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幼小衔接已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视。国内外很多研究者都就此向家长、幼小教师,甚至是儿童进行了调查分析与研究。研究者认为儿童、家庭、同伴、社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对儿童幼小衔接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动态关系网。关系网中的相关方是相互作用的,会带来互相交叠的经验。建构或改善这种关系网可以使儿童在一个具有积极和支持性作用的动态关系网中顺利完成幼小衔接。虽然各学者、教育者都有这样的认知和观念,但纵观文献,已有的幼小衔接策略几乎千篇一律。教师是幼小衔接中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应从教师操作的层面上进行理性的思考,提供更多可借鉴、可操作、可行性强的策略,使幼儿受益更多。
华东师范大学李召存教授(2012)提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认为“理解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意义体验和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引领儿童和成人研究者一起建构相关的应对策略,是非常必要和有价值的”。美国学者凯兹(L.G.Katz)曾把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视作“自下而上”的研究,强调研究以儿童在具体教育活动情境的体验以及儿童自己对这些体验的解释方式为核心。我园在认同此观点的基础上,开展了幼小衔接双向互动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我园与小学仅一墙之隔的空间便利,我们与相邻小学不断沟通与交涉,新学期之际,大班的4个班级走进小学校园,在小学校园内开展新的幼儿园生活,大班老师也随同进入小学空间开展学前教育工作。新的生活和工作模式、教育环境,有利于幼儿切身感受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异,也有利于教师创设具体的教育环境。
本研究一方面真正把儿童当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的主体,以他们的个人体验作为研究的起点。通过运用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教育策略,促进大班幼儿做好入学适应的各项准备;鼓励幼儿与教师一起探究反思幼小衔接过程中他们的意义体验和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建构应对幼小衔接中各种问题的有效策略和积极态度,以提升儿童的学习质量和对生活的意义感受。
基于自身优势,我们希望在教育实践中积极争取与小学的双向互动,开展幼小衔接研究,促进幼小衔接从“幼儿园向小学的单向靠拢”走向“幼小双向交流”。
在以往的幼小衔接课程框架中,一般研究者较注重从幼儿升入大班开展升班教育向幼小衔接工作自然过渡,课程框架分为三个阶段:帮助幼儿明确成长的意识、建立对小学的向往、做好入学准备。我国学者陈帼眉主张:入学准备分为专门准备与一般准备两个方面。一般准备是指在入小学之前,幼儿需要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水平,包括健康的身体、正常发展的智力、良好的社会性及行为习惯;专门准备,是指幼儿在入小学前,针对适应小学生活所做的准备,包括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的准备。
以往的课程框架将入学准备仅笼统、简单地定义为“感受小学校生活与幼儿园的不同”,活动也仅为有限的一两次参观小学校这样的课程并不能为幼儿入园做好身心各方面的充足准备。
我们在以往幼小衔接课程框架的基础上,和小学双向合作,重点研究了“专门准备”方面的课程内容,以丰富和完善幼小衔接课程体系。研究者在与大班幼儿的讨论中了解到,幼儿对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平日的生活活动感兴趣,他们想知道哥哥姐姐的教室是什么样的、平时是怎么上课的、学校里都有什么等。
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专门准备活动分为“学习适应”“环境适应”“生活适应”“人际适应”等四个方面,活动形式采用年级组活动、班级集体教学、班级区域游戏三个形式完成。“年级组活动”指小学老师来上课、观摩哥哥姐姐上课、小学校之行、访谈哥哥姐姐等以大班年级组为单位开展的活动;“集体教学”指学做小学生、我会认真听讲、小小任务记录本、怎样结识新朋友、小书包的秘密等以班级开展的教学活动;“区域游戏”指小学校、小小讲堂、小学生活游戏棋等在班级活动区开展的游戏活动。
