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明智的年代,这是愚昧的年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一百多年前,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所写下的这段经典语录,放在今天的中国看起来依然如此适用。因为人类社会自从进入到狄更斯所处的工业革命时代后,这个世界的变化就开始不断加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效率和速率成倍提升,无论对于一个人、一个城市还是一个国家而言,想要在错综复杂、风云突变的经济环境中找寻出一条正确的出路,都变得异常艰难。
在距离狄更斯写《双城记》过去153年后的今天,这同样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史无前例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依然阴霾不散,出口形势依旧严峻,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们即将迎来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国民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我们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正是在这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有两座城市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宁波和温州。
在金庸小说中,少林是江湖第一大门派,正所谓“天下功夫出少林”,而丐帮则是江湖第一大帮派,涌现出乔峰、洪七公等一大批英雄豪杰。在中国经济版图中,不管是少林派还是丐帮,宁波商人历史文化悠久,积淀深厚,行事低调稳健,诚信大气,因而广受赞誉;而温州商人则恰如丐帮,帮众团结一心,敢闯敢拼,屡建奇功,行事高调激进,灵活大胆,故此褒贬不一。
甬商和温商,乃是浙商的两大主流,都是中国商人的杰出代表,都曾创造过属于他们的辉煌,都曾在不同时期有力推动过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过时至今日,他们所面临的境遇却大不相同。
“温州模式”风光不再
曾几何时,温商以时代弄潮儿的形象站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最前沿,“弄潮儿向潮头里,手把红旗旗不湿”。当年温州作为一座誉满全球的“制造之城”,温州企业称雄中国皮革、锁具、打火机、眼镜、皮鞋、低压电器等诸多行业,俨然成了“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最多时候,温州光打火机的企业就有1000多家,然而如今只剩下100家左右,就连温州人最骄傲的制鞋厂也从发展高峰时期的6000家降到现在的2000多家,许多原先交给温州外资订单,现在已有80%交到了印度、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国家。
最近几年,人们说起温州,更多的不再是当年温州人引以为傲的“温州模式”,也不是褒奖温州人吃苦进取精神的“四千万”,而是温州炒家四面出击,炒高了楼价后去炒煤炭,炒高了煤价又去炒石油、炒大蒜,炒黄金、炒艺术品……使得温州人在全国人民心中的美誉度直线下降,人们避温州炒家如避蝗虫。
中国社科院发表的2012社会蓝皮书显示,在温州1100亿元民间借贷资金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房地产项目投资或集资炒房的占20%,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上利滚利的占40%,投机及不明用途的占5%。也就是说,在愈演愈烈的民间借贷潮中,越来越多的温商热衷于玩“钱生钱”的投机游戏,而不再愿意踏踏实实做实业。而他们不愿做实业的原因也是人所共知的老生常谈: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上涨、土地价格上涨、税负过重、融资困难、出口萎缩……
任何一个只有充满泡沫的虚拟经济而实体经济已空心化的城市都注定要走向崩溃。因此近一年中,我们听到关于温州的新闻几乎全都是负面的:从温州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温州老板跑路甚至自杀的新闻不绝于耳,到温州房价大降40%,六成投资客被套。今年上半年,温州更以5%的经济增速排名浙江全省倒数第一,人均GDP也被丽水赶超,居全省末位。
如今,无论是GDP增速、出口增速、房价、企业开工率等许多刚性数据的表现,还是本刊记者实地采访的切身感受都无不表明:温州经济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也最痛苦的转型期,以低成本的小商品制造业为核心的“温州模式”已难以为继,如果不赶快转型,温州经济将步入深不见底的黑洞中。
“宁波模式”日渐崛起
与叱咤风云、敢为人先的温商相比,在过去几十年中,甬商的光芒显然要暗淡许多,这一方面是由于甬商的性格所致,另一方面,宁波在过去经济景气的大环境下,其发展速度的确不如温州。然而当潮水退去之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大部分温商原来都在裸泳,但许多甬商却早就穿上了泳裤。
虽然同样以民营企业为主体,虽然经济发展同样倚重外贸,虽然同样面临出口订单缩水的困境,但正是由于甬商的稳健甚至保守的经商理念,使得宁波较少出现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的新闻。更重要的是,面对挑战,承载着宁波经济发展的历史积淀,如今宁波正在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宁波模式,其既不同于政府不管不问,完全放开,易导致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的“温州模式”,也不同于地方政府强力介入,大包大揽的“苏南模式”,而是一种宁波特有的混合经济创新发展之路。
