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科研融入教师日常教育生活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19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的教科研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克服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两张皮”的现象,让教育科研融入教师日常的教育生活,教育科研才能成为教师发展的优质燃料,使得教师的成长走上幸福的快车道。
  一所好学校,首先必须有一批好的教师。我们于2010年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2011年成功申报“根植于明道文化的教师发展学校实践研究”省级立项课题。依托这一平台,我们强化“三贴”服务,即以贴心服务帮助教师学会关心,帮助教师学会上课,帮助教师学会研究。秉承“教学研训一体,明育人之道;学思行创合一,明成人之道”的办学思想,致力构建根植于明道文化之上的教师发展机制,引领教师,磨炼教师,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使得教师在智慧型教师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教育科研从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切入,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保障机制:营造书香校园,引导教师读书;立足课堂实践,提升教学水平;确立微型课题,促进研究深入;倡导个人反思,提速教师成长;实施各级培训,丰厚教师素养。
  一、营造书香校园,引导教师读书
  一个没有书香的学校,是没有灵魂、没有高尚志趣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努力引导教师读书,使得读书成为教师的行走方式,像呼吸一样自然。在读书引导上,学校分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层面是“点的突破”,也就是建立特约教科员队伍,引领他们购好书、读好书,开读书交流会;第二层面是“线的延展”,以学科组为单位,一起读书研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譬如语文组先后研读了叶圣陶、钱理群等教育专家的书籍,并撰写了大量的读书随笔;第三层面是“面的铺陈”,就是将所有的教师都纳入到读书场境之中,在读书中思考、成长。为了引领教师真正实在地读书,杜绝网上下载“舶来”,应付了事,我们研制了“明道教师读书摘记卡”,分为基本观点、精彩语段、心灵幽会等栏目,便于沙龙研讨交流,也便于学校行政检查督促。
  为了推进教师阅读思考的深度,拓展教师阅读思考的广度,培养教师的读书热情,学校还特地编排了一份月刊《明道憩园》,分设“时文精读”“好书荐读”“轻松链接”三个栏目,将学校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暗蕴其中,使得教师们在不经意中得到熏陶和启发。
  二、立足课堂实践,提升教学水平
  光读书,不实践,可能只会培养出空谈家和理想主义者。因此,在鼓励教师读书的同时,我们更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让教师在“真刀真枪”的磨炼中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立足课堂,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注重团队合作,进而促进教师教学技艺的提升。我们通过三个“航”来引导教师的教学实践:试航,即让学校的所有教师都对教材进行独立的思考,并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上好自我推介课;领航,即让学校的教学骨干上示范课,谈教学思考,给青年教师作示范带头;竞航,即引导教研组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智慧。
  近年来,我们努力建构走向对话的明道课堂,着力追求“两有一高”的教学目标。“两有”是指有道德、有智慧。有道德意味着心中有人、诗性对话、毫无保留;有智慧意味着合乎目标、顺乎规律、心智碰撞。“一高”指高质量,着力于学习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着力于发展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着力于生命性质量,为学生的活泼成长奠基。为了凸显课堂的对话特质,我们在教科室的筹划下,坚持每周推出一至两节研讨课。课后进行“无权威”性研讨,努力引导教师说实话、说真话,切实听到教师内心的声音。教科室还面向全校教师进行了“课堂规则和提示语”征集,在此基础上进行研讨,形成了明道“课堂规则及提示语”的教学交往方案,并付诸实施。
  三、确立微型课题,促进研究深入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实践而不加以思考,不进行变革,那么其教学水平只会原地踏步,而不能有所进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在繁重的工作中找到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得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
  因此,学校积极倡导“为自己设定更高些的目标,在能力的极限边缘工作”,鼓励教师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课例为载体,积极开展研究,在工作中发现真问题、做真研究、出真成果,切实提高每位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我们通过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研究:一条腿是自上而下的研究,即以学校的主课题为抓手,分解为若干子课题,然后由各科室部门认领、承包,学校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整体推进;另一条腿是自下而上的研究,即以自身的微型课题为中心,进行草根式研究。在学期初,引导教师申报微型课题,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立项;在学期中,组织教学骨干对微型课题进行中期督查,并提出建议;在学期末,进行微型课题验收,对于顺利结题者下发结题证书,并进行成果展示。
  四、倡导个人反思,提速教师成长
  叶澜教授很早之前就说过这样一句充满哲理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我们倡导教师坚持写教学日记,随时记下自己的成功、失败。
  在反思的内容上,可以是读书反思,可以是教学反思,也可以是活动反思。在反思的对象上,我们引导教师学会反思自己,反思同伴,反思学生。在反思的方法上,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三点:其一,思之有目,不胡思乱想;其二,思之有物,不空洞苍白;其三,思之有据,不空穴来风。
  我校曾以“叶圣陶教育思想”为主线,引导教师读书、实践、反思,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首先,学校给每位特约教科员发放《叶圣陶教育文集》,初步通读全篇。其次,在阅读的基础上考察叶圣陶故居,举办沙龙研讨叶圣陶教育思想。再次,撰写活动反思,相互交流。接着在第二学期进行更细化的“叶圣陶读书推介”活动,进行摘抄和研讨,最后,综合大家的思考形成活动手记——《“真实”读书,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五、实施各级培训,丰厚教师素养
  许多教师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是先天不足的,因此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后天的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一方面可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明道小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学研训一体,明育人之道;学思行创合一,明成人之道”的办学思想,其中培训也是成长路径之一。一方面在学校内搭建培训平台“明道讲坛”,既邀请外面的专家来校讲学,又鼓励本校教师走上讲坛,从课题引领到教师专业发展,从课堂教学到课堂管理,从办学思想到学校文化,从名师成长到名校建设,发表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切实有效地拓宽了教师的视野。这种草根式的讲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善于阅读、钻研的教师。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各种机会,敦促教师参加更高平台的培训,使教师了解最前沿的教育信息,享受到最优质的培训资源。几年间,我们组织教师先后赴宁波、丹阳、杭州、南京、苏州、北京、广州等地参观学习,教师培训覆盖率达100%。