在专门准备活动中,我们以年级组开展的专门活动为重点,与小学教师共同制定幼小衔接活动,努力将幼儿园单方的衔接工作向幼小双方共同协作开展,打破了原有的衔方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打破原有幼小衔接工作的模式后,我们尝试以“幼小互动三阶段课程” 的方式,开展幼儿园与小学间的互动衔接工作,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小学环境、学习方式等。
第一阶段:前期过渡
本阶段课程主要是通过“哥哥姐姐来了”“我和哥哥姐姐做游戏”,引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活动中,我们邀请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进入大班与大班幼儿交流并在小学操场上同做游戏。大班幼儿可以在交流与游戏中,自然询问小学的生活,并感受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建立向往小学生活、成为一名小学生的愿景,初步了解小学的生活情况。
第二阶段:日常交流
本阶段课程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共同设计和开展的日常活动,从大班的第一学期到第二学期定期反复进行。主要活动内容为:参加小学升旗、参与小学生教学课堂及快乐考试、与哥哥姐姐自由交谈。每周一参加小学的升旗仪式,感受小学的生活活动;定期参加小学快乐考试,由哥哥姐姐在课堂上将学到的本领教给弟弟妹妹,以检验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允许大班幼儿与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自由交谈。这种日常专项交流活动每周至少有1~2次。这一举措大大加强了幼兒园孩子对小学了解的机会,教师能够关注幼儿随时出现的困惑问题和新的需求,开展新的活动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进入小学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阶段:后期深入
此阶段的重点活动有“学校参观”“互动课堂”和“课间生活”,都是幼儿园与小学共同策划、专门开展的特别活动,由大班年级组与小学教师共同策划。
如参观学校这一内容,分为了“参观”与“寻宝”两次活动完成。“参观”中为了让每一个幼儿都对小学校的环境、教室位置、环境创设、不同特色教室、生活教室、教师办公室等有全面、细致、清晰的认识。我们打破原有的集体参观模式,在学校众多部门位置设置独立讲解员,由小学一年级学生负责位置的功能介绍。为了避免大班幼儿由于集体行动造成观察与倾听讲解不清的情况,我们与小学教师共同策划,根据小学校园的空间布局设计不同的参观路线,幼儿园每个班级将幼儿分成四组,每组8~10人,每组按不同路线进行参观。这样既保证了个体的参观效果,也在参观过程中满足了大班幼儿随时产生问题、想与哥哥姐姐及时互动的需求,让每个幼儿都切实参与到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感受。
而“寻宝”活动为参观小学后的延伸活动,此活动的重点是以寻宝的方式让幼儿更加熟悉小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帮助幼儿完成环境适应的准备工作。通过不同的寻宝任务,如到美术教室折个纸飞机,到音乐教室唱一首歌,或到指定教室取得相应地图,到大队部取得小队旗等。幼儿以小组的独立方式进入小学校园的不同环境中完成老师预设的任务,过程中孩子们要根据自己上次参观小学过程中绘制的小学地图来协助完成各项任务,以取得最后的胜利。通过“寻宝”,幼儿对小学的环境有了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再如,“互动课堂”活动由四个单元构成:我到哥哥姐姐的教室去上课——由大班老师在小学教室给幼儿上课;我看哥哥姐姐上节课——观摩小学教师给小学生上课;小学老师来上课——小学教师给大班幼儿上课;我和哥哥姐姐一起上课——小学老师给大班幼儿和小学生一起上课。四个单元逐渐递进,帮助大班幼儿感受小学的课堂秩序与学习常规,了解、熟悉小学课堂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学习过程、小学教师的授课方式等。
又如,“课间生活”活动重点在于帮助幼儿减少对小学生课间生活的神秘感,了解小学生的课间生活。此活动为了让幼儿更近距离地接触小学生的真实生活,我们取得小学教师的积极配合,开放小学课间,允许幼儿在课间时间进入小学生的班级教室和楼道等空间,进行观察并与小学生交流他们的课间生活。幼儿以小组的形式进入小学生学习空间,保证每个幼儿的充分观察与交谈机会。
