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访长征路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怀揣朝圣般的心情,重新踏上了这条决定中国命运的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所在城市组织歌咏会,我参加的单位合唱团演唱的就是《长征组歌》之一“四渡赤水出奇兵”。那优美的旋律、胜利的豪情、沉雄的节奏,深深感动着我。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脑子稍有闲暇,雪山、草地、湍流,瑞金、遵义、贵阳,赤水河、大渡河、金沙江……一个个代表性的词汇就会纷至沓来,激起我的向往。从那时起我就有一个心愿:只要有机会,一定要重走长征路。
  一
  2005年初夏,四川作协组织省内作家去阿坝采风,我有幸参加。
  我们一行数十人从成都出发,翻越海拔4300多米、堪与夹金山比高的巴郎山,在四姑娘山下的日隆镇小住了一晚,第二天黄昏方抵达有“夹金山下红军城”之称的小金县城。
  小金过去叫懋功县,县城坐落在大山的夹缝中,一条湍急的小河从县城中间流过,一座公路桥和一条铁索桥连接两岸的街道。进城公路边的峭崖上建有一古寺,倒映在路边拦腰筑坝围起的水面,为小金的历史做了最好的注释。站在水泥桥上抬头眺望,青山四围,白云悠悠,海拔数千米、尚有白雪覆盖的大山,将小城挤压得喘不过气来。难以想象,当年数万红军是怎样在这拘束的空间立足发展、宣传和战斗的。
  在小河对岸新城的突出台地上,建有红军会师广场,是小城唯一的集会场所。广场中间高高矗立着“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纪念碑”,为两支步枪造型。碑前是两位红军战士大手相握的高大塑像,他们头戴八角帽,脚蹬麻草鞋,身背大草帽,两双眼睛相互凝望,眼神充满革命的坚定信念和会师的无比喜悦,将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县胜利会师的历史故事,凝固成永恒的记忆。
  小金的红军长征遗迹,主要有天主教堂、达维会师桥、翻阅夹金山纪念碑、两河口会议遗址等四处。天主教堂在会师广场的右边,教堂并不大,但保存完整。在灰色的建筑上,插满了红军镰刀斧头的旗帜,赋予了这座教堂新的色彩。1936年6月14日,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两万多人到达懋功县城。21日,总政治部在天主教堂召开了团以上干部同乐会。毛泽东接见红四方面军在懋功的高级干部,分析当前形势,提出了今后的任务。如今,教堂依旧是当年的模样,教堂里恢复了当年同乐会时的情景,给我们后来者更多历史的追思。
  枕着长征的故事入睡,一夜醒来后我们就离开小金县城继续往前赶。这里是嘉绒藏区,途中所见的农房,大都就地取材,用一片片石块垒叠成墙,再用石片作瓦铺在房顶,很有当地风情。偶尔见到高高矗立的藏羌碉楼,也是全用石料砌成,最高达四五十米,堪称奇迹。房屋前后种着很多苹果和石榴,都挂满了果实。路边有不少花椒林,此时正结满红红的果实,当地农民正站在梯子上采摘花椒。
  经过位于夹金山北麓的小金达维乡,见公路边耸立着“红军达维会师纪念碑”,下面便是幽深的河谷,白花花的河水从山谷里哗哗流过,河水之上有座木桥,从我们的位置俯看下去,木桥似乎不是很大但很结实。一个叫胡继涛的当地小学生,站在会师纪念碑下,神情庄重地给我们做讲解。他告诉我们,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二师四团,克服重重困难翻越夹金山,来到达维古镇正面的半山坡上,与红四方面军策应部队意外相逢。6月14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带领党中央、中央军委和直属部队进抵达维乡,在达维桥头受到红四方面军九军二十五师所部的热烈欢迎。当晚,军委总政治部在达维古镇后山上的喇嘛寺前,举行了胜利会师庆祝大会。小朋友指着对面说,这座山就是长征途中有名的夹金山。山脚下这座结实的木桥,就是中央红军翻越大雪山后,与四方面军会合的会师桥。原来那座普通的小木桥,以及木桥所连接的窄窄的山路,曾经承载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沉雄的脚步,镌刻着千万红军战士长征的足迹。我的目光再次从会师桥出发,沿着山脚下的小路向上攀援,一直到高接云天的山巅。但其实是看不见山巅的,山巅在海拔5000米之上,那里终年积雪,云缠雾锁,山岩峭立,古木参天,据说今天已经开辟成了国家级森林公园;那里曾是中国革命的一道“坎”儿,翻过了这道“坎”儿,以后的娄山关、腊子口乃至渡黄河、跨长江都不在话下。
  红军会师后,在小金城北70公里两河口镇的关帝庙,中共中央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两河口会议,在是否继续北上抗日问题上消除分歧,统一认识。遗憾的是,因行程安排的原因,我们没能去两河口会议遗址。
