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wang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既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走向,又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对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理论内涵及其实践途径的进一步探索与反思,对现行语文教育教学的改进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 内涵 理论基础 途径 反思
  
  作为文化传递的工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会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既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走向,又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对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也随之成为语文课程建设的核心。
  一、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关于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内涵,目前学界有两种通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一种观点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1]
  总之,两种观点,虽表述有异,但在努力培养学习探究问题、探求知识这一点上有着共同之处,即将研究性课程渗透并融入语文学科课程当中。作为研究,语文学科课程有其它学科不具有的特殊性,这主要取决于语文学科突出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等特征,因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感性、主观性、创造性,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也由此决定。
  1.开放性。开放性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主要是指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空间及获取知识渠道的开放。现代语文观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内容除学校学习内容外,还包括社会生活内容,其知识面涉及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等。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习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这显示出语文学习空间的开放性。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扩大,呈开放趋势。
  2.探究性。语文探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并通过收集信息,努力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以探求结论。学习方式应是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探究的,教师只起到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建议者、指导者、促进者及各种能力培养者的作用。
  3.过程性。区别于传统语文学习只注重结果,语文研究性学习更为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由于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学生的体验和领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种体验和领悟过程便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追求的目标。
  二、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界掀起的一场学习革命,是建构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想观念基础之上,其意义在于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我国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理念,严重遏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现代人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于是在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的精神召唤下,教育界确立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也由此奠定了其理论基础。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大基本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20世纪奠定建构主义理论与发展基础的是心理学家皮亚杰与维果茨基。“20世纪后期,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正面临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与知识社会的挑战。强调依据信息技术进行意义建构与知识创新的建构主义知识观与学习观”。[2]其基本学习理念主要体现在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教师可以教,但不可以代替学生学习。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需要在合作的组织形式中进行,并且学习需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和恰当的程度,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3]
  2.多元智能理论。20世纪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并将智能定义为“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有别于传统的一元智能观。加德纳强调智能发展的文化性和情景性,认为每个人虽有多种智能,但其发展的程度和方向会受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从多元智能理论的含义上可以看出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能的核心能力。智能在每个个体身上有着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而且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智能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应用,将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潜能开发与智能的培养上,强调“为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而教”。[4]
  三、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途径,可通过两方面进行。
  1.将研究性学习融入语文课堂。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培养问题意识。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设计出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行为目标的问题。在做好背景知识铺垫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二是培养批判思维。在教学中,对一些既有结论又有传统观念性东西,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批评,打破贯有的思维定势。三是培养审美意识。语文教学是审美教学,审美是对美的发现、对美的鉴赏。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促发想象,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参与到审美鉴赏的过程中来。
  2.将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发展延伸。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增加研究内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构建知识。比如,举办读书、演讲、辩论赛等活动;又比如,开设讲座、座谈、学术报告等活动。与此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开展调查采访、考察活动等,去探究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二是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以课题研究或者项目设计为载体,通过教师的指导,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主要分三个步骤,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研究课题”。课题的选择应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原则,鼓励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课题,但需考虑课题本身要具有可供研究的价值,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等等。在此基础上,组建协作学习团体。其次,实施计划,收集信息,进行研究。最后,将观点或研究成果进行提炼、整理形成书面材料,成果形式提倡多样化。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要注意思维方法上的指导。
  四、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反思
  在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者和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教师的行为及其表现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成效。基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将更有利于今后教育教学的发展。
  1.教师业务水平。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原有的权威地位不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减弱。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说道:“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课堂充满了生成性和动态开放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知识面广,而且需要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等。很显然,对于一些教师而言,很难适应这样的要求。因此,在研究性教学当中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教师随便出几个研究课题交给学生,然后放任自流。与此相反,走向另一极端的是实施研究性学习,却削弱了知识的传授,把接受式学习方式打入冷宫。推行素质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应与接受式学习并列而行。
  2.学生学习状况。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应使学生具有主动获取知识和探究的能力。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由于过多地强调知识,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对问题的了解还是“就事论事”,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动起来。另外,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践、探究过程,从资料收集、分析到获得结论,每一部分都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完成。但从目前研究性学习状况来看却不是这样,许多学生为完成规定任务,将从期刊网、书报上等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进行剪裁、拼凑,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达到研究性学习效果,反而败坏了学风。
  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问题。因此,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强化教学管理体制,适时地落实好每个教学环节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方式来引导教师以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学生,以开拓教师与学生的发展空间。总之,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其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高文等.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语文教育学新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该文应用矩量法计算了窄壁开缝矩形波导中激励探针的输入阻抗和电流分布。实验样品的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一致性相当好。这证明了该文所作的分析和计算的正确与可靠。
对8mm波段H面矩形过模弯曲波导做了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应用这种弯曲波导能实现具有过模弯曲的全过模传输系统;还对电铸工艺和钳工工艺角锥过模变换器的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和比
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对高中课程进行了改革。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依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国家教育部已于2000年1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3年4月又公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作为检测高中毕业生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素养情况的考试,高考已经体现出明显的新思想、新观念,发挥了其有效选拔功能和对中学数学
本文分析了矩形介质镜象波导特征方程的性质,得到以下结论:(1)E_(11)~y模是唯一的没有截止频率的模。因此,无论几何尺寸α、b及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_r,取何值,最低模式只能
该文论述了8mm矩形波导和介质波导宽带铁氧体调制器的设计方案,并给出实验结果。其中,矩形波导调制器在26.5—38GHz内,开关比≥15dB,插损≤1.2dB,开态VswR<1.3。介质波导调制器在31.5—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可知,高考前的几个月是学生英语水平提高最快的阶段。因为经过第一轮的复习和积累,学生已比较扎实地掌握了课本的基本和基础知识,所以在最后的几个月里能否抓住机会,成功实现从语言知识到应用能力的转化,提高应试能力,将直接决定高考英语的成败。要使复习效益达到最大值,必须讲究复习策略,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在思想和认识方面  步入二轮复习,已到了决战高考的冲刺期了,全体师生都在为高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比职校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与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来说,出现了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本文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 改革 硬件 软件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学习能力差异大。面对发展迅速的计算机技术,我们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既让已
该文在横向谐振和等效介电常数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析一般型矩形介质波导。色散特性的混合方法。由于所研究区域的边界可以是理想电壁,磁壁或者电抗壁,因而这种方法可以用来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英语基础语言知识,训练基本语言技能,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让学生动口是检验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