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

来源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0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方法,为减少类似情况发生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6年5月-2019年12月间出现的31例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的静脉炎的处理方法,并对其进行总结。结果 胺碘酮外渗原因主要有药物自身原因、操作原因、穿刺血管选择、药液外渗这几方面。通过有针对性的处理,31例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的静脉炎都得到了妥善处理。结论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原因较多,当出现外渗时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此外,还需要积极做好防范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
  关键词:外渗;盐酸胺碘酮;静脉炎;氧疗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9-053-02
  我科自2016年5月-2019年12月,共有46人进行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治疗,其中31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药液外渗现象,占67.3%,进行了及时的处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31例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患者,胺碘酮持续静脉用药时间为3~4d,均在用药过程中发生静脉炎,男21例,女10例,年龄32-76岁,平均54岁,神志均清楚,用药途径静脉注射14例,输液泵维持泵滴17例。外渗范围大小不等,2*2-4*11cm2,外渗时间在输注21~48h后,外渗部位表现为从穿刺点开始,沿血管走行呈红色条索状,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有强烈的疼痛感,局部皮温高,疼痛难忍。严重者局部组织发硬,颜色变紫(黑)。
  1.2胺碘酮外渗原因
  1.2.1药物刺激性较强
  由于盐酸碘碘酮本身PH偏酸性,静脉应用对局部血管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超过了血管缓冲的应激能力,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谢及渗透压改变,影响血管内膜正常代谢和功能,从而容易发生静脉炎。
  1.2.2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2.2.1一次性头皮针静脉穿刺时,没有按要求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消毒范围直径5cm
  1.2.2.2静脉留置针穿刺时,消毒范围没有达到要求的8cm。
  1.2.2.3穿刺时皮l肤消毒不彻底仍然留有污垢。
  1.2.2.4留置针使用时用透明胶固定,局部皮肤汗液发不出,胶贴更换不及时造成污染。
  1.2.3穿刺血管选择不合理
  1.2.3.1选择过于细小的静脉(盐酸胺碘酮对细小的血管刺激性较强,易产生静脉炎)
  1.2.3.2
  留置浅表静脉套管针时选择血管管径太小(血管管径越小,置管反应发生率越高)
  1.2.3.3选择下肢静脉输液
  因为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流缓慢,药物在下肢停留时间比上肢长,易形成静脉炎。
  1.2.4药液外渗
  1.2.4.1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可造成药液外渗。
  1.2.4.2输液过程中针头移位,致使针头斜面一部分在血管外造成药液外渗。
  1.2.4.3穿刺后未见回血或回血不畅,不想再扎一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实际穿刺下成功导致药液外渗。
  1.2.4.4各种原因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如感染、血管内皮受损、静脉压增高致使药液外渗。
  1.2.4.5进针时针尖有药液残留,拔针时输液器开关未完全关闭。方法
  1.3 胺碘酮外渗处理
  1.3.1氧疗(皮肤氧疗具体方法,用一封闭的塑料袋将输液肢体包好,安装吸氧装置将氧气导管末端放入袋内,封闭袋口,氧流量8L/min,氧疗时间30min/次,2-3次/d,连续使用2-7天为1个疗程,如外渗部位红肿较重,疼痛剧烈时,氧疗后用冰袋间断冷敷局部,冷敷时避开针眼,以免造成感染,降低皮温,可减轻疼痛,同时尽量抬高患肢,局部红肿,疼痛,炎症可减轻)氧疗能使皮肤得到新鲜血液,新鲜氧气使人体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活动更加活跃,促进体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其它不纯物质的排泄,调节身体的一切功能,充足的氧气活跃皮肤及浅静脉血液循环,抑制血栓形成,使皮肤富有弹性,静脉炎尽快痊愈。
  1.3.2再用50%的硫酸镁浸湿的无菌纱布敷于患处,完全覆盖病变,为避免水份蒸发,可用干净塑料薄膜包裹纱布后固定,1-2小时后换用新鲜土豆片,土豆片不宜太薄,太薄易干涸,以2-3mm厚为宜,依次交替,50%的硫酸镁湿敷i可使血管平滑肌松驰扩张血管,防止过敏介质释放减少对血管的刺激性,‘同时具有高渗作用,能使组织水肿在短时间消退,土豆中富含淀粉,茄碱,各种盐类,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龙葵素,淀粉可加快药液吸收,茄碱,龙葵素有缓解疼痛,减少渗出作用。
  1.4胺碘酮外渗防范措施
  1.4.1加强护士的专业技术培训和专科培训,严格无菌操作,穿刺过程中保证针尖斜面完全刺入血管内,回血通畅,严禁反复穿刺,要避免针头与血管形成不适宜的角度,导致针面紧贴血管壁,机械摩擦刺激引起血管痉挛,充血,水肿,造成药物渗出。穿刺成功前尽量使用空液体,。待固定好后再配入胺碘酮溶液,在输液结束后先静脉推注生理盐水20ml后再拔针,以减少药液在局部的滞留时间,拔针时要完全关闭输液器开关,拔出针头后不要只按压皮肤穿刺点,而一定要按压血管穿刺点,以免药液沿血管壁针道外渗到皮下。
