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辅导员工作探微

来源 :教书育人·大学频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辅导员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1]。众所周知,大学一年级是整个高校教育的基础,这个时期的学生处于由中学生到大学生过渡的角色转换期,他们不仅人生观尚不成熟,而且心理非常不稳定,思想波动大,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个人的角色转换。针对新生入校后出现的种种不适应表现,准确掌握其思想行为特点,采取科学的方法加以教育和引导,是每一个辅导员做好新生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新生入校后的不适应表现
  
  1.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所产生的心理困惑
  许多新生在踏入大学校门之前,很少对大学生活有切身的感性认识,大部分认识是通过间接途径获得,如中学老师、书本或传播媒体等。在他们心里,大学生活是无比美好的。然而,随着高校扩招,不同层次院校在办学水平及办学力量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考入低层次学校的新生报到后,发现大学并不是他们想像中那么具有诗情画意,过高的期待值产生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种差距造成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尤其是那些高考失利的优秀学生,他们的失落感更强烈,表现出心理不稳定、情绪消沉、怨天尤人,对其就读学校的轻视与不满常溢于言辞。
  2.学习要求及管理方式的不适应
  就新生而言,从中学到大学所面临的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学习要求和管理方式的重大改变,对此,许多新生感到难以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习要求的不适应。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但事实上,现行的教育体制仍未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多数中学的教与学仍然围绕高考这个中心来转,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更多地偏重于应试的需要,学生习惯于“接受”让“老师牵着走”。然而,进入大学后,无论在课程安排、教学要求,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生在短期内一时无法接受。第二,管理方式的不适应。在高中阶段,学生们大多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安排,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都不需自己操心,而大学里只有在上课时才能见到授课老师,大部分时间要靠自己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现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都处在不断成熟的时期,自我控制力因人而异。自我控制力较强的同学会在业余时间看书或进行体育锻炼,而那些控制能力稍差的同学则以通宵上网或睡懒觉来打发业余时间,学习与生活陷入盲目、无序状态[2]。
  3.独立生活能力欠缺
  大学新生离开了高中校门进入大学,与父母长期分离,学习与生活由“他管”突然变为“自管”,过渡太快,那些在生活中依赖行为十分严重的同学,此时就会产生各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环境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困难;自理能力缺乏。
  