这种混合经济模式,不单是指宁波企业所有制结构中固有的民企、国企和外企三分天下,并且以民企为核心的格局进一步稳步和加强,更重要的是指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嵌入式发展——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手段行程企业组织模块化和企业管理集成化,大幅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
混合经济模式同时还意味着企业发展战略的多元化、多样化,即从过去单一的外贸加工,只赚取“微笑曲线”中最可怜的那部分利润,到以各种手段,将企业经营范围扩展到上游的产品研发和下游的品牌建立和渠道扩展,获取产业链的整体利润,从而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双城三问
当然,我们之所以关注甬温双城,目的并不是刻意抬高“宁波模式”,贬低“温州模式”。在下文中,我们将通过专家访谈和甬温全面对比,揭示出甬温两地之所以会形成今天各自不同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命运,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无论是甬商还是温商,都在以最适合他们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只不过当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行时,无论是甬商还是温商都必须要做出改变,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我们关注甬温双城的真正目的,是以这两座极具代表性的城市是切入点,试图寻找整个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三大问题的答案:一、以温州为代表的低端制造业如何升级成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是经济转型中最紧迫最重要的问题;二、国企和民企究竟应该如何共处?国企改革路在何方?这是经济转型中最敏感也最困难的问题;三、金融业是经济发展的纲,纲举目张,金融改革缺席的经济转型注定无法深入,如何才能平衡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使之互相促进?正在推进中的温州金改会向何处去?这是经济转型中最易被忽视的问题。尽管甬温双城的个案或许并不适用于中国所有地区,但如果温州模式能够痛定思痛,绝处逢生,宁波模式能够再接再厉,做大做强,对我们的经济转型就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最后回到本文开头引用的那段名言,或许可以对今天这个时代的情况稍作一些修改:这或许是个很坏的时代,因为无论是改革还是转型都艰难无比,但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时代,因为只要我们还有梦想,还在努力,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一百多年前,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所写下的这段经典语录,放在今天的中国看起来依然如此适用。因为人类社会自从进入到狄更斯所处的工业革命时代后,这个世界的变化就开始不断加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效率和速率成倍提升,无论对于一个人、一个城市还是一个国家而言,想要在错综复杂、风云突变的经济环境中找寻出一条正确的出路,都变得异常艰难。
在距离狄更斯写《双城记》过去153年后的今天,这同样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史无前例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依然阴霾不散,出口形势依旧严峻,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们即将迎来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国民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我们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正是在这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有两座城市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宁波和温州。
在金庸小说中,少林是江湖第一大门派,正所谓“天下功夫出少林”,而丐帮则是江湖第一大帮派,涌现出乔峰、洪七公等一大批英雄豪杰。在中国经济版图中,不管是少林派还是丐帮,宁波商人历史文化悠久,积淀深厚,行事低调稳健,诚信大气,因而广受赞誉;而温州商人则恰如丐帮,帮众团结一心,敢闯敢拼,屡建奇功,行事高调激进,灵活大胆,故此褒贬不一。
甬商和温商,乃是浙商的两大主流,都是中国商人的杰出代表,都曾创造过属于他们的辉煌,都曾在不同时期有力推动过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过时至今日,他们所面临的境遇却大不相同。
“温州模式”风光不再
曾几何时,温商以时代弄潮儿的形象站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最前沿,“弄潮儿向潮头里,手把红旗旗不湿”。当年温州作为一座誉满全球的“制造之城”,温州企业称雄中国皮革、锁具、打火机、眼镜、皮鞋、低压电器等诸多行业,俨然成了“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最多时候,温州光打火机的企业就有1000多家,然而如今只剩下100家左右,就连温州人最骄傲的制鞋厂也从发展高峰时期的6000家降到现在的2000多家,许多原先交给温州外资订单,现在已有80%交到了印度、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国家。