  1.4.2掌握胺碘酮溶液的藥理特点及不良反应,胺碘酮注射液ph值为2.5-4,偏酸性,应溶于5%的葡萄糖溶液中,静脉应用对血管有较强的刺激性,其作用超过了血管的缓冲应激能力,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碘对血管的刺激性很强,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谢和渗透压改变,导致血管代谢和功能改变,引起静脉血管,局部皮肤组织无菌性炎症改变,静脉注射胺碘酮最好不要超过3-4天。   1.4.3严格无菌操作
  一次性头皮针穿刺时,应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消毒,范围直径5cm,留置针穿刺时,消毒范围直径8cm,留置针一般使用透明數贴固定,局部皮肤汗液蒸发不出,2天更换一次敷贴为宜。
  1.4.4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
  临床上一般选用上肢静脉,因为上肢静脉管径粗,走行直,且远离关节部位,0回流通畅,弹性好易固定,又便于观察。而下肢静脉一般不作为注射胺碘酮的静脉通道,下肢静脉有瓣膜,静脉压较上肢高,血流缓慢,药液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长,持续作用24h以上易形成静脉炎,胺碘酮注射液只能单独注射,而需要注射胺碘酮的患者往往需要两路以上液体,因此持续注射胺碘酮过程中,每4-6小时与另一通路更换一次,可以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条通路,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几率。
  1.4.5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教育,要让每一位护士认识到胺碘酮注射液的特殊性,如果护理不当可能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严格床旁交接班制度,及时巡视病房,重视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注射部位皮肤情况,注意针头是否固定牢固,是否移位,脱出,穿出血管造成药液外渗,注意观察静脉是否红,肿,热,疼及条索,硬结,是否回血良好,一旦发现有发生静脉炎的苗头,应立即停止输液,用生理盐水快速滴注,以稀释静脉内的药液浓度,更换静脉通道并给予相应处理,且不可抱有侥幸心理使用同一通道继续输液。
  1.4.6加强患者和陪护的沟通,向患者及陪护详细介绍胺碘酮注射液的作用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增强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肢体活动以防止药液外渗,当患者发生静脉炎引起红,肿,热,疼等不适症状及肢体活动受限时,要倾听患者诉说并做好心理护理,指导患者抬高患肢以改善局部循环,利于静脉,淋巴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向其讲解静脉炎局部用药的有效性,消除紧张情绪,缓解精神压力,争取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经过以上处理方法,31例根据外渗部位的大小,最短3d,最长7d均治愈,经随访未出现其他症状。
  2讨论
  注射用盐酸胺碘酮,其pH值偏酸,临床上常将胺碘酮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然而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良性血栓性静脉炎、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高浓度胺碘酮溶液静脉用药时间与静脉炎发生呈正态分布,宜采用中心静脉给药,因病人害怕,经济及基层医院条件等一些客观因素,而要求在表浅静脉作穿刺,即使护理人员一再谨慎小心,仍会因药物、血管等因素出现外渗现象,造成局部组织损伤,由于胺碘酮在临床上的使用逐渐增多,如有可疑渗漏,即应按渗漏处理,切无轻易放过造成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陈行秀.留置针致静脉炎原因及护理现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2):24-89
  [2]金京星,李艳秋,樸素宙,等.强刺激化疗药物血管外渗的处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7):653
  作者单位:
  四川省珙县巡场镇宜宾市矿山急救医院  644501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主要对偏头痛的患者实施中医内科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偏头痛的患者为44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形式把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患者为22例,使用西药方法进行治疗)以及实验组(患者为22例,使用中药内服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比较之后,发现实验组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要优于对照组的临床效果,存在差异性,统计学意义较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心脏超声在心尖肥厚型和典型肥厚型心肌病检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本院于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9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与90例典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其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为研究组,典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为对照组,再结合两组患者梗阻情况,将研究组患者分为研究1组(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和研究2组(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对照组患者分为对照1组