  路上小憩时,阿坝州文联主席、《草地》杂志主编牛放先生,指着山坡上一种结满珊瑚一样红色果实的植物,说:这种灌木上的果实可以吃,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缺粮,战士们就采集这种果实充饥,用它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被称作“红军粮”。我采撷了一些放在嘴里,酸甜中带着涩味,包含着部分淀粉,勉强可以下咽。想不到就是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山野植物,还为山重水复的长征师充过饥救过急。
  黄昏时分,采风团一路风尘来到与小金接壤的金川县(原绥靖县)。金川县城坐落在大渡河谷,但这里的地势比小金县城开阔,县城也大了许多,不少建筑都充满浓郁的藏羌风情。我们来时,县城外的大山连同山寨里高耸的碉楼,已为沉沉暮云所笼罩;县城里的街灯已经依次亮去,将小山城打扮得珠光宝气;城中的文化中心广场上,上百的汉、藏、羌群众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起了热烈奔放的藏族舞蹈锅庄。
  金川与小金两县的区域,历史上被称为大小金川。
  当年这里是红四方面军的根据地。1935年,他们在绥靖境内建立了西北联邦政府。同时还建立了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央政府,它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革命自治政府。1935年6月26日,红四方面军、红一方面军一部,由懋功西进攻克绥靖(金川)县城后,留下部分红军开展地方工作,建立后方基地。10月中旬,在绥靖城内建立了中共大金省委,1936年2月,大金省委召开全省党代表大会。会后,改大金省委为金川省委。
  金川红军遗迹,集中分布在金川县城老街一带,共有13处,包括中共大金省委、中共绥靖县委、西北联邦政府、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红五军军部、红三十三军军部等机构旧址,因此这条蜿蜒而上的老街被称为“红军街”。
  我们沿着城厢乡老街石板铺砌的曲巷拾级而上,最先来到一座两层的木楼前,抬头望去,木楼垂垂老矣,东倒西歪,陈旧的楼梯踩上去咯吱作响。这里是成立格勒得沙共和国的地方,楼上曾经是徐向前同志的住所。小楼对着一溜整齐的平房,毛泽东、朱德等会师后,也曾在这里短暂居住。其后我们来到张国焘的旧居。也许因为共知的原因,这里简直就是一处废墟,一里一外两间窄小的办公室兼住房,房外杂草丛生,遍地瓦砾;房里潮湿异常,苔藓斑驳;屋顶的瓦片大多已经脱落,露出了凌乱的天光。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禁生出世事沧桑的感慨。
  我们继续往前行,先后在不到一公里的距离内,参观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红军被服厂旧址、红军炸弹炸药厂旧址、红军军械修理所旧址、格勒得沙国家商店旧址、格勒得沙国家药店旧址等,现多数保留了当年的原貌,一种木头和石块结合的当地建筑,或仅有数间,或独立成院,皆非常简陋,可见当年红军打拼的艰苦。保存最为完好的是设在天主教堂里的回民支队旧址,穿过开着火红月季、石榴的小院坝,我们走进昔日的支队队部,屋内的陈设、图片加上门口的简介,清晰地展现了那段渐行渐远的历史。站在红军街的最高处,俯视脚下的金川县城,见宽阔的休闲公园铺陈在大渡河畔,新兴的街道纵横于大山脚下。滔滔河水从城中穿过,一如历史匆匆的脚步。
  闲聊时,县委宣传部长给我们介绍道: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期,金川人民与红军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当时金川人口8万余,耕地不到7万亩,粮食平均亩产130斤左右,金川人民为红军筹集粮食却有上千万斤、牛羊上万头。同时还送了数千青壮年参加红军。
  金川人民是以这里曾经留下过红军的足迹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身影而自豪。街边有不少卖红军长征纪念品的店铺。有许多当地群众和外来客人,身穿灰军装头戴八角帽在红军街上照相。狭窄的县城寸土寸金,但他们还是给红军遗迹划定了保护区。县级财政并不富裕,都坚持每年拨出专款维修县境内的十多处遗址。
  这天中午来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首府马尔康,长征时这里叫芒康,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商品集散地。红军长征涉足川滇黔三省,其中有不少路段都是走的茶马古道。