  二、对新生辅导员工作的思考
  
  1.树立全新的学生工作理念
  作为新生辅导员,面对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应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优先,强化管理,服务学生”的全新工作理念。“以人为本”即要求学生工作必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一切为广大学生着想;“教育优先”就是要改变传统学生工作“堵”和“补”的模式,转向“提前教育”模式,及时把握新生的学习思想动态,进行科学预测,防患于未然,避免不良现象发生;“强化管理”指学生工作应该以“法治”思想为基础,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服务学生”则强调学生是学校的服务对象,全校教职员工都要树立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思想,将教育和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咨询和指导[3]。
  2.把握新生思想脉搏,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经常发生,像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等,给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政工干部敲响了警钟,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尤其是对刚入校的新生。一方面,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要加大力度,辅导员不仅自己要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给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咨询,同时还应定期邀请教育心理学专家,给大学新生进行专门的心理知识讲座;另一方面,辅导员要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活动,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重点追踪调查,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4]。
  3.加强对新生生活的指导与帮助
  针对新生适应能力差、生活技能缺乏的特点,辅导员应积极帮助他们去适应新生活,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
  4.引导新生转变思想观念,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辅导员应根据学校实际,积极指导新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具体来讲,就是在新生入学后尽快帮助他们实现以下“三个转变”。即在学习态度上,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学习目的上,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在生活方式上,由“依赖”向“独立”转变[5]。
  5.帮助新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作为辅导员,在新生入学之前,及时通过录取信息熟悉每个学生的姓名、特长和家庭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认真开好“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的新生主题班会,让每一个同学做自我介绍,帮助同学之间相互了解,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根据学生的特长及综合素质,及时组建班委会和团支部,带领大家开展好第二课堂和多种文体活动,通过开展活动,鼓励新生展示特长,培养新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使新生在活动中不仅丰富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而且也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新生入校后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适应,是一种正常现象,作为辅导员,要及时掌握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本校实际,不断探索新生辅导员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明莉,张扬.加强学生管理,推行“辅导员——导师——学生班主任”制[J].教学研究,2004.9:412
  [2]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7:23-24
  [3]沈兴全.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9:57
  [4]孙秀峰,杨华.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创高校新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90
  [5]刘伟兰,袁肖文. 辅导员如何面对新生[J].教书育人,2003.10:36
其他文献
艺术类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大学观,他们人格和言行的“随意性”使大多数人感到无法理解。在这次调查中,笔者充分考虑到调查对象本身的“随意性”特点,力求使学生认真对待、仔细填写,因而,未设过多调查题目。在选题上,也尽量照顾到根据音乐学生共同的特点以及他们所共同关心的大学生活话题,以简洁的语言,明确的问题和针对性强而又不失幽默感的答案,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乐道的环境
期刊
引言    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开创了现象学,很快,现象学进入教育领域,马克思·范梅南是教育界中的现象学者,致力于采用现象学的理念解决教育问题。他的理论对我国影响颇大。近四、五年来,《教育研究》等核心杂志发表了不少关于现象学教育学的文章,国内对现象学教育学的研究大有蔚然成风之势。在这些研究之中,当然离不开对其研究范式的探讨。    一、产生的时代背景    19世纪下半叶,在现代自然科学取
期刊
一、先进文化贵在先进    文化泛指人类在其历史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我们通常所称的文化则是人类精神文化,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与精神文明同义的先进文化,更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  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赋予文化以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一切符合和有利于
期刊
一、 E-Learning的含义    所谓E-Learning,简单地说,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从根本上说,E-Learning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特色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丰富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从而培养出信息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    二、罗伯特·加涅的学习理论    
期刊
一、论争:社会效率与进步主义的反复    20世纪上半期的美国教育,是社会效率和进步主义针锋相对、此消彼长的时期。随着桑代克和实验科学在心理学领域的胜利,以及以经济活动,特别是工厂的结构为基础的泰罗科学管理方法在经济领域的盛行,课程也有了日趋追求社会效率的科学主义设计的倾向,最典型的例证就是1911年,由全美教育协会(NEA)创立了节约时间委员会,证实了社会效率运动在全国的大行其道。  而以杜威、
期刊
一、问题提出    1.《走出半个人的教育》的启发  《大学频道》2005年第4期刊登了由姚蕾、程艳林两人合写的篇名为《走出半个人的教育》的论文,文章篇幅不长,但引经据典,哲理性强,提出了一个现实教育中耐人寻味的问题,即,科技与人文分离导致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技术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的极端后果,并指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对于造就合格人才的意义、价值,尤其强调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期刊
价值观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应当立足于社会和人的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利益催生的“经济人”倾向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在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消解“物化”已是迫在眉睫的重任。高等教育能否在价值观教育上有所作为,关系到能否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现代人才,此乃意义重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和谐社会”的构建依靠德才兼备的新生代,大学必须承担这个
期刊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工作中担当的角色悄然改变,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指导者,从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到合作者,从课程资源的使用者到开发者,从教书匠到研究者,这一系列社会角色认同的改变给教师的心理带来了挑战。部分教师不能适应这一改变,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烦躁等负性情绪中,失去了对学生的爱心和耐心,同时丧失进取心,在“无意识”或“事与愿违”的状态下对学生身心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
期刊
作为中国东北部教育界的一颗新星,佳木斯大学通过实施“创新育人模式,培养‘四得’应用型人才”战略,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为合理的办学层次、结构和规模。佳木斯大学正以其巨大的磁力吸引着八方学子,成为培养新世纪应用型人才的摇篮。    找准定位的创新教育    创新,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政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教育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阵地,
期刊
曾对任教的几届学生进行过心理期望的调查,学生不同,但结果却惊人的相同:学生期望最多的是能得到老师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有的学生甚至说:能得到老师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比获得满分还高兴。  但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使我们许多教师认为自己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宰者,要求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要按我的指令和要求、思路和意志去做,学生稍有“越轨”,就大发雷霆,严加斥责。老师对学生态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