最近几年,人们说起温州,更多的不再是当年温州人引以为傲的“温州模式”,也不是褒奖温州人吃苦进取精神的“四千万”,而是温州炒家四面出击,炒高了楼价后去炒煤炭,炒高了煤价又去炒石油、炒大蒜,炒黄金、炒艺术品……使得温州人在全国人民心中的美誉度直线下降,人们避温州炒家如避蝗虫。
中国社科院发表的2012社会蓝皮书显示,在温州1100亿元民间借贷资金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房地产项目投资或集资炒房的占20%,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上利滚利的占40%,投机及不明用途的占5%。也就是说,在愈演愈烈的民间借贷潮中,越来越多的温商热衷于玩“钱生钱”的投机游戏,而不再愿意踏踏实实做实业。而他们不愿做实业的原因也是人所共知的老生常谈: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上涨、土地价格上涨、税负过重、融资困难、出口萎缩……
任何一个只有充满泡沫的虚拟经济而实体经济已空心化的城市都注定要走向崩溃。因此近一年中,我们听到关于温州的新闻几乎全都是负面的:从温州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温州老板跑路甚至自杀的新闻不绝于耳,到温州房价大降40%,六成投资客被套。今年上半年,温州更以5%的经济增速排名浙江全省倒数第一,人均GDP也被丽水赶超,居全省末位。
如今,无论是GDP增速、出口增速、房价、企业开工率等许多刚性数据的表现,还是本刊记者实地采访的切身感受都无不表明:温州经济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也最痛苦的转型期,以低成本的小商品制造业为核心的“温州模式”已难以为继,如果不赶快转型,温州经济将步入深不见底的黑洞中。
“宁波模式”日渐崛起
与叱咤风云、敢为人先的温商相比,在过去几十年中,甬商的光芒显然要暗淡许多,这一方面是由于甬商的性格所致,另一方面,宁波在过去经济景气的大环境下,其发展速度的确不如温州。然而当潮水退去之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大部分温商原来都在裸泳,但许多甬商却早就穿上了泳裤。
虽然同样以民营企业为主体,虽然经济发展同样倚重外贸,虽然同样面临出口订单缩水的困境,但正是由于甬商的稳健甚至保守的经商理念,使得宁波较少出现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的新闻。更重要的是,面对挑战,承载着宁波经济发展的历史积淀,如今宁波正在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宁波模式,其既不同于政府不管不问,完全放开,易导致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的“温州模式”,也不同于地方政府强力介入,大包大揽的“苏南模式”,而是一种宁波特有的混合经济创新发展之路。
这种混合经济模式,不单是指宁波企业所有制结构中固有的民企、国企和外企三分天下,并且以民企为核心的格局进一步稳步和加强,更重要的是指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嵌入式发展——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手段行程企业组织模块化和企业管理集成化,大幅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
混合经济模式同时还意味着企业发展战略的多元化、多样化,即从过去单一的外贸加工,只赚取“微笑曲线”中最可怜的那部分利润,到以各种手段,将企业经营范围扩展到上游的产品研发和下游的品牌建立和渠道扩展,获取产业链的整体利润,从而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双城三问
当然,我们之所以关注甬温双城,目的并不是刻意抬高“宁波模式”,贬低“温州模式”。在下文中,我们将通过专家访谈和甬温全面对比,揭示出甬温两地之所以会形成今天各自不同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命运,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无论是甬商还是温商,都在以最适合他们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只不过当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行时,无论是甬商还是温商都必须要做出改变,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我们关注甬温双城的真正目的,是以这两座极具代表性的城市是切入点,试图寻找整个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三大问题的答案:一、以温州为代表的低端制造业如何升级成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是经济转型中最紧迫最重要的问题;二、国企和民企究竟应该如何共处?国企改革路在何方?这是经济转型中最敏感也最困难的问题;三、金融业是经济发展的纲,纲举目张,金融改革缺席的经济转型注定无法深入,如何才能平衡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使之互相促进?正在推进中的温州金改会向何处去?这是经济转型中最易被忽视的问题。尽管甬温双城的个案或许并不适用于中国所有地区,但如果温州模式能够痛定思痛,绝处逢生,宁波模式能够再接再厉,做大做强,对我们的经济转型就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最后回到本文开头引用的那段名言,或许可以对今天这个时代的情况稍作一些修改:这或许是个很坏的时代,因为无论是改革还是转型都艰难无比,但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时代,因为只要我们还有梦想,还在努力,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