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食:上海菜

来源 :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nja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然说到古代餐桌那些事儿,那我们自然要谈一谈那些我国经典的美食!像什么八宝鸭、水晶虾仁、松江鲈鱼……看到这里,你们是不是已经开始流口水啦?话不多说,现在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位于江南地区的上海菜吧!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上海菜虽然没有进入中国的八大菜系,但上海本帮菜和上海小吃全国闻名哦。
  什么是上海本帮菜
   提起上海菜,大家就会想到一个名词:本帮菜。
   什么是本帮菜呢?这就要从上海的历史说起。唐代时,上海是一个小渔村,只有现在的松花区那么大,但是已经出现了独立的行政区划。在宋代,“上海”的叫法正式出现了。元代,这里开始建城,由县升级为府。到了明代,这里己经是很发达的城市了。全国各地的人涌入上海,也带来了各地的美食。每个地方的人都各自称帮,这样就有了京帮、津帮、豫帮、川帮、湘帮等,最多时达到十八帮。上海人是本地人,上海菜当然就被称为本帮菜了。
   现在,上海本帮菜在全国都有名气,可是过去,本帮菜并不出色。因为上海是港口城市,所以船工、搬运工很多,他们喜欢重口味的菜,又油又咸,一来下饭,二来能补充体力和因流汗而失去的盐分。当时,本帮菜用的是浓油赤酱,被其他精致又丰富的帮菜比了下去。
  有腔调的上海菜
   腔调在上海方言里是讲究、高档的意思。
   清代嘉庆年间,有个想改变本帮菜面貌的上海人,他开了家讲究的餐馆,起名叫人和馆。餐馆分为楼上楼下两层,下层是八仙桌加条凳,卖些传统的本帮菜,包括咸肉煮豆腐、肉丝煮黄豆等。
  八仙桌
   在这里,小编想说说八仙桌。八仙桌是一种四方形的桌子,每边可以坐两个人,所以称为八仙桌。而上海本帮菜通常是以八为单位,比如一场宴席,要有八道冷菜、八道热炒、八道大菜,而且经常用八仙桌。
   人和馆楼下卖的菜都在大锅里煮着,客人随到随吃,配上米饭就可饱餐一顿,价格很便宜。吃这样的本帮菜一般不用筷子,而是用汤勺,因为这些菜出汤很多。人和馆的楼上也是八仙桌,把条凳换成了舒适的靠椅,菜单上是一些精致的菜式,而且四季分明。比如春天有春笋鳝糊,
  夏天有爽口的糟菜,秋天的主角就是螃蟹,这里的蟹粉狮子头很有名,冬天会有什锦大砂锅和红烧肉供应。
  浓油赤酱
   在烹饪手法上,还是保留了“浓油赤酱”的特色,不过加入了冰糖,改良了菜品的色泽,口感也变得浓郁甜润,又不失鲜美。同时,用料也非常讲究,比如鱼下巴和鱼划水,都是非常软嫩的部位,还有现在已经失传的秃肺,据说是青鱼的肝脏,有药膳的作用。
   从人和馆开始,上海又陆续开了老正兴、德兴馆等餐馆,每家都有各自的绝活,还吸收了其他帮菜的特色,比如响油鳝糊,就采用了徽菜的做法。以人和馆为首,经过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努力,最终形成了有腔调的上海本帮菜。
  虾子大
   上海物产丰富,一年四季都有水产和蔬菜,上海人可不缺嘴。所以饭馆要想吸引客人,就要在烹饪手法上下功夫,火候、刀功缺一不可。下面,小編就向大家介绍一些本帮大菜。虾子大乌参是本帮菜中的头道大菜,由本帮宗师级大厨杨和生首创。杨和生有一位经营海味的朋友,在淞沪会战期间,因为战乱,乌参卖不出去,积压在仓库,这位朋友很着急。
   杨大厨为了帮朋友渡过难关,就琢磨起怎么用乌参烧制大菜。他和徒弟们一起钻研了很久,终于做出了虾子大乌参。这道菜功序极其复杂,仅涨发乌参就要用7天的时间。发好的乌参下油锅爆炒,再加入虾子、高汤勾芡,然后泼上滚热的葱油。装盘上桌的乌参油黑发亮,入口后软软的,又很筋道,口味是典型的本帮酱香,里面的虾子起到了提鲜的作用。
  扣三丝
   说到经典本帮菜,就不得不提到扣三丝,这道菜原料简单,但非常考验刀工。扣三丝出自十八帮菜之一的淮扬菜,是鲜咸口味。做法是把鸡胸肉煮熟后切成细丝,金华火腿切成细丝,鲜笋切成细丝,这就是三丝。取一只碗,在碗底放入一枚去蒂香菇,把切好的三丝层层码在碗里,要整齐并且紧实。把这碗三丝放蒸锅蒸15分钟,取出后倒扣在盘子里,
  浇上汤汁,放几片豌豆苗就大功告成了。
   由于鸡脯丝、火腿丝和笋丝相间,色泽很好看,做法中也有加入鸡蛋丝的,故被称作“金银扣三丝”,而它的成品形状像个山包,便又有了“金银堆积如山”的说法。后来还有餐馆推出了一人份的迷你扣三丝,用瓷杯代替碗,三丝切得像棉线一样细,多达2000根呢!
