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o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象并分析了原因,论述了问题意识的重要作用,提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
  【关键词】问题意识小学数学培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从中我们体会到问题的重要性,爱恩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开展。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学生不敢主动提问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学生担心:我提的问题太简单了,老师和同学会嘲笑吗?如果我提出的问题跟今天的上课没有关系,老师会批评吗?如果提出的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了,老师以后还会让我发言吗?如果……好多学生往往不敢提问,生怕老师批评或反感,生怕问题浅了引得同学嘲笑。要克服学生的紧张心理、害羞心理,打消学生的心理疑虑,让学生的心灵得宽松自由的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允许学生自由提问,允许学生提出幼稚可笑的问题。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性思维,心灵的自由,才会有心理的自由。因此,要克服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教师必须具有民主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条件。
  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使他们敢于提问题,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提问。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问题虽然有的是浅显的,有的是深奥的,但其中都孕育着智慧,孕育着一种求实精神,孕育着一种创造性人格的雏形,这往往是最最难得可贵的。
  2、对口头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可让他们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不敢在大众场合提问题的学生,可让他们在同桌或在小组内尝试提问或让他们在课外继续提问。
  3、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评比问题的数量与质量,确定小组或个人的竞赛成绩,学生将会在竞赛中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提问,可以在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提高比赛的趣味性。
  二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善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和善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要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就必须加强质疑问难的方法的讲授和指导,培养学生提问的技巧。
  1、引导学生预习后提出不理解的内容。
  数学教学也应当重视预习工作,我在教学实践中很重视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并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逐步提出以下预习要求:(1)阅读课本上例题的分析、解答过程;(2)根据例题要求,试操作;(3)选择与例题相仿的题目试练习;(4)对不理解的分析、解答过程做上记号,或记在笔记本上。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可在课前询问老师或同学,或课中学到哪一处时随时提问。这样不仅加强了预习能力的培养,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提问能力。
  2、引导学生看题后,提出想了解的问题。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将这种提问方式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
  不可能所有学生提的问题都会紧扣教学重难点,有时学生提的问题可能比较零散,甚至不着边际,此时教师要能迅速地从学生所提的问题中选取有价值的,紧扣教学重点的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对于那些学生目前不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要向学生作些说明,并及时肯定该生大胆提问的学习态度,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完新课后,要问学生: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一堂新课结束,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指导学生通读课本所学的新课内容,将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形成过程、应用题思路的分析过程等重新梳理一遍。在看书的过程中,若部分同学对某些内容还存疑点,可及时向老师或同学提问。
  只有让学生真正学会质疑、学会提问,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才会浓厚,学习责任感才会增强。只有让学生真正学会质疑、学会提问,才能真正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因人施教、因人施学的原则,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开发,进而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问题意识”已经逐渐成为现在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和能力。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必须的技能。同样,它也是学生发扬个性,展示自己的条件。最重要的是,“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学习知识,去认识世界。这对于学生,是终生受益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养成保持高度的重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当在每日的教学当中,逐渐渗透这种意识,从而使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
其他文献
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合格人才,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在创造中学会学习,教育应更多的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所说:“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考察,不仅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为重视考查能力的培养。如基本知识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所反映出来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实施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学习没有目标,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久而久之,对于学习,他们先是厌倦,而后放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上的差生。正是由于学习缺乏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的进步。因此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数学差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差生自学能力差:找不出问题的
细菌为了促进生物被膜(Biofilm , BF)的形成、提高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和定植能力,进化出了许多简洁的机制,用来加工、组装和分泌相应的功能性蛋白[1].目前已经在细菌中发现了9
期刊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国企干部去行政化举措,淡化行业、职业的行政色彩,突出其主导地位,实现政企职责分离.而对大部分国企而言,随着几十年的发展,企业内部行政级别的职数已经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定理、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吸收这些基础知识,掌握解题的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师的会“教”,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所以如何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对于我们教学才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的体会是要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必须在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为此,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创设有效的课堂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营造氛围,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只在学生探究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数学问题层层推进、不断深入、个个击破,直至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一、创设情境,营造自主探究空间  学生学习
本文以地方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为视角,对地方政府在经济宏观调控中的能力进行理论探讨,并进而讨论地方政府在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应对措施。为此,本文
《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指导纲要》指出: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事实上,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必须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或特征随时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否则就无法通过观察来研究和确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关系。可见,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是思想的触觉。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摘要】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  【关键词】主体性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