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活细节,让作文充满真情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是写作的基本能力,而叙事的动人处在于细节。巴尔扎克说过:“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可是学生往往没有细节意识,不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写起文章来急如走马,忽略了美丽的风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为文章添加亮彩,让作文充满真情。
  
  首先是要放下作文说教的架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
  
  尽量采用贴近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在写作要求上,督促学生多表现生活的细节。其实学生不是没有情,很多时候是缺乏我们的点拨和激发,对一切关爱都习以为常,没有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父母的唠叨往往体现着对子女的关心,父母的责骂往往隐藏着深切的期盼,一声叮咛、一个微笑、一顿美餐、一次散步,放学回家时,父母翘首企盼的身影;天气暖和时,晾衣架上晾晒的被褥……都是父母之爱的具体表现啊!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尝试去理解自己的父母。在感受和关注中,他们学会了理解和思考,对爱的理解、对生活的思索又激活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二是要勤观察,要有一颗容易感动的心和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真情,而是缺少体会。只要善于体会,生活中的动人之情无所不在。给父母写信能不能先说一说爸爸你要少抽点烟,妈妈的腰还疼吗。有人看到日出能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人听一首乐曲便坦荡打开心灵的闸门,有人在万众欢跃中感到寂寞,有人则在寂寞中体会到伟大与崇高。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就上了这么一堂课。说来也巧,我拿着准备好的作文话题进入教室,巡视一周,刚要说话,突然被一下极微弱的敲门声打断。我出门一看,原来是位学生家长。问清来意,她是来给孩子送药和衣服的。我灵机一动,何不让这位伟大的母亲给我的学生上一课呢?于是,我对那位学生家长说:“你到教室里来吧,将东西亲手交到孩子手中,说出你想说的话。”或许是爱子心切,她鼓足勇气进入教室,走到孩子面前,说:“给你买了药,记得按时吃药。这一种药,一天三次,一次一片。这一种药,一天二次,一次二片。吃药的时候,看清说明书,要用温水服用,别喝凉水。我还给你带来了几件厚衣服,平时穿得暖和些。在校要听话,和同学好好相处。我走了。”刚说完,同学们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当这位母亲走出教室门口的一刹那,我清晰地看见那同学的眼角湿润了。于是,我借机说道:“母亲,很平凡,很熟悉,然而,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却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灵,彰显爱的力量。请同学们写一写你的父母吧,因为,他们曾经被我们忽略过,因为,他们一直都在爱我们。”一节课,安安静静。但,我知道同学们一定是心潮澎湃!我把生活移植到课堂中来,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局限,将学生引入更加广阔的领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情由心生,文从笔出”,写作因为有了“源头活水”,当然会“清如许”。将生活移植到课堂上来,给同学们上一节生动的人生教育课。
  
  三要善于抓住生活细节
  
  真实的生活细节有利于真实情感的抒发,也能达到“贴近生活,言之有物”的内容要求。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情感的抒发不靠空洞的言辞,也不一定要写揪心的痛、不竭的泪,而是要选择富有情致的细节,叫人读之生情,闻之心动。
  古人就深悟细节生情之三昧。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有归有光怀念早逝母亲的细节描写——“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极普通的动作描写,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却如林纾所言:“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读者在此感受的是温暖的情义,自然会为之动容。
  有一位学生这样写自己上化学课时的紧张心理:准备提问问题了,
  
  老师带着自信的微笑,环视一周,“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声调平缓。我的心一下了揪了起来,感觉到老师的目光极为犀利,似乎一直盯着我看,此时多么希望有人马上站起来回答啊。略微端正坐姿,稍稍抬了下头,我知道老师喜欢提问那些低头不语的同学。我偷偷地瞄了一下同桌,他也在故作镇静状。随着前排同学的站立回答,我的一颗悬着的心才慢慢回落。具体的动作、神情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使得作文读来情趣盎然,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其他文献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思维活动始于发现问题。它是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渴望了解、或解决的需要后才开始的。要是学生认识深入,就要启发学生多疑多问。  怎样让学生学会质疑呢?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的发问能体现学习语文得“个性”特点,比如,可以从课题发问;从标点符号和词语的特别用法或句子作用以及特殊含义方面发问;从句
期刊
【摘要】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在唱中感知,在动中展现自己的创造。同时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采用游戏活动,使学生乐学。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感受、想象、创造音乐,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精
期刊
培养想象力,奠定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习作能  力的重要指标,《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它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当然学生的想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老师的精心培养。  由于语言艺术具有形象的意象性、概括性、模糊性的特点,使文学作品突破写实的局限,而更多地介入了作家的主观创
期刊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1.养成预习习惯,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对学生的行为起导向、调节、标准等功能。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遵循教材编排特点,让学生通过预习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定向。如:课始时,用较短的时间让学生按课文前的“预习”部分的要求,预习课文,发现课文的趣点、情点、重点、难
期刊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六项具体目标之一。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课堂教学的变化为前提的。因此,如何构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理应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研究课题。围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目标,近年来我对初中政治课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实践。经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开展有益的探索。   1 调动学习主体,激
期刊
一、融洽课堂——搭“心灵对话”之台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权威”角色,把自己当成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共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互教互学的关系,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  1.乐于倾听,把握语感意蕴  教师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表达想法的空间,要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倾听学生的见解,敏锐地把握学生表述的语感意蕴,及时转化为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学生把“一句一句”读成“
期刊
最近,我又一次教授了陆蠡的散文《囚绿记》,与其说是教授文章,不让说是在与学生共同享受这篇文章,老师喜欢它,学生也喜欢它,究其原因,《囚绿记》写得实在是很美,凡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没有不被它的美所征服的。我以为,《囚绿记》的美应从以下方面去挖掘。  《囚绿记》有如诗如歌的语言美。毋庸置疑,语言美是是一篇好文章的必备要素,是一篇文章直接呈现给读者的第一感受。当然,人们对文章语言美的欣赏标准是不一样的,《离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造就新人。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在备好课、上好课前提下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在课前预习时,引导发现,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二、积极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建立和完善激励性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学生
期刊
京剧,有很多国人喜欢,甚至一些老外也喜欢。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叶公好龙。京剧是国粹,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于是乎,今天京剧按教育部的要求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小学的课堂。  乍一看报道,还很乐观的:感觉中,课堂上,一片摇头晃脑,京腔悠扬,国粹味十足。看来,我们离素质教育真的不远喽——连京剧也进入课堂了!但细一想:京剧是国粹,就一定进入课堂吗?  国家教育部为实施素质教育而改革课程久矣,着实取得不少成效
期刊
一、现代方阅读答题指导    一是审清题目是正确答题的第一步。审清题目的关键是读题。读题既要读出题目的内容指向,又要读出答题的方式限制,既要读出题目的明确要求,又要读出题目的隐含信息。不然就会造成答题要点遗漏,所答不合所问。若是题目长的,学生还会顾此失彼,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是找准解答问题的思维途径。“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是解答阅读题的三个关键问题。从这三个问题入手阅读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