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双向互动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_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幼小衔接已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视。国内外很多研究者都就此向家长、幼小教师,甚至是儿童进行了调查分析与研究。研究者认为儿童、家庭、同伴、社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对儿童幼小衔接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动态关系网。关系网中的相关方是相互作用的,会带来互相交叠的经验。建构或改善这种关系网可以使儿童在一个具有积极和支持性作用的动态关系网中顺利完成幼小衔接。虽然各学者、教育者都有这样的认知和观念,但纵观文献,已有的幼小衔接策略几乎千篇一律。教师是幼小衔接中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应从教师操作的层面上进行理性的思考,提供更多可借鉴、可操作、可行性强的策略,使幼儿受益更多。
  华东师范大学李召存教授(2012)提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认为“理解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意义体验和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引领儿童和成人研究者一起建构相关的应对策略,是非常必要和有价值的”。美国学者凯兹(L.G.Katz)曾把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视作“自下而上”的研究,强调研究以儿童在具体教育活动情境的体验以及儿童自己对这些体验的解释方式为核心。我园在认同此观点的基础上,开展了幼小衔接双向互动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我园与小学仅一墙之隔的空间便利,我们与相邻小学不断沟通与交涉,新学期之际,大班的4个班级走进小学校园,在小学校园内开展新的幼儿园生活,大班老师也随同进入小学空间开展学前教育工作。新的生活和工作模式、教育环境,有利于幼儿切身感受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异,也有利于教师创设具体的教育环境。
  本研究一方面真正把儿童当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的主体,以他们的个人体验作为研究的起点。通过运用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教育策略,促进大班幼儿做好入学适应的各项准备;鼓励幼儿与教师一起探究反思幼小衔接过程中他们的意义体验和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建构应对幼小衔接中各种问题的有效策略和积极态度,以提升儿童的学习质量和对生活的意义感受。
  基于自身优势,我们希望在教育实践中积极争取与小学的双向互动,开展幼小衔接研究,促进幼小衔接从“幼儿园向小学的单向靠拢”走向“幼小双向交流”。
  在以往的幼小衔接课程框架中,一般研究者较注重从幼儿升入大班开展升班教育向幼小衔接工作自然过渡,课程框架分为三个阶段:帮助幼儿明确成长的意识、建立对小学的向往、做好入学准备。我国学者陈帼眉主张:入学准备分为专门准备与一般准备两个方面。一般准备是指在入小学之前,幼儿需要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水平,包括健康的身体、正常发展的智力、良好的社会性及行为习惯;专门准备,是指幼儿在入小学前,针对适应小学生活所做的准备,包括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的准备。
  以往的课程框架将入学准备仅笼统、简单地定义为“感受小学校生活与幼儿园的不同”,活动也仅为有限的一两次参观小学校这样的课程并不能为幼儿入园做好身心各方面的充足准备。
  我们在以往幼小衔接课程框架的基础上,和小学双向合作,重点研究了“专门准备”方面的课程内容,以丰富和完善幼小衔接课程体系。研究者在与大班幼儿的讨论中了解到,幼儿对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平日的生活活动感兴趣,他们想知道哥哥姐姐的教室是什么样的、平时是怎么上课的、学校里都有什么等。
  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专门准备活动分为“学习适应”“环境适应”“生活适应”“人际适应”等四个方面,活动形式采用年级组活动、班级集体教学、班级区域游戏三个形式完成。“年级组活动”指小学老师来上课、观摩哥哥姐姐上课、小学校之行、访谈哥哥姐姐等以大班年级组为单位开展的活动;“集体教学”指学做小学生、我会认真听讲、小小任务记录本、怎样结识新朋友、小书包的秘密等以班级开展的教学活动;“区域游戏”指小学校、小小讲堂、小学生活游戏棋等在班级活动区开展的游戏活动。
  在专门准备活动中,我们以年级组开展的专门活动为重点,与小学教师共同制定幼小衔接活动,努力将幼儿园单方的衔接工作向幼小双方共同协作开展,打破了原有的衔方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打破原有幼小衔接工作的模式后,我们尝试以“幼小互动三阶段课程” 的方式,开展幼儿园与小学间的互动衔接工作,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小学环境、学习方式等。
  第一阶段:前期过渡
