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电影《篇篇情意劫》主角西尔维娅与休斯美丽的邂逅、才情的相吸及浪漫的爱恋,却演绎成可悲的结局,让人无法简单明了地道说这种迷离的爱恨。本文主要以西尔维娅自我的迷失、自我回归路上的挣扎与煎熬、绝望中的“希望”与解脱几点为线索,分析西尔维娅为何在磨难与绝望中最后选择自杀。
关键词: 自我 迷失 回归 绝望 《篇篇情意劫》
电影《篇篇情意劫》演绎的是西尔维娅·普拉斯和后来的桂冠诗人爱德华·休斯的爱情故事,美丽的邂逅、才情的相吸及浪漫的爱恋却演绎成可悲的结局,让人难以简单明了地道出说明这种迷离的爱恨,呈现了“死亡”这个永恒的主题。“死亡是一种幸福,是非常深邃的幸福……是在痛苦不堪的徘徊后踏上归途,是严重错误的纠正,是从难以忍受的枷锁桎梏中等到解放”[1]。
一、自我的迷失
电影《篇篇情意劫》推出西尔维娅·普拉斯最著名的一首诗歌《死亡》①:
死亡是一门艺术,
和其他事情一样。
我也可以把它做得极其出色。
我会做得如同身陷地狱。
我会做得如同身临其境。
我想你可能会说我很擅长此道。
作为序幕展开,预示了电影的结局是个悲剧,主人公西尔维娅·普拉斯的最终命运是死亡。“死亡”是一个贯穿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的主题,她在很多诗歌中都清晰地暴露出自己的疯狂、迷幻、极度的忧郁或痛苦、不能控制的激情、专注于自我、幽闭或狂躁等。作为美国自白派的代表人物,她的种种迷离的行为一般人难以理解,那是一种艺术家特有的艺术气质,或者说诗人特有的诗人气质。诗人罗伯特·洛厄尔曾经说:“几乎所有优秀的女诗人不是离过婚就是同性恋。”②西尔维娅·普拉斯就属于其中离婚的那一类,而后在生命最灿烂的时候,三十岁的她毅然决然选择以死这样一种“非存在”的形式证明自己生命曾经“存在”过的价值。她,是一个奇女子,也是一个烈女子。
西尔维娅·普拉斯这样一个个性、自我、有才气的女子,对于世界与生命的價值和意义,她有独特的感受和体悟。她认为生命价值的实现是通过死亡才能证明的,即以一种“非存在”的形式反证“存在”的意义,所以最终她选择了亲身实践,选择回应死神的感召。
电影开始时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歌发表后遭遇恶评,点点滴滴都成为她生活里郁积着的因子,对于傲性的人来说,这种郁积也许是不幸的预兆。直到西尔维娅看到了爱德华·休斯的诗歌《秋愁的闺友》,被其才气所吸引,舞会之后两人堕入爱河,西尔维娅之后曾预言:“我会因他而死”③,他们继而闪电结婚并过起了平常的小家庭生活。这一切变化得太快,生活的美感日渐幻影,当生活琐碎、孩子烦恼和生活日趋拮据击碎了新婚的宁静时,矛盾愈演愈烈。婚后的西尔维娅,也曾经与传统的女人一样以丈夫为重心。她搁置了自己的写作,以休斯为重心,为休斯打手稿、做饭等,渐渐地没了自我,生命的全部就是休斯,可是她看到的不是休斯幸福的微笑而是指责的眼神,休斯认为她要是在创作而不是在做这些“琐碎的事”他会更高兴。我想,这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不同:男人可以为爱付出但基本不是全部,而女人为了爱却可以放弃全部;男人对自己的要求至多是事业,而对女人的要求却是既要贤良淑德又要独立自主还要事业有成,这公平吗?仔细比对,并非男人给女人安全感,而是女人给男人温暖和呵护。女人本身的感性就决定了女性更易主动牺牲,就像西尔维娅这样很有个性的女子也不例外,她也有理想,她希望成为有名气的诗人,但当她结婚之后她却当了平平凡凡的妻子,喜欢操持家务,喜欢做好蛋糕等休斯回来。直到休斯的诗歌发表了,成为有名气的诗人,这一切背后不乏西尔维娅的努力和支持,可是休斯却没有在乎和顾及她的感受,他以一个成功诗人的身份指责和教导西尔维娅如何成为真正的诗人,如何才能写好诗?这些对于一个有强烈的自我个性而甘愿为了爱而丧失自我的女人来说,是莫大的折磨。