  采风团一行走进了距城区13公里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官寨位于卓克基镇纳足村,占地1480平方米,高大的石头房呈全封闭状态,欧洲城堡似地矗立在梭磨河边。官寨里面是木头架构,组成一个四层高的四方天井,红柱粉墙,雕梁镂窗,回廊环绕,非常豪华。我惊奇地发现,在第二层的一间宽大的客厅里,居然悬挂着两面镰刀斧头的旗帜,布置成会议室的模样。原来在1935年7月初的一个清晨,踏着川西北高原浓浓的雾霭,毛泽东推开了土司官寨沉重的大门,在土司的书房蜀锦楼住了一周。闲暇之余,他详细考察了这个城堡似的官寨,联系到《三国演义》第八回中对镅屋的记载,说:“古有镅屋,今有官寨,土司这个城堡,应该是长征途中见到的最有特色的一个民居了。”官寨对面一河之隔,有一个安宁祥和的嘉绒藏族村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两层民居,依次排列在山脚缓坡上。这座村寨是红军翻过第二座雪山后的汇合点,山路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红军刻在石头上的标语口号。电视剧《长征》有部分镜头,就在这里拍摄。
  采风团返回成都经过理县,理县分管文化宣传的领导早早等候在公路边,一见我们就讲开了红军长征经过理县的历史。离别时还将早已准备好的资料《红军长征过理县》,一一送给我们。理县有桃坪羌寨,有米亚罗红叶,有毕棚沟风光和古尔沟温泉,但他们都没有提及,只送我们关于长征的资料。这尤其让我感动,知道长征这本宣言书、这支宣传队、这台播种机,对沿线群众世世代代的影响至深。
  二
  时隔数月后的秋天,市文联组织市内作家去甘孜州采风,我又有了继续重走长征路的机会。
  车从峨眉山下的乐山市出发,首先来到山水相连的雅安市。雅安地处岷山脚下青衣江畔,因一年中雨天居多,又称雨城。雅安是原西康省省府,也是红军长征曾留下足迹的地方。红军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的奇迹,就是在雅安境内创造的。英勇悲壮的百丈关战役的枪声和呐喊,至今还在人们心中萦绕。
  在著名茶乡名山县蒙顶山“百丈关战役纪念馆”,我们详细了解了那场血战的情况。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在攻占雅安的同时,集中主力向富庶的川西平原进军,蒋介石和四川军阀都为之震惊,四川司令刘湘急向川中军阀呼救,并急调唐式遵、王趱绪、范绍增等部队,赶赴西昌途经名山、邛崃、大邑、丹楞、洪雅一带阻击红军的进攻。“打到成都吃粮去!”张国焘集中了红军15个团的兵力共3万多人,以百丈关为中心展开了一场殊死恶战,激战七天七夜,双方互为胜负,形成拉锯战。红军虽然重创敌人,歼敌15000余人,但红军也损失惨重。11月21日,红四方面军开始向后方撤退。这次战役,是红四方面军南下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进而开始悲剧性退却的一个转折点。
  在去雅安上里古镇的路上,我看见路边老旧的墙壁和突出的山岩上,不时闪出一处处依旧鲜红的繁体字标语,内容是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之密集,保存之完好,令我感到震撼。雅安的朋友说,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在石棉县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经宝兴县翻越夹金山,在懋功的达维镇与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四方面军在雅安境内活动达四月之久。在芦山县成立了中共四川省委和四川省苏维埃政府,在雅安的六个县建立了中共县委和县、区、乡、村苏维埃政权;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动员青年踊跃参军,随红军北上的近5000余人。
  采风团来到雅安天全县,在二郎山隧洞口稍作停留。站在《二郎山》歌碑前,我们感受了一番当年川藏兵修筑二郎山公路的的壮举和艰辛,再次哼唱了一遍“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然后穿越长长的二郎山隧道,进入了与雅安一山之隔的甘孜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属康巴藏区,是连接内地与西藏的纽带,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1935年5月至1936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先后在甘孜藏区的泸定、康定、丹巴、道孚、甘孜、理塘、稻城、巴塘、白玉等16个县经过或停驻,活动时间长达15个月。
  我们沿川藏公路前行,大渡河在山谷中蜿蜒成银亮的一线。泸定城外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就出现在我们眼前。纪念碑矗立在一开阔地上,碑体为铁索造型,很有特点也很有力度,成为那段历史凝固的记忆,也是今天泸定人民感到骄傲的标志性雕塑。向纪念碑行过注目礼后,我们进入了建在大渡河谷里的泸定老县城。抬头望去,左边是高耸的大山,右边是大山的高耸,滔滔的大渡河就从这两山之间匆匆流过,昼夜不息地发出轰轰的声响。那十三根连接大渡河两岸、推进中国命运的铁索,就横跨在泸定城边。抬头望去,清代的门楼雕梁镂窗,飞檐翘角,巍峨高筑,气宇轩昂,康熙皇帝的御笔“泸定桥”三个鎏金大字赫然在目。穿过轩敞的门楼,穿过身穿红军军服照相的人群,我们走在硝烟散去的铁索桥上,对面是一座古老的寺庙,脚下是奔涌不息的河水,头顶是逼窄的一块蓝天。尽管桥上的铁索,经不住时间和风雨的剥蚀,已经被换掉了不少,但75年前血与火的较量依然重现在眼前,22勇士勇猛向前的英姿依旧跃然眼前。
