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的住读与走读并行的较大规模的学校。近几年来,随着打工潮的涌起,父母双双出去打工成为当地的普遍现象,一个个“空巢”家庭和随之而来的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学校的一个心病。据统计我校1600多名学生中有超过250名的“留守学生”。这些“留守学生”已成为一群特殊群体。他们因长时间缺少家庭的温暖,失去父母的呵护的管教,其身心与其他学生明显不同,有的寡言少语,有心事从不与老师说,犯了错误后就跑,家里的老人又拿他没办法;有的孤僻多变,难于与同学沟通,且成绩波动较大,呈下降势头。老师想多与家长沟通齐心协力管好孩子,但家长或找不到或过问不够,因此出现教育的脱节,特别是双休日家庭缺少管束,5天的学校教育成果往往被这两天冲淡,许多“留守学生”“留守子女”所占比例高达40%。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也成了学校教育的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我觉得我们学校应专门开展了对“留守学生”教育的都研,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班主任要深入各家各户,摸清留守学生数量,了解留守学生家境,并一一登记存档。档案包括留守学生基本情况、家长姓名、详细地址、留守原因、家长联系电话、留守后谁负责监护、临时监护人身体状况等情况,建立起留守学生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将“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纳入对各班主任工作目标考核。
二是加强情感管理,开设亲情教育课。要求家长定期与自己的孩子通话,为此学校增设IP电话,同时向留守学生及家长、临时监护人公布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临时监护人、教师四者之间的联系。另外开展书信短信话关爱的活动。学校一方面应该鼓励“留守学生”常给父母写信,一方面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同家长及时交流学校工作和孩子的学习情况。学校还要坚持每学期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代理监护人座谈会。有的班举行主题班会,开展向父母发短信祝福的活动。
三是建立“代理家长”制度。学校与教师签订责任书,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成为“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对寄宿在校的“留守学生”,班主任及生活老师通过经常与他们交心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晚上“代理家长”甚至要与他们同睡一室,或者干脆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同吃同住;对非寄宿制“留守学生”,班主任则定期家访,及时向代理监护人反馈孩子的情况,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晚上“代理家长”甚至要与他们同睡一室,或者干脆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同吃同住;对非寄宿“留守学生”的生日,在每位“留守学生”的生日到来时,为他们送上写满祝福与鼓励的贺卡;当“留守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心灵上感到困惑时,为他们解除困境,解开心结;当“留守学生”生病时,老师像父母一样守护在他们身边,无微不至地关心、呵护他们。
四是热心帮助贫困生。学校必须通过“三点”解决生活上有困难的留守学生,即教师帮一点,同学捐一点,学校补一点。“两免一补”向他们倾斜。要收缴的费用,学生一时出不了的,教师先垫付,学生不能因钱、衣、饭的问题而辍学或逃学。在同学中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让“留守学生”与其它他同龄人相互帮助,携手共进。
五是开展快乐假日活动。针对“留守学生”节假日往往无人照管,一些不健康的文化侵蚀着孩子们精神世界的问题,学校可以组织“留守学生”节假日到学校活动,食堂全天候服务,解决他们生活之忧,组织他们参加球类棋类活动与竞赛,为他们开放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适时组织野炊、兴趣小组、故事会等有趣的活动,丰富他们的假日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增强了“留守学生”学习、生活的信心。
六是实行“留守学生”“谈心日”制度。要求学校每周用一节课时间作为“代理家长”与留守学生的“谈心日”,帮助他们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感受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心,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同时掌握留守学生思想动态,消除他们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并建立关爱留守学生日记,随时调整关爱方案。
七是设置学生心理信箱,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学校可以设置学生心理信箱,还可以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到校对教师进行专门辅导,通过开展“知心话儿对我讲”的活动,建立心声信箱、开设心声倾诉室等为“留守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挑选部分学生组成“心灵小天使”,在老师的指导下向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与辅导,扫除“留守学生”心理的阴霾。
如果我校实施了这些措施,那么就会有效弥补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工作中的盲点,让远离父母的“留守学生”找到家的感觉,必然受到家长的广泛欢迎。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班主任要深入各家各户,摸清留守学生数量,了解留守学生家境,并一一登记存档。档案包括留守学生基本情况、家长姓名、详细地址、留守原因、家长联系电话、留守后谁负责监护、临时监护人身体状况等情况,建立起留守学生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将“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纳入对各班主任工作目标考核。
二是加强情感管理,开设亲情教育课。要求家长定期与自己的孩子通话,为此学校增设IP电话,同时向留守学生及家长、临时监护人公布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临时监护人、教师四者之间的联系。另外开展书信短信话关爱的活动。学校一方面应该鼓励“留守学生”常给父母写信,一方面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同家长及时交流学校工作和孩子的学习情况。学校还要坚持每学期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代理监护人座谈会。有的班举行主题班会,开展向父母发短信祝福的活动。
三是建立“代理家长”制度。学校与教师签订责任书,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成为“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对寄宿在校的“留守学生”,班主任及生活老师通过经常与他们交心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晚上“代理家长”甚至要与他们同睡一室,或者干脆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同吃同住;对非寄宿制“留守学生”,班主任则定期家访,及时向代理监护人反馈孩子的情况,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晚上“代理家长”甚至要与他们同睡一室,或者干脆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同吃同住;对非寄宿“留守学生”的生日,在每位“留守学生”的生日到来时,为他们送上写满祝福与鼓励的贺卡;当“留守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心灵上感到困惑时,为他们解除困境,解开心结;当“留守学生”生病时,老师像父母一样守护在他们身边,无微不至地关心、呵护他们。
四是热心帮助贫困生。学校必须通过“三点”解决生活上有困难的留守学生,即教师帮一点,同学捐一点,学校补一点。“两免一补”向他们倾斜。要收缴的费用,学生一时出不了的,教师先垫付,学生不能因钱、衣、饭的问题而辍学或逃学。在同学中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让“留守学生”与其它他同龄人相互帮助,携手共进。
五是开展快乐假日活动。针对“留守学生”节假日往往无人照管,一些不健康的文化侵蚀着孩子们精神世界的问题,学校可以组织“留守学生”节假日到学校活动,食堂全天候服务,解决他们生活之忧,组织他们参加球类棋类活动与竞赛,为他们开放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适时组织野炊、兴趣小组、故事会等有趣的活动,丰富他们的假日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增强了“留守学生”学习、生活的信心。
六是实行“留守学生”“谈心日”制度。要求学校每周用一节课时间作为“代理家长”与留守学生的“谈心日”,帮助他们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感受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心,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同时掌握留守学生思想动态,消除他们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并建立关爱留守学生日记,随时调整关爱方案。
七是设置学生心理信箱,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学校可以设置学生心理信箱,还可以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到校对教师进行专门辅导,通过开展“知心话儿对我讲”的活动,建立心声信箱、开设心声倾诉室等为“留守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挑选部分学生组成“心灵小天使”,在老师的指导下向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与辅导,扫除“留守学生”心理的阴霾。
如果我校实施了这些措施,那么就会有效弥补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工作中的盲点,让远离父母的“留守学生”找到家的感觉,必然受到家长的广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