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可以有很多共同话题,可以很简单很幸福。但是如果两个人都是自我、傲性的人,也许一个人的成功就会变成另一个人的压力,因为“嫉妒”在作祟。西尔维娅不仅在生活琐碎中迷失了自我,而且在休斯的成功中迷失了自我。为了继续她的创作,他们搬回了原来的地方,随之不久后有了小孩,生活乱成了一团,琐碎种种让他们的爱情渐渐有了裂缝。休斯本来就是一个多情而有魅力和才气的男子,即使他爱西尔维娅,但是他根本做不到不“吸引”其他女人,尤其是那些年轻又漂亮的女孩,就像是西尔维娅当初被他吸引一样。生活的压力、休斯的成功及两人感情的冷却,使西尔维娅变得多疑、猜忌、小心眼和疯狂,她打电话调查追踪休斯的行踪、怀疑来家里做客的朋友阿希亚跟休斯有染、赶走来访的客人等,西尔维娅各种激烈的做法,使得休斯实在无法忍受,终于真的离开了她,也终于真的和阿希亚在一起,就像西尔维娅后来说的“这个女人是我造出来的,她是我诅咒出来的”④。生活的种种已经发展到了西尔维娅无法控制的地步,当她快要被生活压得崩溃的时候,她只有选择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孤单地离开。她付出却没有得到回报,而是受到更多的伤害。两个人在一起,必须是真爱、理解和自由而不是相互束缚,当失去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剩下的就只能是相互的折磨。
直到西尔维娅带着孩子走时,她已经完全丧失了自我,她挣扎着,渴望重新找回自我,她在生活中失去了希望,生活的压力和痛苦化作了她创作和表达的动力。离开之后的西尔维娅试着在创作中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
二、自我回归路上的挣扎与煎熬
西尔维娅在带着孩子离开时想到了自杀,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电影里近镜头的西尔维娅的眼神,那种绝望和无奈让观众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作“哀莫大于心死”,然而孩子们的哭声,还是把这个准备跨进死亡之门的西尔维娅暂时地唤了回来。暂时地停止迈向死神的步伐,把生活所带来的痛苦和压力全部化作写作的动力,她说:“真的,我从来没有这么快乐过,我也从来没写过这么多,像是……现在他走了,我也自由了,我终于可以写了。”从西尔维娅的这些简单的话语中,可见她跟休斯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为了心中曾经理想的爱情承受着多大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爱的压力、成名的压力等,而离开之后的她,反倒得到了解脱,在创作上似乎也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泄。独自一人操劳带孩子,还要在孩子的啼哭声中创作,我想这对女人对母亲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但是如果努力的结果是自己所期望得到的,那么再辛苦也是值得的,然而生活不单单凭努力就可以改变的。 此时在生活上万念俱灰的西尔维娅,创作上却写作大量的诗歌,还写了自传体小说《钟形罩》,随着自己作品的即将出版,西尔维娅有一丝丝“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感觉,生活貌似也有了一些新的启示,她开玩笑地说:“想找一个情人”,这让人觉得她似乎从创作中找回了曾经失去的自我和尊严,可是事实原来不是如此。《钟形罩》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充分表达了她疯狂、迷幻的精神状态,意象丰富独特,饱含了作者自己对现实人生中包括爱情的所有一切的失望,“钟形罩”是全书的一个中心意象。然而,该书出版之后,书评却使西尔维娅失望透顶,再一次丧失了信心和希望。直到圣诞节,休斯说来看孩子们和她,其实她有一丝丝重新燃起了希望,她以为休斯会回到她和孩子们的身边。其实,西尔维娅在休斯心中是有地位的,就像休斯对他的朋友说的“我不能回到她的身边,但我那么爱她”,“爱她”这是休斯和西尔维娅都知道的,就像西尔维娅说的“你跟她在一起,没有办法体会到跟我在一起的感觉”⑤。然而,当她对休斯说“离开她”,却听到了一个绝望的回应,休斯说:“我不能,她怀孕了。”这一切就像是晴天霹雳,对西尔维娅来说是绝对的不公平,当初离开休斯离开她的时候,她还不是已经有了两个小孩,而如今,不能回到她身边,竟是因为另一个女人怀孕了。虽然离开一个怀孕的女人,对她是不公平的,然而为照顾阿希亚的感受,就可以伤害西尔维娅吗?这对西尔维娅公平吗?
