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猪肉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肉类食品,能补充人体日常所需的基本蛋白质。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在生猪养殖中出现一些致死率较高的生物疾病。该文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这一疫情问题,针对其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作深入探究。
关键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畜牧业;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8.092
0 引言
自2005年,我国畜牧业生产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我国的生猪养殖产业带来巨大的威胁,对畜牧业生产者造成经济损失。而相关研究学者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研究中更加注重防治,相关部门的重视也为我国畜牧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 病原学特点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又称PRRSV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的单链型RNA病毒,其病毒分子分为有囊膜与无囊膜2种,对生猪的肺泡巨噬细胞具有较强的侵蚀性,在PAM中能诱使生猪产生呼吸道方面的疾病,使其PAM值下降为正常的50%,影响生猪的生理健康。该病毒分子具有一定的抗体依赖性,在一定程度的抗体影响下具有增强依赖性的作用,使生猪的免疫能力降低。患病的生猪在感染PRRSV病毒后,由于该病毒分子属于单链型RNA病毒,其突变频率较高,易分散为不同的毒株与分离株,使生猪的生理细胞与基因组产生突变或取代等现象[1]。
PRRSV病毒对寄生环境的温度与湿度较为敏感,在一般低温的状态下仍能保持稳定存活,PRRSV病毒关于温度方面的变化见表1。
2 临床症状与剖检特点
2.1 临床症状
生猪患有PRRSV病毒后,体温迅速升高为40~42℃,且食欲明显降低。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会伴随呼吸道感染而产生气管炎症,使病猪的呼吸功能逐渐衰弱,此外,眼结膜炎与眼睑水肿的情况也常有发生,患病猪皮肤会由于体温升高而逐渐发红,呈现出不规则的紫红色板块。尿液呈现出浓黄色,有明显的病态排便趋势。而病猪在感染PRRSV病毒后,精神症状十分明显,后肢无力感加剧,逐渐呈现出无法站立的姿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程5~10d。幼猪的发病率为100%。成年猪与种猪的发病症状多以高烧不退、食欲下降为主,成年母猪会出现流产或是死胎现象,通过一系列的临床诊治都可判断为患有高致病性的猪蓝耳病。
2.2 剖检特点
对患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解剖中,可明显观察出死猪的腹腔部位存在积液,且伴有纤维性的渗出物,這都是由于PRRSV病毒引起的生物细胞病变。死猪的肺部常出现水肿现象,由于病猪长时间受呼吸道疾病的困扰,肺部还会呈现出斑块状的褐色病变,淋巴结部位会明显充血、发紫,肾脏会出现水肿与出血斑块,死猪的脾脏器官会明显肿大,其他部分器官均有出血情况及其他病变的现象。
3 防治
3.1 畜牧养殖规模化
要更加全面地缓解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现象,需在养殖中进行科学管理,不同的群体隔离养殖,分开使用不同猪舍的器具与食物,一旦某一猪群爆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也不至于影响所有生猪[2]。这种养殖方式能为畜牧业生产者最大化的降低养殖风险,且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高频发生期间,能有效降低养猪场的经济损失。
3.2 加强幼猪疫苗防治
关于幼猪的安全保健工作,是生猪养殖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生产环节。通常仔猪在21~23日龄时,应注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进行防治,并且要在幼猪断乳后,适当的投喂药物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有效防止断乳过程中的幼猪应激反应,生产者可使用替米考星,增强幼猪猪群的抗病能力,关于药物的使用方法可见表2。
3.3 育肥中保健工作
(1)为促进生猪的动物机体免疫力的生长,需要14~16周龄期间在每吨饲料中掺入剂量为110g的泰乐菌素与200g的磺胺二甲嘧啶,使生猪猪群的整体免疫力得到提升[3]。
(2)对于养猪场的环境管理也十分重要,定期的消毒工作能达到有效杀菌的作用。同时在幼猪猪舍的管理工作中,生产者应采取适当的封闭管理,并保持猪舍的通风,使幼猪的生存环境始终处于干燥的环境下,减少因粪便产生的氨气。在动物疫病流行的期间,对患病的死猪猪体要进行焚烧或掩埋处理,禁止患病猪肉流入市场,更要从根源消除病毒源,使养猪场的管理模式更加现代化、科学化。
3.4 其他注意事项与防治工作
在发生急性的感染情况时,应作出及时的应对治疗工作,以控制生猪的发病情况,减少死亡率。治疗方案见表3。
4 结束语
在防治工作中,采取疫苗防治是最为有效的,但从饲料及其他方面提升猪群的免疫能力,是最为主要的。就目前我国的畜牧业生猪养殖产业发展分析,对并未产生疫情的猪群应尽量减少疫苗的使用,对于弱毒类型的疫苗更应慎重使用。
参考文献
[1]周雪瑞.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及其防治[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5):1153-1154,1157.
[2]王晓燕.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特点及其防治技术[J].福建畜牧兽医,2010,32(6):37-38.
[3]刘福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治 措施[J].中国动物保健,2016,18(10):59-60.