  种类繁多的糟菜
   糟菜又叫糟货,就是用糟卤浸泡卤制的菜,是江南一带独特的美食。糟菜在上海很受欢迎,特别是在炎炎夏日里。
  糟菜的做法
   糟菜历史非常悠久。江南盛产稻米,所以酿酒业发达,用酒糟制作美食的做法,从宋代就出现了。用来制作美食的酒糟又称香糟,香糟像泥巴一样,捏碎后加入黄酒和盐,以及香叶、桂皮等十余种香料,放置一夜自然发酵,第二天过滤出琥珀色的透明汤汁,这就是糟卤。把槽卤按比例兑入凉白开,放在容器中,想吃什么爱吃什么,扔进去就好啦。注意肉类要煮到断生,晾凉后再放进糟卤。
  万物皆可糟
   食材的品类很丰富,几乎什么好吃的都可以拿来糟一糟,比如肉类、蛋类、豆类,还有各种蔬菜。糟猪脚、糟猪肺、糟鸡翅、糟鸭掌、糟毛豆、糟虾、糟蟹都是有名的糟菜。糟菜淡淡的酒香和食材本身的味道搭配起来,变化万千,口感爽滑,真是妙不可言。
  
  在美食上,上海人很喜欢创新。有人把琼脂化开,加入糟卤中,这样就形成了像水晶一样的糟冻,入口即化。一到夏天,上海家家户户都要做糟菜,饭馆也有现成的糟菜出售,种类繁多。
   糟卤还可以用来做热菜,比如糟溜鱼片,还有著名的上海本帮菜糟钵头。糟钵头这道菜传说是一个乡下农妇发明的。农妇家里比较穷,买不起猪肉,就买些便宜的猪舌头、猪大肠等来解馋。猪下水腥气很重,这位农妇就把猪下水切成小块,放在钵头里,加入水、葱姜和糟卤,盖上盖子蒸半小时。出锅后撒上青蒜,再倒勺糟卤。农妇制作糟钵头时,全村人都闻到了香味,这样的猪下水一点腥气都没有,非常可口。糟钵头传到了城里,厨师又加入了高汤和黄酒,味道就更美啦。于是,糟钵头成了上海本帮代表菜。   南翔小笼包
   说起上海小吃,南翔小笼驰名中外。这种精致的小包子,以皮滑爽馅鲜美而闻名。上海话中并没有“包子”这个词,只有
  “馒头”,所以上海人管包子叫“肉馒头”。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在南翔镇有位做肉馒头很拿手的黄贤明师傅,他天天挑着担子来到古猗园叫卖肉馒头,很受食客的欢迎。
   于是,在古猗园挑担子卖肉馒头的人越来越多。没有“申请专利”的黄贤明很烦恼,于是决心让自己的肉馒头变个身。他用精白面粉做面皮,肥瘦相间的精猪肉做馅,用鸡汤煮肉皮,做成肉冻放入馒头馅里,还撒上研细的芝麻,这样一来馒头馅又鲜又香。肉馒头的材料变精致了,身材也变小了,一两面粉只能做
  10只小肉馒头。黄贤明还为可爱的小肉馒头定制了一批小笼屉。
  南翔小笼的吃法
   在小笼中蒸熟的小肉馒头皮薄馅大,像荸荠一样小巧玲珑,呈半透明状。黄贤明给这样的小肉馒头起名为“南翔馒头”,也就是南翔小笼(又称南翔小笼包),并开了店铺。这下,没人再来山寨他的肉馒头了……吃南翔小笼时,要用筷子配合汤匙小心地夹一只放在碟子里, 先戳个小洞吸吸汤汁,再把整只小肉馒头吞进口中。有的食客这套动作做得行云流水,一提一吸一吞,最后露出满足的表情,好惬意!