“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学前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理解把握儿童的内在想法与认识、心理体验和感受,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对我们从环境、生活、人际、学习等方面帮助他们实现平稳过渡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尝试关注幼儿本身对幼小衔接的需要和认知,积极寻求与小学的密切对话、交流与合作。实践研究让幼小教育者对这两个相邻学段的阶段性、连续性等有了更科学、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幼儿顺利过渡与适应,身心健康、持续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李召存教授(2012)提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认为“理解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意义体验和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引领儿童和成人研究者一起建构相关的应对策略,是非常必要和有价值的”。美国学者凯兹(L.G.Katz)曾把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视作“自下而上”的研究,强调研究以儿童在具体教育活动情境的体验以及儿童自己对这些体验的解释方式为核心。我园在认同此观点的基础上,开展了幼小衔接双向互动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我园与小学仅一墙之隔的空间便利,我们与相邻小学不断沟通与交涉,新学期之际,大班的4个班级走进小学校园,在小学校园内开展新的幼儿园生活,大班老师也随同进入小学空间开展学前教育工作。新的生活和工作模式、教育环境,有利于幼儿切身感受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异,也有利于教师创设具体的教育环境。
本研究一方面真正把儿童当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的主体,以他们的个人体验作为研究的起点。通过运用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教育策略,促进大班幼儿做好入学适应的各项准备;鼓励幼儿与教师一起探究反思幼小衔接过程中他们的意义体验和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建构应对幼小衔接中各种问题的有效策略和积极态度,以提升儿童的学习质量和对生活的意义感受。
基于自身优势,我们希望在教育实践中积极争取与小学的双向互动,开展幼小衔接研究,促进幼小衔接从“幼儿园向小学的单向靠拢”走向“幼小双向交流”。
在以往的幼小衔接课程框架中,一般研究者较注重从幼儿升入大班开展升班教育向幼小衔接工作自然过渡,课程框架分为三个阶段:帮助幼儿明确成长的意识、建立对小学的向往、做好入学准备。我国学者陈帼眉主张:入学准备分为专门准备与一般准备两个方面。一般准备是指在入小学之前,幼儿需要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水平,包括健康的身体、正常发展的智力、良好的社会性及行为习惯;专门准备,是指幼儿在入小学前,针对适应小学生活所做的准备,包括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的准备。
以往的课程框架将入学准备仅笼统、简单地定义为“感受小学校生活与幼儿园的不同”,活动也仅为有限的一两次参观小学校这样的课程并不能为幼儿入园做好身心各方面的充足准备。
我们在以往幼小衔接课程框架的基础上,和小学双向合作,重点研究了“专门准备”方面的课程内容,以丰富和完善幼小衔接课程体系。研究者在与大班幼儿的讨论中了解到,幼儿对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平日的生活活动感兴趣,他们想知道哥哥姐姐的教室是什么样的、平时是怎么上课的、学校里都有什么等。
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专门准备活动分为“学习适应”“环境适应”“生活适应”“人际适应”等四个方面,活动形式采用年级组活动、班级集体教学、班级区域游戏三个形式完成。“年级组活动”指小学老师来上课、观摩哥哥姐姐上课、小学校之行、访谈哥哥姐姐等以大班年级组为单位开展的活动;“集体教学”指学做小学生、我会认真听讲、小小任务记录本、怎样结识新朋友、小书包的秘密等以班级开展的教学活动;“区域游戏”指小学校、小小讲堂、小学生活游戏棋等在班级活动区开展的游戏活动。
在专门准备活动中,我们以年级组开展的专门活动为重点,与小学教师共同制定幼小衔接活动,努力将幼儿园单方的衔接工作向幼小双方共同协作开展,打破了原有的衔方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打破原有幼小衔接工作的模式后,我们尝试以“幼小互动三阶段课程” 的方式,开展幼儿园与小学间的互动衔接工作,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小学环境、学习方式等。
第一阶段:前期过渡
