朋选择王村醋,取其产地相近风味相似。
  老高善于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在复杂的过程中享受一种专业的乐趣。有朋的葱油饼,他和做面点的大姐实验过多次,总感觉发哏,几乎想放弃。他拿着面叠着玩,跟叠被子一样放进了锅里,却误打误撞出了独特的口感。他后知后觉地琢磨到,原来卷起一拍的做法压出了面层之间的空气,所以不够饱满。
   所谓美食不如美器。有朋家宴的餐具、酒具多来自国外,看似简单,却手感舒服。餐盘都有保温层,上菜时都烫到80度左右以保证菜肴的温度和口味。作为一个前中医界人士,老高还看重的一点是:80度以上,可以消灭大部分病菌。
  鲁菜,是起源于山东的齐鲁风味,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中唯一的自发型菜系,是历史最悠久、技法最丰富、难度最高、最见功力的菜系。小时候吃“汇泉楼”的记忆牢牢地印在高亮脑海中,对美食的一切想象都可从一顿鲁菜中得到满足。
  如今,很多鲁菜都已经失传。曾经颇负盛名的油爆双脆是鲁菜菜系中传统的名菜之一。高亮介绍,正宗的油爆双脆的做法其实非常复杂,对火候的要求极为严苛,欠一秒不熟,过一秒不脆,是中餐制作中步骤极为复杂的菜肴之一。
  “油爆双脆”在鲁菜中地位之高,就连清朝著名文人袁牧都在《随园食单》中说道:“将猪肚洗净,取极厚处,去上下皮,单用中心,切骰子块,滚油爆炒,加佐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而现在,已经很难吃到正宗的油爆双脆了。
  但高亮们还记得 “油爆双脆”,还在坚守着鲁菜阵地。他经营的“有朋家宴”,谨遵鲁菜“蒸、煮、烤、酿、煎、炒、熬、烹、炸、腊、盐、豉、醋、酱、酒、蜜、椒”的烹调技法,依然在快餐时代追求“雍容华贵、中正大气、平和养生”的传统之味。
其他文献
2018年11月,林立专程从东北飞往昆明,以200元/人的价格雇了50个人。一款AJ(Air Jordan)联名鞋即将在昆明发售。由于人数占优,在经过24小时的漫长排队后,林立吃下了昆明市场总计26双鞋中的21双。  丰厚的回报随之而来:按照当时的发售价1299元、市场价5600元计算,这位东北庄家一双鞋赚了近4000元,利润率高达逾210%。  需求带来的是生意,远超供给的需求带来的则是炒作——
期刊
《我看可以》是著名画家韦辛夷先生的第三本艺术随笔。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文艺评论家宋遂良赞曰:“一个聪明人写的一本有趣的书。”韦辛夷先生作为“融古今中外于一体、得诗文史舆之四味”的实力派作家,其人、其画、其字、其文、其诗,《我看可以》可做管窥之用。   初识辛夷兄,首先使我感到惊讶的是他的藏书。只要踏入燕子山下那座幽静的院落,走进那套实际上并不湫隘的单元房,你马上感觉到闯入了一个由书籍垒成的世界,
期刊
坟头  就是砸进地里  拔不出来的  返回舱  对轩辕轼轲,你只能期待他的诗作会一次比一次更具有想象力,却不能期待触摸到他最终的想象力,这首诗即是证明:他怎么能把坟头与返回舱联系到一起?  这是一个太大的隐喻,人的一生就是一次星际旅行,你飞出去,还得飞回来,这是旅行意义上的旅行。飞出去,飞回来,砸进地里拔不出来,这是生命意义上的旅行。如圣经所说,生于尘土,必归于尘土。也如佛家所说,是一个轮回。本来
期刊
车窗外  农民在大地上耕种  这个屏保  已经存在了  几千年  用咔嚓声  一划  就能露出下面  如同碎屏的  兵荒馬乱  轩辕轼轲是当今诗坛辨识度最高的诗人。不论在哪本合集中,他的诗一眼就能看出来。我本人超喜欢他的诗,无论他的好诗劣诗都喜欢。我还曾经当面恭维他是李白再生。当然,是现代诗的李白,或口语诗的李白。杜甫可学,而李白不可学,这就是天才与高手的区别。轩辕轼轲无疑是天才。他诗文的想象力和
期刊
这是一段有滋味的历史。从甜头到零食,糖果是怎么征服人类的?    人类的甜牙  迄今为止,地球上还未发现哪个群体拒斥甜味的:动物普遍对甘甜有着最强烈的爱好;而植物也靠着有糖分的果实来诱惑动物帮助其扩散种子;人类最早的甜味记忆来自母乳中的乳糖,因此甜成为五味中最能带来愉悦和欣慰的那一种。  与水果和蜂蜜所获得的纯天然甜味相比,糖是更高阶的存在。  中国是最早开始人工制糖的国家,先民让谷子发芽,煮熟后
期刊
“一日三餐只能让人苟活着,零食才是生命的真谛”——这句话道出了不少吃货的心声。超市货架上备受欢迎的“巨型猪饲料”“单身狗粮”,不要真的以为是买来给动物吃的;“死神辣条”“地狱麻花”,美食博主口水与鼻涕横飞的真人试吃,带火了这些光看名字就能感受到火辣味觉的零食。“网红零食”热潮来袭,开启了零食界新渠道和新品牌的“小食代”……    辣条的网红之路  辣条变身为网红,2014年是关键的一年。  在那之
期刊
儿童文学领域,“纯文学”作家贡献了很大力量。当然,两者并非不可逾越,有着很深的关联性。有良好写作基础的作家,增加了儿童文学的艺术性,拓展了其外延。在山东,张炜和刘玉栋是两位儿童文学写作的重要代表。  张炜:从40多年前的《狮子崖》开始  遍观张炜的诸多作品,所透露出的童年意味可谓深刻。  2015年出版的《寻找鱼王》,是张炜第三部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一个山村少年苦苦寻找“鱼王”学艺的传奇故事。这部
期刊
从1958年开始,在沂蒙山区的许多农村,生产大队成立了林业生产队。    遵照上级“封山造林”的指示,我们村开始植树造林,并把造林的责任落实到每户社员,每家分管一片,负责浇水和管理。修剪下来的树枝,可以拿回家当柴禾烧。这在没有煤炭、柴禾奇缺的年代,无疑极大调动了社员看管山林的积极性。十几年过去,荒山已经树茂林密、郁郁葱葱了,我们村成为植树造林的模范村。“山林集体所有,分户管理”的典型经验也登上了《
期刊
儿童读物是我们阅读成长史中喝上的第一口奶。它的滋味在我们的血液里打下烙印。  当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只能在诞辰200周年的时候再次被读者想起,当铁臂阿童木化身为怀旧玩具商店的古董,当“没头脑和不高兴”只能作为某个年代生人之间的秘语和暗号,我们才知道,这第一口奶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时光流年,更是一代童话养一代人的奇妙体验。  童书的百年简史,承载着不同的儿童观和时代的深刻烙印。重读我们的童年阅读,足够成就
期刊
几年前在伦敦政经读书时,选修过“商业史”这门课,老师是个美国人,很喜欢东亚文化(以及喝酒),我们曾在小酒馆里探讨过这个问题。我们发现日本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民众喜欢创新和时尚前沿,但又本能地依赖怀旧和传统,两个极端的概念同时受追捧。大多活跃至今的日本百年企业,会在这两个极端中做出抉择:要么创新来顺应时代,要么遵从一成不变的传统。  前一阵子,我在日本参观了一个企业,它的发展历史很巧妙地结合了消费者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