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提问的浅识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q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零而不散,虽断断续续,却相关相连,自始至终,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之中。在一堂课上,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提问无疑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带有主导性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有价值的提问。因此,必须注意课堂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提问艺术。
  
  一、提问要精心设计,联系学生实际切入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合理的课堂提问正是学与思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和教材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问,难度要适中,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不能小而碎,不能直白得让学生一看就懂、一读就会,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提出的问题要有质量,有思维训练的价值,要有针对性,扣住教材的重难点;还应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欲罢不能,扬起他们思维的风帆;要创设“大问题”背景,提出的问题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提问特别注重方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现在,在语文课上,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这样提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由于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所以学生乐于说出在学习中的思考与发现。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习语文了,教师也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但稍作分析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不能根据课文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学生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感受不多、所见有限,思维肤浅,教学浮躁空虚,华而不实。其实,课堂提问是“有法可依”的,可以从词语入手,也可以从某个句子入手,或者联系文章产生的年代历史、作者抒发的情感等方面入手进行提问。提问从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的设计随着年级的提高,不断提高要求(如抓住重点词语体悟文章情感),最终使学生能围绕重点深入提问讨论。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三、提问必须具有普遍性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做到:一是全体性,即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难度大的问题,让水平低的学生回答难度小的问题。即使同一问题,让不同学生回答,认识也有深有浅。
  
  二是提问应双向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有教师提问,也有学生质疑,师生互问,共同讨论,达到理解掌握课文的目的;也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形成双向、多向的课堂提问交流模式。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提问应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即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课堂上一提问就让学生发言,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要说出答案,教师便心满意足,这种简单的课堂教学,学生能力的培养势必是虚的。因为,课堂提问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思维得到锻炼,说出思维的过程。正如音乐中的“休止符”一样的短暂停顿,给了学生思维的时间,保证了学生思维的转换,便于大多数学生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从而改变提问中“少数学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尴尬局面。
  
  四、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1.要在关键处设计问题。一个问题针对一项任务,尤其是较高水平的问题,要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避免模棱两可的提问,避免无休止的提问。
  2.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问题,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发问。要预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任务,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制定出提问的时间和秩序。
  3.善于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要用自然、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
  4.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有时,需要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留心那些表情困惑的学生。还应鼓勵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的课堂环境。
  5.要讲实效,让学生自己提问。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教育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质疑,舍得下工夫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对问题的思考、讨论推向深入。
  总之,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层次不同、形式多样的典型问题,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责任编辑 )
其他文献
确定进出口货物原产地和进行原产地管理需要原产地规则。各国和地区为了确定商品原产国或地区而采取的法律、规章和普遍适用的行政命令就是原产地规则。原产地规则是国际贸易
我校是一所民族初级中学,全校有2000多名学生,基本上都是农村户口。生源复杂,学生主要来自城区各村屯,另外有少数来自外乡。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长期以来,我校的语文科教学费时、费劲、费心,效果不佳。而且,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其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越低,厌学情绪愈发浓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应采取怎样的对策?    一、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黄金阶段,
安徽省于2月1日召开了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到会作了重要指示。他指出,中医药是我们的国粹,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我省的新安医学在中医药
化归,是解数学题极为重要的思维策略,是科技创新的基本方法,它可将较困难、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较为简便的问题,将不很熟悉的问题转为较为熟悉的问题,将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或可知的问题,即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  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在日常教学中,经常、自然地引导学生训练化归的思想与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及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现就高三综合复习过程中,利用部分典型
在中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是以定量计算为主。当解答具体问题时,他们不是根据题意先进行定性分析,而是一开始就急于建立数学方程,什么问题都希望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去求解。但是,当无法建立起合适的数学方程或者所建立的数学方程难以求解时,他们往往会一头雾水,束手无策。此外,假如是在考试,甚至高考中,在有限的时间里难以对问题进行定量计算时,不得不忍痛放弃,损失是巨大的。此时,熟练运用定性分析方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以实现问题解决.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难题,即学生难以理解、无法解决的问题.所谓难以理解,即一个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要证的结论难以沟通起来.因此快捷地实现“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搭桥是实现数学解题中化难为易的关键.    一.由“已知”看“可知”    【例1】已知:在△ABC中,∠B=2∠A,求证:b2=a2 ac.    图1  分析:
某女,58岁,2008年lO月17日初诊。患者主诉:自觉右眼上眼睑无力抬起已1年多,左眼曾患有青光眼,手术后视力减退,现右眼上眼睑已无力抬起视物,心情不舒,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曾去省
放置节育环后月经失调是妇科中青年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尤其是人流后放环者更易发生,其证类似于中医学的“崩漏”。表现为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周期不规则,常伴下腹或腰骶部疼痛,
我们学校使用的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段《思想品德》教材到2010年春学期止已完成了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一个循环的教学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该套教材有两处与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不相符:1.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2005年12月第1版)第91页中关于律师的称谓;2.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2006年6月第1版)第92页的案例中的处理办法。下面我就教材中这两处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分析。  
目的:观察参芪宁消汤治疗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降糖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降糖的基础上,加用参芪宁消汤。治疗3个月后,