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基开挖施工技术及施工安全控制探究

来源 :人民交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xtronn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路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和人们出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开挖施工技术是其建设的主要组成.施工人员在应用公路路基开挖施工技术时,要掌握主要的技术要点,同时还要考虑周边的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采取更加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后续道路路基稳定性的要求.本文论述了公路路基开挖施工技术以及安全管理的措施.
其他文献
使用Gleeble-3500型热模拟试验机对轧制态TC21合金在α+β两相区进行压缩变形试验,研究了合金在不同热变形温度(870~960℃)、不同应变速率(0.001~1 s-1)条件下的组织和流变应力曲线,建立了流变应力本构方程和动态再结晶位错密度模型,并进行了显微组织模拟及验证.结果表明:合金的流变应力曲线呈现的软化机制以动态再结晶为主;应变速率一定时,变形后组织中α相含量随变形温度升高不断减少,α相尺寸先增大后减小;变形温度为870,900℃时,α相尺寸随应变速率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变形温度升至93
研究一种新型四自由度高速并联机器人动力尺度综合方法.该机构以R(R)(SS)2为支链且具有单动平台结构,与采用双动平台结构的此类机构相比,末端动平台质量更轻,从而具有良好的加减速性能.建立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并构造出可反映机构运动和力传递特性的链内/链间压力角,以及以单轴最大驱动扭矩全域最大值最小的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装配尺寸等几何约束和运动学性能约束,建立了以使机构动力学性能最优的机构尺度综合模型.在探究压力角和动力学性能随尺度变化规律后,给定具体约束条件,通过遗传算法优化得到一
对直径为8 mm的密封螺塞用锻造正火态45钢棒进行(750~880)℃×15 min淬火和550℃×30 min高温回火处理,研究了不同淬火温度下试样的显微组织、断口形貌和硬度,分析淬火温度对开裂的影响,并对热处理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淬火温度为750,780℃时,淬火后试样均未发生开裂,而当淬火温度为800~880℃时均发生了开裂;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组织中铁素体减少,晶粒尺寸增大,硬度先升高后降低;在800~830℃淬火时,淬火开裂的原因为过冷奥氏体在马氏体转变相区冷却速率过大,组织应力在试样外层
材料和结构形式是影响机械结构设计的两个主要因素,随着新型复合材料、新型制造工艺以及新型结构模式的不断出现,尤其是机械结构在复杂载荷条件下可能表现出的塑性、蠕变、损伤累积、疲劳等非线性行为对于结构承载性能的影响,使得设计与评估方面的工程问题尤为显著.传统的材料选择与结构设计相对无关、顺序评估方法不再能完全满足现有需求,因此在结构设计中不应将材料简化为给定的性能和参数.以材料与结构形式的耦合作用实现更理想的结构性能要求在设计时综合评估材料特征、制造工艺、结构形式的影响,并持续进行参数调整和优化.为了实现耦合材
期刊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网络的形成和不断发展,列车行驶速度和行车密度的不断增加,钢轨服役的过程中会产生复杂多样的伤损,严重地影响了铁路运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铁路已因大面积频繁出现伤损逐步进入到伤损检测监测和养护维修阶段.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科研团队在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特别是钢轨检测监测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为了广泛开展学术和技术交流,全面展示研究和应用成果,并进一步探讨该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发展方向,促进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检测监测及结构健康运维管理的加
期刊
软体足式机器人因其优越的移动性能及面对复杂地形的通过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由于受到材料性质、驱动方法及制造工艺等多方面的限制,如何实现软体足式机器人的创新结构设计,提升软体机器人的运动速度和负载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综述从仿生结构与驱动方法的角度对目前软体足式机器人的研究发展进行了系统阐述.由于软体机器人多为连续变形结构,加之软材料的物理非线性和软结构变形的几何非线性,力学建模与仿真一直是软体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瓶颈.梳理了目前软体机器人的主要建模理论,总结了软体机械臂的建模与控制方法,进一步
为了实现食管、胃、结肠等宽裕环境内诊断与治疗,双半球胶囊机器人需要实现稳定的滚动行走.为了探究旋转磁场强度、旋转速度、阻尼等参数对胶囊滚动动态性能的影响,确定胶囊姿态角变化范围,结合旋转磁场随动效应建立了双半球胶囊拉格朗日滚动动力学模型,采用区间状态转移矩阵逼近算法求得状态转移矩阵,通过分析状态转移矩阵特征指数,确定了能够实现稳定滚动的临界和最优控制参数.提出了基于激光系统的胶囊滚动姿态检测方法,模型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磁场强度的减小及磁场旋转角速度的增加通常有利于机器人滚动动态稳定性的增强
通过热锻+固溶处理制备了具有3种晶粒形态(细小、粗大和伸长)的HR3C钢,研究了其在700℃时效500~2000 h后的显微组织、析出相形貌、硬度和冲击韧性,探讨了晶粒形态对其时效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粗大晶粒的HR3C钢晶粒尺寸分布均匀,M23 C6碳化物沿晶界连续析出,硬度及冲击韧度低,时效后呈脆性断裂;具有细小晶粒的HR3C钢晶粒尺寸分布均匀,M23 C6碳化物在晶界呈链状分布,硬度和冲击韧度较高,时效后呈脆性和韧性混合断裂;具有伸长晶粒的HR3C钢晶粒尺寸分布不均匀,M23 C6碳化物在晶界分
近年来,在轨服务技术日趋成熟,因此在空间技术研究领域在轨组装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度.研究了一种大折展比高刚度索杆张拉式六棱柱组装单元及三爪式对接接口机构,并对其运动学及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空间结构组装单元和一种结构为三爪式的对接接口,进行在轨组装时可应用该接口.接着,分析了空间结构组装单元的运动学特性,验证了组装单元具有良好的展开与锁定功能.最终,通过对大型结构体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发现了结构体的基频受到多个参数的影响,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得到了具体的影响关系和灵敏度,为在轨组装空间
针对多无人机系统利用有限时间环形编队算法执行环形编队任务时易发生碰撞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人工势场法的多无人机有限时间环形编队控制算法,引入一组与障碍物移动方向垂直的辅助势场,避免了多无人机在快速编队过程中发生内部碰撞,并解决了传统人工势场法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为验证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在无人机初始位置、势场影响范围、包围半径等参数相同的情况下进行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可有效地避免多无人机在环形编队过程中发生碰撞的问题.为进一步验证算法的实用性,采用三架轴距450 mm的“X型”旋翼无人机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