自我的回归,需要莫大的努力,但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达到成功的目的。因为这需要精神的支撑和慰藉,休斯的做法等于给了西尔维娅深深的一刀,让她直接瘫倒在寻找自我,回归自我的路上,这一次西尔维娅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了。
三、绝望中的“希望”与解脱
西尔维娅听到休斯最后的无情的答复后,她彻底崩溃了,选择走到绝望的尽头,重新开启新的“希望”,那就是从生中解脱,也就是——死,她,自杀了。自杀,一个现代人不会再陌生的词,几乎每个自杀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也许不被旁人所理解,但是事情不总是能被理解的,并不是所有自杀者都是懦弱的。
西尔维娅在一个早晨,在那个小屋子里,两个孩子还在甜美的睡梦中,她帮他们准备好了早餐,随后在瓦斯弥漫的空气里解脱了自己,给了自己绝望中的“希望”。也许,西尔维娅选择离开,对两个孩子来说是莫大的伤害,可是她心灵深处的那位死神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她的召唤,生活的灾难已经让她难以抗拒那“惑人”的声音了。
生與死,在人的一念之间;生活的苦与乐,亦在人的一念之间。
写到这,让我想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2]。人必须有自我有尊严,任何时候都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持自我和尊严,否则,当代替自我和尊严的外在的东西消失的时候,个体的存在就终将失去动力和勇气,那不仅是对生命的不负责,更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如果总是为了他人放弃自我,迁就他人,委屈自己,那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虽然,西尔维娅最后选择了死,但是我认为她的死是有一定认识价值的。因为她终于顺从了自我的召唤,终于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虽然是旁人不好理解或者觉得惋惜的结果。
生活着并不容易。但为了意义,还是千万不能轻易地放弃,挣扎着也要鼓起生活的勇气。
注释:
①②③④⑤引自电影《篇篇情意劫》。
参考文献:
[1][德]托马斯·曼.布登波洛克一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2][意大利]但丁著.张曙光,译.神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关键词: 自我 迷失 回归 绝望 《篇篇情意劫》
电影《篇篇情意劫》演绎的是西尔维娅·普拉斯和后来的桂冠诗人爱德华·休斯的爱情故事,美丽的邂逅、才情的相吸及浪漫的爱恋却演绎成可悲的结局,让人难以简单明了地道出说明这种迷离的爱恨,呈现了“死亡”这个永恒的主题。“死亡是一种幸福,是非常深邃的幸福……是在痛苦不堪的徘徊后踏上归途,是严重错误的纠正,是从难以忍受的枷锁桎梏中等到解放”[1]。
一、自我的迷失
电影《篇篇情意劫》推出西尔维娅·普拉斯最著名的一首诗歌《死亡》①:
死亡是一门艺术,
和其他事情一样。
我也可以把它做得极其出色。
我会做得如同身陷地狱。
我会做得如同身临其境。
我想你可能会说我很擅长此道。
作为序幕展开,预示了电影的结局是个悲剧,主人公西尔维娅·普拉斯的最终命运是死亡。“死亡”是一个贯穿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的主题,她在很多诗歌中都清晰地暴露出自己的疯狂、迷幻、极度的忧郁或痛苦、不能控制的激情、专注于自我、幽闭或狂躁等。作为美国自白派的代表人物,她的种种迷离的行为一般人难以理解,那是一种艺术家特有的艺术气质,或者说诗人特有的诗人气质。诗人罗伯特·洛厄尔曾经说:“几乎所有优秀的女诗人不是离过婚就是同性恋。”②西尔维娅·普拉斯就属于其中离婚的那一类,而后在生命最灿烂的时候,三十岁的她毅然决然选择以死这样一种“非存在”的形式证明自己生命曾经“存在”过的价值。她,是一个奇女子,也是一个烈女子。
西尔维娅·普拉斯这样一个个性、自我、有才气的女子,对于世界与生命的價值和意义,她有独特的感受和体悟。她认为生命价值的实现是通过死亡才能证明的,即以一种“非存在”的形式反证“存在”的意义,所以最终她选择了亲身实践,选择回应死神的感召。