  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教育科研的成熟必须依靠一所学校多年的追求和积淀,必须根植于教师日常的教育生活,才能开出五彩的鲜花,结出累累的硕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明道小学)
  (责任编辑:张迿)
其他文献
编者按:在这人间的四月天,2014年4月23日,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院长顾明远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常务副院长郭华教授,率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的研究员们,来到美丽的甬城——浙江宁波,开展书院的第二届讲会营活动。此次讲会营,书院不仅联袂宁波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宁波教育学院为来自浙江省内的700余名小学数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价值中立、西方化思潮逐渐地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中小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道德价值观也出现模糊化、世俗化、功利化等特点,学校道德教育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了当前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根源、路径选择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本书旗帜鲜明地指出: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正经历一次深刻的价值重建和文化转型。社会文
哀伤是指任何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附之对象(主要指亲人)时所面临的境况,这种境况既是一个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了悲伤与哀悼两部分[1]。悲伤主要指一个人在面对损失或失丧时出现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反应,心理反应主要体现在情感和认知方面。哀悼主要指一个人在面对损失或失丧时,因身心的反应而带来的外在社交和行为方面的表现。  英国精神医生约翰·鲍比的依附理论认为:人在早期生命发展中需要安全与保障,于是便对少数
学校理念是学校意识形态的总和,是学校的品牌之魂、立校之本,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内核和原动力。我校在传承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丰富学校理念的内涵,以“海文化”为特色,以“海精灵”为灵魂,以“海纳百川,争创一流”为学校精神,以团队精神、高效教学、宽容态度、规范行为为内涵,逐步形成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海埠小学“海文化”特色。  一、聚焦课堂——打造高效模式  1.优化课堂,高效模式
素质教育是当代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深化的标志,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素质教育应以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托,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开展属于自己学校的特色课程。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以北京市教委相关工作要求为指导方向,在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以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为基础,以教师队伍发展为重点,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最终目的。  2015年,依托北京市教委体卫科“北京市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
白晔,北京市苹果园中学心理教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硕士,中学一级教师。北京市石景山区心理学科骨干教师、优秀心理教师、师德标兵、十佳青年教师、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先进工作者等。  《中国教师》:白老师您好!首先想请您谈一下苹果园中学具体是如何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  白晔:2007年我们参与了“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研究”课题后,逐步确定了自己的特色,决定从课程角度系统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张鹤,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数学教研员,北京市特级教师。海淀区名师工作站中学数学导师组组长,承担海淀区优秀教师的培养工作。2008年被授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二等奖)。  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教学状态:教师为了引入课题,向学生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学生也努力地思考着并给出他们的解释或回答。还有一种常常能看到的教学现象,就是学生们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一些操作性的
奖励意味着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契约”:要想得到奖励,你就必须按照要求去做,即“做此才能得彼”。通过契约,所要达到的并不仅仅是完成一个目标,更是一种心灵的塑造。我们要追问的是,这种“契约”是否真的有效?换言之,奖励真的可以取代批评或惩罚吗?奖励的本质、标准及其教育功能究竟是什么?从教育社会学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追问能够让我们获得一些新的理解。  一、奖励的本质——师生之间一种控制与服从的关系 
宋萑,哲学博士,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教师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理论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教师》:宋教授,您好!请问,校本教研在概念以及实施方面与学科教研组活动有何本质区别?  宋萑:校本教研与传统的学科教研组之间不能说有本质的区别,它们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就目前来说,学科教研组活动是在学校学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各科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养成。作为一个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渗透德育理念?以下是笔者的三点想法,愿与大家分享。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第三才是传授具体知识。教师的言谈举止学生都在细心观察,有意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