  在门楼里的一商铺,我买了一本关于那场战斗的纪念册子,里面记载当年红军仅掉进河里一人(而不是过去了解的三人)。红军长途跋涉,敌军以逸待劳;红军以血肉之躯在烧红的铁索上爬行,敌军躲在桥头堡里用机枪扫射,按理胜负自知,但发展的结果却恰恰相反。我想:这不是简单的军事力量对比的问题,而是历史深思熟虑后的必然选择。
  我们继续向甘孜州腹地行进。远望一座座晶莹圣洁的雪山,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有人轻轻唱起了那支关于红军过藏区的歌谣:“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红军是咱的亲兄弟,长征不怕路途遥……”
  在海螺沟沟口的磨西镇,我们居然能够入住在四星级的长征大酒店。走出酒店,见镇上农家旅店还有很多,修得都很洋气,竞相媲美争辉。其间夹杂着商店、歌厅、烧烤店,一派繁荣富足的景象。遥想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煮皮带食草根,许多战士倒在长征路上,其中有不少战士因饥寒交迫就倒在了这海螺沟。抚今追昔,今昔两重天,不由人感慨“天翻地覆慨而慷”。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镇上有座毛主席纪念堂。当地康巴藏民将领袖毛泽东像菩萨那样供着,其景仰感恩之心苍天可鉴。
  三
  到了2008年春季,贵州一酿酒企业相邀参加赤水河采风,但因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延迟了出行时间,直到秋天我们才成行。
  这次采风是从四川合江县进入贵州遵义的。我们抵达遵义市习水县城时已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刺骨的寒意让我们感受到云贵高原的昼夜温差。这里也有座酒店叫长征酒店,里面挂满了反映红军长征的黑白照片。欢迎我们的晚宴就在这里举行。主办方的致辞道:“欢迎来到红军长征途中创造了军事奇迹的赤水河畔!”此话一下将我们的热情点燃。
  赤水河古名习部水,以“每雨涨水深赤”得名赤水河,源于云南省镇雄县境。由南往北,流经贵州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至四川古蔺,在合江县汇入长江。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被迫离开遵义,先后在元厚、二郎滩、太平渡、茅台镇四次渡过赤水,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彻底粉碎了敌军的围剿计划,为长征取得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据说当年赤水河水量很大,河水湍急,是沿岸物资出山的重要通道。但今天所见这段河面不过几十米,水量也很小,已没有了当年阻隔千军万马于两岸的气势。
  在赤水河拐弯处一个有着爱情传说的地方,红军二渡赤水就发生在那里。当年鉴于敌军主力已大部被我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我军出敌不意回师东进折回贵州,于2月18日至20日,在二郎滩、太平渡第二次渡过赤水河,28日晨再次攻占了遵义城。
  溯赤水河而上,我们向遵义挺进,途径怀仁茅台镇。头上一桥飞架,镇上高楼林立。街上卖各种档次茅台酒的店铺比比皆是,各种酒广告铺天盖地。我们参观了茅台酒博物馆,其中有不少介绍当年长征途中周恩来、许世友与茅台的故事和照片。那时红军长征途中缺医少药,不得不用茅台酒消毒甚至疗伤。
  赤水河采风活动结束,大部分人打道回府。我们几个“长征迷”不甘心,决定继续往遵义、贵阳走。从茅台到遵义,中途我们绕道乌江。乌江镇地处黔北的大山中,一条高架快速通道从小镇的上空横跨而过,一座大型电站的水坝将狂暴的乌江水拦腰截断。红军强渡乌江的枪林弹雨已成昨天的记忆,“乌江天堑变通途”的畅想已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在遵义古城,我们走进了那座两层的楼房。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会址在遵义老城子尹路东侧。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个部分。主楼为中西合璧,临街有八间铺面房。铺面居中有一小牌楼,檐下悬挂着毛泽东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字的黑漆金匾。主楼坐北朝南,一楼一底,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楼房有抱厦一圈。1935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部与一局即驻在这幢楼房里。而中央领导人的居所也大多安排在这个院子和附近的街道,目前皆保存完好。