  本阶段课程主要是通过“哥哥姐姐来了”“我和哥哥姐姐做游戏”,引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活动中,我们邀请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进入大班与大班幼儿交流并在小学操场上同做游戏。大班幼儿可以在交流与游戏中,自然询问小学的生活,并感受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建立向往小学生活、成为一名小学生的愿景,初步了解小学的生活情况。
  第二阶段:日常交流
  本阶段课程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共同设计和开展的日常活动,从大班的第一学期到第二学期定期反复进行。主要活动内容为:参加小学升旗、参与小学生教学课堂及快乐考试、与哥哥姐姐自由交谈。每周一参加小学的升旗仪式,感受小学的生活活动;定期参加小学快乐考试,由哥哥姐姐在课堂上将学到的本领教给弟弟妹妹,以检验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允许大班幼儿与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自由交谈。这种日常专项交流活动每周至少有1~2次。这一举措大大加强了幼兒园孩子对小学了解的机会,教师能够关注幼儿随时出现的困惑问题和新的需求,开展新的活动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进入小学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阶段:后期深入
  此阶段的重点活动有“学校参观”“互动课堂”和“课间生活”,都是幼儿园与小学共同策划、专门开展的特别活动,由大班年级组与小学教师共同策划。
  如参观学校这一内容,分为了“参观”与“寻宝”两次活动完成。“参观”中为了让每一个幼儿都对小学校的环境、教室位置、环境创设、不同特色教室、生活教室、教师办公室等有全面、细致、清晰的认识。我们打破原有的集体参观模式,在学校众多部门位置设置独立讲解员,由小学一年级学生负责位置的功能介绍。为了避免大班幼儿由于集体行动造成观察与倾听讲解不清的情况,我们与小学教师共同策划,根据小学校园的空间布局设计不同的参观路线,幼儿园每个班级将幼儿分成四组,每组8~10人,每组按不同路线进行参观。这样既保证了个体的参观效果,也在参观过程中满足了大班幼儿随时产生问题、想与哥哥姐姐及时互动的需求,让每个幼儿都切实参与到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感受。
  而“寻宝”活动为参观小学后的延伸活动,此活动的重点是以寻宝的方式让幼儿更加熟悉小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帮助幼儿完成环境适应的准备工作。通过不同的寻宝任务,如到美术教室折个纸飞机,到音乐教室唱一首歌,或到指定教室取得相应地图,到大队部取得小队旗等。幼儿以小组的独立方式进入小学校园的不同环境中完成老师预设的任务,过程中孩子们要根据自己上次参观小学过程中绘制的小学地图来协助完成各项任务,以取得最后的胜利。通过“寻宝”,幼儿对小学的环境有了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再如,“互动课堂”活动由四个单元构成:我到哥哥姐姐的教室去上课——由大班老师在小学教室给幼儿上课;我看哥哥姐姐上节课——观摩小学教师给小学生上课;小学老师来上课——小学教师给大班幼儿上课;我和哥哥姐姐一起上课——小学老师给大班幼儿和小学生一起上课。四个单元逐渐递进,帮助大班幼儿感受小学的课堂秩序与学习常规,了解、熟悉小学课堂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学习过程、小学教师的授课方式等。
  又如,“课间生活”活动重点在于帮助幼儿减少对小学生课间生活的神秘感,了解小学生的课间生活。此活动为了让幼儿更近距离地接触小学生的真实生活,我们取得小学教师的积极配合,开放小学课间,允许幼儿在课间时间进入小学生的班级教室和楼道等空间,进行观察并与小学生交流他们的课间生活。幼儿以小组的形式进入小学生学习空间,保证每个幼儿的充分观察与交谈机会。
  “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学前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理解把握儿童的内在想法与认识、心理体验和感受,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对我们从环境、生活、人际、学习等方面帮助他们实现平稳过渡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尝试关注幼儿本身对幼小衔接的需要和认知,积极寻求与小学的密切对话、交流与合作。实践研究让幼小教育者对这两个相邻学段的阶段性、连续性等有了更科学、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幼儿顺利过渡与适应,身心健康、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唯有文化,才能让学校拥有灵魂。一所学校,无论以什么名称和标志去描述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品牌或办学特色,它所显现出来的一定是校园的环境布置、学生的活动状态、教师的“行走”方式。这就需要学校管理层对学校文化有顶层设计,对现有的文化样态有清楚的认识,对学校的发展方向有明晰的规划,并朝向既定的目标一一落实,更好地提升学校的文化品质。  【关键词】顶层设计 文化品质 学校文化  唯有文化,才能让学校
