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的适用性问题引起了国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面临着经济建设、社会治理、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社会问题等来自多方面的发展压力,我们需要探索出一条更行之有效、更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来规划我国未来的发展道路。本文从发展型社会政策在国际上实施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出发,立足于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论述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的适用性。
发展型社会政策,从最初被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定义为调节财产所得和劳动所得之间分配不均问题的手段,演变到如今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住房福利、文化教育、人口政策、食品安全、城市规划等各个政策方面的“积极的福利政策”,其核心是注重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注重长期的协调发展,进而达到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甚至其他各方面政策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理想状态。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实践的国际经验和教训
(一)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实践经验
这里所说的第三世界国家主要是指经济上欠发达、社会矛盾突出的一些非洲国家。在非洲,社会政策的积极实践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几位主要领导人的积极推动。如在非洲国民大会上提出的“重建与发展规划”,承诺采纳发展型社会政策思想,鼓励民主参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消除贫困,促进人力资本的投资。在联合国召开的社会发展国际峰会上,曼德拉总统对国家建设中实施发展性福利策略予以肯定并作出重要承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年,南非新政府社会福利部发表了《社会发展白皮书》,并与次年执行。这些计划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缺乏政策的协调和宣传,加上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没有得到全面贯彻。
(二)亚洲国家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实践经验
亚洲多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一直在为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实施作出巨大的支持和努力,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建立之初只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自我储蓄型养老保障,参加者只有到退休年龄后才能提取账户资金,缺乏互助性、灵活性和保障性。后来政府认识到资金保障作用的有限性,对基金账户进行了合理的改革,储蓄金中央公积金的职能和范围都有了显著的扩充。时至今日,新加坡的个人中央公积金账户包括三个方面,即普通、医疗和特殊账户。其应用范围也扩大到购买房屋、投资、医疗支付、教育借贷、家庭互助和意外事件防范等方面。从本质上来说,中央公积金是由国家发起和管理的,雇主和雇员参加、予以储蓄和提取免税的职业性个人账户储蓄计划,而社会中最为贫困的阶层往往没有固定的工作,无法建立个人账户,因此并不能享受到这种全面的保障,使得两极分化严重。虽然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实施某些具有全民性的个人账户政策,但是由于贫困阶层往往收入不高,能够积累的资金有限,这种缺乏整个社会统筹的社会保障措施的抗风险能力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事实也如此,金融危机后,亚洲地区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面临的冲击引起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新审视。
(三)西方国家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实践经验
西方国家是社会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发源地。由于不堪高福利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开始实施紧缩性的社会福利政策,在削减现有福利待遇的同时,把目光放在激发公民工作的积极性上,依次摆脱由于高福利造成的政府财务危机。相对而言,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则往往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实践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典范。尽管,瑞典的社会政策与欧洲其他国家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但、其更为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结合,通过确保高就业率,该国的社会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北欧国家则在实施投资型社会政策的同时仍然十分注重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因而,这些国家的教育水平高且受众群体广泛,由此促进了人力资本发展与社会融合。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的妇女就业率高、贫困率低、贫困的代际传递水平低。
(四)发展型社会政策实施的国际经验和教训
首先,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实施高度依赖经济,又为经济建设服务,而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发展,或者说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次,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实施需要符合各国的国情,根据本国的发展现状和特征,个性化的制定政策体系,不能生学硬套或是照搬全抄,否则不仅会受到来自国际和民众的质疑,同时政策的功能也难以实现,政策的效果不尽人意,甚至可能起到一些负面效应。
二、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制度化和路径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民对社会福利的观念和社会权利的行使在认识上有了深刻的改变,以往的补缺型社会政策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种供需上的矛盾将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需要通过政策引导达到一种新的社会福利状态。这种新的福利状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社会问题得到更为有效的控制、人们的需要得到更为全面的满足、公民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有更公平和更多的机会。
而要实现这种和谐的福利状态,发展型社会政策是我们最正确的政策路径选择。发展型社会政策有目的的将社会政策和方案与经济发展的总战略相关联,其主要的方式和手段是社会发展。发展型社会政策强调的是全民性和宏观聚焦,更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我们看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人们的寿命有了大幅度延长、医疗卫生的进步也让人们的健康有了保障、人们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在这种看似繁荣的状况下,却出现貧困饥饿、住房拥挤、妇女歧视、军费扩张等不合理状况,这种和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社会发展就是“扭曲发展”。这种现象在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例如建国初期的大跃进运动,这种饮鸩止渴、竭泽而渔的发展形式缺少积极的社会政策的配合,会非常可怕的“无发展的增长”。 因此,对于背负着巨大人口压力、环境压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压力的我国,必须走发展型社会政策的道路,只有统一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才能走正确的发展之路,同时不产生或尽可能减小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和新问题。