  我们沿着宽阔的石级登上凤凰山,走进了古木参天的森林公园,清新空气扑面而来。在山顶的平台上,可以俯瞰遵义的市区街景和远处的重峦叠嶂。半山腰上有座红军山,密密的树林里和宽阔的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们在锻炼和喝茶聊天。山上建有红军烈士纪念碑和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烈士墓。还有一个红军女卫生员也安息在这里,因一个女战士救助红军战士的传说,当地人像对仙女一样把她供着,铜像前香火不断。有一个市民合唱团,正情绪饱满地在此唱歌,演练的正是《长征组歌》。
  我们去贵阳的路途中,经过一处浅丘地带,名叫青 坡。1935年1月下旬,红军分三路向赤水河以东地区推进。行军途中的毛泽东,见这一带两山夹一谷,便同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商量,决定利用青 坡一带的有利地形,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川军郭勋祺师,保障下一步顺利北渡长江。28日战斗打响后,连续几个小时激战而无重大战果。红军总部立刻派陈赓、宋任穷率领军委纵队干部团上前增援,北进赤水的红一军团及时回撤,方才巩固了阵地。事后称为土城战役,毛泽东曾有段精辟论述:“土城这一仗,由于及时渡过了赤水,摆脱了尾敌,改变了被动局面。部队果断地变为轻装,甩掉了包袱,行动更自由了,更能打运动、游击战了。这又为后来三次渡赤水打胜仗,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土城古镇有“四渡赤水纪念馆”,透过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甚至光、声、电构成的实景模拟,我们更多了解了关于那场战役的历史,引发我们更多的思索。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双双破旧的草鞋,正是这些草鞋的主人,一步一个脚印地穿梭在四渡赤水的枪林弹雨中,跋涉在长征的万水千山风霜雪雨之间,最终突破了蒋介石的围追堵截,引领着中国革命走向了延安,走向了北京。
  (责编雷蕾)
其他文献
纪念中共建党90周年是今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共党史期刊必须积极参与、展示自己功能的宝贵时机。《党史文汇》紧紧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从今年第一期起开始了“党史文汇杯”征文活动,并在刊物上开辟栏目,进行报道。从目前读到的刊物看,这一活动出场声势大,开篇有韵味,所发文字凝重新颖,先声夺人,相信它必将是一场有始有终有影响有实效的党史宣传战役。  计划周密,设想全面。从去年第4期起,该刊
期刊
中国近代历史有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民族不独立;第二,社会未能工业化、现代化。它们一起把中国、把中华民族拖进了濒临死亡的境地。抗日战争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这个根本转折,一是中国第一次取得了反侵略的全面胜利,二是人民抗战决定性地改变了中国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抗战胜利准备了新中国与旧中国的决战。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人民解放战争很快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随之诞生。新中国代替旧中国,标志着中华民
期刊
1958年,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围绕设置“长波电台”问题发生原则分歧,中苏“蜜月”结束。  赫鲁晓夫主张中苏两国共同建立、管理和使用长波电台  1958年初,苏联核动力潜艇试航初步成功,实现了潜艇舰队脱离海岸进行远洋航行的愿望。这就意味着苏联海军可以埋伏在海洋深处随时给敌人以致命打击。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远洋潜艇与本土指挥部的通讯和联络问题,那时没有卫星,必须依靠无线电台。为了解决这个棘手问题,苏联海
期刊
正如金子不是黄土它总会发光一样,一种社会现象的发生尽管开始并不为人们所了解,所认识,但经过历史的沉淀,终究会显示其内在的本质和自身的价值。回顾山西革命历史,当年被贬称的“沁州路线”,其实是一种具有创造意义的“沁州精神”,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大力发扬。  早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以薄一波为首的中共山西公开工委,在北方局刘少奇的领导下,与山西当局阎锡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统一战线关系。他们遵照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
