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 自主创新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dianxitongguan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政治考试已经越来越侧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也就是政治题越来越“活”了,这就对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背条条”的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迎战中取胜,怎样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代的发展给我们政治教师提出了一个严肃而又艰巨的课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1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创新意识
  对于学习,学生如果有了兴趣才会积极地去学习,因此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自主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认识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地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2 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鼓励学生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在争辩中获得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都要充分肯定,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因为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寻找突破口的创新精神,而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性,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针对教材内容,教师结合时政热点将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它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为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在教学中,教师就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的问题已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对“神州七号”载人航天圆满成功这一事件,我们就可以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说明,绝大多学生能从“艰苦奋斗”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说明,这时教师可进行补充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党的三个代表”、“党的基本路线”等对我国航天事业所发挥的重大意义。此外,这一事件還可以应用到《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竞争与合作”中进行探讨。这样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同时又注意到了知识的综合和联系。
  总之,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自主创新思维的培养,因为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意识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初中政治考试在向着灵活多变的形式变化,政治课的教材也越来越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因此,政治课教学要真正的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教师要在自主课堂中,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高三班主任责任之大、任务之重,众所周知。而高三冲刺阶段尤为突出。往往有这样的情况,随着复习内容逐渐结束,我们的学生有时会产生一种复习完了任务完成了的错觉。一般高中的学生有的要求自己回家复习,甚至逃学。而高考又要求学生越是在最后的阶段,越要静下心来梳理知识,那么,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和往常一样,严肃认真地组织。在高三冲刺阶段,我们班主任应该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1 抓常规  高三后期两极分化严重,大多数
期刊
学生刚入初中学英语时,本来是满怀希望的,然而随着字母阶段的学习结束,以及在外语学习中又遇到接踵而至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渐渐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他们的好奇心也随之而去。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以下矛盾造成的:  1 新教材的难度和初中学生感知能力的矛盾  毋庸置疑,目前人教版新目标的初中英语教材是一套非常优秀的外语教  材。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贴近生活,兼顾听、说、读、写、练五大环节的安排,又着力于
期刊
解题学习策略即指解题的一般路径和方法。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解题策略的掌握。奥苏伯尔认为使学生掌握解题策略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关键任务。有关研究也表明,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是随着一系列策略的运用而发展提高的。  然而,学生的现状却表明,相当多的学生缺乏解题策略。他们拿到一道题,往往找不到思考点、突破口、不知何着手分析,尤其中下学生表现特别明显。因此学生碰到稍复杂的题或情节、内容稍有变更的题就
期刊
著名儿童文学家秦文君认为: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获得知识,提升品味,获得一种享受幸福的能力。这是我最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追求的一种境界。下面介绍几点有意的尝试。  1 运用现代教育技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以其能将文字、图像、动
期刊
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育人”也就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的本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主题班会就是教育学生的一项重要的集体活动,是班主任通过班集体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班主任老师通过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寻找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
期刊
【摘要】①利用电视媒体,普及提高儿童动手动脑的兴趣。②利用兴趣活动,推进学校科技活动的发展。③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实践活动,开启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④通过发现问题和去解决问题的活动,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⑤通过参与对外的创新作品大赛,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  【关键词】媒体普及;提高兴趣;参与活动;创新拓展;培养能力    我国早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因为科学技术才是国家富强的保障,从小培
期刊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符合自身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中成长,这样的教学才会变得更高度有效。那么如何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时进行有效教学,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体会。  1 激趣导入,启发儿童求知的心理需求  从小学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感知是认识过程的前导,是思维活动的源泉。感知不仅需要借助过去的经验或知识的帮
期刊
创新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创新能力是指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能量。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这种潜在的心理能量主要是靠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加以体现。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改进教法,探索出一条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
期刊
当今,积极开展“创新教育”致力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崭新而重要的课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各方面的竞争,但追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中小学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阶段,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创新教育是从传统教育发展中脱颖而出应运而生的,它与传统教育有着联系,同属教育范畴,均为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都需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创新教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历史教学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教学效果也得到一定提高。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大多数教师对历史新课程标准把握不准,对新理念的解读有误,因而在“教学目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辅教手段”等定位方面出现偏差。为此,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 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关注的是知识而不是学生能力  历史新课标很明确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