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传统之式合习得之情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gf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所有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教学历史最为悠久,教学经验最为丰富的一种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从字词出发,进而翻译句子,最后整合成篇,进行理解、分析、鉴赏。这一方法清晰、有条理,但学生难以感受到文章连贯的文气、流畅的文意。而文言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重头戏,主要是字词、语句和内容三大重点。笔者于是尝试逆传统教学之式,以“文”为起点,在感受文意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细化句意、词义,从读文开始,逐渐译句、明词,让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文意,学习词句,这种方式,可以顺利消除传统教学的弊端。
  一、字词掌握,在篇句中追底
  对文言文的字词教学,古代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读写实践结合,逐行抄写、逐字解释,认、读、写、用分进击合,讲、抄与个别传授结合,集中识字等,长期效果虽然好,学生学习之后,能久不忘记,但从大量不连贯的字、词入手,分离学习,很少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所花费的时间,也是今天的文言文教学所消耗不起的。根据新课标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教材中的文言注释,是以字词为主力的,它们主要是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这是编者认为的重、难点字词,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所遭遇的疑难字词量,会在这个标准上有所浮动,如果是接受能力和识记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还好办,否则,采用集中解决字词的方式进入文本学习,则会使另外一部分各方面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厌学文言文的情绪。
  其实,文言字词的学习旨在帮助理解文本,所以很多教师认为,文章阅读是一件从小到大的事,只有在对每一个字都精确把握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掌握每一句话的意思,进而正确了解文意。但事实却不一定如此,如我们平时浏览文章、阅读小说时,遇到少数陌生的词语,跳读也并不影响对文章主要意思的理解,有时读过去后,进入到事件的某个深度,还可能会蓦然领悟了陌生字词的含义(在教学中,这点可有意强调),这种由大及小的閱读法,显然更符合人的懒惰心理,也更受学生欢迎。虽然文言文中的陌生字词量远远大于现代文,但在朗读之后,连蒙带猜,学生或多或少都能猜对一些文本意思,而初中课文里的启蒙文章,并非全部贴近学生生活,如《童趣》、《<论语>十则》、《<世说新语>两则》,但是也能够引起学生的读书欲,如《山市》、《伤仲永》等,以此作为悬念,加上教师的鼓励,亦可吸引他们主动学习字词。
  这种表述似乎正与本文的小标题顺序背道而驰,但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强调文本的逻辑和重视人性的心理之间选择,形势明显有利于后者。
  二、文句翻译,在感受中明朗
  句子的翻译,在评卷标准中要求语言通顺、逐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字词,更是有可能一字05分,而且这几乎是一道文言文必考题。对此,笔者以为,如果一开始就以此为标准,要求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每一个字的意思,然后借助一些简单的语法、句法知识,将句子串连通顺,写出来的时候没有错别字,这是一种中规中矩的办法。以此对学生进行翻译引导,他们确实能够扎扎实实打牢基础,但是同传统字词学习的弊端一样,依然是从“文”出发,学生的兴趣不大,而且,很容易进入思想内涵和文化信息碎片化的有言无文的尴尬状态,即使在教学的下一环节中,教师会将句整合成文,引领学生理解、分析、欣赏,但那其中也充满着将肢解了的文章重新拼合之嫌,学生脑中已然有了裂痕,再弥合也难以感受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因此,笔者更愿意顺承字词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默读、朗读、浏览等方式中,感受文本,当将帮助理解的字词敲定之后,掌握一些语法,便水到渠成地把句子译通,并且,这种方式更利于学生在翻译中衔接句与句的关系,不像从词到句的翻译法,学生常会忽略句子的连贯问题。
  上《口技》一课,笔者让学生齐读第一遍,边读边圈点,将其中自己不会的、把握不准读音的字词标识出来。读一遍后,通过看注解、查阅工具书解决;接着用比较慢的速度自读第二遍,边读边猜想文章的大致意思,遇到不明白意思的字词用另一种符号标识出来,这一遍后标注甚多,但学生大多能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只是细节不甚了了;于是让学生默读第三遍,联系上下文把刚才的意思具体化,越具体越好,其中有些学生会弄错文意,接着,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把正确的翻译写到作业本上。
  三、内容理解,在诵读中细化
  诵读一直都是文言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古人的诵读,是以熟悉直至理解为目的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前面说过,那种耗时费力的方式,已经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我们现在仍沿用诵读方式,每一遍读都是有附加目的的,如第一遍圈点出生字词,第二遍了解文章大意,第三遍读出感情、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采用一遍遍呈现递进关系要求的诵读,学生逐步将文本的整体内容理解清楚,就如PPT动画演示中,渐渐达成清晰直至完全明朗的效果。
  上《桃花源记》一课,在学生翻译完全文之后,笔者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诵课文,把自己的理解贯穿其中,小组互听、点评、讨论之后,自己再进行细节上的修改;各组推举出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同学,在班上朗读。学生边读教师边引领学生品味文章内容。如有一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时,把其中的氛围读得怡然自得,甚至有些得意洋洋的感觉,招来了其他同学的非议,马上有人提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之属”一段要读得收敛一点,不应当把语调放得太开,但是他读不出自己的感觉,于是笔者示范了一遍,将那种祥和、宁静感读了出来。这样,经过不同学生的朗读展示,大家分别针对不同的段、句、词展开研讨,渐渐明确了文章中所表现的理想状态,从而明白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世上没有的理想世界,表达的是对现实的不满,也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愿望。