期刊
摘要: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拆分手性药物中的应用作了综述,主要论述了手性流动相法、手性固定相法和柱前衍生化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对手性药物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手性药物;拆分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9-057-02  1、引言  手性药物是指分子立体手性药物(chiral drug)是指分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流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需要进行无痛人流手术的患者200例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的麻醉药物为丙泊酚,而观察组患者给予的麻醉药物是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在镇痛效果上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明显更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根管治疗术的填充程度对急性牙髓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院内治疗的86例急性牙髓炎患者,按掷硬币法分两组,分别做参照组和观察组,例数分别为44例和42例,全部进行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参照组填充程度保持在超充,观察组填充程度控制适度,对比疗效、相关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比参照组疗效更好;观察组相关情况较好,与参照组比较差异大,有统计学意义(P0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腹内高压对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内压10mmHg组和20mmHg组,每组15只,检测肠粘膜组织匀浆中丙二酸(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光镜下观察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以上各组设有相应对照组,对照组不充入氮气。结果:1.腹内压(IAP)为10mmHg和20mmHg组大鼠肠道转运功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内镜下高频电切于结肠息肉应用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行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患者,共计88例,模拟抽签方式划分小组,试验1组44例,予以单纯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试验2组44例,予以内镜下注射联合高频电切术。结果:试验2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试验1组(P<0.05);试验1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13.64%,试验2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
期刊
摘要:目的:冠心病采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加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观察该种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将我科2018年4月--2020年1月的冠心病106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甲组与乙组,分别采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加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和单独使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效果。结果:甲组和乙组心绞痛发作时间、心绞痛发作次数对比中,甲组分别是6.48±1.33(次/周)、0.94±0.32(次/分)
期刊
摘要:目的:对体育康复疗法应用于软组织疼痛患者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针对教职工和学生选取软组织疼痛患者80例,选取的时间为2018年3月到2019年12月之间。按照电脑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例数均为40。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药物联合体育康复疗法治疗,将两组的临床疗效和疼痛评分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
摘要:痛风是指结晶在关节内沉积,形成炎性关节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以年轻群体最为多见,主要症状有关节肿胀、疼痛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局部皮温增高或发红;痛风最常见的关节是第一跖趾关节,但不限于此关节,属于非典型的关节炎,且有高尿酸血症,因部分痛风症状不典型,且与其他关节类疾病症状相似,诊断难度较大,容易被误诊。本文以1例不典型痛风误诊为左踝扭伤为例,现做如下综述。  关键词:不典型痛风;左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