期刊
在毛泽东一生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经历了无数个第一。毛泽东任命的第一位县长王次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  王次淳是遂川县西庄村人,1902年出生在一个世世代代都租田耕种的佃农家庭,家贫如洗,唯一的家当就是用来栖身度日的一栋破草屋。因为穷,他虽然身强力壮,老实忠厚,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还是娶不上媳妇。过去他不明白穷人为什么穷,只是自怨自叹自己命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穷苦线上挣扎度日。  1
期刊
友人从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寄来一部新出版的《平鲁人物志》精装本,大16开,全本532页。从公元585年出生的唐代名将尉迟恭(门神爷)起,到2009年止,在1400多年的历史长廊内,共选出770人入《志》,可谓沙里淘金,群星璀璨。  令我吃惊的是,翻阅到《志》的71页至73页上,有10位抗日烈士的英名被依次排列在一起。他们生前是同乡、同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在党的隐蔽战线上工作,同在1942年
期刊
胡厥文(1895-1989)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建人和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他在改革开放之初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亲切交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1年初,胡厥文调查了江苏省常州市工业发展的情况。常州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工业基础薄弱,既不如无锡,更比不了上海,但为什么能在改革开放后的很短时间里,工业便得到迅速发展,走在全国中、小城市的最前列?胡厥文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他认为常州的工业建设走出了一
期刊
柳直荀(1898—1932)又名克明,湖南长沙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早在学生时代,柳直荀就受到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影响,积极投入学生运动。1926年,他任湖南省农民协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31年,他任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兼红六军政治委员,1932年9月被害,时年34岁。    瑟虎弟:  各次寄我的信都收到了。上海此刻已到了国民革命军手里,不知情形怎样?或者一切的事也和汉口的
期刊
“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他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为了党和人民,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付出最宝贵的生命。  1947年11月3日,在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镇,一位名叫尹灵芝的16岁少女经历敌人15天严刑之后,高呼“共产党万岁”,昂首走向铡刀。含苞待放的生命定格在这一刻。她的英勇就义,在身后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怎样的印记?作为英雄尹灵芝的同龄人和发掘尹灵芝烈士事迹的参与者之一,这位女英雄短暂鲜活
期刊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创立了地质力学,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曾先后担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的一生,正如周恩来所评价的:“李四光同志是一面旗帜……在科研工作中做出了卓越成就,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少年时就怀抱“科学救国的理想”  李四光,原名仲揆,字福生,湖北黄冈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