“教育诊断”栏目的专家:  您好!  最近,我在设计和组织大班美术活动“小兔子去旅行”中产生了一些困惑。这个活动源于图画书《小兔子去旅行》,很多幼儿喜欢阅读这本书并在区域活动时自发地画兔子。我观察到幼儿能画出兔子的基本特征长耳朵,但却经常忽略兔子的其他一些细节特征,比如尾巴。并且,兔子的姿态基本都是僵直站立的。  为了支持幼儿大胆表现兔子的多样性,我设计了此活动,将活动目标设定为:1.发现小兔子的
健康教育是传播健康知识,改善健康态度,促使人们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从而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呢?  我们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健康教育中,使健康教育变得生动形象、有趣好玩,更好地达成健康教育目标。除了运用PPT、动画、Flash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新技术支架,使得孩子们不仅喜欢而且能够积极主
“当一个人感觉到,他的生命能够按照他的自由意志展开,他会被热情充满,困顿、拖延、封闭和消极等将远离他,每一段时光他都不想浪费。他会像一个永动机一样,专注地投入在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上。”怎样才能让老师充满自信、活力四射、专注投入到自己的教育事业中呢?我们的思考是,鼓励教师做自己的专家,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大胆思考与质疑。如何鼓励教师做自己的专家?我们结合教师日常工作实际,在教研中引导教师思考。  
今天,为了收大白菜,航航,你和大班的小伙伴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带着事先搜集好的工具,第二次来到农庄。  你举着一把“炒菜用的铲子”,一下铲向白菜根,蹲下来用双手抓紧铲把,使劲左右晃动,动作看起来很熟练。  你用手晃着白菜,反复地自言自语道:“怎么还挖不下来啊!”接着,你更加用力地铲、戳、晃,自己还给自己使大劲儿:“呀……咦……”然后,你用脚踩了铲把,还站在上面跳了几下!可是无论怎么用力,白菜还是不动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幼儿发展水平是衡量学前教育公平与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指出,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游戏中对幼儿的有效评价由结果转向过程,注重幼儿过程性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然而,当前游戏中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评价却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强调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教师的领域教学知识以及专业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传统游戏依靠教师进行观察与评价,强调教师
编者按:共情陪伴心理社会能力项目,由哈佛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专家联合发起,通过为幼儿园提供课程、培训、科研指导,提升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能力。2017年,被中国教育学会立项为“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目前全国已有逾三千所幼儿园加入本项目,十万家庭受益。本专栏旨在分享课题园研究成果,为更多园所的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  高质量的幼儿教育需要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回应作为师
大约是从三十五岁开始,我会经常回到那段时光里去,挖掘记忆,拼贴碎片,然后重新审视现在。十年过去了,依然如此,这多半和念旧有关,又似乎不全是。昨夜下了一场大雪,整个城市都被灰白色覆盖,透过朦胧的玻璃看到有个邻家少年伫立在雪花飞舞的一扇窗后,感觉很亲切,仿佛这场雪一直下了三十年。  所谓完美世界,就是可以搭乘时光机穿越回挚爱岁月,时空对折自我重叠,去拯救那个迷惘中的青葱少年。  ——题记  1.头等大
2007年9月25日, 联想集团和微软公司携手面向中国广大的家庭和学生用户推出一项正版Microsoft Office 2007产品体验计划。根据该计划,预装Microsoft Office 2007家庭和学生版的联想电脑将通过零售渠道提供给广大家庭和学生用户,使更多用户能够以经济的价格体验和享受到正版Office 2007丰富而高效的功能。  Microsoft 2007 Office 家庭和学
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被很多幼教工作者推崇,但真正将这一理念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还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美国教育家芮妮·迪纳斯坦的《选择时间:通过探究和玩耍深化儿童的学习(幼儿园至二年级)》(以下简称《选择时间》)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在这本书中,“选择时间”是指儿童参与自由玩耍(free play)或导引型玩耍(guided play)的时间,通过儿童选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