(二)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与我国科学发展观理念高度契合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并重的新时代,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成为我党执政的新理念。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社会政策意涵,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应当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后果,对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做出说明。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突出强调,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对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判断为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提供了操作基础。近年来,中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权益保护给予重大关注,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又明显地实践“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的理念。可以设想,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社会福利意识形态中关注困难群体的取向会更突出,对弱势群体、困难群体权益的保护必将被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相应的社会政策将会陆续出台并实施。我们可以发现,基于这种从上到下的福利观念的认识的改变,为发展型社会政策在我国的实现提供了第一性的意识形态基础,因此发展型社会政策在中国会被政府和公民积极地推行。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其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所以,其深层价值和理念与社会政策有深刻的联系,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又有赖于社会政策。科学发展观既要求发展,又要讲协调,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轴心价值是基于社会公正理念上的发展,二者的内在契合性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发展型社会政策可以作为科学发展观在社会政策领域的操作化模式。
(三)发展型社会政策实践的现实基础与我国目前社会状况高度统一
从经济发展来看,良好的经济发展给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实施带来了雄厚的资金保证,保障了其资金链条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虽然有目共睹,但是由于特殊的国情,我们必须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实现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发展问题上要避免资源和经济的浪费,需要发展型社会政策。
从理论发展上来看,我们不仅吸收了如梅志里的社会发展战略、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以及阿玛蒂亚森的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理论,还可以总结和借鉴其他国家在发展型社会政策实施过程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在研究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在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拥有相对比较充足的理论支持,并且还会逐步完善。
从社会发展上来看,经济发展的变动、人们福利意识的改变、社会结构的转型使我国出现了新的社会问题,就业问题、女性在职场上遭受的不公平的对待,以及住房难,上学贵,看病难等体现出我们目前的发展是短期发展,缺少可持续性,而这些社会问题要想得到良好的解决就需要发展型社会政策。
从政策推行上来看,我国政府和领导人都十分注重民生、发展问题,这就为发展型社会政策在我国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一项全国性、社会性的政策安排,发展型社会政策要想在实施过程中顺利进行,要想取得预期的目标和理想的效果,就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只有得到政府的充分干预,才能使发展型社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只停留在表面,真正发挥社会政策的发展功能和调节功能,最终实现科学的发展。
从理念上来看,发展型社会政策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和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发展理念在意识形态上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这为发展型社会政策在我國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上层建筑保障。由此来看,发展型社会政策在我国实施会有良好的理念基础,对我国有很强的适用性。
(作者单位:长春科技学院)
发展型社会政策,从最初被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定义为调节财产所得和劳动所得之间分配不均问题的手段,演变到如今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住房福利、文化教育、人口政策、食品安全、城市规划等各个政策方面的“积极的福利政策”,其核心是注重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注重长期的协调发展,进而达到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甚至其他各方面政策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理想状态。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实践的国际经验和教训
(一)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实践经验
这里所说的第三世界国家主要是指经济上欠发达、社会矛盾突出的一些非洲国家。在非洲,社会政策的积极实践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几位主要领导人的积极推动。如在非洲国民大会上提出的“重建与发展规划”,承诺采纳发展型社会政策思想,鼓励民主参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消除贫困,促进人力资本的投资。在联合国召开的社会发展国际峰会上,曼德拉总统对国家建设中实施发展性福利策略予以肯定并作出重要承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年,南非新政府社会福利部发表了《社会发展白皮书》,并与次年执行。这些计划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缺乏政策的协调和宣传,加上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没有得到全面贯彻。
(二)亚洲国家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实践经验
亚洲多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一直在为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实施作出巨大的支持和努力,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建立之初只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自我储蓄型养老保障,参加者只有到退休年龄后才能提取账户资金,缺乏互助性、灵活性和保障性。后来政府认识到资金保障作用的有限性,对基金账户进行了合理的改革,储蓄金中央公积金的职能和范围都有了显著的扩充。时至今日,新加坡的个人中央公积金账户包括三个方面,即普通、医疗和特殊账户。其应用范围也扩大到购买房屋、投资、医疗支付、教育借贷、家庭互助和意外事件防范等方面。从本质上来说,中央公积金是由国家发起和管理的,雇主和雇员参加、予以储蓄和提取免税的职业性个人账户储蓄计划,而社会中最为贫困的阶层往往没有固定的工作,无法建立个人账户,因此并不能享受到这种全面的保障,使得两极分化严重。虽然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实施某些具有全民性的个人账户政策,但是由于贫困阶层往往收入不高,能够积累的资金有限,这种缺乏整个社会统筹的社会保障措施的抗风险能力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事实也如此,金融危机后,亚洲地区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面临的冲击引起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新审视。
(三)西方国家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实践经验