作者简介:周海(1988-),男,广西资源人,本科,助理兽医师,从事动物疾病防控工作。
关键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畜牧业;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8.092
0 引言
自2005年,我国畜牧业生产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我国的生猪养殖产业带来巨大的威胁,对畜牧业生产者造成经济损失。而相关研究学者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研究中更加注重防治,相关部门的重视也为我国畜牧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 病原学特点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又称PRRSV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的单链型RNA病毒,其病毒分子分为有囊膜与无囊膜2种,对生猪的肺泡巨噬细胞具有较强的侵蚀性,在PAM中能诱使生猪产生呼吸道方面的疾病,使其PAM值下降为正常的50%,影响生猪的生理健康。该病毒分子具有一定的抗体依赖性,在一定程度的抗体影响下具有增强依赖性的作用,使生猪的免疫能力降低。患病的生猪在感染PRRSV病毒后,由于该病毒分子属于单链型RNA病毒,其突变频率较高,易分散为不同的毒株与分离株,使生猪的生理细胞与基因组产生突变或取代等现象[1]。
PRRSV病毒对寄生环境的温度与湿度较为敏感,在一般低温的状态下仍能保持稳定存活,PRRSV病毒关于温度方面的变化见表1。
2 临床症状与剖检特点
2.1 临床症状
生猪患有PRRSV病毒后,体温迅速升高为40~42℃,且食欲明显降低。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会伴随呼吸道感染而产生气管炎症,使病猪的呼吸功能逐渐衰弱,此外,眼结膜炎与眼睑水肿的情况也常有发生,患病猪皮肤会由于体温升高而逐渐发红,呈现出不规则的紫红色板块。尿液呈现出浓黄色,有明显的病态排便趋势。而病猪在感染PRRSV病毒后,精神症状十分明显,后肢无力感加剧,逐渐呈现出无法站立的姿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程5~10d。幼猪的发病率为100%。成年猪与种猪的发病症状多以高烧不退、食欲下降为主,成年母猪会出现流产或是死胎现象,通过一系列的临床诊治都可判断为患有高致病性的猪蓝耳病。
2.2 剖检特点
对患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解剖中,可明显观察出死猪的腹腔部位存在积液,且伴有纤维性的渗出物,這都是由于PRRSV病毒引起的生物细胞病变。死猪的肺部常出现水肿现象,由于病猪长时间受呼吸道疾病的困扰,肺部还会呈现出斑块状的褐色病变,淋巴结部位会明显充血、发紫,肾脏会出现水肿与出血斑块,死猪的脾脏器官会明显肿大,其他部分器官均有出血情况及其他病变的现象。
3 防治
3.1 畜牧养殖规模化
要更加全面地缓解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现象,需在养殖中进行科学管理,不同的群体隔离养殖,分开使用不同猪舍的器具与食物,一旦某一猪群爆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也不至于影响所有生猪[2]。这种养殖方式能为畜牧业生产者最大化的降低养殖风险,且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高频发生期间,能有效降低养猪场的经济损失。
3.2 加强幼猪疫苗防治
关于幼猪的安全保健工作,是生猪养殖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生产环节。通常仔猪在21~23日龄时,应注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进行防治,并且要在幼猪断乳后,适当的投喂药物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有效防止断乳过程中的幼猪应激反应,生产者可使用替米考星,增强幼猪猪群的抗病能力,关于药物的使用方法可见表2。
3.3 育肥中保健工作
(1)为促进生猪的动物机体免疫力的生长,需要14~16周龄期间在每吨饲料中掺入剂量为110g的泰乐菌素与200g的磺胺二甲嘧啶,使生猪猪群的整体免疫力得到提升[3]。
(2)对于养猪场的环境管理也十分重要,定期的消毒工作能达到有效杀菌的作用。同时在幼猪猪舍的管理工作中,生产者应采取适当的封闭管理,并保持猪舍的通风,使幼猪的生存环境始终处于干燥的环境下,减少因粪便产生的氨气。在动物疫病流行的期间,对患病的死猪猪体要进行焚烧或掩埋处理,禁止患病猪肉流入市场,更要从根源消除病毒源,使养猪场的管理模式更加现代化、科学化。
3.4 其他注意事项与防治工作
在发生急性的感染情况时,应作出及时的应对治疗工作,以控制生猪的发病情况,减少死亡率。治疗方案见表3。
4 结束语
在防治工作中,采取疫苗防治是最为有效的,但从饲料及其他方面提升猪群的免疫能力,是最为主要的。就目前我国的畜牧业生猪养殖产业发展分析,对并未产生疫情的猪群应尽量减少疫苗的使用,对于弱毒类型的疫苗更应慎重使用。
参考文献
[1]周雪瑞.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及其防治[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5):1153-1154,1157.
[2]王晓燕.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特点及其防治技术[J].福建畜牧兽医,2010,32(6):37-38.
[3]刘福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治 措施[J].中国动物保健,2016,18(10):59-60.
作者简介:周海(1988-),男,广西资源人,本科,助理兽医师,从事动物疾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