  字词、文句和内容三者之间呈现出递进关系,这种按部就班的阅读教学,显著的特点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但也常使学生一进去立马面对的就是使人感到索然无味的散尸碎骨般的字词,直接影响学生对文言美文的欣赏。对此,笔者一直希望能够在自己的教学中,打破这一樊篱,让自己的学生,不仅能够明白,更能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所以虽然本文的提纲,是按照传统文言文教学的逻辑,以文为本展开的,但是在内容的主张上,笔者是偏向于以生为本的。笔者边教学、边总结、边探索,只希望既能够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尤其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语言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学得开心,提高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从而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质量。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初级中学(322013)
其他文献
钱梦龙老师告诫我们:“主体学习的主动性要用一把扇子扇旺”。笔者感慨颇多,下面以苏教版八年级《奇妙的克隆》为例,谈谈自己如何在课堂中“扇旺”教学的“那把火”。  一、“堆柴”,着眼最近发展区的铺垫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自己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应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运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来理解新信息的意义,构建新的知识。以往的预习大多停留在生字词的记忆以及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上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如果学生真的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在这样的建议下,作为教师,教书的目的也应该更加明确,那就是通过我们的教想办法达到不需要教
期刊
传统守旧的语文教学陷入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窘境,这样的课堂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远离甚至抛弃了语文,他们的眼里渐没了灵动,他们的心因分数变得敏感脆弱,他们的脚步不会为生活中任何美好的事物停留。有鉴于此,我们应主动转变教学习惯,创建有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  一、强化语文教师的生命意识,做点燃学生生命激情的“火把”  “生命课堂”理论认为:课堂是供人类各种思想碰撞交流的平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
期刊
我们常说,老酒历久愈香。而文言文这壶老酒却不知何时失去了它馥郁的香气,成了语文教学的“拦路虎”。我们应该做的便是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文言作品对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改进我们的教学策略,真正做到用“新瓶”装“老酒”,重新焕发其香韵。  一、创新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文言文教学创新的先决条件。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带动整个教学过程的只有教师。要注意的是“传授”并不是教学的中心模式,一味的灌
期刊
晏子面对楚王应对自如,纪晓岚在君王面前娴于辞令,周恩来应对外国记者妙语连珠,众多古今名人的事例告诉我们口语表达的重要性。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考试体制的影响,教师往往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的时候宜乎双方兼顾,听、说、读、写四个字中不偏废任何一个字,才能收相互促
期刊
针对初中学生存在的写作问题,遵循贯彻文本精神,认真解读文本,探索“要素作文”,以“环境描写有规律”、“文末对话见主题”、“处处点题,紧密扣题”、“巧分段现结构美”等四要素规范初中学生的写作,并且提倡做好写作底蕴的积累,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一、“要素作文”的构建和意义  中学生的作文是指令式写作,是在规定的情景中完成指定的写作任务,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以提高或者测量写作的能力。中学生的作文多属于
期刊
近年来,中学阶段倡导的年级部管理模式风云骤起,至今方兴未艾,在很大程度上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壮大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毋庸讳言,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所派生出来的课题,原先各学科教研组的功能转换与重置,教研组长在新形势下如何更科学履责等等,成为笔者及同人需要与时俱进所考虑的议题。平心而论,在级部管理模式实施的初期,一切都处于摸索阶段,教研组与备课组之间“条”与“块”关系的认识与操作确有些瞻前顾后,既担
期刊
复习是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初三学生面临中考,需要复习的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必须分秒必争,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因而如何利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热启动”,也就成为提高复习课效率的首要问题。本人结合多年带毕业班语文学科的经验,总结了一些快速切入复习课的方法。  一、形成复习的系列  语文中考试卷的知识板块从大的方面分有3个:基础、阅读、写作。从小
期刊
一、案例背景  语文阅读贵在引导学生“品真”与“悟情”,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诠释。《向生命鞠躬》是一篇关于“生命”话题的叙事散文,文中蚂蚱这种再平常不过的小动物悲壮逃生的一幕却足以震撼读者的心灵,它的倔强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呢?这是教学重点亦是教学难点。针对这一点,笔者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往往会将语文课上成单调的说教课或政治课,其实,这正与语文教学的目标背道而
期刊
《爸爸的花儿落了》收录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此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作者写此文时已三十多岁了,她以一个成年人的眼光去探求少年时期自己的心灵,用成年人的理性去思考童年的往事,深表自己对童年生活的追忆。作者写此文后曾说: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是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下面我们踏上作者心灵的旅程,去感受此文所表达的情感世界。  本文以花为线索,贯穿着整篇文章的始末,在花之中蕴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