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人们一般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只要求学生记住、会做练习、考试拿个好分数, 而不注重能力的培养,这已不适合时代的要求。生物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许多高中学生比较难以适应,部分学生对生物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对学生加强三种能力的培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创造力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作者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学生感兴趣的小问题,激发学生去主动观察。如在“观察青蛙”的实验中,在实验课开始即可联系生活实际设问:青蛙是什么变成的?青蛙是怎样吃食物的?短短的几句话就可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他们听课就会格外认真。
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注重细节的指导,在观察众多的生物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1)为什么要用紫色的洋葱外表皮?(2)蔗糖溶液的浓度为什么是百分之三十?(3)用动物细胞行吗?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得出质壁分离的原因和原理,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通过探究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巩固生物学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探究能力是学习生物应培养的一种能力,主要是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的精神,探究性思维,以及探究的一般方法。
首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点燃探究思维的火花,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会遇到思维偏差。此时教师应加以引导,指点迷津,使学生产生顿悟。有的课程内容枯燥乏味,过程复杂多变,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此时教师要善于采用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就会变“厌学”为“乐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并保护他们的探究精神。
其次,让开放性和伸展性成为探究活动的显著特点,在生物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背景下,及时发现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新“生长点”,提供一些有难度的问题,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如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面进行重新认识等。在“脊蛙的反射“中,完成了观察脊蛙的搔扒反射实验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探索:(1)撕下蛙的腹部皮肤;(2)切断蛙的坐骨神经;(3)破坏脊髓。在以上几种情况下对比观察脊蛙能事出现搔扒反射,从而让学生知道反射必须建立在反射弧完整的基础上。又如在学生学习了“茎的输导作用”的生物原理之后,为了证明“有机物是树皮内的筛管输导的”,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外寻找树枝“环剥”树皮和长时间形成的“枝瘤”。或用“对照法”培养植物,使学生藉此了解到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从而解决了在课堂上不便操作的困难。
再次,设“疑”导“思”是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多角度出发进行导“思”导“疑”。“疑”的提出既要有“质”的体现,又要有“量”的要求。并且“疑”的设置应切入教学的重点、难点,组织学生在短时间内去说理、讨论,以获得较多的技能。在教学“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时,学生按课本完成了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一实验后,可以引导学生将蔗糖溶液改为尿素溶液,让学生重复实验过程。学生会发现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并未加清水而细胞就能自动复原。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从而对选择透过性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动手、动脑、用心的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在质疑的基础上创新是培养创造力的捷径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最主要的能力,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何入手呢?勇于质疑,提高质疑能力就是一条“捷径”质疑能力就是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没有质疑就没有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就不会有创新。高中学生思维敏捷,富有创造潜能,需要我们去设法激活。生物实验相对其它实验更复杂些,在生物实验中可以经常犯一些“小错误”,促使学生质疑。如进行学生实验,准备材料用具时有意多放了一些器材或药品,让学生对实验器材、药品质疑,把多余的器材、药品排除,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实验器材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疑问。这样不断设疑解疑,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打下了基础。生活中的生物无时不有,我们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围绕一定课题的学习研究性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这正是我们生物教学的中心的核心。
总之,学习生物就应把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这三者最佳地结合起来,要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学习才能取得长足进步。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作者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学生感兴趣的小问题,激发学生去主动观察。如在“观察青蛙”的实验中,在实验课开始即可联系生活实际设问:青蛙是什么变成的?青蛙是怎样吃食物的?短短的几句话就可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他们听课就会格外认真。
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注重细节的指导,在观察众多的生物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1)为什么要用紫色的洋葱外表皮?(2)蔗糖溶液的浓度为什么是百分之三十?(3)用动物细胞行吗?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得出质壁分离的原因和原理,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通过探究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巩固生物学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探究能力是学习生物应培养的一种能力,主要是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的精神,探究性思维,以及探究的一般方法。
首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点燃探究思维的火花,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会遇到思维偏差。此时教师应加以引导,指点迷津,使学生产生顿悟。有的课程内容枯燥乏味,过程复杂多变,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此时教师要善于采用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就会变“厌学”为“乐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并保护他们的探究精神。
其次,让开放性和伸展性成为探究活动的显著特点,在生物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背景下,及时发现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新“生长点”,提供一些有难度的问题,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如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面进行重新认识等。在“脊蛙的反射“中,完成了观察脊蛙的搔扒反射实验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探索:(1)撕下蛙的腹部皮肤;(2)切断蛙的坐骨神经;(3)破坏脊髓。在以上几种情况下对比观察脊蛙能事出现搔扒反射,从而让学生知道反射必须建立在反射弧完整的基础上。又如在学生学习了“茎的输导作用”的生物原理之后,为了证明“有机物是树皮内的筛管输导的”,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外寻找树枝“环剥”树皮和长时间形成的“枝瘤”。或用“对照法”培养植物,使学生藉此了解到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从而解决了在课堂上不便操作的困难。
再次,设“疑”导“思”是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多角度出发进行导“思”导“疑”。“疑”的提出既要有“质”的体现,又要有“量”的要求。并且“疑”的设置应切入教学的重点、难点,组织学生在短时间内去说理、讨论,以获得较多的技能。在教学“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时,学生按课本完成了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一实验后,可以引导学生将蔗糖溶液改为尿素溶液,让学生重复实验过程。学生会发现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并未加清水而细胞就能自动复原。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从而对选择透过性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动手、动脑、用心的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在质疑的基础上创新是培养创造力的捷径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最主要的能力,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何入手呢?勇于质疑,提高质疑能力就是一条“捷径”质疑能力就是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没有质疑就没有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就不会有创新。高中学生思维敏捷,富有创造潜能,需要我们去设法激活。生物实验相对其它实验更复杂些,在生物实验中可以经常犯一些“小错误”,促使学生质疑。如进行学生实验,准备材料用具时有意多放了一些器材或药品,让学生对实验器材、药品质疑,把多余的器材、药品排除,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实验器材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疑问。这样不断设疑解疑,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打下了基础。生活中的生物无时不有,我们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围绕一定课题的学习研究性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这正是我们生物教学的中心的核心。
总之,学习生物就应把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这三者最佳地结合起来,要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学习才能取得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