  鸡鸭血汤
   城隍庙是上海著名的旅游景点,那里有很多上海小吃出售,鸡鸭血汤是其中的人气王。鸡鸭血汤有100多年的历史,最初由一个叫許福泉的小贩首创。他使用很深的铁锅烧汤,这样的锅很特别,俗称
  “铁牛”。许福泉对“铁牛”做了一番改造,在锅中间用铝皮一分为二,有点儿像鸳鸯火锅。“铁牛”一半用鸡头鸡脚熬汤,另一半用来烫鸡鸭血。
   当有客人光顾的时候,
  许福泉就在碗中放入一些提前煮熟切片的鸡心、鸡肝、鸡胗、鸡肠和鸡蛋,加入鸡汤,再来一勺烫熟的鸡鸭血块,配上小葱,淋上几滴鸡油,再撒点儿胡椒粉。冬天来上一碗这样的汤,浑身都暖和。由于鸡鸭血汤价格便宜,味道又好,很快就在上海流行起来。现在的鸡鸭血汤有所改良,加入了豆腐、冬笋、粉丝等,让鸡鸭血汤“内容”更为丰富。上海城隍庙的老店,到现在还在使用许福泉改良的“铁牛”。客人想吃到一碗正宗的鸡鸭血汤,还要排队呢。
  擂沙圆
   上海人喜欢甜味,上海小吃当然少不了甜食。
   相传在清代末年,有一位雷婆婆开了间卖汤圆的小铺子,她的汤圆非常好吃,远近闻名。有一次,一位食客在品尝雷婆婆的汤圆后赞不绝口,很想带给家人尝尝,可是路途遥远。雷婆婆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她把煮熟的汤圆从锅中捞出,取出做红豆馅汤圆的红豆粉,把汤圆放在红豆粉中滚了几圈,沾上红豆粉的汤圆不用汤水也能保持美味,还很好携带。这位食客把滚过红豆沙的汤圆拿回家,家人品尝后连说好吃,于是雷婆婆的“擂沙圆”就这样出名了。
   小编已经沉浸在上海的美食里无法自拔,大家如果去上海的话,不要忘记品尝上海的美食哟!
其他文献
在北京地铁的大枢纽西直门站,每天都会上演无数次“拥挤风暴”。   暑假,我去北京旅游。傍晚,我们打算坐地铁回住的地方。我站在屏蔽门前最靠前的位置,眼看着从楼梯上走下一波又一波黑压压的人群,人们自觉地在站台上排成了许多列长长的队伍,我身后的人也越来越多,空气中夹杂着一股濃浓的汗臭味儿,这时的我额头上后背上也沁出了一层细汗。身后,一位老爷爷边用纸巾擦拭着脸上的汗水,边皱着眉头说:“车子快来呀,我快被挤
期刊
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车可以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一个很远的地方,正是有了车,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车,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多糟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这“车”吧!   你们看,“车”字是象形字。最初的“车”字多么像車厢、车轮、辕轭齐全的一驾车的样子呀!后来进行简化,像从上向下看到的车厢和两只车轮的样子,后来再简化成如今的“车”字。
期刊
为国争光,不是只有干大事的人才做得到。比如下面说的事,就经常发生在普通人当中:   一个姓刘的青年司机拉一位外宾游览北京城,他热情周到的服务使外宾深受感动。回国那天,外宾拿出1万多元外汇券要送给他作为酬谢。小刘有礼貌地谢绝了,说:“为外宾服务是我的责任,每个中国司机都会这样做。您的友情我领了,可钱我不能要。”外宾伸出拇指说:“只有在中国才会有这样美好的事情,中国人民确实伟大高尚!”   还有一
期刊
了解完车字的演变过程,鲁小班马不停蹄地又搜罗了好些关于古代“车”的知识!不看不知道,一看,真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而无比骄傲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车辆的国家之一。在介绍中国古代车辆发展史之前,鲁小班先来为大家讲一个故事,它里面就包含一款车——指南车。   相传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国南方有个九黎部族。有一年,他们的首领蚩尤与炎帝族发生了冲突。于是,炎帝族和黄帝族联合起来,在涿鹿同九黎族进行了一