电影开始时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歌发表后遭遇恶评,点点滴滴都成为她生活里郁积着的因子,对于傲性的人来说,这种郁积也许是不幸的预兆。直到西尔维娅看到了爱德华·休斯的诗歌《秋愁的闺友》,被其才气所吸引,舞会之后两人堕入爱河,西尔维娅之后曾预言:“我会因他而死”③,他们继而闪电结婚并过起了平常的小家庭生活。这一切变化得太快,生活的美感日渐幻影,当生活琐碎、孩子烦恼和生活日趋拮据击碎了新婚的宁静时,矛盾愈演愈烈。婚后的西尔维娅,也曾经与传统的女人一样以丈夫为重心。她搁置了自己的写作,以休斯为重心,为休斯打手稿、做饭等,渐渐地没了自我,生命的全部就是休斯,可是她看到的不是休斯幸福的微笑而是指责的眼神,休斯认为她要是在创作而不是在做这些“琐碎的事”他会更高兴。我想,这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不同:男人可以为爱付出但基本不是全部,而女人为了爱却可以放弃全部;男人对自己的要求至多是事业,而对女人的要求却是既要贤良淑德又要独立自主还要事业有成,这公平吗?仔细比对,并非男人给女人安全感,而是女人给男人温暖和呵护。女人本身的感性就决定了女性更易主动牺牲,就像西尔维娅这样很有个性的女子也不例外,她也有理想,她希望成为有名气的诗人,但当她结婚之后她却当了平平凡凡的妻子,喜欢操持家务,喜欢做好蛋糕等休斯回来。直到休斯的诗歌发表了,成为有名气的诗人,这一切背后不乏西尔维娅的努力和支持,可是休斯却没有在乎和顾及她的感受,他以一个成功诗人的身份指责和教导西尔维娅如何成为真正的诗人,如何才能写好诗?这些对于一个有强烈的自我个性而甘愿为了爱而丧失自我的女人来说,是莫大的折磨。
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可以有很多共同话题,可以很简单很幸福。但是如果两个人都是自我、傲性的人,也许一个人的成功就会变成另一个人的压力,因为“嫉妒”在作祟。西尔维娅不仅在生活琐碎中迷失了自我,而且在休斯的成功中迷失了自我。为了继续她的创作,他们搬回了原来的地方,随之不久后有了小孩,生活乱成了一团,琐碎种种让他们的爱情渐渐有了裂缝。休斯本来就是一个多情而有魅力和才气的男子,即使他爱西尔维娅,但是他根本做不到不“吸引”其他女人,尤其是那些年轻又漂亮的女孩,就像是西尔维娅当初被他吸引一样。生活的压力、休斯的成功及两人感情的冷却,使西尔维娅变得多疑、猜忌、小心眼和疯狂,她打电话调查追踪休斯的行踪、怀疑来家里做客的朋友阿希亚跟休斯有染、赶走来访的客人等,西尔维娅各种激烈的做法,使得休斯实在无法忍受,终于真的离开了她,也终于真的和阿希亚在一起,就像西尔维娅后来说的“这个女人是我造出来的,她是我诅咒出来的”④。生活的种种已经发展到了西尔维娅无法控制的地步,当她快要被生活压得崩溃的时候,她只有选择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孤单地离开。她付出却没有得到回报,而是受到更多的伤害。两个人在一起,必须是真爱、理解和自由而不是相互束缚,当失去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剩下的就只能是相互的折磨。
直到西尔维娅带着孩子走时,她已经完全丧失了自我,她挣扎着,渴望重新找回自我,她在生活中失去了希望,生活的压力和痛苦化作了她创作和表达的动力。离开之后的西尔维娅试着在创作中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
二、自我回归路上的挣扎与煎熬
西尔维娅在带着孩子离开时想到了自杀,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电影里近镜头的西尔维娅的眼神,那种绝望和无奈让观众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作“哀莫大于心死”,然而孩子们的哭声,还是把这个准备跨进死亡之门的西尔维娅暂时地唤了回来。暂时地停止迈向死神的步伐,把生活所带来的痛苦和压力全部化作写作的动力,她说:“真的,我从来没有这么快乐过,我也从来没写过这么多,像是……现在他走了,我也自由了,我终于可以写了。”从西尔维娅的这些简单的话语中,可见她跟休斯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为了心中曾经理想的爱情承受着多大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爱的压力、成名的压力等,而离开之后的她,反倒得到了解脱,在创作上似乎也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泄。