西方国家是社会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发源地。由于不堪高福利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开始实施紧缩性的社会福利政策,在削减现有福利待遇的同时,把目光放在激发公民工作的积极性上,依次摆脱由于高福利造成的政府财务危机。相对而言,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则往往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实践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典范。尽管,瑞典的社会政策与欧洲其他国家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但、其更为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结合,通过确保高就业率,该国的社会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北欧国家则在实施投资型社会政策的同时仍然十分注重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因而,这些国家的教育水平高且受众群体广泛,由此促进了人力资本发展与社会融合。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的妇女就业率高、贫困率低、贫困的代际传递水平低。
(四)发展型社会政策实施的国际经验和教训
首先,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实施高度依赖经济,又为经济建设服务,而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发展,或者说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次,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实施需要符合各国的国情,根据本国的发展现状和特征,个性化的制定政策体系,不能生学硬套或是照搬全抄,否则不仅会受到来自国际和民众的质疑,同时政策的功能也难以实现,政策的效果不尽人意,甚至可能起到一些负面效应。
二、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制度化和路径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民对社会福利的观念和社会权利的行使在认识上有了深刻的改变,以往的补缺型社会政策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种供需上的矛盾将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需要通过政策引导达到一种新的社会福利状态。这种新的福利状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社会问题得到更为有效的控制、人们的需要得到更为全面的满足、公民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有更公平和更多的机会。
而要实现这种和谐的福利状态,发展型社会政策是我们最正确的政策路径选择。发展型社会政策有目的的将社会政策和方案与经济发展的总战略相关联,其主要的方式和手段是社会发展。发展型社会政策强调的是全民性和宏观聚焦,更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我们看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人们的寿命有了大幅度延长、医疗卫生的进步也让人们的健康有了保障、人们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在这种看似繁荣的状况下,却出现貧困饥饿、住房拥挤、妇女歧视、军费扩张等不合理状况,这种和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社会发展就是“扭曲发展”。这种现象在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例如建国初期的大跃进运动,这种饮鸩止渴、竭泽而渔的发展形式缺少积极的社会政策的配合,会非常可怕的“无发展的增长”。 因此,对于背负着巨大人口压力、环境压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压力的我国,必须走发展型社会政策的道路,只有统一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才能走正确的发展之路,同时不产生或尽可能减小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和新问题。
(二)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与我国科学发展观理念高度契合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并重的新时代,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成为我党执政的新理念。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社会政策意涵,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应当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后果,对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做出说明。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突出强调,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对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判断为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提供了操作基础。近年来,中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权益保护给予重大关注,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又明显地实践“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的理念。可以设想,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社会福利意识形态中关注困难群体的取向会更突出,对弱势群体、困难群体权益的保护必将被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相应的社会政策将会陆续出台并实施。我们可以发现,基于这种从上到下的福利观念的认识的改变,为发展型社会政策在我国的实现提供了第一性的意识形态基础,因此发展型社会政策在中国会被政府和公民积极地推行。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其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所以,其深层价值和理念与社会政策有深刻的联系,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又有赖于社会政策。科学发展观既要求发展,又要讲协调,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轴心价值是基于社会公正理念上的发展,二者的内在契合性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发展型社会政策可以作为科学发展观在社会政策领域的操作化模式。
(三)发展型社会政策实践的现实基础与我国目前社会状况高度统一
从经济发展来看,良好的经济发展给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实施带来了雄厚的资金保证,保障了其资金链条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虽然有目共睹,但是由于特殊的国情,我们必须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实现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发展问题上要避免资源和经济的浪费,需要发展型社会政策。
从理论发展上来看,我们不仅吸收了如梅志里的社会发展战略、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以及阿玛蒂亚森的以自由为核心的发展理论,还可以总结和借鉴其他国家在发展型社会政策实施过程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在研究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在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拥有相对比较充足的理论支持,并且还会逐步完善。
从社会发展上来看,经济发展的变动、人们福利意识的改变、社会结构的转型使我国出现了新的社会问题,就业问题、女性在职场上遭受的不公平的对待,以及住房难,上学贵,看病难等体现出我们目前的发展是短期发展,缺少可持续性,而这些社会问题要想得到良好的解决就需要发展型社会政策。
从政策推行上来看,我国政府和领导人都十分注重民生、发展问题,这就为发展型社会政策在我国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一项全国性、社会性的政策安排,发展型社会政策要想在实施过程中顺利进行,要想取得预期的目标和理想的效果,就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只有得到政府的充分干预,才能使发展型社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只停留在表面,真正发挥社会政策的发展功能和调节功能,最终实现科学的发展。
从理念上来看,发展型社会政策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和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发展理念在意识形态上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这为发展型社会政策在我國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上层建筑保障。由此来看,发展型社会政策在我国实施会有良好的理念基础,对我国有很强的适用性。
(作者单位:长春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