期刊
湖南湘西的凤凰古城,是一个美丽的、有山有水、令人向往的地方, 它就像一位古典美人,美丽、端庄、秀雅……   清晨的凤凰闲暇悠然,那是一种远离尘嚣的静谧,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此时的它如一位惺忪美人,亭亭玉立在沱江之畔,气度不凡而又带着江南水乡的古风遗韵。旅游的人们生怕惊忧了这位晨起的美人,他们轻踏脚步,走过岁月沧桑的虹桥。   过不多久,静谧的凤凰欢动起来了,古朴的吊脚楼下,水车在蓝天白云下悠悠
期刊
老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孔圣人也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思是说:饮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无论哪个朝代,填饱肚子都是人们为之奋斗的头等大事!话不多说,咱们今天就来谈谈古人餐桌上的那些事儿吧。  奢侈品稻米饭   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还都是直接吃生肉、啃野果的。直到距今9000  年到8000年前,咱们的老祖先成功掌握了小米、水稻、小麦等谷物的种植方法后,才总算能喝上一口热腾腾的粥了。由于当
期刊
“阿嚏——阿嚏!”一大早,奶奶就连打了几个喷嚏。我连忙走上前摸了摸奶奶的额头,体温正常,没有发热,奶奶会不会是着凉了呢?于是,我焦急地问奶奶:“奶奶,您是不是着凉了?”奶奶揉着鼻子說:“昨天天气有点热,我拿掉了上面一层盖被,应该是着凉了,现在头疼得厉害。”   这可怎么办?我在屋里边踱着步边琢磨着,突然灵光一现,想起平时我着凉后,奶奶总会煮一碗姜汤给我喝,喝进肚里暖暖的,不久身子就舒服了。对,我也
期刊
夏天骄阳似火,很多人都不愿出门,整天呆在空调房里,无聊之际,心里在琢磨,古人怎么过夏天呢?亲爱的小朋友,你是不是也很好奇呢?告诉你吧,古代虽然没有电扇和空调,但古人的夏天却过得多姿多彩呢。  亲水避暑   亲水,是现代人纳凉避暑的首选,古人也不例外哦。   古人水边纳凉还往往与采莲结合起来。采莲是古人最热衷也最普及的娱乐方式,翻开唐诗宋词,《采莲曲》随处可见,版本多种多样,比如萧纲写的一篇:“晚日
期刊
爷爷去世了,一封电报把我和爸爸带上了通往边地的汽车——爸爸的爸爸是个道班工人,早退休了,可他舍不得离开公路,直到在那儿永远闭上了眼睛。   泪花在我的眼眶里打转,车窗外的一切都变得模模糊糊,只有爷爷慈祥的面庞老是在我脑海中闪现:白头发白胡子,嘴角上总挂着善意的微笑……   车子晃动着,白发白胡子晃动着,化作了天边的云朵。我抬头望天,阳光下的云层变幻着,变成了巨大的爷爷的头像,专注地望着我。噢,
期刊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忙着走亲访友,我家也不例外。这不,今天我又跟著爸爸妈妈购买送长辈的年礼去了。   超市里人山人海,每个人的小推车里都堆积如山,可怜的小推车几乎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我和爸爸妈妈好不容易挤到卖牛奶的摊位前,各种牌子的牛奶琳琅满目。我们挑了熟悉的蒙牛品牌,蒙牛纯牛奶原价每箱65元,新年促销价60元,买两箱就在原价上打9折。我问爸爸:“我们要  买几箱?”爸爸反问我:“你觉得怎么买合算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