独自一人操劳带孩子,还要在孩子的啼哭声中创作,我想这对女人对母亲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但是如果努力的结果是自己所期望得到的,那么再辛苦也是值得的,然而生活不单单凭努力就可以改变的。 此时在生活上万念俱灰的西尔维娅,创作上却写作大量的诗歌,还写了自传体小说《钟形罩》,随着自己作品的即将出版,西尔维娅有一丝丝“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感觉,生活貌似也有了一些新的启示,她开玩笑地说:“想找一个情人”,这让人觉得她似乎从创作中找回了曾经失去的自我和尊严,可是事实原来不是如此。《钟形罩》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充分表达了她疯狂、迷幻的精神状态,意象丰富独特,饱含了作者自己对现实人生中包括爱情的所有一切的失望,“钟形罩”是全书的一个中心意象。然而,该书出版之后,书评却使西尔维娅失望透顶,再一次丧失了信心和希望。直到圣诞节,休斯说来看孩子们和她,其实她有一丝丝重新燃起了希望,她以为休斯会回到她和孩子们的身边。其实,西尔维娅在休斯心中是有地位的,就像休斯对他的朋友说的“我不能回到她的身边,但我那么爱她”,“爱她”这是休斯和西尔维娅都知道的,就像西尔维娅说的“你跟她在一起,没有办法体会到跟我在一起的感觉”⑤。然而,当她对休斯说“离开她”,却听到了一个绝望的回应,休斯说:“我不能,她怀孕了。”这一切就像是晴天霹雳,对西尔维娅来说是绝对的不公平,当初离开休斯离开她的时候,她还不是已经有了两个小孩,而如今,不能回到她身边,竟是因为另一个女人怀孕了。虽然离开一个怀孕的女人,对她是不公平的,然而为照顾阿希亚的感受,就可以伤害西尔维娅吗?这对西尔维娅公平吗?
自我的回归,需要莫大的努力,但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达到成功的目的。因为这需要精神的支撑和慰藉,休斯的做法等于给了西尔维娅深深的一刀,让她直接瘫倒在寻找自我,回归自我的路上,这一次西尔维娅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了。
三、绝望中的“希望”与解脱
西尔维娅听到休斯最后的无情的答复后,她彻底崩溃了,选择走到绝望的尽头,重新开启新的“希望”,那就是从生中解脱,也就是——死,她,自杀了。自杀,一个现代人不会再陌生的词,几乎每个自杀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也许不被旁人所理解,但是事情不总是能被理解的,并不是所有自杀者都是懦弱的。
西尔维娅在一个早晨,在那个小屋子里,两个孩子还在甜美的睡梦中,她帮他们准备好了早餐,随后在瓦斯弥漫的空气里解脱了自己,给了自己绝望中的“希望”。也许,西尔维娅选择离开,对两个孩子来说是莫大的伤害,可是她心灵深处的那位死神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她的召唤,生活的灾难已经让她难以抗拒那“惑人”的声音了。
生與死,在人的一念之间;生活的苦与乐,亦在人的一念之间。
写到这,让我想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2]。人必须有自我有尊严,任何时候都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持自我和尊严,否则,当代替自我和尊严的外在的东西消失的时候,个体的存在就终将失去动力和勇气,那不仅是对生命的不负责,更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如果总是为了他人放弃自我,迁就他人,委屈自己,那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虽然,西尔维娅最后选择了死,但是我认为她的死是有一定认识价值的。因为她终于顺从了自我的召唤,终于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虽然是旁人不好理解或者觉得惋惜的结果。
生活着并不容易。但为了意义,还是千万不能轻易地放弃,挣扎着也要鼓起生活的勇气。
注释:
①②③④⑤引自电影《篇篇情意劫》。
参考文献:
[1][德]托马斯·曼.布登波洛克一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2][意大利]但丁著.张曙光,译.神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