本阶段课程主要是通过“哥哥姐姐来了”“我和哥哥姐姐做游戏”,引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活动中,我们邀请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进入大班与大班幼儿交流并在小学操场上同做游戏。大班幼儿可以在交流与游戏中,自然询问小学的生活,并感受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建立向往小学生活、成为一名小学生的愿景,初步了解小学的生活情况。
第二阶段:日常交流
本阶段课程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共同设计和开展的日常活动,从大班的第一学期到第二学期定期反复进行。主要活动内容为:参加小学升旗、参与小学生教学课堂及快乐考试、与哥哥姐姐自由交谈。每周一参加小学的升旗仪式,感受小学的生活活动;定期参加小学快乐考试,由哥哥姐姐在课堂上将学到的本领教给弟弟妹妹,以检验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允许大班幼儿与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自由交谈。这种日常专项交流活动每周至少有1~2次。这一举措大大加强了幼兒园孩子对小学了解的机会,教师能够关注幼儿随时出现的困惑问题和新的需求,开展新的活动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进入小学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阶段:后期深入
此阶段的重点活动有“学校参观”“互动课堂”和“课间生活”,都是幼儿园与小学共同策划、专门开展的特别活动,由大班年级组与小学教师共同策划。
如参观学校这一内容,分为了“参观”与“寻宝”两次活动完成。“参观”中为了让每一个幼儿都对小学校的环境、教室位置、环境创设、不同特色教室、生活教室、教师办公室等有全面、细致、清晰的认识。我们打破原有的集体参观模式,在学校众多部门位置设置独立讲解员,由小学一年级学生负责位置的功能介绍。为了避免大班幼儿由于集体行动造成观察与倾听讲解不清的情况,我们与小学教师共同策划,根据小学校园的空间布局设计不同的参观路线,幼儿园每个班级将幼儿分成四组,每组8~10人,每组按不同路线进行参观。这样既保证了个体的参观效果,也在参观过程中满足了大班幼儿随时产生问题、想与哥哥姐姐及时互动的需求,让每个幼儿都切实参与到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感受。
而“寻宝”活动为参观小学后的延伸活动,此活动的重点是以寻宝的方式让幼儿更加熟悉小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帮助幼儿完成环境适应的准备工作。通过不同的寻宝任务,如到美术教室折个纸飞机,到音乐教室唱一首歌,或到指定教室取得相应地图,到大队部取得小队旗等。幼儿以小组的独立方式进入小学校园的不同环境中完成老师预设的任务,过程中孩子们要根据自己上次参观小学过程中绘制的小学地图来协助完成各项任务,以取得最后的胜利。通过“寻宝”,幼儿对小学的环境有了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再如,“互动课堂”活动由四个单元构成:我到哥哥姐姐的教室去上课——由大班老师在小学教室给幼儿上课;我看哥哥姐姐上节课——观摩小学教师给小学生上课;小学老师来上课——小学教师给大班幼儿上课;我和哥哥姐姐一起上课——小学老师给大班幼儿和小学生一起上课。四个单元逐渐递进,帮助大班幼儿感受小学的课堂秩序与学习常规,了解、熟悉小学课堂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学习过程、小学教师的授课方式等。
又如,“课间生活”活动重点在于帮助幼儿减少对小学生课间生活的神秘感,了解小学生的课间生活。此活动为了让幼儿更近距离地接触小学生的真实生活,我们取得小学教师的积极配合,开放小学课间,允许幼儿在课间时间进入小学生的班级教室和楼道等空间,进行观察并与小学生交流他们的课间生活。幼儿以小组的形式进入小学生学习空间,保证每个幼儿的充分观察与交谈机会。
“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学前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理解把握儿童的内在想法与认识、心理体验和感受,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对我们从环境、生活、人际、学习等方面帮助他们实现平稳过渡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尝试关注幼儿本身对幼小衔接的需要和认知,积极寻求与小学的密切对话、交流与合作。实践研究让幼小教育者对这两个相邻学段的阶段性、连续性等有了更科学、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幼儿顺利过渡与适应,身心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